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五Word版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209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五Word版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五Word版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五Word版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五Word版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五Word版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五Word版答案.docx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五Word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五Word版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五Word版答案.docx

语文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五Word版答案

2018高考仿真卷·语文(五)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

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外化融入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等融为一体,也借助于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

《周易·系辞传上》: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

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

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

此外,天坛的高度、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

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

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

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

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

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

作为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就是由六个院落组成的,其目的是祈求乔氏家族六六大顺。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建筑这种有形的载体还被赋予了等级性。

《易经·乾卦第一》中说: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龙是帝王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即人们常说的“九五之尊”。

“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不仅来源于“五行”,也位于奇数正中,代表皇帝坐镇中央,因而九、五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从而导致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

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即纵横各九排,又呈“九”的倍数,故宫房间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暗含“九五”至尊的意思。

(节选自李玲《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建筑由于融入了数的元素才具有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一种文化创造。

B.《周易·系辞传上》中有关“乾道”“坤道”等古建筑思想,对故宫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阳奇阴偶”观念认为,奇数象征吉祥与美好,偶数含有阴冷、不详之意,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

D.九、五为帝王之数,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天安门城楼及故宫的房间数都暗含“九五”至尊之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综合使用引证法、例证法,论证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理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B.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地论证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数理意蕴。

C.文章选取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故宫、天坛、天安门等来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写到乔家大院由六个院落组成,证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常用数字表达美好愿望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古建筑常借助数来表达人们对审美、和谐、等阶的价值追求。

B.古建筑构造中多出现数字“六”“九”的元素,这与“六”“九”在易学中是阴阳的代表有一定关系。

C.故宫前朝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布局体现奇数特征;内廷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则多用偶数。

D.从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对数字“九”“五”的广泛运用,可以看出古代建筑被赋予的等级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新梅花岭记①

鲍昌

“骑鹤下扬州”的梦终于实现了。

友人相伴,游了纤秀的瘦西湖,登了开敞的平山堂,闻了个园的桂香,掬了何园的池水;傻里傻气的,我还要寻觅当年的二十四桥以及杜牧才子咏唱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幻想有多少娉娉袅袅的女儿卷起珠帘呢!

却归于子虚。

再加之停留的时日太短,真令人有王渔洋“衣香人影太匆匆”之感,憾哉!

游踪所及,发现现实的扬州与我想象的有差距。

原来我的脑子里盛满了绿杨明月,玉树琼花;隋炀帝的楼船箫鼓,仿佛还隐约地在耳边回响。

谁知现在拓宽了几条马路,修建起若干洋楼,有的中不中,西不西,恰似女儿家衣霓裳而裤牛仔,令人大无可奈何也。

最有趣者,刚听了段评书,立即被高分贝的迪斯科音乐震得差点休克;刚在中午品尝了鲥鱼,又在晚间大啖西点。

于是我不再去想扬雄的《扬州箴》,也不再去想姜夔的《扬州慢》。

我觉得,扬州变了,变得难以识认。

它的古都风韵,一如真正的《广陵散》琴曲,似乎永远失传了。

扬州给我以深刻印象者,唯史可法祠墓乎。

史可法为明末抗清英雄,原为南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故又称史阁部。

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史可法自请督师,死守扬州。

城破被执,大骂多铎而英勇就义。

尸骸不可得,其义子葬其衣冠于广储门外梅花岭上。

而清兵遂大肆屠杀十天,是为“扬州十日”。

首恶者,即豫亲王多铎也。

我奇怪近日来播映的电视剧《荒唐王爷》,精心美化了多铎这一血污满身的刽子手,其事要比“荒唐王爷”还要荒唐了。

我自信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者,深知今日之中华民族,系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

各民族间的历史纷争,大都可以不再计较。

但是,征伐守卫之间,总还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若夫“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征伐者杀得血流漂杵,无辜者,靡有孑遗,善恶在其中是分明的。

固然,史可法并非完人,多铎亦未全泯人性,只是扬州之役,一为英雄,一为屠夫,则是不容争辩的。

今史可法祠墓在扬州博物馆内,祠墓相连,均南向。

墓门内为飨堂,堂前有银杏二,绿影拂墙,极是幽静。

坟之四周杂植松柏,院墙外即梅花岭土阜。

岭后有遗墨厅,厅内壁上嵌有史公遗书石刻。

祠墓东南,尚有桂花厅、牡丹阁、芍药亭等,这岂是后人以国色天香,恒为史公馨祝耶?

祠墓内楹联甚多,多名作。

如严保庸联:

“生自有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

”吴大激联:

“何处吊公魂?

