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98900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docx

《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docx

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优美的文言散文

  篇一:

最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书体例: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从全书编排可以看出,本册教材诗歌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而散文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散文的几个基本特点。

三个单元分别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处在诗歌之部与散文之部的衔接点上,还肩负着从诗歌学习向散文学习的过渡和区分诗歌、散文特点的重任。

  1.了解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有助于从宏观上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衡量这几篇文章,从而认识他们的教学价值,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顾名思义,这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比较体味诗歌与散文在“形象”创设上的不同。

所以,“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多样化手段,还要关注形象创设方面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

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诗歌形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

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而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

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2.了解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文体和内容,有助于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

  

(1)文体对象方面

  本单元所选作品,文体可谓多种多样。

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如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寓言式的哲理型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庖丁解牛》;既有气势磅礴的赋体史论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阿房宫赋》;也有人物传记类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项羽之死》和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与《大铁椎传》。

  

(2)文体内容方面

  本单元所选六篇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

既有对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精湛鲜活的故事场面的精彩叙述。

既有对宫廷建筑和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也不乏对生活中普通道理的生动阐述。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选修课“诗歌与散文”模块的学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从中可以看出,具体到古代散文的教学,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层面。

  1.积累、整合层面。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名篇。

学习古代散文体裁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思考、领悟和感受、鉴赏层面。

  阅读古代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古代散文的艺术特性。

  3.发现、创新层面。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根据课程目标对于选修散文教学的几个层面的要求,我们将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

1.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积累相应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知识。

  2.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品味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使学生体会到古代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古人的观点看法,发展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1.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

  首先,相比刚刚结束的诗歌之部,本单元每篇作品的容量都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其次,本单元七篇文章,内容涉及面广,文体多种多样,不易把握;另有,高二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但由于文言毕竟不是现代人常态的语言形式,他们的文言语感并不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并不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很不够。

  2.学习兴趣可能不够浓厚。

  文章所写的内容毕竟与现代生活相距较远,而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学生都很不熟悉,再加上语言文字的障碍,很可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才不至使整个教学流于简单枯燥的语言文字的简单梳理。

  基于上述学情分析,结合教材特点,我们确定教材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疏通文句、梳理文言文语法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通过对比阅读,把握诗歌、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不同。

  (四)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拟用7课时:

《过小孤山大孤山》2课时,《庖丁解牛》1课时,《项羽之死》2课时,《阿房宫赋》2课时。

  二、课文分析与教学指导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整体把握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也是一篇游记散文,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

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

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洛其上,如宝装屏风”,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沉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全文共3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手法上,由于景点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

所以,作者注意了景点之间的联系:

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形成了多样性的统一之美;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

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另一方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

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文章主旨:

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二、教学指导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预习:

对照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自主疏通文意。

标记有疑问的地方,等待课上交流。

  2.课堂学习。

  ⑴先请学生提出预习时存在的语言困难(翻译不一致或不懂的地方)讨论解决。

预设:

  ①杰然特起特:

特别起:

突起突出。

  ②如宝装屏风宝: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宝石。

  ③但祠宇极于荒残于:

语助词,不译。

  ④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状语后置,若稍以楼观亭榭饰

  ⑤不与江水相乱乱:

混杂、混淆

  ⑥岸土赤而壁立壁:

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⑵疏通文意。

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

游记,移步换景,时间顺序;内容:

记游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所见所想。

  

(二)突破重点难点——游记散文形象性的体现

  

(一)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二段并概括小孤山的形象特征。

(要求:

概括的特征要说明依据,找出原文语句并直译,落实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准确翻译)

  预设:

  1.峭拔秀丽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2.巉然孤起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3.祠宇荒残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总结:

游记散文的形象性体现在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上。

  (三)思考探究——在形象的创造方面,诗文之别体现在何处?

  陆游笔下的小孤山孤立峭拔、秀丽却荒残,这孤立峭拔会不会就是孤山得名的原因之一呢?

无独有偶,苏轼也有一首写小孤山大孤山的诗(教材p70)——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可以就同一内容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

  1.齐读《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江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2.画中的长江绝岛恰好就是小孤山和大孤山。

题画诗中的大小孤山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

请概括诗中小孤山的形象特点,并说明依据。

  预设:

  特点①孤立峭拔依据:

处于江中央(孤立),崖崩路绝、乔木搀天(峭拔)特点②秀丽依据: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像新妆的女子一般秀丽)

  3.这两篇诗文不约而同都表现了小孤山大孤山的孤立峭拔和秀丽的形象特征,创造形象的手法和艺术效果有何不同?

可以请同桌同学交换意见,谈谈看法。

  预设:

  ⑴创造形象的手法

  散文:

  ①对比烘托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②具体描绘

  /碧峰巉然孤起,?

?

