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本科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8603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本科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本科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本科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本科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本科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本科论文.docx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本科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本科论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本科论文.docx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本科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析

目录

摘要III

AbstractIII

第1章导论1

1.1国内外研究现状1

1.2本文研究背景2

1.3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价值2

第2章经济增长要素投入分析3

2.1劳动要素3

2.1.1人力资本的积聚4

2.2资本要素5

2.3技术要素8

2.3.1科技基础和转化能力8

2.3.2科技进步的指向9

第3章中国高等教育对劳动要素的作用分析12

3.1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12

3.2对劳动者质量的作用14

第4章中国高等教育对资本要素的作用分析15

4.1促进经济增长15

4.2对人力资本的作用16

第5章中国高等教育对技术要素的作用分析17

5.1对外生技术进步的作用17

5.2对内生技术进步的作用18

第6章对中国当前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评价与建议19

6.1片面强调高等教育书本知识与心智技能的作用................................20

6.2忽略高等教育对劳动者价值观的作用................................................21

6.3调整教育投入结构22

6.4加强立法监督,保证教育资金专款专用23

6.5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23

6.6改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24

参考文献25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论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还有很长,中国应该发展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形式,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而不是只强调学生数量的提高,将高等教育由培育尖子型向大众化转移,为社会输送适用的人才。

提出了人力资本是第一国力,我国必须切实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以提高人力资本优势,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保持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

高等教育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Abstract

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educationinmoreandmoreimportantroleintheeconomicgrowthoftherelationshipbetweenhighereducationandtheeconomyhasbeenahottopicofeducationalresearch,thisarticlewithinraweconomicgrowththeoryasthefoundation,thispaper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highereduc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thereisalongwayinthedevelopmentofChina'shighereducation,Chinashoulddevelopvariousformsofhighereducation,atthesametimeimprovethequalityofschool-running,ratherthanonlyemphasizestheincreaseofthenumberofstudents,thepopularizationofhighereducationfromcultivatingtoptypetotransfer,conveyingtheapplicabletalentsforthesociety.Putsforwardthehumancapitalisthefirstnationalstrength,ourcountrymustpaymuchattentiontothedevelopmentofhumanresourcesmanagement,inordertoimprovethehumancapitaladvantage,andthusenhanc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andmaintaineconomicsustainabledevelopmentpointofviewinthefuture.

Keywords:

Highereducation;EconomicGrowth;Analysis

第1章导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教育产生以来,就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而对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就开始了对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索,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是在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提出了作为人力资本核心要素的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的假设,从而奠定了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从人力资本理论到新经济增长理论,从人力资本理论到新制度经济学,进而到竞争力理论,不仅论述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论述了制度要素、管理要素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这不仅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使得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

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

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区别了以往物力资本的概念,提出了人的劳动能力也是一种资本,可以带来收益。

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收益比物力资本带来的收益还要大。

经济要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又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源泉是教育,所以也要重视教育投资。

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此外,丹尼森在该领域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增长核算或增长原因分析之父。

他通过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因素的分析,得出了经济的总增长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广义的教育的贡献。

进入20世纪7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教育经济学,世界各国涌现出一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层出不穷。

在我国,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研究也正进一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70年代末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对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目前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身要求教育部门输送大批有一定技术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同一国的国力相适应的,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教育费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1.2本文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势头越来越强劲,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逐渐变成了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主要表现为以高新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能力竞争,这对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现实挑战。

进行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分析研究,其主旨就在于引导人们确立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的理念,人才是一国是否能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席之地的潜在关键,而在人才中,高端人才则是重中之重。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呈现出匮乏之态,因此,要想在国际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胜,依靠的就是经济的发展,其核心是高新技术、自主研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而要想实现这一突破,靠的就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人才已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成为比资金更重要的资本。

人才资源的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而如何培养人才,关键靠教育,教育是进行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现代性作用,而高等教育则是更高一层的集知识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于一体的源地,是联系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桥梁,起着整合社会各个部门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

高等教育在经济增长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因此,研究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迫切。

1.3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价值

20世纪60年代正式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经济学。

该门学科的核心课题之一就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对于该问题研究,学界领域始终未形成统一共识,争论颇多。

本文基于在肯定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发展所做出巨大贡献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三个层次,即书本知识获得、心智提升和价值观道德理念形成分别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并得出结论,即教育是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停进步的不竭动力。

通过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措施,这对于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国家政府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深化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内部一些教育经济规律的认识,深化对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为政府有关政策的选择增强针对性,为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有意义的指导,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已有学术资料的查阅,多数学者只是笼统地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论证研究,而没有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体分析。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首先,本文分析了教育带给受教育者三个层次的需求所得,即书本知识、心智技能、价值观的提升;其次,本文具体分析了教育三个层次与经济增长四个要点,即劳动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及管理的关系作用;最后,通过前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了重要结论:

中国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经济的飞速增长,而其之所以能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不仅仅是依赖书本知识和心智情商的增长,其中不容忽视的潜在原因是教育带给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提升。

