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cc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0456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cc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cc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cc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cc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cc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cc 2.docx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cc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cc 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cc 2.docx

环境心理学调研论文cc2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调研论文

高校边缘效应之逗留行为调查研究

 

组员景观学陈成,201221212802 

组员 

组员 

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指导教师顾大治

2014年5月

目录

第一部分:

调研概况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地点

三、调研时间

四、调研内容

 

第二部分:

调研作业

一、问卷调查

二、收集照片资料

三、 资料整理与分析

四、理论验证

第三部分:

调研小组总结

  一、设计原则

  二、设计方法及原理

  三、设计细节

  四、总结

 

第一部分:

调研概况

一,调查目的:

对由空间环境引起的行为进行体验和观察,分析在什么样的空间环境下,怎样的使用状态下,怎样的地方产生怎样的逗留行为。

验证是否符合边缘效应理论(空间交界处是人活动和交往最频繁的地方,比如森林、沙滩、树林、广场等的地方是人们乐于停留的地方,尤其是开敞空间的边缘区域和建筑层周围,而无明品边缘限定的开敞空间则少有人光顾,除非边缘区域人满为患)。

以此为基础总结分析校园边缘空间设计原则,方法及相关细节。

二,调查地点:

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

三,调查时间:

2014年4月23日至5月26日

四,调研内容

1,4月23号我们小组讨论确定了主题,4月24号开始收集资料,分析研究主题内容;4月28开始撰写调查问卷,5月6号至12号开始发放120份问卷并进行整理分析。

5月16号至22号进行实地观察并拍照记录。

5月23号进行论文撰写及定稿。

2,通过实地观察,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学校中发生的各类行为及行为发生地进行分析,发掘出边缘空间与人的行为空间的客观一致性,总结出边缘空间对人们行为及心理的支持,边缘空间与行为空间的互动。

3,大量实地观察,归纳分析调查问卷和照片对边缘效应理论进行校验;在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校园中边缘空间的特点、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形成方式进行综合分析。

4,通过上述调查与分析,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出校园中的边缘空间设计原则、方法及相关细节。

 

 调查对象:

合肥工业大学学生

        

第二部分:

调研作业

一: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是该学校的一名学生,在对校园中的边缘效应行为进行调查,该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不会泄露您的隐私,也不会给您的生活带来不便,请您放心填答。

1.您的性别?

□男□女

2.您所在的年级?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及以上

3.您在校园中行走时是否时常会逗留在某一地点?

□时常□偶尔□很少

4.您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逗留?

(多选)

□思考问题□欣赏风景□与熟人交谈□休息□活动需求

5.您逗留的地点通常为?

(多选)

□走廊边□走廊中间 □湖边□道路中 □道路边□树林中 □树林边 □桥上□桥边□教学楼旁□草坪中央□草坪一侧□其他  

6.您逗留的时间通常为?

□1-5分钟□5-10分钟□10分钟以上

7.您认为什么是是您逗留在某一地点的主要因素?

(多选)

□风景优美□可供休息□有依靠 □安静氛围□视野良好□空间隐蔽□活动需要□学习□其他

8.您认为校园中哪些地方适合逗留?

(多选)

  □走廊中间□走廊边上 □湖边□道路中 □道路边□树林中 □树林边 □桥上□桥边□教学楼旁□庭院中 □庭院边或一角□草坪中央□草坪边上  

(其它情况)——————————————————————————

9.您认为上述逗留地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

————————————————————————————————

问卷结束,感谢您的配合。

 

问卷整理与分析

1逗留原因

 

2逗留地点

 

 

3,影响因素

问卷建议:

多设置座椅,设置一些景观小品,需要干净,隐蔽性要强一点,视野要良好,环境良好,功能稍微强一点,树太少,座椅太单调(都是石凳),遮阳设施,播放音乐等氛围塑造。

 

从上述表格中可看出,吸引人逗留的主要因素是有良好的环境,风景优美,但大多数人在行走中逗留的主要原因是停下与熟人交谈,因此在校园中,风景优美可以休息的地方较易发生逗留的行为,并伴有交谈行为。

其次,校园中一些安静氛围,有可供学习与活动的设施,也容易发生逗留的行为。

从表格可以看出高校里学生行为是符合“边缘效应”理论的,学生主要聚集在湖边,草坪一侧,路边等边缘地带。

由本次调研可以分析出高校边缘效应之逗留行为的主要原因及主要条件。

为以后设计原则,原理及细节提供可靠的调研依据!

