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97767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主任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班主任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班主任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班主任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班主任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主任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docx

《班主任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主任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主任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docx

班主任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

班主任: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3)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谦民

一、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006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指出:

“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育中特殊重要的岗位”。

为什么班主任是特殊重要的岗位?

因为任何人都要经过小学、中学逐步成长起来,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教导,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人人如此。

家长们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就是把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托付给了学校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

作为班主任,他将和孩子们共同度过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生命历程,他将直接影响每一个孩子今天、明天,乃至后天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古诺特指出:

“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叫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班主任工作,小而言之,它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大而言之,它是在培育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其责任是极重大的。

因此,教育部文件强调指出:

“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应由取得教师资格、思想道德素质高的教师担任。

”这就是说,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要想胜任班主任工作,就需要逐步走向专业化。

然而在以往人们的观念中,似乎班主任不需要专业化训练,只要能做教师就能当班主任,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任课教师担任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他们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而班主任的职责是全面关心学生德、智、体、美、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一职责对班主任提出的要求要远远超过一般的任课老师,因为教学工作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环节,班主任不但要参与教学工作,而且他更多地要关心学生的身体、道德、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劳动,必须经过更加严格的专业化培训才能胜任。

过去人们往往把教师分为两类:

一类叫经师,一类叫人师。

所谓经师是专门传授知识,教学生做学问的老师;而人师则是从德、识、才、学各方面为学生树立楷模、教学生做人的老师。

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是因为会做学问的人不少,故易得;而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并善于育人的就不多见了,故难求。

班主任是集经师和人师于一身的人,他既要教学生做学问,又要教学生做人,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社会公民。

因此,它是学校中特殊重要的岗位。

班主任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人是天底下万事万物中最复杂的一类,所以,培养人的教育劳动也就成为最复杂、最有创造性的劳动。

这种劳动如果出了不合格产品,那将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失。

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

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可见班主任责任之重大,地位之重要,所以非经过专业化学习不可。

二、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涵——“精神关怀”

班主任的天职是育人,育人须以人为本。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

作为“精神关怀者”,他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

因此,精神关怀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它准确地反映了班主任教育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班主任以精神关怀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

精神关怀表达了班主任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虽然一般的科任教师也要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给学生精神关怀最多的应当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比一般任课教师更多地参与学生的生命活动,参与他们精神世界的建构。

有些年轻的班主任渴望别人能教他一些“绝招”,以便尽快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对班主任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层面问题,而是观念层面问题。

也就是说,班主任最需要学习的,不是工作方法与技能、技巧问题,而是正确的指导思想,即教育理念问题。

有了正确的理念,就会创造出许多独特的方法来。

别人的方法只可借鉴,不可照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通用的“绝招”是没有的,但每个班主任可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绝招”。

而要想创造出自己的“绝招”,那就必须掌握一个法宝,这个法宝就是正确的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精神关怀”。

(一)什么是“精神关怀”?

所谓“精神关怀”就是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灵充实,关怀他们的人格完善。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关心学生的德、智、美、心和谐发展,即良好品质的养成,智慧潜能的开发,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一致,即将认知发展,情感陶冶,意志锻炼和行为习惯培养统一起来,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知情意合一的教育。

总之,“精神关怀”就是要从精神上关心人,从思想上凝聚人,从行为上引导人,使学生的生命内涵不断充实,生命质量不断提高,成为终生幸福的人。

“精神关怀”说到底就是关怀学生的幸福成长,这是一种终极关怀。

(二)为什么要强调“精神关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

“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所以,教育“以对人的灵魂陶冶为核心”。

“精神关怀”的提出主要有两大依据:

一是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二是依据教育的根本目的。

首先,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它包括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精神的丰富完善。

虽然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去关怀,但相比起来,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心血,去呵护和关心。

这是因为高尚品德的形成,聪明智慧的开发,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机能的优化,等等,这些与身体的成长还有所不同。

孩子的身体只要有了丰富的物质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以及必要的体育锻炼,一般都能健康地成长起来;然而他们的精神成长,无一不是教育者关怀与引领的结果。

