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0655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最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最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最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最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全一册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全一册教案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

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

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及刻度尺的使用。

难点

单位的换算、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同学们,你们一定参加过或观看过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田径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

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

请同学们思考:

1.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2.对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可采用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知识拓展:

阅读课本P11“小资料”,了解“米”的准确定义:

光在真空中

s内所经路程的长度定义为1米。

阅读课本P13“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形成感性认识。

(二)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一 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活动二 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cm。

教师强调:

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

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

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

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3)读:

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4)记:

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

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

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

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1(卡尺法):

如左图所示,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把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进行测量;如右图所示,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来进行测量。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

根据公式L=π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2(滚轮法):

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

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硬币的周长L=s/n,再利用L=π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π。

方法3(替换法):

把硬币平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

根据公式L=π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4(化曲为直法):

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两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

根据公式d=L/π求出硬币的直径。

(2)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探究:

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两页纸的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

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3)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

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细铜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毫米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细铜丝的直径d=l/n。

4.长度的估测

问题1:

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几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

人们正常走一步路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位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想想议议:

身体上的“尺”

(1)你了解自己吗?

你的“一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长度是多少?

你的大拇指“指甲宽度”又是多少?

(2)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当作“刻度尺”来估测物体长度?

结合课本P15第2题,估测自己的身高。

典例解读

【例1】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cm。

【解析】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选、放、读、记,其中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的刻度线垂直,因此B正确。

通过图示可知刻度尺每大格表示1cm,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答案】B 2.45(2.43~2.47任一数值)

(三)时间的测量

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

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的呢?

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

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铯原子钟,每百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1.时间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

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测量

如图是一只测量时间用的停表,应怎样用它来测量时间呢?

若使用机械停表测量时间则应注意:

(1)使用前先上紧发条,但不要过紧,以免损坏发条;

(2)注意调零;

(3)按表时不要用力过猛,以防损坏机件。

操作方法是:

按一下机械停表按钮,计时开始;再按一次刚才的按钮,停表停止计时;从停表上读出记录的时间。

停表的读数:

大圈对应秒针每转1圈是60秒,所以它的刻度是0~60秒,每1秒的范围有10小格,每小格是0.1秒(图中未画出)。

小圈对应分针每转1圈是60分钟,每过1格是1分钟。

读数时,应先明确大圈表示秒,小圈表示分,分别读出小圈和大圈指针的位置,将分钟数加上秒数就是结果。

学生活动:

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

典例解读

【例2】如图所示是两种常见的计时工具,甲表的分度值是,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乙表的分度值是,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

【解析】甲表是停表,最小刻度表示的时间是1s,长指针转一周时间是1min,短指针转一周时间是1h。

乙表是手表,最小刻度代表的时间是1min,长指针转一周是1h,短指针转一周是12h。

【答案】1s 1h 1min 12h

(四)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提问:

(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绝对准确,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对结果都有影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2)错误和误差有什么不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总结:

错误可以消除,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都可以减小误差。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知道了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

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2-1“形形色色的运动”,观看夜空中的彗星、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

让学生想想看,这些物体是运动的吗?

根据什么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

由此引入这一节的学习。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驶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的根据是什么?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

这些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总结:

夜空中的彗星、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奔驰的火车、天上飞的飞机……这些运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7,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都市中人流的移动、大自然中江河的奔流、浩瀚太空中天体的运动、令人震撼的地壳运动等都是机械运动吗?

总结:

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过渡:

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典例解读

【例1】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一二·九运动

B.电梯上升

C.飞机的飞行

D.正在下沉的潜水艇

【解析】判定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要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其他的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上升的电梯和飞行的飞机相对于地面,下沉的潜水艇相对于水面,位置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所以都属于机械运动。

一二·九运动属于历史运动事件。

【答案】A

(二)参照物

1.概念

问题探究: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

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我们说房屋、树木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而言的。

总结:

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

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

(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

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为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的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典例解读

【例2】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这是因为(  )

A.以地面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B.以机场内步行的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C.以停在机场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D.以正在飞行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

【解析】鸟类飞行时,若以飞行的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很大,具有很大的能量,足以撞毁飞机,因此D选项正确。

【答案】D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问题探究 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

为什么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

问题分析:

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快;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自己、乘客都没有动。

提问:

你认为课本图1.2-4运水稻的车辆的运动情况怎样?