我们也将统计结果,问卷建议等角度分析高校边缘效应对景观建筑设计的影响,查阅资料并对设计手法做出一定总结。

 

二:

照片资料与分析

在问卷调查之后,我们对于问卷中提到的地点进行了实地调研。

地点一:

路边

环境特点:

有庇荫,视野较好

 

地点二:

湖边

特点:

环境优美,视野良好,湖边有风吹来,安静无噪音

 

地点三:

广场一角

特点:

视野良好,风景优美,可供休息交谈的阶梯

 

地点四:

桥边

特点:

有依靠,视野良好

 

地点五:

草坪一侧

特点:

可供休息,视野开阔,安静氛围

地点六:

教学楼一楼梯

 

地点七:

走廊边

特点:

私密性较强,有休息石凳

 

地点八:

建筑物旁

特点:

有支持物,视野良好

三:

照片资料整理与分析

高校局部区域产生逗留的条件

1.局部隐蔽

树林边缘深浅不同的背景以及繁茂的树冠为静态的活动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质量,使人们既可以在一半遮掩中部分地隐蔽起来,同时又能很好地观察空间。

城市空间中沿街的柱廊、雨篷和遮阳棚同样使人们既可停留和观察,又不会处于众目睽睽之中,这是很有吸引力的。

对居民来说,建筑物的凹处、后退的入口、门廊、回廊以及前院的树木都起着同样的作用,既可以提供防护,又有良好的视野。

2.支持物

在逗留区域中,人们通常选择在凹处、转角、或者靠近柱子、树木、街灯之类可依靠物体的地方驻足,它们在小尺度上限定了休息场所。

3.视野良好

在一地方,如果视野堵塞,人一般不会停留的,人往往倾向于湖边,广场边,路边,庭院一角等视野良好的区域。

综上所述,这些条件都是边缘所具有的特点,符合“边缘效应”理论,符合人的心理学特点,所以针对边缘效应设计手法原理细节等研究对于在公共空间中创造逗留的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空间荒寂而空旷,没有座凳、柱廊、植物、树木之类的东西;如果立面缺乏有趣的细部,如凹处、门洞、出入口、台阶等,就很难找地方停下来。

可以这样说,适于户外逗留的最佳城市具有无规律的立面,并且在户外空间有各种各样的支持物。

功能完善的城市区域为人们小坐创造了许多条件。

在城市和居住区的各种公共空间中,都必须为人们安坐小憩作出适当的安排,这一点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只有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人们安坐下来,才可能有较长时间的逗留。

如果坐下来的条件少而差,人们就会侧目而过。

这不仅意味着在公共场合的逗留十分短暂,而且还意味着许多有魅力和有价值的户外活动被扼杀掉了。

良好的座椅布局与设计是公共空间中富有吸引力的许多活动的前提,如小吃、阅读、打盹、编织、下棋、晒太阳、看人、交谈等等。

这些活动对于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是至为关键的。

因此,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为了以较简单的方式改善一个地区的户外环境的质量,最好的作法就是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使人们能安坐下来。

与驻足停留对物质环境的要求相比,步行和小坐的要求更多,也更具综合性。

但由于站立活动非常清楚地体现了公共空间中大量静态活动的一些重要行为模式特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

