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6604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docx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docx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

银川一中2020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搞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

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

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

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

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

毕竟,读者接受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

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同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

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偏。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

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

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

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

正如鲁迅所言:

“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

”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

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

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文章将“斧头——石头”与“作品——废纸”作类比,批评了片面夸大读者作用的观点。

C.作者引述鲁迅名言,阐释了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舟一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

“天舟一号”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等功能。

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天舟一号”将使中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

(摘编自刘诗瑶《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人民日报》2017年4月21日)

材料二:

“神舟十号”任务完成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

而在空间实验室阶段,将突破并验证推进剂补加技术、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成功,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一系列空间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实施阶段。

为了对空间实验室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支持,要通过货运飞船进行货物补给。

如果说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那么货运飞船就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

中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只运货不运人,货物运载量将是俄罗斯“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的3倍,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旨在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五·一”劳动节到了,这两天,勤劳的快递小哥“天舟一号”也在太空中用自己的努力工作致敬了劳动节,除了送货,他还为“天宫二号”提供了“加油”(补加推进剂)服务。

我国稳步迈入空间站时代。

不久前,美国运载火箭发射出现问题,它的货运飞船失利了,俄罗斯给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也发射失利,眼看国际空间站就要“断顿”,于是有人问,我们能不能对国际空间站支持一下呢?

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服务能力,应该说是中国具备的,但是在细节上,在对接接口标准上还不一样,需要进一步做工作。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以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美国与中国的航空计划有任何接触。

如果说,中国之前的技术水平确实不高,将中国纳入国际空间站,会担心中国有“偷师学艺”的嫌疑,今天,中国已经通过自己的研发,有了自己的技术,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此时,打破地缘政治迫在眉睫。

浩瀚的宇宙从来就不属于某个国家,更不属于某个个体,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揭开更多未知的秘密,造福地球。

(摘编自《天舟一号任务圆满完成,未来我国空间站建成什么样》《齐鲁财富网》)

材料四:

2017年7月2日晚,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消息已经披露,人们不禁扼腕痛惜。

航天实验从来没有平坦大道,总是与高风险为伴,可谓“刀尖上的舞蹈”。

每每遇到瓶颈和挫折,航天人都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有时甚至会为航天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航天探索是勇敢者的事业,只有不惧失败、跌倒后重新爬起、继续砥砺前行的人,才能摘得世界科技高峰上的明珠。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评论员文章《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首个货运飞船,它能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为其提供必要的补给。

B.“天舟一号”和“神州十号”都往返天地间,但一是货运工具,一是载人工具;“天舟一号”货物运载量大,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C.中国具备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服务能力,但要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需要进一步做好美国国会的工作。

D.航天实验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天舟一号”的发射过程中也可能遇到过一些瓶颈和挫折,航天人也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舟一号”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对未来我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意义重大。

B.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稳步推进,“神舟十号”载人飞行成功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建成,然后“天舟一号”发射成功,这其中,货运能力最为重要。

C.浩瀚的宇宙不属于某个国家和个体,中国航天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技术实力,应该参与到揭开更多宇宙未知秘密、造福地球的行动中来。

D.中国载人航天与高风险相伴,既有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成功的辉煌,也有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任务失利的挫折。

6.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

每种语言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

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

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

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

(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

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

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

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

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

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

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可能是互动的。

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细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

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

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

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

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

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

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

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第③段的童话故事与第④段的仙女梦想形成对比,突出了童年时的“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作品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8.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6分)

 

9.作者说:

“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你怎样理解这

种“阅读方式”,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及获得的体验。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赵子淔,字正之,燕懿王赵德昭五世孙。

父令铄,官至宝文阁待制。

子淔以荫补承务郎,累迁少府监主簿,改河南少尹。

时治西内,子淔有干才,漕使宋昪器之。

或事有未便,子淔辄力争,昪每改容谢之。

除蔡河拨发纲运官。

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贬秩一级。

丁内艰,起复。

累进龙图阁、秘阁修撰,除陕西转运副使。

初,蔡京铸夹锡钱,民病壅滞,子淔请铸小铁钱以权之。

因范格以进。

徽宗大说,御书“宣和通宝”四字为钱文。

既成,子淔奏令民以旧铜钱入官,易新铁钱。

旬日,易得百余万缗。

帝手札以新钱百万缗付五路,均籴细麦,命子淔领其事。

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

会蔡京再相,言者希京意,论子淔乱钱法,落职奉祠。

靖康初,复秘阁修撰。

金人侵洛,子淔奔荆南。

渍兵祝靖、盛德破荆南城,子淔匿民家,靖等知之,来谒,言京城已破。

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绍兴元年,召见,复徽猷阁直学士,改江西都转运使。

时建督府,军需浩繁,子淔运饷不绝,以功进宝文阁直学士。

三京新复,除京畿都转运使,以疾辞。

卒于家,年六十七。

子淔幼警悟,苏轼过其家,抱置膝上,谓其父曰:

