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370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分子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分子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分子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分子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子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整理.docx

《分子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整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子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整理.docx

分子细胞生物学考试复习整理

1详细叙述肿瘤侵袭转移的主要步骤。

肿瘤侵袭转移时基本可以包括十一个步骤:

(1)肿瘤细胞降解基底膜,侵袭周围组织。

(2)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3)肿瘤细胞向周围侵袭、迁移。

(4)肿瘤细胞侵入血管或淋巴管。

上述四个步骤可以作为一个阶段,即入血管前的阶段。

(5)肿瘤细胞在血液、淋巴循环中运行。

(6)肿瘤细胞在血液、淋巴循环中存活。

由于血液里有一些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以及血液的剪切力等,因此并不太容易存活,有大量的细胞侵入,只有少部分能够存活,存活下来的细胞才能继续转移。

(7)肿瘤细胞在靶部位与血管内皮黏附。

这三个步骤为在血管里的阶段。

(8)肿瘤细胞穿出血管。

(9)肿瘤细胞与实质器官组织黏附、生长形成继发瘤。

(10)继发瘤向周围侵袭。

(11)全身转移扩散。

最后四个步骤为穿出血管后的阶段。

其中,最可怕是最后的两个步骤,即形成转移瘤并全身转移扩散。

2如何理解和研究肿瘤微环境

定义:

(1)肿瘤局部浸润的免疫细胞、间质细胞及所分泌的活性介质等与肿瘤细胞共同构成的局部内环境

(2)肿瘤微环境是由癌细胞和多种基质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组成。

其中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骨髓来源未成熟细胞等;细胞因子如TNF、VEGF、IL-1等;趋化因子如CXCL12、CCL27、CCL21等。

(3)肿瘤微环境主要包括细胞和非细胞两大类成分,在肝癌组织中前者主要包括肝星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后者则主要是上述细胞释放到肿瘤间质中的各种因子,包括胞外基质蛋白、蛋白水解酶、生长因子和各种炎症因子。

这些非细胞成分通过影响肿瘤信号通路调节肿瘤的各种生物学行为。

近年的研究发现:

肿瘤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对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基质细胞可以通过产生趋化因子、生长因子和基质降解酶以促进血管生成和基底膜破坏,使肿瘤的侵袭能力增强;另外,在肿瘤的转移过程中伴随着宿主骨髓来源的相关细胞向肿瘤原发部位和预转移部位的定向流动,这些细胞要么留存在原发瘤中,在肿瘤微环境中发育为相关基质细胞,促进肿瘤细胞的增值和侵袭;要么在远处预转移部位形成特殊的肿瘤预转移微环境,为肿瘤细胞的定向转移提供适宜的存活和增殖微环境。

原发灶和转移灶中基质细胞的主动迁移促进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图1-1)[1]。

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它们对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TNF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路径来调节肿瘤的进展[2]:

低浓度的TNF能够对肿瘤细胞起到直接的作用;与趋化因子网络相互作用诱导表达CXCR4;刺激上皮间质转换[3]。

CXCL12与其受体CXCR4相互作用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血管生成,并且能够促进肿瘤进行器官特异性的远处转移。

目前发现至少在23种上皮、间叶和造血来源的肿瘤细胞和组织中检测到CXCR4表达[4,5]。

3什么是肿瘤干细胞?

其研究对临床应用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

概念:

肿瘤干细胞的英文简称有TSC、CSC、T-IC等,指的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它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和肿瘤不断扩大的源泉。

特性:

肿瘤干细胞具有一些特性,如自我更新能力、多潜能等。

自我更新能力指的是具有一定的潜能,可以分化成不同的细胞。

肿瘤干细胞与干细胞在很多方面的相似性,包括无限自我增殖潜能、形成新的组织(异常或正常)、迁移到各个组织部位、分化为各种组织类型等方面。

肿瘤干细胞理论对肿瘤临床治疗的启示:

(1)由于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比例很低,而且具有自我更新、多潜能等特点,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要有效杀灭肿瘤干细胞,否则,杀死大量肿瘤细胞,而不涉及肿瘤干细胞,肿瘤仍会复发。

(2)各个组织中的正常干细胞通常处于慢周期(slow-cycle)状态,对化疗药物比成熟细胞更不敏感;肿瘤干细胞可能也具备此特性。

(3)肿瘤干细胞本身具有抗药性。

利用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应用:

利用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在临床中有许多作用:

(1)可以预测侵袭转移能力;

(2)能够预测放疗、化疗敏感性;(3)预测复发转移、生存期指标;(4)用于疗效的评估,定期检测。

答:

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肿瘤细胞中的一个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并具有一定分化潜能的细胞亚群。

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肿瘤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是肿瘤发生、维持肿瘤细胞生长和参与肿瘤转移与复发的关键因素。

关于肿瘤干细胞的来源目前还存在争议,科学家们认为存在以下两种可能性:

其一是正常干、祖细胞发生某种突变而转化为肿瘤干细胞;其二是分化细胞在某种机制的调控下经过重编程的过程进行去分化而转变为肿瘤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的发生与维持机制从肿瘤干细胞这一概念提出之日起就成为科学家们高度关注的问题,而在干细胞发育分化以及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表观遗传学被证明可能在肿瘤干细胞的发生与维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肿瘤干细胞可能来源于正常干、祖细胞,也可能来源于重编程后的分化细胞,表观遗传学在干细胞发育以及体细胞重编程中的重要作用提示其可能在肿瘤干细胞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作用。

如果能够明确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肿瘤干细胞的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机制,无疑将对肿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表观遗传修饰在肿瘤干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能使我们能够有的放矢的对可能发生肿瘤的靶点进行精确的阻断,从而从根本上遏制肿瘤的发生、复发与转移。

我们有理由相信,肿瘤干细胞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研究将为揭开肿瘤形成的奥秘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并将为肿瘤的靶向治疗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TSC理论对目前肿瘤临床的影响

TSC理论可以解释临床上肿瘤对放射治疗与化疗药物治疗不敏感的原因。

正常干细胞拥有排出化疗药物的分子泵,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低。

TSC与正常干细胞一样,比较分化细胞有更好抵御化疗与放射治疗的能力。

TSC理论认为,肿瘤一开始就有转移能力,只要TSC到达一个新的区域,转移将不可避免。

TSC理论认为,只要存在TSC,肿瘤就不可能治愈。

所以,肿瘤治疗的焦点是杀伤TSC。

但是TSC通常处于静止状态,只是在增殖时才开始快速分裂产生子细胞,所以,按照传统方法筛选出来的肿瘤治疗药物与杀灭TSC的要求差异巨大。

4TGF-β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TGF-β1在肿瘤中主要参与刺激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和分化,抑制天然免疫以及基质代谢的精细调节等活动。

TGF-β可以通过Smad依赖通路和非Smad依赖通路发挥作用。

TGF-β1信号通过激活受体TGF-βRⅠ和TGF-βRⅡ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使受体激活Smad(R-Smad)磷酸化,R-Smad与共同型Smad(Co-Smad)形成复合体,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内。

细胞核内Smads寡聚体结合DNA和相关的转录因子调控靶基因的表达。

R-Smad和Co-Smad可以在胞浆和细胞核间穿梭。

抑制型Smad(I-Smad)可阻断受体磷酸化R-Smad,启动泛素化作用,受体复合物降解,这样抑制了信号的传导。

STRAP可以稳定TGF-βRⅠ、TGF-βRⅡ与I-Smad形成的复合体,EGF受体和其他酪氨酸激酶受体的活化都可以诱导I-Smad的表达,抑制TGF-β信号转导。

普遍认为该通路的激活与TGF-β发挥肿瘤抑制作用有关。

此外,还有非Smad依赖通路,尽管其机制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这些通路的激活单独或者联合Smad依赖通路肿瘤抑制作用的缺失可以发挥促进肿瘤发展的作用。

活化的受体复合物形成后,可以激活PI3K/Akt、Rho/RacGTPases、Ras/MAPK和TAK1/MEKK1等非Smad依赖通路。

TAK1(TGF-β激活的激酶1)可以介导TGF-β激活不同的MAP激酶通路,如JNK、P38等。

TGF-β也可以诱导Cdc42GTPase以及PP2A的活化而发挥非Smad依赖通路的生长抑制作用。

TGF-β在正常细胞癌变初期可作为抑癌因子抑制细胞增殖、启动细胞分化或凋亡,而在肿瘤晚期失去对某些癌细胞的抗增殖作用,而刺激血管生成、抑制免疫反应、促进ECM(extracellularmatrix)形成,为肿瘤细胞的快速生长、转移提供良好的局部环境,成为促进因子。

