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对勾 讲与练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维特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6259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对勾 讲与练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维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红对勾 讲与练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维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红对勾 讲与练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维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红对勾 讲与练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维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红对勾 讲与练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维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对勾 讲与练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维特训.docx

《红对勾 讲与练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维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对勾 讲与练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维特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对勾 讲与练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维特训.docx

红对勾讲与练新课标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3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维特训

专题13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2015·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徐冬冬:

隐者归来

春风乍起看《四季》。

2015年初春,北京,乍暖还寒。

徐冬冬刚刚创作完毕一套组画,名曰《四季》,放在了我面前。

从2013年秋开始,他将色彩笔墨融进了那四季的宇宙中。

他的《四季》,是对万物生死、善恶的探讨,表现的是人类自身在宇宙间灵魂跳动的轨迹。

而隐在“四季”里的徐冬冬,曾经走过怎样的岁月?

徐冬冬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醉心丹青绘事,遍访文化界前辈大家。

年少时,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宋、元、明、清各代艺术珍品,与古人神交。

刘海粟、吴作人、刘开渠、王森然等诸位大师,都对他深有教导。

徐冬冬一幅题为《听闻残雪话春曲》的作品被联合国永久收藏,这是联合国第一次收藏中国画家的作品,他也成为第一个由联合国主办个人画展并收藏其作品的中国画家。

徐冬冬没有移民海外。

他的消失,不是避世,而是隐逸。

他的隐逸,不是离开尘世,而是离开喧嚣的环境和浮躁的状态。

这一隐,就是十来年。

此时的徐冬冬,闪耀在多重荣誉的光环之下。

然而,就是此后,他却远离俗务凡尘,留下的只是一个清清淡淡的背影。

问道有悟“心造境”。

早年在故宫研习古画时,徐冬冬便从古人笔墨中参悟到了做人之道,追求人心与宇宙之心共融的境界,所以他的画作具有平淡、天真而达物我两忘的文人情怀。

1984年至1996年期间,徐冬冬两次对中国山脉进行了系统探求,足迹遍及数十座名山大川,“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的创意,便产生于山水之中。

徐冬冬喜登高望远,对中国哲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纵览世界,阅思千年。

具备了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的徐冬冬领悟到,当今世界出现的问题,来自于西方文明所固有的缺陷,它达到相当程度之后,需要另外的文化来补充与平衡,而中华文化的智慧正具有这样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对中华文化的考验。

徐冬冬曾这样写道:

“画者挥毫写物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致良知’的参悟。

”中国文化到底用什么来和世界与未来对话?

2003年起,燃烧着使命感的徐冬冬动极归静,走入了隐逸的生活。

他要让自己的身心沉静下来,脱离世俗的喧哗,去用心回应“天命”的呼唤。

徐冬冬隐逸在京城东北郊的“云归处”。

小院深深,淡淡雅雅。

徐冬冬从精研意象绘画、印象绘画而进入到抽象绘画,并创新性地探索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这在中国当代画家中实属罕见。

早年专攻中国意象绘画时,李可染等诸先生曾对他寄予厚望,“只要沿着此路,定能成为大家”。

“我在学习中国绘画的同时,从未忘却对西方绘画的学习,这不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文化交流的规律,时代的需要。

”徐冬冬说。

20世纪70年代,徐冬冬从传统中国意象绘画起步,随后几年吸取了西方印象派中的色彩运用,并沿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将色彩与水墨相联系,探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笔墨情趣与西方光影相结合的境界。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抽象绘画至今,徐冬冬一直试图将中国哲学中蕴含的抽象概念与西方抽象绘画的思维相结合。

他希望能将抽象思维带入到中国的文化之中,融入在中国的绘画里。

不过,徐冬冬并不想跟着西方抽象艺术亦步亦趋,他希望创立具有中国思想的中国抽象绘画。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徐冬冬“自找苦吃”,孑然独行,艰辛探索。

“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才是根本”——在他看来,具体作画只是“小技”,构筑中国抽象绘画的思想基石才是“大道”。