因此,教育要以人为本,就需要在学生的精神成长方面花大气力,下大功夫。

其次,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教育是为了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分歧。

以法国孔德、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者认为:

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成为“社会的新人”,也就是说,教育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以法国卢梭、瑞士裴斯泰洛奇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者认为:

教育目的就是激发儿童的天赋能力,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实际上,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个体的完善,说到底,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为了人的幸福。

教育是为学生终生幸福服务的,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我们知道,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

有的人以感官快乐为幸福,而有的人则以精神愉悦为幸福。

事实上,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渴望,然而只有能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快乐呢?

建立在物质享受基础上的感官快乐是短暂的,如山珍海味可以满足人的食欲,但再美味的食物,很快就会被消化掉。

这种以物质需求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会诱导人们去追求更多的物欲,而物欲的膨胀就成为贪欲,贪欲则会将人们引向罪恶的深渊。

人为什么会犯错误甚至犯罪?

佛教的回答是“无明”,即没有智慧,因而对人生缺乏透彻的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德是一种愚蠢。

无德之人往往私欲膨胀,他们不知道如果一味追求个人的物质享乐,那么,私欲就会越来越大,直至将自己吞噬。

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的满足,因为只有心灵的满足才能有长久的快乐。

雷锋为什么总是喜欢帮助别人?

因为他每帮助一个人,心里就有一种满足感,就会无比快乐,这就叫助人为乐。

所谓助人为乐,就是帮助别人以获得精神的快乐。

这种快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这是任何一种物欲的满足所不可比拟的。

雷锋正是一个追求精神快乐并真正得到了这种快乐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追求精神快乐。

我们学习雷锋,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即让自己的心灵满足,从而获得永久的快乐。

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雷锋和学习雷锋,也许雷锋精神就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认同。

既然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又必须建立在健康精神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就要关心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丰富和完善起来,从而能够成为会创造人生,会享受幸福的人。

(三)怎样实施“精神关怀”?

班主任要从精神上关怀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学生,从而认识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去关怀他们。

要了解学生,只有走近学生。

和学生近距离接触,我们才能认识他们,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走近学生

中小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是不同于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

鲁迅先生说过: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孩子的发达。

”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每一个孩子又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特点。

作为班主任,我们整天要和这些与成人不同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

为了获得他们的信任并被他们所接纳,我们要学会从了解学生入手,进而理解他们,与他们对话、沟通和交流,和他们分享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1)了解学生是教育的起点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

“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

”这是因为,当我们还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时,我们的教育必然是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学生,才能正确地认识他们,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对症下药,才会取得成效。

那么,怎样去了解学生呢?

常言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思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然而,站得高,眼界是大大开阔了,可是,远距离的观察难以看清事物的细枝末节,如果要想清晰、细致地观察事物,那就不能站在高处,而应当站得低一些,再低一些,和具体事物近距离接触。

从教育角度来说,就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他们的言行,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

因此,欲窥童子心,更下一层楼。

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有:

观察和沟通。

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如何通过沟通来了解学生。

初上讲台时,面对台下稚气未脱的学生,梁老师极力让自己成为教室里的绝对权威,学生必须听命于他。

碰到不听话的学生,梁老师就罚他站在教室的角落里。

看到他们垂头丧气的样子,梁老师有一种征服感。

然而,这样做好像效果不大,学生照样错误不断。

有一次梁老师让学生谈理想。

平时被罚站次数最多的小强说:

“我想当一个建筑师!

”“为什么呢?

”梁老师很有兴致地问。

小强一指长方形的教室说:

“假如我当上建筑师,我要把教室盖成圆的。

”“圆的有什么好的?

”梁老师有些不解。

“教室是圆的,你就不能再罚我站墙角了。

”小强挺着胸脯说。

听了这充满稚气的话,梁老师为之一震!

在小强眼里,因为有了墙角,才被老师罚站。

难道教室的墙角就是专门为教师惩罚学生而设计的吗?