其作用在不同的组织中,不同的环境下截然不同,肿瘤细胞主要通过两种方式逃避TGF-β的肿瘤抑制作用,一是灭活该通路上的关键分子,如受体、R-Smad、Co-Smad,影响整个通路的活性,已经在结肠和胰腺肿瘤中发现了TGF-βRⅠ、TGF-βRⅡ、Smad2、Smad4的突变;二是某些肿瘤只对TGF-β诱导的细胞抗增殖作用选择性地逃避,而保留TGF-β的促进分裂、侵袭、转移等功能,如高表达Myc蛋白,Akt或Ras/MAPK通路活性的异常增高,以及稳定TGIF分子,促进FoxG1、Ski/SnoN、Evi-1的表达,高表达Smad7等抑制因子,而高水平的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也能阻止TGF-β的增殖抑制作用。

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是多细胞生物胚胎发生发育过程中的基础过程,也存在于多种慢性疾病(如肾纤维化)及肿瘤的转移过程中。

上皮细胞具有极性并通过细胞间的桥连而紧密相连,从而防止细胞的迁移。

相反,间质细胞间没有稳定的连接,且具有收缩和运动的能力。

在EMT的过程中,上皮细胞失去彼此间的连接,同周围细胞分离并获得间质细胞样特征,从原发部位游离。

EMT的发生涉及多个环节,包括

(1)启动因子(如TGF-β、HGF等);

(2)信号转导通路;(3)转录因子(Twist、snail、ZEB、Wnt)等。

TGF-β可以刺激从上皮细胞和间充质前体细胞中产生具有高度运动能力的肌成纤维细胞,后者存在于肿瘤基质中,可以促进癌细胞的增殖、肿瘤的侵袭和形成新生血管。

此外,TGF-β与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有关,这种作用在不同肿瘤及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明显的差异。

在肿瘤晚期,如TGF-β促进肿瘤转移、TGF-β/Smad通路介导乳腺癌骨转移等,而在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中,稳定表达TGF-β抑制因子Smad7也可以促进肝脏转移灶的形成。

5简述泛素化修饰过程和类型。

泛素化是对特异的靶蛋白进行泛素修饰的过程。

一些特殊的酶将细胞内的蛋白分类,从中选出靶蛋白分子。

泛素化修饰涉及泛素激活酶E1、泛素结合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的一系列反应:

首先在ATP供能的情况下酶E1(蛋白质编号1r4n)粘附在泛素分子尾部的Cys残基上(在这个结构中,Cys突变为Ala)激活泛素,接着,E1将激活的泛素分子转移到E2酶上(蛋白质编号1fxt),随后,E2酶和一些种类不同的E3酶共同识别靶蛋白,对其进行泛素化修饰。

根据E3与靶蛋白的相对比例可以将靶蛋白单泛素化修饰和多聚泛素化修饰。

E3酶(蛋白质编号1ldk和1fqv)的外形就像一个夹子,靶蛋白连接在中间的空隙内。

酶的左侧结构域决定靶蛋白的特异性识别,右侧结构域定位E2酶以转移泛素分子。

1泛素依赖的蛋白酶体水解通路对p53转录活性的作用

p53稳定性的变化与其功能调解密切相关,严密调节p53的代谢稳定性对正常细胞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p53为一短半衰期转录因子,p53蛋白的转换由泛素依赖的蛋白水解途径调节[3]。

本研究结果表明,p53N端与降解有关的片段不能与其转录活性片段相分离;抑制或破坏泛素蛋白酶体水解通路对转录反应无普遍作用,但可特异性抑制p53的转录反应。

本研究非常有意义的发现是,在蛋白酶体抑制剂存在或泛素化途径缺失时,p53稳定性增强,细胞内p53蛋白水平增加,然而p53的转录活性却降低。

即泛素蛋白酶体水解途径被抑制时,p53的转录功能也受到破坏,说明p53的蛋白水解途径对其转录反应是必须的,两过程存在功能性联系。

此发现提示,泛素蛋白酶体调节的蛋白降解通路在p53转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往研究中,在甲状腺受体及雌激素调节的转录过程也发现同样的规律[10,11]。