20世纪80年代,刚刚二十出头的徐冬冬深受宋明两代心学、理学大家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心造境”的艺术思想,“心”指人心,“造”为创造,“境”指意境,强调作画要“用心灵去创造意境”。

而立之后,徐冬冬对“心造境”的诠释,从美学范畴进入到了哲学范畴,从“身心合一”发展至“天人合一”:

“心”即为“宇宙”;“造”通“易”,求宇宙变化之规律;“境”又为“致良知”,其意在表达的笔墨要含善爱之心与仁德境界。

隐而非遁应“天命”。

徐冬冬在笔墨丹青中自由自在地表达着自己的思考,文化的演变,国家的产生与消亡以及人类的精神状态,观其抽象绘画作品,犹如去探究一个生命的本质与发展,画面上好似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其实,述说的都是中国人富有质感的想象力和社会人生。

《四季》组画将徐冬冬的中国抽象绘画推向了一个高潮。

他说,这组作品使他对“天、地、人”有了崭新的感悟,“它不同以往,不再是人们感觉到的天地四季景色之嬗替,而是人类自身在宇宙间灵魂跳动的轨迹,它表现得如此的自在。

四季往复不殆,万物因气相连,气绕物而生气韵,物在气韵中而具神韵,人类之灵魂在这气韵之中神采非常,人和万物之神韵在浩瀚宇宙间交融和谐,这两者的神韵之和谐才是宇宙的最高境界。

手抚染霜的两鬓,徐冬冬微笑着回顾人生,“今日,懂得了克己,懂得了生命的善恶以及扬善去恶之道,悟得天命,晓得上天使命的赋予。

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国家、人类和浩瀚的宇宙里,如水一样、像光一样臻于无我之境,此时我之内心充满着自由。

徐冬冬仍将“隐逸”,也终将“归来”。

(2015-04-02《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徐冬冬的画之所以具有平淡、天真而达物我两忘的文人情怀,完全得益于他早年在故宫研习古画时,便从古人笔墨中参悟到了做人之道,追求人心与宇宙之心共融的境界,以及一些绘画大师对他的教育。

B.“心造境”的含义为:

“在宇宙造化中发现、表达人类与万物生命的自然之完美以及蕴藏于变化中的真善美”。

而今,“心造境”已不仅是徐冬冬的艺术思想,更成为他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

“心”为佛,是宇宙本体。

C.早年专攻中国印象绘画时,徐冬冬将色彩与水墨相联系,探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笔墨情趣与西方光影相结合的境界,并创新性地探索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这在中国当代画家中实属罕见。

D.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抽象绘画至今,徐冬冬一直将中国哲学中蕴含的抽象概念与西方抽象绘画的思维相结合。

刚刚二十出头的徐冬冬深受宋明两代心学、理学大家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心造境”的艺术思想。

E.徐冬冬在笔墨丹青中自由自在地表达着自己的思考,文化的演变,国家的产生与消亡以及人类的精神状态,观其抽象绘画作品,犹如去探究一个生命的本质与发展,画面上完全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但有时述说的都是中国人富有质感的想象力和社会人生。

解析:

C.早年是从精研意象绘画开始。

D.是一直“希望”将中国哲学中蕴含的抽象概念与西方抽象绘画的思维相结合。

E.“画面上完全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错。

答案:

BA

2.为什么徐冬冬会成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

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徐冬冬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醉心丹青绘事,遍访文化界前辈大家,并得到大师们的指导。

②年少时,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宋、元、明、清各代艺术珍品,与古人神交。

③学习中国绘画的同时,从未忘却对西方绘画的学习,他很好地将中西方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又有自己的创新。

3.文中说:

“隐在“四季”里的徐冬冬,曾经走过怎样的岁月?