其实在学生内心里,真正反感和抱怨的,不是墙角,而是教师的惩罚。

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是采取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从此,梁老师再也不罚学生站墙角了。

他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走近他们的心灵世界,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的鼓励去帮他们改掉坏习惯。

当梁老师真正和学生成了朋友时,他才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可爱的地方,以前教育之所以没有效果,主要是和他们沟通太少,不了解学生,如何教育引导他们?

班主任赵老师做了一只简易信箱,放在教室里,作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傍晚,赵老师打开信箱,发现有一张未署名的纸条,上面写着:

“老师,你对我微笑好吗?

”纸条边上黑糊糊的,显然是用脏手写的。

赵老师马上猜到这是小张的作品,因为小张同学平时不注意卫生,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加上上课喜欢讲话,学习成绩又差,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他只好成了孤家寡人。

第二天上课时,赵老师微笑着请小张回答问题,他“嗵”地一下站得笔直。

愣了一下后,便响亮地回答起来,居然说得还蛮精彩,赵老师表扬了他。

下午放学前,赵老师又打开了信箱,发现同样一张纸条:

“老师,你对我微笑好吗?

”以后一连几天,每天都有同样的纸条出现在信箱里。

赵老师有些疑惑不解:

这个小张,到底搞什么鬼?

她问小张:

“这几张纸条都是你写的吗?

”小张点点头说:

“我想让你每天都能对我微笑。

”“你喜欢我对你微笑?

”“嗯,我喜欢。

”小张嘿嘿地笑着。

“为什么呢?

”赵老师以为他一定会说,老师的微笑很美,象一朵花,象彩虹┉…然而他却大声说道:

“因为你笑的时候,我就能看见你左边缺了一颗牙。

”赵老师左边有两颗牙齿之间空隙很大,就象缺了一颗牙,这一细节居然被小张注意到了。

赵老师有点尴尬,然而小张却来劲了,他继续说:

“每次看到你笑,我就特别舒服。

我想,连老师都有缺点,我原谅你了,你也就会原谅我的缺点,而且,同学们也一定会原谅我的。

赵老师愣住了,原来他要的微笑只是一道裂缝而已。

他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弥合自己制造的心理裂缝,却想到寻找另一条裂缝来求得心理平衡。

这就是孩子,多么天真,天真得让人惊讶!

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

是啊,老师的缺点都能原谅,学生的缺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从此以后,赵老师经常在早晨微笑着站在教室门口,迎接班上每个同学,她笑得那么灿烂,并且每次都露出左边牙齿的空隙。

教育的艺术,在于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与融通,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心灵相通,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

(2)理解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孩子比成人更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

只有充分理解孩子,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健康地发展。

而理解的前提是了解,不深入地了解学生,就无法充分地理解他们,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只有充分地理解他们。

学生心灵的大门,不是对任何人都敞开的,只有理解他,被他所信任的人,才能进入这扇大门。

课堂上同学们正认真地听讲,当老师板书时,忽然响起几声笛声,老师一回头,笛声戛然而止,吹笛子的小雨装模作样地坐得笔直,不露半点声色,其他同学都抿着嘴笑。

老师又继续板书,而笛声又响了,老师再回头,笛声又止。

如此反复,使课上不下去,任课老师只好向班主任黄老师告状。

黄老师经过调查,知道是小雨上课吹笛子,便把他找来,笑着对他说:

“听说你很爱吹笛子,我也很喜欢,把你的笛子拿来,吹支歌给我听听。

”小雨非常高兴,取来笛子,吹了一曲。

黄老师称赞他吹得不错,接过笛子也吹了一曲,并教他一些技巧,小雨十分佩服。

两人亲热地交谈起来,黄老师问他最近功课如何,小雨惭愧地低下头说,“不好”。

黄老师说:

“上课要专心听讲,才能学好功课。

吹笛子是正当爱好,但上课不能吹,要把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处理好。

”小雨点点头,记住了老师的话。

以后,黄老师经常利用星期天教小雨吹笛子,同时了解他的学习情况。

小雨渐渐转变了:

上课不再吹笛子,而是聚精会神地听讲,作业认真,考试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在一次全校文娱晚会上,小雨的笛子独奏曲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黄老师具有一颗“童心”,他理解小雨上课吹笛子,并非存心捣乱,而是吹笛子入了迷,以至于忘乎所以。

正因为如此,黄老师才知道应当如何去引导他,而小雨也才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

对学生的理解,主要指对他们心灵世界的认同,即从心理上体验他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成长过程。

因此,要理解学生,我们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童心。

爱心是基础,童心是关键。

只有俯下身去,和孩子一样高,一般大,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心理去感受,用孩子的头脑去思考,使自己回到儿童时代,我们才能与学生心灵相通,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特殊的人群。

魏书生老师说:

“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2、认识学生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逐渐理解学生,我们就能走近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群体。

而当我们走近学生以后,我们就能真正认识学生,从而形成正确的学生观。

中小学生是什么样的人群?

他们有什么特点?

正确的学生观应当是什么?

(1)学生是主体的人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客体,班主任所组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作用于这一客体,其教育效果都要从这一客体身上得到体现。

但是,作为教育劳动对象的学生,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对象不同,学生不是无生命的物体,而是活生生的人。

因此,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影响,而是主动积极地,通过自己能动的实践活动参与教育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又是教育的主体。

主体性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特性。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

学生“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因此,“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许老师新接手一个班,这个班学生比较聪明、活泼好动,但纪律不是太好,为了让学生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许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

开学不久,他就在班会上对学生说:

“同学们,以前选三好生、文明生、进步生都是以老师的标准来选。

这学期让大家自己来制定标准,自己选择荣誉称号。

你认为自己能当‘三好生’呢?

还是能当‘文明生’呢?

还是能当进步生?

”“自己选择荣誉称号?

”大家有点莫名其妙。

“每人考虑5分钟,然后在纸上按‘最希望得到’、‘希望得到’、‘认为自己能得到’三个层次各写一个荣誉称号,在每个称号旁注明获得这个称号的标准,每个称号的标准最少3条。

你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迎着学生们惊喜的目光,许老师接着说:

“在这个学期中,只要你刻苦努力,达到自己定下的标准,肯定会成功的!

”话刚一说完,教室里一片欢腾。

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很认真地写下了荣誉称号和标准。

从此以后,每当有学生稍有懈怠,或者忍不住犯了错误,许老师只须悄悄对他讲:

“不要忘了你的目标呦!

”、“还要努力才行啊!

”学生们就会羞愧地点点头,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孩子们都愿意成为自己的主人,他们宁可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愿受别人的管束。

让学生自主选择荣誉称号,不仅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也使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用努力换来的荣誉。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同学们就会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身心各方面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发展过程中。

发展性是青少年的主要特点。

我们知道,人类是早熟的生命体,人类的个体在母体内尚未完全成熟时,就带着一大堆潜能来到了这个世界。

因此,幼小的人类个体是柔弱的,他必须在成人的保护和教养下,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这一人类的弱点恰恰也正是人类的巨大优势。

因为人类高于其他动物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他的未完成性,他有着巨大的潜能,这就为后天的发展开拓出无限广阔的空间。

青少年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发展就意味着不成熟和不完善,只有不成熟才有成熟的需要,只有不完善才有完善的可能。

因此,处于发展中的中小学生是大有希望的人。

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其中包含着真、善、美的种子。

这些潜能需要我们去发掘,否则它将被埋没。

作为班主任,不能只看到学生现实表现中的不足之处,而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着眼于未来,要善于从学生不成熟的表现中发现其潜在的才能,从学生不完善的行为中发现其善的本质。

即使表现再差的学生也有上进的愿望,也渴望得到师长和同学们的肯定与赞扬。

经过我们的教育引导,使未成年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逐渐得以成熟起来和发展完善。

班主任盛老师,有一次在上数学课时,一名男同学捂着肚子,皱着眉头举手说,肚子痛得厉害,要上厕所,同桌的另一位男生自告奋勇去陪他。

他俩出去后好久也不见回来,盛老师着急了,心想:

大概这孩子病得不轻,要马上送他上医院去。

于是他匆忙在班上布置了作业,就到厕所去找。

然而大出所料,这孩子没有病,两人正在厕所旁树荫下专心致志地下象棋,看到老师来了,吓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盛老师没有发火,只是轻声说:

“原来你们是跑到这里来下棋了,谁赢了?