我们推测,至少在某些细胞内活性蛋白,泛素蛋白酶体水解通路在转录激活及基因表达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该发现对于细胞生长、分化的调节及疾病的诊治,如保留p53的活性,预防和治疗肿瘤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p53泛素蛋白水解过程与转录激活过程间的生化学联系,还不甚清楚。

研究支持以下的设想,某些细胞因子连接并参与这两个过程。

有研究表明转录辅助激活因子p300/CBP在p53的转录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p300/mdm2复合体还参与mdm2调节的p53降解反应,p53、mdm2、p300C/H1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为mdm2调节的p53转换过程的重要步骤[13]。

我们在近期研究中发现,p300通过连接泛素化和降解过程,在mdm2调节的p53转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6]。

上述结果提示,转录激活因子p300/CBP在p53泛素蛋白水解与转录激活过程的细胞内联系中,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其它细胞因子如mdm2等在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详尽的分子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蛋白质周转

细胞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不需要的蛋白质,一种是溶酶体(lysosome),这是一种由膜包裹的细胞器。

另一系统为蛋白酶体(proteasome),它只负责清除细胞内指令的降解的蛋白。

并非所有的细胞都有这2种降解体系,如细菌和未成熟的红细胞缺少溶酶体,它们主要利用蛋白酶体清除不再需要的蛋白质或因突变,错误折叠和变性而失去功能的蛋白质。

3蛋白质降解标记--泛素化

1975年首次报道了有关泛素与蛋白质降解之间的联系,当时证明细胞中存在一种76个氨基酸的丰度蛋白与依赖蛋白酶的酶切反应有关,前者被称为泛素(ubiquittin)。

随后的研究鉴定了一系列的酶,它们将泛素间个地或连续地附着到将被降解的蛋白质赖氨酸残基上,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泛素化(ubiquitnation)

蛋白质泛素化系统由3个组分构成,一个称为泛素激活酶E1,它可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以其胱氨酸残基(Cys)的巯基与泛素C端的甘氨酸残基(Gly)形成高能硫酯键。

连接在E1上的泛素然后被转移到另一个泛素结合蛋白E2上,同时被选中的靶蛋白质与第三个组分即靶蛋白泛素连接酶E3结合。

E2然后将与其连接的泛素转移到靶蛋白上,并与靶蛋白赖氨酸残基(Lys)-NH2基团形成异肽键(isopeptidebond),E2被释放。

选择哪个蛋白质进行泛素化主要取决于E2和E3。

真核生物基因仅含有1个或几个E2拷贝,但E2的拷贝数远多于E1,在酵母和哺乳动物中至少有11个。

根据蛋白质的多样性,估计基因组中应有更多的直接与不同蛋白质互作的E3拷贝,但实际只有少量典型的E3被发现。

单个连接的泛素残基尚不足以引起底物降解,活细胞中有一系列的泛素残基可加到前一个泛素46们赖氨酸残基上,形成多聚泛素链(polyUb),这一过程受细胞活性的调控。

连接到降解蛋白质底物上的多聚泛素链可为蛋白酶体提供识别的信号,也是调控蛋白质降解的环节之一。

活细胞中有许多蛋白质同时存在,如何从中识别与挑选必须降解的成员是一件复杂的工作。

蛋白酶体中降解的许多动物蛋白质有特征性的基序,如人类蛋白Iκbα和β-catenin以及HIV病毒Vpu蛋白含有-Asp-Ser-Gly-X-X-Ser-顺序,细胞周期蛋白(cyclin)A、B1和B2含有识别顺序-Arg-Leu-Gly-x-x-x-Ile-Gly-,也是蛋白质磷酸化的位点。

酵母中发现至少有10种不同的蛋白质降解信号氨基酸基序,它们包括:

1、N端降解(N-degron),位于蛋白质N-端的一段氨基酸顺序;2、PEST序列,一段位于蛋白质内部的富含脯氨酸(P)、谷氨酸(E)丝氨酸(S)和苏氨酸(T)的顺序。

