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四评估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375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四评估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四评估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四评估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四评估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四评估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四评估测试.docx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四评估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四评估测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四评估测试.docx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四评估测试

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四评估测试)

本卷共6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90分,时间60分钟。

1.(15分)(2014·兰州一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末,中国康熙皇帝和俄国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改革。

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熙盛世”,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俄国改革的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中国。

(1)“康熙盛世”的繁荣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上的?

中国封建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政策?

其影响如何?

(10分)

(2)与康熙帝改革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5分)

[答案] 

(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国内设置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限制开设手工工场,加之封建行会对手工业发展的束缚,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0分)

(2)鼓励发展工商业,把农奴制引入手工工场,允许工场主购买农奴到工场做工,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分)

[解析] 第

(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根据所学可知,康熙时期,依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维护传统的自然经济,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壮大,使中国越来越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相悖。

(2)问,联系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分析回答。

根据所学可知,彼得一世改革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与康熙的改革截然不同。

2.(15分)(2014·开封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

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

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

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

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

他到了广东以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

他将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默深。

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

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提倡。

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

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

不此之务,虽远调百万貌琳,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

盖内地将弃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靓面接仗。

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

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写的。

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

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

难怪他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

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林文忠公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蒋廷黻《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两个林则徐的特点及其主要理由。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蒋廷黻评价林则徐的目的及其方法。

(6分)

[答案] 

(1)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的特点:

主张抵御外来侵略;(2分)理由:

未去林则徐前,英国人不敢在广东开战,林则徐被罢免后,英国人才发动侵略战争。

(2分)

真实的林则徐特点:

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

(2分)理由:

虽觉悟到中国武器装备不如西洋,但不敢公开提倡改革,重视自己的名誉大于民族国家利益。

(三取二,3分)

(2)目的:

提倡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弘扬舍身改革精神。

(4分)

方法:

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的方法);论从史出的方法。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林则徐。

(1)问需要仔细的分析材料,考查的是概括材料的能力。

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眼中的林则徐,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品质。

另一个是缺乏独立精神,把自己的名誉高于国家命运的林则徐。

(2)问,作者明显的采用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其目的就是宣扬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

3.(15分)(2014·荆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

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

从前的人说妇女的脚越小越美。

现在我们不但不认小脚是“美”,简直说这是“惨无人道”了。

……这种评判的态度,在实际上表现时,有两种趋势。

一方面是讨论社会上、政治上、宗教上、文学上种种问题。

一方面是介绍西洋的新思想、学术、新文学、新信仰。

前者是“研究问题”,后者是“输入学理”,这两项是新思潮的手段。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

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

盲从是评判的反面,我们既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自然要反对盲从。

……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

……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

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进化的。

……再造文明的下手功夫,是这个那个问题的研究。

再造文明的进化,是这个那个文明的解决。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

(1)根据材料,从精神、方法、目的三个方面概括胡适有关新思潮的观点。

(8分)

(2)根据材料,简要评述胡适对于东西方文明的态度。

(7分)

[答案] 

(1)精神:

评判的态度。

(或理性精神,2分)

方法:

研究具体问题;输入西方文化;对文明采取渐进改造的方法。

(4分,回答其中2点可得4分)

目的:

再造文明。

(或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或文化救国,2分)

(2)胡适对中国传统文明并没有采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态度,而是主张采取科学的、评判的态度,从理清传统文明的线索入手开展具体问题的研究;胡适主张输入西方的文明,用西方现代文明来评判中国传统文明,促进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强调了西方文明的参照价值;胡适希望通过中西文明的研究与融合,从而再造中华文明,以求彻底解决“救国”问题,历史证明,这种文化救国方案是缺乏现实可行性的,这反映了胡适思想的局限性。

(7分)

[解析] 第

(1)问,“精神”可依据材料中的“介绍西洋的新思想,学术,新文学,新信仰”“输入学理”“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信息得出:

即评判的态度。

“方法”可依据材料中的“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

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进化的”信息得出:

即研究具体问题;输入西方文化;对文明采取渐进改造的方法。

“目的”可依据“……再造文明的下手功夫,是这个那个问题的研究。

再造文明的进化,是这个那个文明的解决”信息得出:

即再造文明。

(2)问,材料中“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

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

盲从是评判的反面,我们既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自然要反对盲从。

……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

……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信息,反映了胡适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即主张采取科学的、评判的态度。

4.(15分)(2014·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同胞们:

本月(指1789年2月)14日收到根据两院指示送达给我的通知。

阅悉之余,深感惶恐。

我一生饱经忧患,惟过去所经历的任何焦虑均不如今日之甚。

一方面,因祖国的召唤,要我再度出山,对祖国的号令,我不能不肃然景从。

……另一方面,祖国委任我以重任,其艰巨与繁剧,即使国内最有才智和最有阅历的人士,已将自感难以胜任,何况我资质鲁钝,又从未担任过政府行政职务,更感德薄能鲜,难当重任。

……我对祖国的热爱激励我以满怀愉悦的心情展望未来……

——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选集》

材料二 胸怀智勇者,无所畏恐,轻捷地步向通往王座之路,明知险阻重重偏向上攀登;皇冠千斤重,他不予惦量,坚定又镇静,兴冲冲向头部压去,怡然自得,视之如桂冠。

这就是你的作为:

篷山之外,遥不可攀者,你却能悄悄地据为己有;前途障碍多多,你明辩,你思索,你了如指掌。

时机一到,你应运而起,从此发生了这一切……

——歌德《论拿破仑》

(1)材料一中,美国委以华盛顿哪一重任?

为什么华盛顿自感难以胜任?

(8分)

(2)你认为拿破仑称帝就意味着法国恢复了大革命前的封建专制了吗?

为什么?

(7分)

[答案] 

(1)职务:

总统。

(2分)原因:

外部列强威胁;内部财政困难,民生凋敝;反抗斗争频繁;邦联政府软弱无力;新政府的建设无先例可循。

(6分)

(2)没有。

(1分)拿破仑政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政策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特别是《拿破仑法典》的颁布,以法律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6分)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789年”可知是美联邦政府的总统;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1789年的历史背景可以得出华盛顿“自感难以胜任”的原因。

(2)问,依据所学知识、联系拿破仑称帝后所采取的措施即可得出结论和理由。

5.(15分)(2014·江西红色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

……要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农产品价值,从而提高对我们城市产品的购买力。

……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3月4日就职演说

材料二 “应该是意味着片面行动、独占联盟、势力范围、权力平衡、及其他经几世纪以来尝试仍失败的权宜之计等等现行国际社会体系的终止。

我们建议一个世界性组织将取代这些种种的不公,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最终将有机会参与。

——富兰克林·罗斯福1945年3月1日国会演说

材料三 “富兰克林·罗斯福作为政治家,他在美国历史上既受人尊敬,也被人憎恨,他的政敌认为他浅薄、无能、狡猾、独裁;而其拥护者则称他为美国经济的救星,认为他是全世界民主政治的保护者。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罗斯福两次演说的主要内容。

(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罗斯福“既受人尊敬,也被人憎恨”的理由。

(9分)

[答案] 

(1)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节以应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二战即将胜利,建立新的国际组织以维护世界和平。

(6分)

(2)受人尊敬:

走出经济大萧条,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建立福利国家模式;领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倡导成立联合国,本人被称为“联合国之父”。

被人憎恨:

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损害部分资本家利益;加强行政权力,冲击三权分立模式;连任4届总统,不符合民主传统。

(9分)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

(1)根据材料信息很容易知道第一次演说是在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罗斯福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第二次演说是在二战时期,二战即将结束,美国“建议一个世界性组织将取代这些种种的不公,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最终将有机会参与”,以维护世界和平。

(2)解答本题要从受人尊敬和被人憎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受人尊重主要是说领导了美国走出危机和参加了二战,打击了法西斯势力,同时主导建立了联合国。

被人憎恶则主要从克服危机采取的有违背宪法内容的地方进行分析。

6.(15分)(2014·西安五校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在法国呆了五年多,其中在工厂劳动了四年,干重体力劳动。

……当时工资很低。

但也有一个好处。

这样的生活,使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我来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

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的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

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

——邓小平

材料二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

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邓小平由一位爱国青年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

(6分)

(2)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从哪些史实可以说明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9分)

[答案] 

(1)内心涌动着救国救民的激情;在法国艰苦的工厂劳动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他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

(6分)

(2)理论探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1997年,中共十五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实践探索:

实施改革开放,在农村和城市推行有效的改革,改变中国农村和城市的落后面貌。

对外实施开放战略,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

改革开放的浪潮,使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9分)

[解析] 第

(1)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回答即可。

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及中国人民的任务分析回答。

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立志报国,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

(2)问,本题实际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过程及其作用,故需结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过程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