“此公家千里驹也。

”及长,善谈论,工诗。

然崇宁、大观间土木繁兴,子淔每董其役而不谏,识者鄙之。

(选自《宋史•赵子淔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B.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C.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D.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荫补,在古代,子孙因先世是高官或有功勋,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得以任职。

B.御,对帝王及身边之人所做之事及所用之物的敬称,如御书、御览、御驾亲征等。

C.奉祠,古代官职名称,担任奉祠的官员只领取俸禄而无具体职事,是闲散之职。

D.京畿,其词源于东汉,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世一般指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之内的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子淔能力突出,凭借功劳升迁。

治理西内时因才华突出而受到漕使宋昪的器重;担任江西都转运使时,因运送粮饷有功而被提拔为宝文阁直学士。

B.赵子淔体察民意,进行钱币改革。

他认为夹锡钱流通不畅,给百姓带来不便,请求铸造小铁钱,并献上模型。

虽然皇上高兴,但此举得罪了蔡京。

C.赵子淔忠于国家,劝说溃兵救国。

他在金人侵犯洛阳时逃至荆南,而时值溃兵攻破了荆南城,他抓住机会劝说溃兵为国效力,得到了溃兵积极响应。

D.赵子淔为官正直,然而也有不足,宋昪事情办得不妥时,他据理力争,常使宋昪改容道歉;皇上大兴土木时,他监管工程而不劝谏,为此招致鄙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贬秩一级。

丁内艰,起复。

(2)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

辛弃疾

敲碎离愁①,纱窗外、风摇翠竹②。

人去后、吹箫声断③,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④。

注:

①敲碎离愁:

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

②风摇翠竹:

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③吹箫声断:

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

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

④阑干曲:

栏杆的角落。

14.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敲碎离愁”倒装在首句,既合韵脚又点名题旨,“离愁烦乱”,扣住了读者心弦。

B.在孤寂中倚楼眺望、反复读信的细节,突出了主人公百无聊赖、百般思念的心境。

C.满纸思念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直读到泪珠涟涟,突显了不能相见的痛苦。

D.这是一首缠绵婉约的代言体词,上下阕互相呼应,词尾思妇翘首终日,写尽离愁。

15.本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色,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后,愤怒地质问道“,”,这是对秦统治者极其奢靡的无情揭露。

(2)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通过古宫殿的破败概括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道理的句子是“,”。

(3)《孟子·鱼我所欲也》批评那些“”的人是见利忘义,并用了“”一句指出他们的行为丢弃了初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帮助识字、统一读音和普通话,是为了便于广大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

对于汉语拼音来说,汉字的地位无可替代。

60年来,我国的文盲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普通话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汉语拼音发挥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汉语拼音经过60年的发展,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最初的设想,而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汉语拼音因其口语化、因素化、拉丁化的特点,而成为汉字使用国际通用计算机键盘进行信息输入的重要工具,古老汉字焕发生机搭乘信息快车走向了世界。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汉语拼音更加广泛地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所以初级阶段一般都采取拼音先行的方法来帮助汉语初学者快速入门。

汉语拼音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韵、调训练的重要依据。

汉语拼音原来是国内文化钥匙,现在延伸为国际的文化桥梁。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帮助识字、统一读音和普通话,是为广大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提供方便。

B.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帮助识字、便于统一读音和普通话,是为了广大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

C.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帮助识字、统一读音和学习普通话,是便于广大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

D.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用途是帮助识字、统一读音和识记普通话,目的是便于广大人民学习和使用汉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外国人无法从汉字字形上获得读音

B.由于外国人无法从汉字字形上获得读音和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

C.外国人面对表意文字的特殊性无法从字形获得读音是无法回避的

D.外国人无法从汉字字形获得读音,是由于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殊性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一带一路”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在书签上写下了一行字:

“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

B.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

C.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本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

D.《革命烈士诗二首》中写道: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0.请以“‘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心态”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须保留原意,并保持语意连贯。

(6分)

著名学者吴思在《造化的反应》一文中对“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心态做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很多人在过马路时把自己和公家比喻成老鼠和猫的关系,在代表政府执法的警察不在场时,一些人会为所欲为,这种心态是一种“老鼠心态”。

“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以下是“红楼梦”中描写“湘云醉卧”的一段文字,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一组四字词,展现这一幅诗意的画面及史湘云的性格。

要求:

主题鲜明,语言简洁生动。

(5分)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卧具:

青石为床、

(1)

睡态:

香梦沉酣、

(2)

环境:

红香满身、(3)

性格:

(4)、(5)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重点高校毕业、工作体面、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被一些网友称为“标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