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诗歌:

  ①夸张/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②比喻拟人/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⑵艺术效果

  散文:

形象丰富除孤立峭拔、秀丽外还有荒残,描绘真实客观。

  诗歌:

形象突出,运用比喻拟人,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总结

  诗文同写小孤山大孤山,创造形象的不同表现为:

  文诗

  语言形式舒展自由凝练工整

  形象特点丰富形象逼真精炼传神

  创造手段对比烘托比喻拟人

  艺术效果贴近实际境外之境

  《庖丁解牛》

  一、整体把握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

养生主》,题目是后来加的。

养生主,就是养生的主旨,也就是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文章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踦,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

这一段句式整齐,对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曲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第2段~第4段):

记叙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第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部分(第4段):

写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应规律的思想。

  文章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的主旨。

那庄子所讲的养生的道理是什么呢?

庄子在《养生主》中说: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

  篇二:

古代文言文

  专题讲座

  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

  付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古代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中古代散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

因此,如何进行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长期以来,面对文质兼美的文化大餐——古代散文,教学中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文言文,对现代中学生来说,似乎是“天书”,许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对文言文望而生畏,甚至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语文课、有两怕: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

教师苦口婆心,耗神耗力;学生愁眉苦脸,怨声载道:

教学结果可概括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

  如何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呢?

这将是我们这一讲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古代散文的概念及教学意义

  我国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传承了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阅读古代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文化提供可借鉴的东西,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

  二、全面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有三处三句话):

  1.“总目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2.“阶段目标之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3.“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三句,看似简约(注意我没有用简单这个词)、浅易,实则精确精要,它是我们制订文言文教学策略的依据,需要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

  下面就几处表述,谈谈我的理解:

  1.“浅易文言文”

  “浅易”本身就属于经验性的模糊判断。

一般地说指思想不太深奥、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能够理解;表达方法合乎常规、语言文字不生僻;阅读难度不大的文章。

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现行教材中所选文言文几乎涉及由先秦至明清各个时期之优秀散文这些优秀作品,全面地反映着汉语言规律的发展与承传(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种浅易要辩证地看。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何为文章的基本内容?

  我想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思路、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所持论据、事物的基本特征或基本原理。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初中三年教学学习最终预期的能力目标既最终的学业水平,但在三年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予以许多指导和训练。

如,有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未必能做到真正理解。

  例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

  吾妻之美我者

  美

  美měi,会意。

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

本义:

味美。

  形貌好看,漂亮: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认为?

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

美”,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是_____

  吾妾美我者

  客美我者

  就很难说是“认为?

美”,因为“认为”是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

妾的畏,客的有求导致的“美我”,很可能是口不应心,用工具书恰恰难以得出正确的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形成能力。

  3.“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两个“考察”并举,不能只关注“记诵”的落实,而忽略“理解”的训练。

  “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等于在阅读教学中回避必要的特殊语言现象的分析。

(简而言之,“不考”不等于“不教”)尽量回避语法理论、术语的讲解,不等于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文言语句的翻译。

如“一狼犬坐于前”,我们不必大讲特讲名词状语,但还是应该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犬”的特殊用法,从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再如:

作为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

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如果不知道互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无法正确理解,虽然对这句话大多数教材有整句的翻译,但是,这一类的现象如果不讲,学生就不能举一反三,真正掌握,也很难形成课标要求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目标.

  讲到这里有的老师可以能会问:

古汉语知识要不要讲?

看过刘德水写过的一篇文章,针对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表述的“当然是可以讲。

知识这个东西决不是坏东西。

关键是什么时候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

我的私见,知识应该在学生阅读理解出现障碍时,作为解决问题、跨越障碍的工具,这个时候可以介绍。

或者在多次遇到同一种情况,学生已经熟知一种语言现象时,可以做一点简单介绍。

也只不过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其视野,使只了解一点古汉语研究的成果(其实这些所谓成果,大多在学术界还有争议)而已。

决不要把这知识的理解当作学习的目的。

  三、文言文教学策略之我见

  古代的语言文字是我们继承以至发扬光大古文明的一个通道,文言文扮演着传承文明的重要角色。

作为一种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必然与教育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古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书,如《孝经》“四书”“五经”,古文则以散文诗赋为主,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主张熟读、精思、博览,教学方法有自学及教师传授式的,三千多年的文言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文言文教学的习惯,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对此,我认为既要继承,但又不能盲目效法、不加甄别。

  

(一)引发兴趣,确立信心。

  据06年3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节目报道,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先生针对当时台湾部分青少年语文水平渐趋低下、作文交白卷的状况,提出要增加文言文的教学的建议,而台湾教育部长则不以为然。

就是这位部长,在给已故沈谦教授的挽联中,竟有两大笑话:

将“音容宛在”写

  成“音容苑在”;将“沈公千古”写成“沈府谦千古”。

台湾众多语文教师在对教育部长失望的同时,发起了抢救国文运动。

  这则消息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能使一发即逝的语言“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

当代青少年,只有既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拥有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担当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重任。

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

孔子说得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

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

  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

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他很疲倦,很无辜,出汴梁、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势利的官员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可是人生的坎坷不但没有压垮他,却使他写出了千古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当时的课堂效果我还记得,学生的表情中有对苏东坡的敬佩,又有急于了解课文的期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自然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就是要给学生树立信心。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想清楚一个问题: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

?

?

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

”(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略

  1.朗读——“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

  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