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精品课程复旦大学精品课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0408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精品课程复旦大学精品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国家精品课程复旦大学精品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国家精品课程复旦大学精品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国家精品课程复旦大学精品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国家精品课程复旦大学精品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精品课程复旦大学精品课程.docx

《国家精品课程复旦大学精品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精品课程复旦大学精品课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精品课程复旦大学精品课程.docx

国家精品课程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2009年度“上海市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

 

推荐单位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所属学校复旦大学(部属)

课程名称政治学理论

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法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政治学类

课程负责人林尚立

申报日期2009年5月1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九年三月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名

林尚立

性别

出生年月

1963年11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教授

电话

55665339

学位

博士

职务

传真

所在院系

国务学院

E-mail

sllin@

通信地址(邮编)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433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政治学理论”,本科基础必修课,周学时3,3届,每届平均学生人数91。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硕士专业必修课,周学时3,2届,每届平均学生人数20。

(3)“中国社会政治分析”,本科专业必修课,周学时3,4届,每届平均学生人数70。

(5)“中国社会与政治”,博士专业必修课,周学时3,5届,每届平均学生人数25。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承担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平均每届3人,5年总15人;

(2)每年指导博士生毕业生论文约3人,5年总15人。

(3)每年知道博士后毕业生论文平均为2人,4年总8人。

(4)开发新的本科生专业选修课“中国社会政治分析”,该课程全国首创,至今已开设十年,现成为政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

 

 

1-3

学术

研究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全球化时代大国战略与中国政治发展,“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2003年立项,项目负责人。

(2)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4年立项,项目负责人。

(3)协商政治与中国民主建设,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项目,2004年立项,项目负责人。

(4)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国家精神重构,由教育部资助,2006年立项,项目负责人。

(5)上海社会阶层研究,由上海市委统战部资助,2007年立项,项目负责人。

(6)新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上海市委宣传部,2009年立项,项目负责人。

二、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有序民主化:

论政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

第6期.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理论与战略探讨,《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第3期。

4、有序民主化:

论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2005年第3期。

5、公共管理学:

定位与使命,《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2期。

6、民主的成长:

从“个体自主”到“社会公平”——解读2005年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7、有机的公共生活:

从责任建构民主,《社会》2006年第3期。

8、基层组织:

执政能力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资源,《理论前沿》2006年第9期。

9、国家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10、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三十年政治发展的反思,《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

第3期.

11、《有效政治创造有效发展》,载上海《文汇报》2008年12月8日星期一《文汇论苑》第9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

12、“第八章民间组织与政治改革:

中国的逻辑”,载王名主编:

《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13、《协商政治: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态》,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8年第4期。

14、《相互给予:

政治学在中国发展中的作为——中国政治学30年发展的反思》,载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8年第8期。

15、《协商政治与和谐社会:

中国的国家建设之路》,载《新华文摘》2008年第14期。

16、《革命与乡村:

中国的逻辑——读<革命与乡村>丛书》,载《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1期。

17、《协商政治与和谐社会:

中国的国家建设之路,载《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8、《相互给予:

政治学在中国发展中的作为——中国政治学30年发展的反思》,《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3期。

19、《两种社会建构:

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5期。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表彰

1、《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一书获上海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00年);

2、2、《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一书获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著作类三等奖(2000年);

3、《依3、《法治国是党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保证》一文获上海市第三届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类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年);

4、《政党与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发展》一文获上海市第四届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类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5、《5、《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一书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

6、《6、《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一书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

7、《党内民主》一书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

8、《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

9、《统一战线与国家建设》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内部探讨奖2005年

10、《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

11、《统战创造和谐:

科学发展的中国之路》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

12、《统战创造和谐:

科学发展的中国之路》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内部探讨奖2008年

13、《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08年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统一战线理论》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优秀奖2008年

 

课程类别: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

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陈明明

性 别

出生年月

1954.08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教授

电话

55665449

学位

博士

职务

传真

所在院系

国务学院

E-mail

mmche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

研究方向

比较政治学

2⑴-2

教学

情况

课程讲授:

政治学原理,本科生专业基础课,3学时,5届,600人;

发展政治学,本科生专业必修课,2学时,5届,130人

中国社会政治分析,硕士生专业必修课,3学时,5届,110人

政治学,MPA基础课程,3学时,5届,700人

政治发展专题,MPA选修课程,5届,200人

指导论文: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10人

指导硕士生毕业论文,12人

指导博士生毕业论文,4人

指导MPA毕业论文,50人

研究课题:

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

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研究,2003年完成,课题负责人

教材:

比较政治制度(第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奖励:

《比较政治制度》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署名第二),2007年

 

2⑴-3

学术

研究

研究课题:

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

新时期国家、社会与政党关系研究,2008年完成,课题负责人

国家社科规划课题:

民国政治学研究,2008年完成,课题负责人

上海市社科规划子课题:

科学发展与政党建设,2007年完成,课题负责人

上海市社科院课题:

央地关系研究,2006年完成,课题负责人

发表论文:

中国民族主义及其命运,复旦公共政策评论,2005年第1辑

联邦制:

中国共产党早期纲领与政策的一个考察,浙江学刊(核心),2005年第4期

革命党、统治党、执政党,中大政治学评论,2005年第5期

政府改革及其社会空间,复旦公共政策评论,2006年第2辑

联邦制:

马列政治文献的一个阅读,复旦政治学评论(核心),第4辑,2006年

“不发达”与“欠发达”:

历史与结构,复旦政治学评论(核心),2008年第5辑

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结构:

冲突与调适,社会科学研究(核心),2008年第2期

“一线”“二线”体制的由来与变迁,复旦政治学评论(核心),2008年第6辑

奖励:

《发展中国家军人政治研究》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

 

课程类别: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⑵

2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陈周旺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3年9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副教授

电话

55665443

学位

博士

职务

传真

所在院系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

E-mail

Chen_zw@

通信地址(邮编)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433)

研究方向

政治学理论

2

(2)-2

教学

情况

政治学原理,本科生基础课,周学时3,02-08届,学生总人数约2000人

当代西方政治学,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周学时2,00-06届,学生总人数约120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选读,研究生基础课,周学时3,02-08届,学生总人数约150人

2004、2005年度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青年教师成才奖

课程“政治学原理”获复旦大学2003年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

(2)-3

学术

研究

承担课题:

2003年—2004年“三个代表”与政治学学科创新(上海市,参与)

2004年—2005年马克思主义重大工程(国家教育部,参与)

2004年—2006年沃格林政治哲学研究(复旦大学,主要负责人)

2005年—2010年国家转型比较研究(国家教育部,主要负责人)

2008-2010城市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制度创新与机制再造(复旦大学985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项目,主要负责人)

发表论文:

“革命有多光荣”,《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

“权界意识的生成:

中国个体化社会的形成与国家转型”,《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

“奥尔森的强化市场型政府”,《学习时报》2008年2月25日(总424期)

“从启蒙到革命”,《文史哲》2007年第6期

“徘徊于革命与反动之间:

中国政治浪漫主义初探”,《复旦政治学评论》第3辑,辞书出版社2005年

获奖情况

2004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专著《正义之善》获200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课程类别: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⑶-1

基本

信息

姓 名

何俊志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3.3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称

副教授

电话

55665457

学位

博士

职务

传真

65647267

所在院系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E-mail

jzhe@

通信地址(邮编)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433

研究方向

比较选举与议会制度

2⑶-2

教学

情况

1.讲授课程

(1)政治学原理基础课每周3学时10届学生总人数约1000人

(2)选举政治学选修课每周2学时6届学生总人数约100人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基础课每周3学时2届学生总人数约200人

2.实践教授

(1)毕业论文12篇

(2)社会实践调查10项

3.教学表彰

(1)政治学原理教材集体三等奖(2005)

(2)复旦大学教学贡献奖(个人)(2008)

2⑶-3

学术

研究

1.承担课题

(1)政党执政的选举机制比较研究,上海社科2006,3年,主持

(2)公共预算的政治监督机制研究国家社科2007,3年,主持

(3)地方政府预算过程中的透明度问题研究中华发展基金2008,1年,主持

2.发表论文

(1)预算透明的理论源流与国际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混合选举制的兴起与当代选举改革的新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3