”请结合材料,从思想发展的角度具体分析他走过的岁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醉心丹青,誉满天下;②摒弃繁华,归于平淡;③悟得天命,内心自由。

4.徐冬冬“仍将隐逸,也终将归来”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隐逸”和“归来”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隐逸:

①离开喧嚣的环境和浮躁的状态。

②让自己的身心沉静下来。

归来:

①懂得了克己,懂得了生命的善恶以及扬善去恶之道。

②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国家、人类和浩瀚的宇宙里,臻于无我之境。

二、(2016·甘肃重点中学协作体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万里外甥忆万里

父亲常和舅舅万里打网球,父亲曾悄悄告诉何凡说:

“其实我能赢他,但老爷子脾气大,怕他赌气不吃饭,就让他赢。

”外甥何平安在大连读书时,中途路过北京,去舅舅万里家里寄宿过几次,“印象中,舅舅特别和蔼、平易近人。

7月16日下午3时,万里同志的吊唁仪式在北京举行。

吊唁厅里数不清的挽联和花圈中,有这样一副挽联很特别,它来自四川通江正文小学的全体师生。

万里晚年奉行“不参加剪彩、奠基等公务活动,不再担任名誉职务,不写序言不题词”的“三不主义”。

但在2005年,却“破例”为这所小学题写校名。

“舅舅之所以‘破例’,一是因为通江县是革命老区,他有感情;二是他重视教育,心系山区的孩子们。

”在外甥何凡的眼里,舅舅万里是一个和蔼、平易近人的人。

和蔼的舅舅

舅舅喜欢打网球父亲悄悄让他

“舅舅喜欢打网球,家里人也都跟着打球。

”何凡翻着家庭的老照片,指着父亲何正文与舅舅一起打网球的合影照,“那之前,两个老人都爱打网球,也会比赛切磋。

常常是舅舅第一,父亲第二。

父亲曾悄悄跟我说:

‘其实我能赢他(万里),但是老爷子脾气大,怕他赌气不吃饭,就让他赢。

’”

何凡说,舅舅去世前一个小时,母亲万玲、大哥何协定、妹妹何妮妮还进行过探视,“我们都以为他能够活过100岁,哪知道……”沉默了一会儿,何凡回忆起了关于万里的往事。

何凡与何平安,是何正文将军之子。

何正文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夫人是万里的胞妹万玲。

何凡与何平安都在成都长大,与远在北京的万里见面次数并不多,但是每一次见面,都让他们记忆犹新。

何凡还记得初见舅舅时的场景。

1966年末,17岁的他从成都来到北京,几经周折找到了位于东单船板胡同的舅舅新家,并寄宿下来。

“那是一个阴冷的冬日,当我穿着绿军装,叩开一扇油漆斑驳脱落的木门,一位中年人开了门。

”何凡说,尽管是第一次见面,但他仍一眼就认出了这就是舅舅。

“我喊了他一声,并且作了自我介绍。

他露出了轻松的笑容,热情招呼我快进屋。

”何平安曾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读书,中途路过北京,去万里家里寄宿过几次,“印象中,舅舅特别和蔼、平易近人。

严格的部长

自责工作没做好紧急调动车皮

“对于舅舅来说,只要是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情,他都会不遗余力去做。

”何凡还回忆起了当年自己作为铁道兵,向时任铁道部长的万里申请调配车皮的往事。

1971年,何凡从插队的四川农村入伍来到铁道兵十师,进驻陕南山区修建襄渝铁路。

1974年转战青海乌兰县,修建青藏铁路。

1975年,当时何凡是师后勤部修理一连副指导员。

一天,他接到了来自姜副师长安排的紧急任务。

原来,当时正是高原施工的黄金季节,可是全师官兵却已经停工待料10天了。

缺什么呢?

水泥。

铁道兵在四川江油有一个大水泥厂,专门供应铁道兵十师。

库房的水泥已经装不下了,却没有车皮运输。

唯一的办法只能请铁道部批专列运输,万里当时正是铁道部部长。

“全师官兵就盼着你把车皮给我们申请下来!