(1)选取地面为参照物,运水稻的车辆是运动的;

(2)选取收割机为参照物,运水稻的车辆是静止的。

教师总结: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为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讨论:

描述课本图1.2-5的各种物体的运动状况。

典例解读

【例3】在观光电梯上,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长沙市区的美丽景色。

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D.以路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解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就运动了,如果没变化,就静止。

【答案】C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定义,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充分体会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1课时 速度

第2课时 速度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媒体图像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重点

建立速度的概念。

难点

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最后的冠军是乌龟而不是兔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平时形容某人跑得快,常说他跑得比兔子还快,没听说过比乌龟跑得还快。

赛跑时谁得冠军,就是看运动的快慢,究竟怎么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乌龟真的比兔子跑得快吗?

想解开这些疑问吗?

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速度

(1)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P19“想想议议”分析后,作出简要概括: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它的运动就越快;在通过相同的路程上,物体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运动就越快。

(2)问题1:

(出示视频)运动员们正在进行百米赛跑比赛,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

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员快。

归纳总结:

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问题2:

小华步行,爸爸骑自行车,他们俩同时从家里出发,怎样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

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归纳总结: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问题3:

在运动时间、运动路程都不等的情况下,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启发学生回答:

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用时短的运动得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归纳:

计算出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

(3)教师由比较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及意义。

速度

强调: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速度单位的读法。

学生阅读课本P20“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典例解读

【例1】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速度分别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v丁>v丙>v乙>v甲

B.v甲>v乙>v丙>v丁

C.v甲>v乙>v丁>v丙

D.v乙>v甲>v丙>v丁

【解析】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都换算成m/s。

【答案】B

【例2】某城市中心路段汽车限速为40km/h,一位女士因开车超速被警察罚款。

如图是警察和这位女士的一段对话,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警察向这位女士解释被罚款的原因。

【解析】60公里每小时即60千米/小时,指的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而不是7分钟所通过的路程;60km/h>40km/h,所以该女士超速被罚款。

【答案】见解析。

(二)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21图1.3-3,让学生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提问:

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引出变速运动的概念,拓展学习平均速度的计算。

(1)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

(2)平均速度:

v=

,这样算出的速度是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注意:

s和t的确定。

总结:

物体的运动速度一般来说都在改变,最常见的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21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会单位换算,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式。

 

典例解读

【例3】下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不变,运动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故可判断B中的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例4】一辆长150m的列车,匀速通过长90m的大桥,需10s的时间,求:

(1)这辆列车的速度;

(2)这辆列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条长1050m的隧道需要的时间。

【解析】本题为一道复杂的计算题。

当这辆列车的车头刚刚上桥时,就开始计时,当这辆列车的车尾刚刚离开桥时,就结束计时,这段时间就是这辆列车通过桥的时间,关键是车长加桥长为过桥总路程,即列车在10s内经过的总距离是150m+90m=240m,再根据公式v=

就可以计算出列车的速度。

【答案】

(1)24m/s 

(2)50s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知道了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提出问题:

在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哪个十米跑得快?

怎样想办法测出来?

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得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呢?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测量平均速度

1.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

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3.设计实验

下面我们通过刻度尺、小车、停表、金属片、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思考:

(1)在测量路程时,如何解决小车车身具有一定长度的问题?

(2)为减小停表的读数误差,我们是希望小车的运动时间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为达到我们的目的该如何调整斜面的坡度?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

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4)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5)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按课本P23图1.4-1组装实验器材,按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注意事项:

①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②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