课程类别: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林尚立

1963

教授

政治学理论

主讲

陈明明

1957

教授

政治学理论

主讲

何俊志

1973

副教授

政治学理论

主讲

陈周旺

1973

副教授

政治学理论

主讲

任军锋

1971

副教授

政治学理论

主讲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知识结构完整,有专业知识,也有相关课程建设所需的其他知识,如网络、图书印象资料管理等;教学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有资深教授作主讲,也有年轻的后备力量;师资配置阵容强大,有2名教授,3名副教授,另外这个课程每届还会配备一名1名博士生作助教,可以协助课程辅导(特别是对留学生的专门辅导)、资料收集更新、作业批阅等工作;教学队伍中,最资深的教授已有20多年教龄,青年教师最短的也有5年教龄,这样的结构有助于这门课程建设事业的长久经营。

3-3

教学改

革与研

1、体系化、创新性的自编教材。

目前国内《政治学原理》还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主讲者根据多年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创新一套体系,具有开拓意义,受到学生和学界的好评。

2、开放式、互动式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甚至辩论紧密结合,锻炼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理论思考潜能。

3、紧密联系实际,使用案例教学法,注重启发式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政治实践,启发学生感受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

4、教学队伍科研成果较为丰硕。

陈明明老师开设的课程有:

“政治学原理”、“发展政治学”、“西方政治学”、 “中国社会与政治研究”等课程,并参与编写教材《西方政治制度》,该教材被国内许多学校采用。

何俊志老师开设的课程有:

“政治学原理”、“当代西方政治科学前沿”、“宪法与政府”、“选举政治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课程,并于2007年获得“复旦大学教学贡献奖”。

陈周旺老师开设的课程有:

“当代西方政治学”、“政治学原理”、“当代西方政治学”等课程。

5、继承了复旦大学政治学的优良传统,在学科建设上不断开拓、发展。

6、该课程不再局限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已成为面向复旦大学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其影响逐渐扩大。

7、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政治学系的师资力量得到不断增强。

 

学缘结构:

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是新中国最早恢复政治学专业的学校。

1981年,该专业开始招收专业本科生,1983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学专业师资培训班,并出版了《政治学概论》。

该课程从1981年开设以来,已经历了整整28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代教师的传承,出版了三个版本的政治学教材和一本具有很大影响的政治学原理性论著: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该课程开始以来,一直重视师资队伍、教材体系和课程质量的建设,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都先后获奖。

目前,这个课程不再仅局限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已成为面向复旦大学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其影响也日益扩大。

4-2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属基础课程,讲授政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帮助学生了解政治学研究的基本体系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认识政治现象、把握政治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充实学生的理论和智慧的积累。

教学内容组织的方式是按照从“总述”到“分讲”的结构展开:

首先从总的方面介绍政治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对政治学有一个感性的直观印象,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政治学本身的误解,使其能更快的进入政治学的研究范式中;然后本课程进入对政治学理论的“细描”阶段,分别从政治生活、政治共同体、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等各个方面,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政治学进行了详尽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在理性上对政治学有所了解。

总之,这样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一方面从整体上对政治学具有系统的把握,另一方面又使得学生能从细节上有所理解,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对政治本质及其内在规律具有基础性的认识,为学生随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在五大结构体系里涵括十一个知识模块,这些模块内容相对独立,但有机构成一个整体。

第一章:

政治科学。

本章主要讲述四个问题,即政治的原由、政治的定义、政治的使命和政治的逻辑,其中政治的原由和政治的定义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讲解政治是公共权力创造有序的公共生活,其主体为公共权力,客体为公共生活,目的是为了创造秩序。

政治的基本逻辑是:

首先形成公共权力;其次通过公共权力掌握资源;然后通过公共权力来决定利益满足;最后优化利益满足体系,建立公共秩序。

第二章:

政治学与政治生活。

本章主要包括四个问题,即政治学的产生、政治学的发展、政治学的贡献和政治学的研究等,其中政治学的产生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要理解:

政治生活到处都存在,因为人是“政治动物”;但是,政治科学并不是在每个地方都存在的。

中国古代只有政治思想而没有政治哲学,西方则产生了政治哲学和政治理论,并由此形成了政治科学。

政治思想是对意义的把握,即现实是什么,应该是什么?