这种提升是内在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2章经济增长要素投入分析

2.1劳动要素

在经济活动中劳动要素的差别极大,劳动者知识和技能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生产率。

经济增长需要不断提高物质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大批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存在。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当劳动力素质提高时,经济增长表现为低消耗、高收益或者低投入、高产出的高质增长;当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偏低时,经济增长表现为高消耗、低效益或高投入、低产出的低质增长。

当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一般需要接受过一定程度的专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把低素质的劳动力改为高素质的劳动力,从而把普通形态的劳动力改造为技术形态的劳动力,进而在生产中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活劳动或物化劳动的节约或单位劳动消耗的产出的增加,因而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条件。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劳动者的质量和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性能和质量。

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文化技术水平是充分发挥生产工具效率、改进生产工具的重要条件。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由体力和智力构成,在劳动力支出中,智力作用不断加强,体力作用逐渐降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对智力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受传统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作用不断下降。

现代经济增长所要求的劳动者是受过教育,掌握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而非未受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现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是通过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世代传承下去,传播开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

高等教育可以把前人劳动当中所积累的各种劳动经验、技能以及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进行继承和传播,使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大幅度的提高劳动技能。

教育发展对促进技术革新、技术转化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以不断改善和创造劳动工具,提高其应用的便利性和有效性,促进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更恰当组合。

当代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总量投入不仅仅指物质资本的投入,还包括人力资本的投入。

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教育投资,其重点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包括人才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在提高人才素质方面有着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更为明显的优势:

高等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是更高层次上的知识,它所进行的教育是以就业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身心发展更全面,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他们在高等学校各种流派、各种思想、各种学科、各种社团的影响下其独立性和创造性都相对较强.因此,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将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增量,同时也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2.2资本要素

资本投入包括物质资本(PhysicalCapital)投入和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投入。

经济超常增长首先要求有大规模的物质资本投入,在供给方面,通过高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率,获得高产出,进而导致高收入,高收入使储蓄能力增强,又导致资本投入增加;在需求方面,高投入造成的高收入则使购买力提高和市场扩大,刺激投资的增加,投资增加得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率,获得高产出,进而导致高收人。

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相互促进,必然形成增长的良性循环,并使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见图1)

储蓄能力强资本形成市场扩大刺激投资

供给高投入需求

高产出生产率提高高收入生产率提高

经济增长所需投入的资金,只靠国内储蓄是不够的,尽管国内储蓄是最主要的部分。

还必须借助于国外资金的流入。

根据钱纳里和斯特劳特提出的“两缺口理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将出现投资大于储蓄的储蓄缺口和进口大于出口的外汇缺口,造成对经济增长的储蓄约束和外汇结束。

如果令Y为总收入,C为总消费,I为总投资,S为总储蓄,X为出口总值,M为进口总值,可由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宏观分析得出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公式:

Y=C+1+X—M

上式移项:

Y-C—I=X—M

而:

Y—C=S

则:

I—S=M—X

即:

储蓄缺口等于外汇缺口。

两缺口平衡式表明:

左右两端必须平衡,储蓄缺口需要外汇缺口来平衡;外汇缺口需要储蓄缺口来平衡。

而两缺口模式中投资、储蓄、进口、出口是独立变动的量,投资大于储蓄的数额不一定等于进口大于出口的数额,必须进行调节,才能使其达到平衡。

这种调节可以是不加其他因素的调节,如果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可以减少投资、增加国内储蓄,或者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如果外汇缺

口大于储蓄缺口,可以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或者增加投资、减少国内储蓄。

但其后果都将是降低经济增长率。

这种调节还可以是加入引进外资因素的调节,引进外资对于平衡缺口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填补两缺口之间的差额,使两缺口相等;而如果外资以机器设备的形式引入,它既是进口又是投资,作为进口不需要用增加出口来抵付,作为投资又不需要增加国内储蓄,这里撇开国内配套资金不计。

从而可以在不降低经济增长率的前提下实现两缺口的平衡。

从长远来看,引进外资建设的项目可直接增加出口,引进外资进行技术改造的项目可间接增加出口;引进外资使国内投资扩大,促进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必然导致国内储蓄增加。

显然,经济超常增长需要的是后一种调节。

亦即通过国外资金流人,弥补国内储蓄不足和外汇不足,为经济增长提供资金保证。

国外资金流入的主要形式有:

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贷款、援助、外国私人直接投资。

引进国外资金,需要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这包括政治稳定、社会安定;能够与世界市场对接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在利润汇出、赋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设置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殊领域;以及提供各方面的良好服务等。

引进国外资金,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宏观经济效益的比较选择。

这可以国外援助为例说明(见图2)。

资本品

I2

P’

I3

BD

I

I1

P

P’

0

C3

C1

P消费品

图2援助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图中PP为受援前生产可能性曲线(舍象国际贸易),PP与无差异曲线I相切点A为福利最大化均衡点,此时投资为OI1,消费为OC1;受援后,假如将援助额AB全部用于投资,则投资应为IO2。