3蛋白酶体

泛素化的蛋白质在特定的场所降解,这是由一些保守的蛋白质组成的特殊装置,称为蛋白酶体(proteosome)。

蛋白酶体是一种较大的的多亚基结构,沉降系数为26S,由一个中空的20S圆柱体和2个19S的帽子组成。

蛋白酶体是一种古老的细胞内成分,在细菌,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中都存在。

20S复合物含有蛋白酶活性,是蛋白质降解的“车间”。

19S复合物位于蛋白酶20S圆柱体的两侧,其靠近内侧的6个亚基为腺苷三磷酸(ATPase)。

泛素化的蛋白质被转运到蛋白酶体时,从两侧的入口处进入酶解位置。

蛋白酶体的入口处比较狭窄,被降解的蛋白质必须去折叠才能进入。

这是一个依赖能量的过程,由19S复合物负责将降解蛋白质去折叠。

蛋白酶体有多种蛋白酶解活性,可在职碱性、酸性以及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后面的位置切割多肽链。

蛋白质在蛋白酶体中被切割成4~10个氨基酸残基的小肽,然后再释放到细胞质中被分解成单个氨基酸。

4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在蛋白酶体中降解

Cdk只有与Cyclin结合才具有活性,cyclin的功能是识别Cdk磷酸化的底物。

细胞通过主支合或降解cyclin来调控Cdk的活性,因此,cyclin水平与细胞周期同步,呈现周期性变化。

cyclin的降解在蛋白酶体中进行,首先由识别蛋白与之结合,然后泛素化,最后被子转运到蛋白酶体中。

从爪蟾卵母细胞中分离鉴定了一批细胞周期蛋白,它们的N-端都有一段可由识别蛋白分辨的保守氨基酸顺序Arg-Leu-Gly-x-x-x-Ile-Gly-,其他真核生物cyclin的同源蛋白也发现含有这种有丝分裂周期蛋白毁坏盒顺序(mitoticcyclindestructionbox)。

一个被命名为有丝分裂周期蛋白F的成员含水量有特征的F盒(Fbox),其功能也与介导蛋白质降解有关。

在真核细胞中现在已鉴定了许多具有保守F盒结构的蛋白质,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识别因子家族,可专一性结合不同的被子指令降解的蛋白质。

5病毒借助泛素化降解路线解除寄主细胞的抑制效应

HIV病毒通过外壳蛋白gp169与T细胞表面蛋白CD4结合侵入寄主细胞。

当HIV病毒复制时,CD4蛋白可与gp169互作抑制病毒扩增。

为了解除寄主细胞的阻抑效应,HIV编码了一个称为Vpu的蛋白,后者可专一性地同时与CD4和E3复合物结合,使CD4蛋白泛素化并被转移到蛋白酶体中降解,以保证HIV的顺利组装。

另一种人类乳头状瘤病毒(papillomavirus,HPV)可引起男女性器官肿瘤,其致癌机制是破坏人体细胞内阻止异常分裂的系统,清除P53。

HPV生产一种特别的蛋白质与P53和E3结合,使P53泛素化然后降解,其策略与HIV消灭CD4蛋白的方式如出一辙。

6什么是细胞极性?

举例说明其表现形式。

指细胞、细胞群、组织或个体所表现的沿着一个方向的,各部分彼此相对两端具有某些不同的形态特征或者生理特征的现象。

关于形态上的极性,例如在腺上皮细胞中,核的位置靠近基部,中心体的位置靠近表面;在两栖类的成熟卵中,核靠近动物极,表层色素层分布在动物半球,卵黄粒多在植物半球等。

关于在生理上和细胞化学上的极性,如卵细胞质内的氧化还原能、氧的消耗、SH基、核糖核酸浓度的梯度等。

在形态形成中,极性在动态的意义上比较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涡虫的切断体进行再生时,从朝向原来前端的断面上再生出头部,从朝向原来后端的断面上再生出尾部。

水螅水母类的分离块往往显示出前后的极性,从前端再生出水螅体,从后端再生出螅茎。

卵的极性与由其所形成的胚的形态轴有密切的关系(参见卵轴)。

有时还出现细胞的极性受细胞内外环境影响的现象。

例如,墨角藻属的卵细胞,其极性可为pH的梯度、温度的梯度、光的照射等所左右。

还有许多无脊椎动物的卵,其极性是在卵形成时,由卵细胞和卵单壁所处的位置而定的。

7什么是EMT?

分为哪几类?