而政治哲学是对价值的追求,即如何有价值,价值是如何?

政治理论是对现实的把握,即现实是怎样,怎样看现实?

将政治知识化,则形成了政治科学。

第三章:

公共生活。

本章主要包括三个问题,即人类生活的主要发展阶段、政治动物即“政治人”的特性、公共生活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公共生活的发展阶段。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自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且这三个方面也构成了现今人类社会的主要维度。

可以说,这三个阶段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在时间上的刻度,另一方面则又标识了人类社会在空间上的广度。

第四章:

公共利益。

本章主要讲述五个问题,即利益与政治、利益冲突、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对私人利益的保护、公共利益是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等。

其中利益与政治、公共利益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是理解利益与政治的关系。

利益导致了政治的产生,因为人类创造政治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并协调由人类的最大欲望所带来的冲突;利益决定政治的发展,不同人的利益需求往往是政治发展的动力,决定着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进度;政治通过创造发展、制度和价值,来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满足。

第五章:

公共权力。

本章包括两个问题,即权力与权力、国家权力等,其中权力与权利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权利是人类自由的社会化体现,自由是权利产生的根本。

权力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而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中最高的权力。

其使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保障社会的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类最基本的尊严等。

其具体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国体,即国家权力归属;政体,即权力组织形式;理念,即权力的价值选择等等。

权力的运用模式是统治,而统治又表现为范围、强度、制度性和双职能性等。

第六章:

国家形态。

本章主要包含五个问题,即国家起源、国家职能、国家结构、国家的演变、国家的起源,其中国家结构和国家职能是本章的难点和重点。

国家的结构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种——单一制和联邦制。

其中单一制又分为两种,即中央集权——地方自治,以及中央集权——非地方自治;联邦制又分为两种类型。

即分散型——邦联制,以及集中型——联邦制。

国家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全,即保障个体自由与共同体的安全;秩序,即通过立法、制度的建构来实现;财富的创造,即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协调,即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冲突;福利,即保障国民自身的基本需求。

第七章:

政治结构。

本章包括四个问题,依次是中轴结构、利益结构、权力结构和权利结构等,其中中轴结构和利益结构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要理解中轴结构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轴心,也是一切政治变革和发展的原因,同时也是任何制度和政治变迁的动力所在。

利益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社会组织结构:

A、个体化社会;B、共同体社会;2、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结构——阶级、阶层结构:

A、奴隶制度;B、种姓制度;C、等级制度;D、阶级制度;3、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集团结构;4、特殊利益与普遍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

政治制度。

本章主要讲述四个问题,即政治制度的本质、政治制度的病变与救治、政治制度的巩固、政治制度的结构。

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政治制度的本质和政治制度的巩固。

政治制度在表面上看是有国家制定的,但在本质上,它是国家与社会博弈的结果,是国家与社会的契约。

政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妥协,也标识着国家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强弱。

政治制度的巩固主要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而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现实的合理性、行动的合理性、制度的合理性;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则是基于公民的认同和同意,包括制度的有效性、进步的有效性、秩序的有效性等。

第九章:

意识形态。

本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意识形态的政治意义、意识形态的权力、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意识形态与政治动员、意识形态的处理方法等。

其中意识形态的政治意义、意识形态的权力、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要理解意识形态是一种意义的追求。

它必须同时回答以下三个方面:

A、回答人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B、形成共同体的基本信仰和价值;C、使制度与某种思想观念耦合。

相对于政治结构来说,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的“软权力”。

识形态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在自然力统治时代,意识形态表现为神话;在神力统治时代,意识形态表现为宗教;在理性统治时代,意识形态表现为核心价值。

第十章:

政治形态。

本章主要包含四个问题,即政治形态的意义、权利的制度逻辑、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