但此时PP向右上方移动到P’P’,P’P‘与无差异曲线Ⅱ相切点D为受援后福利最大化均衡点,因而实际上投资为OI3,消费为OC3。

这表明,在得到援助额AB后,所能增加的最大投资量为AE(0I3一OI1),AB与AE的差额BE为相应增加的消费量。

而如果受援国不能将援助额最大限度地用于投资(如援助本身已指定用途,国内经济、政治原因等),或者偏好消费,均衡点D将沿着P’P’线向右下方移动,使援助的更大部分用于消费。

可见,受援量主要用于投资,在投资增加的同时,消费也有所增加;受援量偏重于消费,在消费增加时,投资将减少。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引进国外资金显然应主要用于投资,特别是用于国民经济中迫切发展的部门的投资。

消费的暂时牺牲,会使投资增加,利润增长,消费也会很快得到补偿,并达到新的层次。

引进国外资金,还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坚持平等互利,以能够得到正当权益,不受制于人为原则。

与此相联系,要掌握合理的负债限度,保证有可靠的清偿能力。

根据国际经验,负债限度一般为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全部收汇的20%左右。

2.3技术要素

经济增长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内在的联系。

没有科技进步含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不能提高要素生产率,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经济增长。

马克思曾经指出,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主要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科学在生产上的运用。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则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只取决于技术进步。

不管怎么说,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一点毫无疑义。

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而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武装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水平。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播科学技术,而高等教育的任务则侧重于创造和应用科学技术,这是南高等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在高校中,聚集了大批的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极强创新能力的专家学者,他们是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支决定性力量。

高等教育不断拓展新的科学技术发展领域,同时也源源不断通过各种社会服务形式把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2.3.1科技基础和转化能力

就一个国家的整体而言,现代经济增长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技术转化能力,主要是指具有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吸收能力和推广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一个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开展卓有成效的科学技术研究,有能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新的成果并应用到生产中去;所谓吸收能力,就是一个国家能够引进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具有与之相配套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通过吸收、消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使科学技术水平得以提高;所谓推广能力,就是一个国家能够推进科学技术的扩散,有能力将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于社会生产部门,大面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引致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后起国家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的实践表明,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于经济增长举足轻重,丹尼森等人在《日本经济怎么增长得这样快》一书中,将日本与美国经济发展差距的消失主要归结为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953—1971年日本年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为8.77%,其中1.97%为知识进展所提供;1953—1961年,知识进展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1.42%,19611971年则提高到2.43%。

据金森久雄预测,1955—1960年,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4.7%,1960一1965年提高到5.9%;而同期美国由1.9%下降到1.0%。

后起国家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的实践同时也表明,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作用有赖于一国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技术转化能力。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正是依托其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和较强的科学技术转化能力,得以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技术转化能力,心有余力不足,长期不能使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提高,经济难以发展的事实。

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技术转化能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

一般说来,进入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了这种基础和能力。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强化这种基础和能力,使之更具导向性地推进经济增长。

2.3.2科技进步的指向

从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非常重要。

一是科学技术的“人化”和“物化”。

科学技术是由人来掌握和运用的,科学技术的“人化”,也就是要造就具有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形成不断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体。

首先要挖掘现有科技人才的潜力,通过对科技人才的合理配置、采取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政策等,使科技人才在最适合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富有积极性、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其次要扩展科技人才的规模,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自学成才等,使大部分劳动者熟悉现代科学知识和掌握现代技术,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胜任的科技人员,大范围多层次地调动潜能;再次,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通过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教育质量、普及基础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等,提高全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培养后继科技人才,为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攀登高峰提供人才保证。

从而形成普及和提高相辅相成、近期和远期衔接递进的宏大科学技术队伍。

科学技术又总是通过一定的传递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科学技术的“物化”,也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将科学技术凝结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造成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载体。

要应用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生产工具,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要应用科学技术创造新材料,提供新能源,开辟原有劳动对象的新用途;要应用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瞄准尖端,重点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使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又能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提供现实基础的强大物质力量。

科学技术的不断“人化”和“物化”,将使一国的科学技术存量不断增加。

资本投入

I

二是技术的选择。

技术选择是追求产量最大、成本最小的自然过程。

其含义在于根据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选择最优要素投入比例。

技术选择过程可以由图3概略地显示出来。

劳动

C

K’

II

D

L’

L

0

K

 

图3技术选择

图中,曲线QQ’表示不同的资本与劳动组合下的相同产量;斜线KL、K’L‘表示劳动要素价格与资本要素价格之比。

曲线QQ’上C、D两点可供选择,从而I、Ⅱ为可选择的两种技术手段。

设定工需要较多的资本投入,Ⅱ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如果劳动要素相对短缺,应选择技术I,在价格线KL与QQ’的切点C生产;如果劳动要素相对充裕,应选择技术Ⅱ,在价格线K‘L与QQ’的切点D生产。

这种技术选择加以引申,也就是根据本国的资源状况和实际生产力水平,选择最能发挥效用的技术,实现福利最大化。

技术的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