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

”朱武章联: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一抔土,梅花冷艳伴孤忠。

”均有血有泪,凄恻感人。

史可法殉国百年后,清初学者全祖望有《梅花岭记》之作,备言史可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

我为之感,为之动,亦苦吟良久,成一联以献史公,并草此《新梅花岭记》。

其联语云:

无力挽狂澜,忠魂一逝,泪遮去二分明月;

有情萦土阜,雄魄长存,血溅开万树梅花。

(选自《鲍昌散文》,有删改)

注①《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所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追叙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牺牲的经过以及他的牺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热烈地歌颂了史可法慷慨赴死的精神。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恰似女儿家衣霓裳而裤牛仔”这一句以俏皮之语嘲讽扬州新建洋楼的不合宜,表达了作者对这类建筑风格的反感。

B.文章联想到《荒唐王爷》对多铎的美化,为引出下文“英雄”“屠夫”之议和对史公忠义的礼赞做铺垫,使文意更深入一层。

C.清代全祖望在史可法殉国百年后写了《梅花岭记》,作者有感于史公,写下了《新梅花岭记》,末尾拟一联卒章显志。

D.本文借古讽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语言典雅、精练,突出了要坚守正义这一主旨。

5.文中记史可法祠墓,引用别人写的多副对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6.本文题为“新_鳕H_羉__纚梅花岭记”,文章前两段却叙述游扬州的见闻感受,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从行文构思、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

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

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

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

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

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

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搜狐网《“网格天气预报”》,有删改)

材料三

(资料来源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

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

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

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C.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预报员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预言。

E.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同,有网站,有报纸,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最新科技成果、关心民生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谢举,字言扬,中书令览之弟也。

幼好学,能清言,与览齐名。

举年十四,尝赠沈约五言诗,为约称赏。

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深为昭明太子赏接。

秘书监任昉出为新安郡,别举诗云:

“讵念耋嗟人,方深老夫托。

”其属意如此。

尝侍宴华林园,高祖访举于览,览对曰:

“识艺过臣甚远,惟饮酒不及于臣。

”高祖大悦。

天监十四年,出为豫章内史,为政和理,甚得民心。

普通四年,入为左民尚书。

其年迁掌吏部,寻以公事免。

六年,领步兵校尉。

俄徙为吏部尚书,出为晋陵太守。

在郡清静,百姓化其德,境内肃然。

罢郡还,吏民诣阙请立碑,诏许之。

举少博涉多通,尤长玄理及释氏义。

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征士何胤自虎丘山赴之。

其盛如此。

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广深叹服,乃以所执麈尾荐之,以况重席焉。

大同三年,以疾陈解,徙为右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

其年,出为吴郡太守。

先是,何敬容居郡有美绩,世称为何吴郡。

及举为政,声迹略相比。

六年,迁太子詹事。

举父瀹,齐世终此官,累表乞改授,敕不许,久之方就职。

九年,迁尚书仆射。

举虽居端揆,未尝肯预时务,多因疾陈解。

敕辄赐假,并手敕处方,加给上药。

其恩遇如此。

其年,以本官参掌选事。

太清二年,迁尚书令,侍中、将军如故。

是岁,侯景寇京师,举卒于围内。

诏赠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尚书令如故。

文集乱中并亡逸。

(选自《梁书》,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B.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C.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D.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宴华林园,指谢举、谢览等臣子参加皇帝在皇家宫苑华林园举行的宴会。

B.诣阙请立碑,指口碑好的官员离任时当地官民到京城请求朝廷立碑褒扬此人。

C.以本官参掌选事,指谢举在担任尚书仆射的时候参与朝廷的人才选拔工作。

D.诏赠,指朝廷下诏书为已去世的官员以及这位官员的亲属加封土地或爵位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举自幼好学,深受他人注意。

谢举与秘书监任昉关系密切,任昉出任新安郡太守时写诗赠给谢举,可见,谢举被人留意就像这样。

B.谢举为政平和,管辖之地秩序良好。

普通六年,谢举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出任了晋陵太守的官职,因为他任职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受其德政感化,境内肃然。

C.谢举学问渊博,受到卢广等人赞赏。

谢举年轻时博览群书而懂得很多,尤其擅长道家义理和佛理,卢广叹服其超俗的辞理,赠他麈尾,赐予他高贵的座席。

D.谢举深受皇恩,在与侯景的对抗中去世。

谢举因有病请求解职,皇帝赐给他假期和皇帝使用的药;为回报朝廷恩典,谢举积极与反贼侯景对抗,在城围时去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征士何胤自虎丘山赴之。

(2)举父瀹,齐世终此官,累表乞改授,敕不许,久之方就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4~15题。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

杜甫

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

注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

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

②肯信:

肯否相信。

③吏隐:

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

“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

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

”(《汝南先贤传》)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住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

B.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更加青绿。

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C.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

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D.“复有楼台衔暮景”中的“衔”字,精确地描摹出暮景初上、夜色并未全部笼罩山城时的情景,其妙处令人赞叹。

E.尾联写因见楼台而思草堂,在暮色苍茫中倚门想象,用古人“吏隐”典故抒发情感,体现了清新含蓄的诗风。

15.古人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只轻轻结语云‘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

请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琵琶女在演奏正式开始之前调弦试音的准备过程。

(2)《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用“,,”描写了池潭上的树木和藤蔓,将宛如图画般的景致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

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②对于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考前宵衣旰食、埋头读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要博得一个光明的未来,必须付出努力。

③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

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④当地时间周三晚,中国长征七号火箭重新进入大气层,刚好经过加利福尼亚附近,美国人着实吓了一跳。

有些人粤犬吠雪,甚至怀疑这些火球是飞机解体。

⑤我上高中后家里负担日益加重,父母亲外出打工长年难归。

我要率先垂范,给弟弟树个榜样,不让父母的辛苦白费。

⑥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被称为“火药王”的侯云德和在传染病的综合防控取得巨大成就的王泽山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B.央视《国家宝藏》刚一推出,便成为一档现象级节目,尤其受到年轻人喜爱。

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国家与今天的新新人类正在发生着一场剧烈的“化学反应”。

C.国家邮政局表示,今年邮政快递服务将再升级,增加“即日达”网络覆盖范围,到本世纪中叶让我国成为邮政强国。

D.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彰显了祖国日益强盛的科技实力及雄厚的经济实力,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小华的弟弟很是顽皮,玩皮球的时候砸到了邻家小妹妹,小华赶紧向小妹妹的妈妈道歉:

“阿姨好,对不起,令弟调

皮不懂事,还望见谅!

B.班主任针对班中出现的一些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正告同学们:

“尊师重道,自古皆然。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尊师敬长,理当诚心接受垂教。

C.高中毕业时,李明把与室友一年来生活的点点滴滴,制成影集,每人赠送一册,在影集的首页,写道“李明惠赠”。

D.程总好久没有跟自己的高三班主任陈老师联系了,冬至到了,他兴致勃勃地写了一封信,在信的末尾写了“顺祝春祺”的暖心之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非大猩猩莫属,两个物种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8%。

科学家通过对人类和所有灵长类的大脑结构分析发现,①:

大同是指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小异是指②。

某个部位的神经细胞数量越多,所承担的功能就越发达。

比如黑猩猩的瞬间记忆的能力超过人类,就是说在黑猩猩的大脑中,负责瞬间记忆的部位的脑神经细胞数量超过了人类,因此,③。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势必改变以往形成的偏见。

只要大批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就会快速传播中国文化。

①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不一定会让各国人民改变以往形成的偏见。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亲爱的同学们,你的家乡也许在“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乡村,也许在“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城市。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国家政策的调整,你的家乡也行走在消逝与新生中,消逝了辘辘古井,消逝了碾坊,还有那曾经的黑窑洞教室……新生了文化广场、快递小哥、支付宝、微信……同时也新生了雾霾或污染……家乡在消逝中有了新的面貌,也在新生中出现了新的矛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

请你在家乡变化的旋律中选择两三个对象(如风俗、民生、文化、生态等),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你身边发生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

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高考仿真卷·语文(五)

1.D解析A项,说法绝对,古代建筑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创造,并不仅仅是因为融入了数的元素。

B项,曲解文意,“乾道”“坤道”是古哲学思想,而不是古建筑思想。

C项,“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说法有误,文中有“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

2.B解析“总—分—总的结构”分析有误,文章应是“总—分”结构,开头为总,以下为分。

3.A解析A项,因果关系混乱。

4.D解析“借古讽今”这一分析不当,于原文内容而言缺乏实据。

“突出了要坚守正义这一主旨”也不准确,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写《新梅花岭记》,表达了游扬州的失落、遗憾与感动、反思等交集的情感,抒发了对史可法忠义节操的礼赞之情;而“正义与非正义”之感触只是作者拜谒史可法祠墓的反思,不能视为全文主旨。

5.①说明了后人对史可法忠义事迹的凭吊、敬仰;②表达了作者对史公浩然正气的赞颂之情;③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答出一条给2分,三条给满分)

6.①在行文构思上,先抑后扬,由对扬州的感受平平再到留下深刻印象,增添了文章叙事的波澜,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3分)②在情感表达上,将游扬州时古韵之未存的遗憾、叹惋,与下文写拜谒史可法祠墓的感动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对史可法赞颂的情感。

(3分)

7.B解析B项,“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