叙述EMT在正常发育和病理中的功能。

EMT即上皮细胞间质转化,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成为具有活动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它存在于人体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中。

EMT的发生涉及到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和复杂的分子机制,与钙连接素、生长因子、转录因子、微环境等有关。

EMT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亚型:

Ⅰ型EMT与着床、胚胎发生以及器官发生有关,可以形成中胚层和内胚层以及可移动的神经脊细胞。

原始的上皮细胞尤其是外胚层通过EMT产生初生间质细胞,初生间质可以重新诱导通过MET形成次生上皮细胞,该次生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形成其它上皮组织类型,随后通过EMT产生结缔组织细胞,包括星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造骨细胞以及肌细胞。

胚胎发生早期阶段形成后,胚胎的着床以及胎盘的形成起均与涉及头骨内胚层的EMT有关。

为了子宫内膜的入侵以及胎盘合适锚定,细胞滋养层细胞的祖细胞外胚层滋养层进行EMT,从而有利于营养和气体的交换。

在发育过程中受精卵进行原肠胚形成,产生三个胚层。

起初,上胚层处产生一条原始条纹。

这个组织中的上皮细胞表达E-cadherin并表现出顶端-基底极性现象。

原始条纹的出现被认为是原肠胚形成的第一个标志,该条纹反过来导致三个胚层的形成,这三个胚层进而可以形成机体的各种组织类型。

初始条纹从上胚层中部有沟痕的凹陷开始,该凹陷起始于胚胎的最低端,然后向未来头部方向延伸。

初期条纹经过内陷或内移形成后,产生中内胚层,然后通过EMT途径替代下胚层细胞形成中胚层和内胚层,人们推测这些下胚层在此过程中经历凋亡或者通过EMT形成中胚层。

胚胎的中胚层在上胚层和下胚层之间形成后,产生与轴、旁轴、中间体以及后期中胚层有关的初期间质。

Ⅱ型EMT和创伤愈合、组织再生以及器官纤维化有关。

Ⅱ型EMT通常起始于损伤,为了重建损伤以及炎症创伤后的组织,这种创伤通常会产生纤维母细胞以及其它相关的细胞。

在器官纤维化的条件下,Ⅱ型EMT继续对正在进行的炎症产生反应,最终导致器官摧毁。

组织纤维化事实上是一种持续炎症造成的创伤修复未减形式。

FSP1、细胞骨架蛋白S100、α-SMA以及胶原蛋白Ⅰ可以作为器官纤维化过程EMT中间质细胞产物的marker。

这些marker和DDR2、vimentin、desmin一起被用于鉴定和慢性炎症有关的EMT中肾脏、肝脏、肺部以及肠道中的上皮细胞。

这些细胞表现出特异的上皮细胞形态以及分子marker,但是伴随有FSP间质细胞marker和α-SMA的表达。

这些细胞可能代表了EMT中间的阶段,其行为表明炎症压力下的上皮细胞能够进行局部EMT。

最后,这些细胞离开上皮层,越过基底膜,积累在间隙组织,在此处这些细胞表达上皮细胞marker获得纤维化表型。

在纤维化过程中,与微脉管系统有关的内皮细胞可以通过EndMT途径形成间质细胞,因此胚胎发生过程中,心内膜垫以及心阀形成时发生了EndMT。

Ⅲ型EMT发生在瘤细胞中,这些瘤细胞先前经历了有利于无性系生殖以及局部肿瘤形成的遗传和表观变化。

这些变化先后影响致癌基因以及肿瘤抑制基因,并且和EMT途径一起产生作用,进行Ⅲ型EMT的癌细胞可能进行侵袭和转移,最后产生致命的肿瘤无限增殖。

通过EMT一些肿瘤细胞可能保留着上皮细胞特性获得一些间质特征,另外一些细胞褪去上皮细胞特性变成完全的间质细胞。

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以及血管再生是初始上皮细胞癌症的起始特征,侵袭特征获得是导致具有生命威胁的转移的多步骤过程中的最后步骤。

EMT的激活被作为上皮癌症细胞获得恶性肿瘤表型的关键机制。

8考虑γ分泌酶作为治疗靶点时最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为什么?

回答1:

β和γ分泌酶抑制剂的应用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由于β和γ分泌酶存在于身体许多不同的细胞中,它们除了以APP为底物外可能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