当然,能在公共空间中驻足是重要的,但关键词是停留。

第四部分调研小组总结

一、设计原则

1.1整体性

边缘空间应避免过于孤立,使得整个景观破碎化、残缺化。

边缘空间与相主

体空间应该在空间构成上成为一个连续体,其风格应统一;如果相邻空间本身功能、形式差异较大,边缘空间应当调和这一矛盾,使空.间过渡更自然,促使个体或部分之间互相结合,形成统一整体。

(1)类似原则—相互类似的个体或部分总是易被感知为整体。

类似的要素包括大小、质感、色彩、明度、形状、方向等。

(2)对称原则—个体或群体越对称,越易被感知为整体。

(3)接近原则—相互,密切接近的个体或群体总是被感知为相互有关,具有内聚力的整体感的把握应有一个度。

整体感低会造成景观的破碎感;过于整体化又可能带来景观的单调,空间缺乏多样性、丰富感。

因此,整体感的塑造也要注意适当的变化,以带来空间的亮点,营造自身特色。

1.2层次性

1.2.1结构的多层次

空间本身具有结构的多层次,就校园而言,首先是园林用地与周边城市用地的性质不同;其次,校园中由不同的功能分区划分而成,各功能区之间的分隔过渡由边缘空间承担。

1.2.2景观的多层次

景观空间的层次,一种是直观的视觉,通过空间要素藏露与虚实的处理,使空间增多,增大。

这是对单个视场的处理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两种方式————向心多层次和平行多层次

1.3完整性

格式塔知觉理论认为,知觉在组织视觉刺激时,具有简化对象的倾向,

即对己有的单个或多个视觉刺激,采取尽量减少或简化的方式,使之增加秩

序、易于理解,从而加强总的知觉效果。

1.3.1良好的完形原则知觉在组织视觉受到刺激时,有使对象形成良好完形的倾向,如形成规则、对称、简单的形态及组合,形成何种完形则取决于刺激所提供的全部已知换言之,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单独分开的视觉刺激结合成有意义的、尽可能大而又良好的整体。

1.3.2简洁原则

指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邻近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

向,这就是简洁原则,也是上一原则的深化

二、设计方法及原理

2.1发掘潜在的边缘效应

(1)疏导作用通道—发掘边缘效应的外在条件诱发边缘效应首先应该疏导边缘空间作用通道。

作用通道不畅,相邻空间互动因子被隔离,相干作用被屏蔽,边缘效应自然失效。

边缘空间丧失通道作用在校园外围比较常见,如以围墙隔离公园、高坎阻隔亲水空间。

(2)改善边缘空间品质—发掘高质量边缘效应的客观需求在可能产生边缘效应的园林空间中而边缘空间的品质则与空间的位置、尺寸、材料、形状、围合度等有关联。

2.2在合适的位置营造适合的边缘空间

边缘空间的位置是:

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该空间的利用效率,某些地方空间

局促,设置的边缘空间应使人流快速通过,而不是增加停留的空间;某些位

置人们希望可以停留而且自发地聚集大量人流,则应该创造更多可利用的、

舒适的边缘空间。

2..2.1入口

入口常常是游客出入往来,最为热闹非凡的地方,也成为人们的主要观景点。

因此,边缘空间应与主体通行空间保持一定距离,保持交通的顺畅;边缘空间与主体空间宜有一定的视线遮挡,如矮墙、植被等,或者坐憩设施的使用方向与人流方向呈一定角度:

不要正对人流方向,避免某些视线交流的不快。

2.2.2某一物体自身的边缘

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形体,总有其自身边缘,这里也往往成为人们

偶发行为的发生点。

在设计中不能忽略此类物体边缘,应设置适宜的尺度、材料等满足人们的使用的舒适性。

2.3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更多的边缘效应

2.3.1创造多形态的边缘

边缘形状主要指物体外部所呈现的线型,是形式的主要可辨认特征,是

一种形式的表面和外轮廓的特定造型。

将其分解,可以分为平面形状和立面

轮廓。

平面形状是边缘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的形态和动向,其形状由空间的功

能性质所决定,空间或动或静,或公共或私密,对形状的要求都有所不同。

A、直线一一边缘形状为一条直线段。

直线是一种有力的限定,表达了

一种决定的理性,是对空间明确的限定。

但直线形式缺乏空间的进退变化,

使空间交接生硬,缺乏过渡,一般立面高度不宜高过人的视线。

B、曲线一一曲线可分为规则曲线和自由曲线,分别代表了理性的浪漫

和超理性的浪漫。

由曲线围合成的空间比较有流动性、导向性和内聚性。

线边缘能够形成次空间;能形成边缘重复渐变的韵律;具强烈的引导作用,

使人沿着它的线路行进。

C、折线一一折线可说是直线与曲线的一种综合,也可以看作是由几条直线组合成的。

它也具有直线简洁连续的特点,可作为背景或主景;还通过方向的改变引导人的行为路径。

直线段反复的折线变化同样可以形成韵律,创造出次空间,丰富边缘空间的构成,弱化了生硬的界线。

改变单一的均匀线形,增加边缘的凹凸变化。

三、设计细节

3.1朝向

边缘空间的方向性,对于一处边缘空间的使用功能是否良好是很重要的。

换句话说,当人们依边缘停留时,它决定了人们的视觉朝向。

人有看热闹的倾向,而且每个人都希望对自己所处环境的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随时意识到周围发生的事。

这就决定了人们在选择停留点时,常常是那些他们可以面对主要人流方向、主要活动空间的所在。

当然,如果能够形成背部的屏蔽自然最好。

(1)单向视觉空间

当边缘空间一面开敞,其余面围合时,人们喜欢选择面对开敞方向的角度。

(2)水平多向视觉空间

边缘空间中常见的双廊,因其两面透空,使人们的视线可以有所选择,这类空间常常是双向视点。

与之类似的还有水中的岛屿、桥、堤等,同样具有多方向视点空间。

3.2俯视视觉空间

当边缘空间本身占据一定高度时,视点较高,视野开阔,人们的视线具多方向性。

尤其在山顶时,则达到极致,即全方位的视觉景观了。

3.3边缘空间的面宽

边缘空间的面宽表达的是空间连续性的概念,边缘界面越长,它的连续性越强,对空间的限定感越强;越窄,空间围合度也越低。

但如果界面过长,而又缺乏变化,那么所围合的空间则显得单调、乏味,这时就需要通过该界面的虚实对比促进空间的趣味性。

例如借助门、窗、洞口调节空间的开敞程度;可以改变墙体的砌筑形式,在墙体上形成花格,用来放置特殊植物和雕塑,以形成视觉焦点。

3.3.1边缘空间的虚实结合

外部空间中边缘空间的存在不是为了完全的“隔”,也不是完全的“透”,因而虚与实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虚实结合使空间关系灵活,富于变化。

3.3.2植被对空间的限定

前面已经提到,空间领域需要通过“墙”和“天花”的围合得以限定。

需要注意的是,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更倾向于用暗示来分隔,而不是用明确的围合物。

因此,围合物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不仅仅是墙体,改变两相邻空间的高差是最简单的围合,也可能是土堆、栅栏或者廊、亭等人工构筑物;树干仅仅暗示空间的边界,要创造完全围合的空间,应将小乔木与灌木同树干组合运用。

通过叶子在垂直面上创造空间,并且能实现两个不同层次的空间围合;利用乔木可以构筑外部空间的顶面,而树木的间距、树冠冠幅、树木分枝点高度的变化会影响顶面的围合程度。

此外,高灌木可以通过自身与其它植物相结合形成围合空间;矮灌木在相邻空间没有屏蔽的情况下可以暗示空间的分离:

藤本植物也常常借助人工

构筑实体形成顶面或垂直面。

3.4促进多样化的知觉体验

人对周边环境的认知不仅仅是依靠视觉来体验,往往多种感觉如听觉、

嗅觉、触觉、味觉的体验能给人带来更丰富的感受,加强人们对环境的感知。

不同声音、气味还能唤起人对特定地点的记忆,用以作为识别环境的辅助手段。

3.4.1听觉

无论是人声嘈杂、车马喧闹,还是虫鸣鸟语、竹韵松涛都能有力地表达环境的不同性质,烘托出不同的气氛;从嘈杂街道进入宁静地带时,声音的明显对比会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声音还会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或是潺潺水声,或是人流聚集处的人声鼎沸,都会暗示人们这一地带的主要功能;特定的声音还能唤起有关特定地点的记忆联想,如峨嵋的双桥清音,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西湖的南屏晚钟和柳浪闻莺等,加深人们对于特定时空的认同。

3.4.2嗅觉

嗅觉也能加深人们的环境体验。

园林具有充分利用嗅觉的有利条件:

花卉、树叶、清新的空气、水面飘来的湿气、加上远处带来的微风会产生一种“香远益清”的特殊效应;有时,还可建成以嗅觉为主要特征的景点,如西湖的满陇桂雨和留园中的闻木挥香。

此外,园林中小吃、蔬菜、香料等多种特征性气味能加深对某地点的认识,提供富有生气的感受。

3.4.3触觉

不同质感,如草地、沙滩、碎石、积水、厚雪、土路、瞪道给人不同的触觉体验。

通过接触感知肌理和质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

可以说,质感来自对不同触觉的感知和记忆:

对于成人,主要来自步行或坐卧。

3.4.4温度和气流

人对温度和气流是很敏感的,尤其对老人、小孩,以及其他身体易受外界影响者。

热浪袭人和清风拂面给人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热觉对人的舒适感和拥挤感影响很大。

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要尽可能为人提供夏日遮荫冬日向阳的场所,并努力消除温度和气流造成的不利影响。

因此,设计时充分考虑阳光入射角的周期变化,冬季盛行风与夏季盛行风的方向,借助各方面的围合,竖向的、顶面的,实体的墙,植被的组合效应,建筑的引入等,都可以有效地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然界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景观要素材料的色彩、质感材料的色彩、质感也是边缘空间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不但影响着环境特点的塑造,同时也对人的空间感受产生极大的作用。

3.5色彩与质感

3.5.1色彩

景观要素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环境的空间品质。

在其运用过程中要把握变化与统一相结合的原则,统一使空间更具完整性,产生适度均衡美的效果。

3.5.2质感

质感是形式的表面特征,影响到形式表面的触觉和反射光线的特征。

它不影响空间的具体形态,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对空间的感受程度。

在设计中,质感的变化可以作为划分区域和控制行为的暗示。

四,总结

不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逗留都有其发生的可能性。

作为自发性的行为活动,逗留对周围物质环境的要求并不很高,不论逗留时间的长短,逗留都给了我们和周围环境接触互动的机会。

而人们对停留地点总是有一定偏好的,对周围环境总是有要求的。

而我们设计者与之是息息相关的。

根据本次调研可知,空间交界处是人活动和交往最频繁的地方,比如森林、沙滩、树林、广场等的地方是人们乐于停留的地方,尤其是开敞空间的边缘区域和建筑层周围,而无明品边缘限定的开敞空间则少有人光顾,除非边缘区域人满为患,正所谓“边缘效应”。

综上所述,校园边缘空间是高校校园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模糊性的过渡空间,在这里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形成连续的、完整的校园空间环境。

边缘空间因其特殊的地域空间特性,蕴藏着源自相邻主体空间关联互动的“边缘效应”。

在高校空间规划设计中,“边缘效应”思想的注入,研究边缘效应的设计原则,原理及细节将有利于高效使用土地,改善高校空间环境中出现的边缘问题,创造多层次、复合化、整体性的校园空间环境。

作为异质空间功能整合的链条,边缘空间广泛地存在于高校校园空间中,遵循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地认识高校中的边缘空间,创造边缘效应,将为高校空间的规划设计开拓一个崭新的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