”听到这句话,两个孩子的表情松弛了一些,为了不影响他俩的学习,盛老师让他们先回教室,下棋的事放学后再说,二人如获大赦令,连棋盘也不拿就跑了。

放学后,他俩来到办公室,满脸愧色等待老师批评。

盛老师故意不提下棋的事,问他们作业做好了没有,一个学生结结巴巴地说:

“没有,今天数学课没听,有些题不会做,老师,您批评我们吧”,盛老师说,“既然你们已经认识了错误,那么我就不批评了,人不怕犯错误,就怕犯了错误不改正”。

他俩立即说:

“老师,我们今后再也不下棋了。

”“为什么?

”“下棋会影响学习的”。

“不,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下象棋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兴趣,一种很好的智力活动,它能锻炼人的大脑,使思维敏捷,有助于学习,问题是能不能合理安排时间”。

“老师,这么说以后您还会让我们下棋喽?

”“对,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利用休息时间下棋,我不但同意,还要和你们一起下呢!

”后来盛老师让他俩担任象棋小组组长,有时还和他们一块下棋。

从那以后,这两个学生格外认真,成绩迅速提高,一起被评为三好学生。

那个装肚子疼的学生参加市中学生象棋比赛,获得第二名。

他将荣获的奖品转赠给盛老师,他写道:

“赠给我最尊敬的老师,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是您教育的结果。

孩子都会犯错误,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因为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

犯错误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学习遵守规范,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

因此,错误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人都是在错误中不断成熟起来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吸取了错误的教训,人就变得聪明起来了。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善待孩子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去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其得到充分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于是便形成了学生的共性,把握学生的共性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引导的重要基础之一。

然而,中小学生除了具有共性之外,不同的学生往往又具有不同的个性,这是由于不同的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类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就好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班主任在把握学生共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为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这才是教育的真正起点。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原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从个性出发的教育原则,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以共性为起点,这在一开始就使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而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正是重共性而轻个性的典型。

应试教育以使学生获得考试高分为唯一目标,为达此目的,学校便按照某一固定的模式生产同一种规格的人,这就抹煞了学生的不同个性,将原本复杂的教育劳动简单化,它严重地阻碍了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使蕴藏在师生身上的极大的潜能得不到开发,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理论上讲,我们似乎都懂得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从实践上看,我们又常常在制造完全相同的树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班主任往往无视学生差异性的存在,他们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看不起学习成绩欠佳的孩子,看不到在这些所谓的“差生”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使这些孩子不能抬起头来走路,这种教育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是阻碍学生健康成长。

差异性是人的重要特征,而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千差万别的,有差异才意味着丰富多彩,无差异必然是单调乏味。

现在提倡和谐社会,怎样才能达到和谐?

古人有“和而不同”的主张,只有不同的事物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比如同一种颜色画不出美丽的图画,同一种音调奏不出优美的乐曲,只有五彩缤纷,只有八音和谐,才是充满美感的。

教育亦是如此,只有充分张扬个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他自己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现代教育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要弘扬主体性就是要尊重差异,发展个性。

尊重学生的差异,就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它能唤醒学生自我存在的意识,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从而鼓起自信的风帆,到达成功的彼岸。

(4)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人

学生大都活泼好动,年龄越小就越好动。

他们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他们精力充沛,经常在一起追跑、打闹,一刻也闲不住。

对于孩子来说,安安静静地坐着,不准动、不能玩,那是相当痛苦的事情。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循规蹈矩,不调皮捣蛋,不惹是生非,那是成人的一相情愿。

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不同的,在儿童世界里出版的“字典”中是找不到“静”字的。

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安静得象老人一样,那么我们这个国家还有什么生机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