”接到姜副师长交代的任务,何凡与物资科金科长一路从乌兰到西宁,后来又到兰州,乘飞机来到北京。

到达北京第二天,何凡与金科长来到交道口南大街旁边的小院,见到了万里。

金科长将二人此行的目的作了汇报。

“当他看完申请车皮的报告后,说了一席话让我很感动:

‘怪我们工作没有做好。

你们铁道兵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修路架桥,说近是为我们铁道部修的,说远是为人民造福,不能让为人民造福的人为难啊!

’”何凡说,当时舅舅万里便在报告上做了批示,“请运输局克服一切困难,用最快的速度调专列送铁十师所需的水泥。

万里。

何凡回忆,当他俩告辞并向万里表示感谢时,万里说:

“应该谢谢铁道兵同志。

我这个铁道部长是为你们服务的。

”后来,那次调拨车皮运来的水泥,都用在了青藏线哈尔盖至乌兰站一线。

惜墨如金

晚年恪守“三不主义”

在何凡印象中,万里是个“惜墨如金”的人,从来不爱题字。

据人民日报报道,万里唯一的女儿曾说:

“我们刚到美国的时候生活艰苦,生活压力相当大,就在这种困难的时候,美国的一所大学找到我,他们提出,想请万里为学校题个词,他们愿意出4万美元酬金。

但我知道爸爸不会题字,所以我就当面拒绝了。

4万美元呀,多大的数啊!

当时正是我们最穷的时候,但我不后悔,万里不允许这样做。

何凡看了报道,颇有感触。

他说,由于舅舅万里的特殊身份,不少人和机构都曾想尽办法找他题词,但是都吃了闭门羹。

“有一次,我母亲(万玲)去深圳,有一个山东老板建了一个‘万家庄’。

想让我母亲请求万里题词,结果母亲把这事一说,立即遭到了万里的拒绝,‘锦上添花的事情我不做。

他们这么有钱了,不需要我再为他们题词。

’”何凡说,万里晚年给自己“出台”了三条具体规定:

不参加剪彩、奠基等公务活动;不再担任名誉职务;不写序言不题词。

离休以后,他严格遵守着自己规定的“三不主义”。

________________(5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005年,为了四川贫困县的一所小学,万里唯一一次破例了。

何凡说,在听说老区的贫困、学校的艰苦后,舅舅即刻挥笔为小学题写校名。

时隔10年,当日的情景已经日渐模糊。

由于万里的去世,何凡的母亲万玲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对题词的细节一一回溯。

何凡说:

“一向‘惜墨如金’的舅舅之所以这么爽快地挥笔,是因为通江县是革命老区,他有着情感在里面。

而且他出身师范重视教育,关心山区里的孩子。

这层层因素的综合作用,才让他破例。

从2010年起,何正文的家人每年都会拿出部分资金,奖励学校的优秀学生和教师。

如今,学校分为小学和幼儿园两部分,共计1000多位学生,60名老师。

“这个办学规模,现在在全县来说,可以跻身前20。

”17日,通江县正文小学校长曾庆超告诉记者。

缅怀老人

惊闻万里去世

全校师生致哀

“听闻万里去世,全校师生十分悲痛。

”通江县正文小学校长曾庆超说,他曾给何协定(何正文大儿子)发短信,“请转达我们对万里爷爷逝世的深切哀思,请万玲奶奶保重寿体!

请万里爷爷的家属节哀……”曾庆超说,他希望以全校师生的名义为万里敬献一个花圈,为此,万玲的亲属做了不少努力。

7月17日,在万里同志的吊唁厅,这个花圈终于被摆放上去。

曾庆超说,万里的题词对于这所学校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份题词特别珍贵,在四川乃至全国的小学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

他代表了万里同志对于贫困山区孩子的关切,对革命老区的深厚感情。

”曾庆超说,学校常常以万里的题词来激励学生和老师,大家都很受振奋,也增强了凝聚力。

“现在他逝世了,谨以这个花圈,表达我们全体师生对他的敬意和缅怀。

(节选自华西都市报2015年7月20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要吃米,找万里”,这是曾在安徽流传的一句民谣。

1977年6月,万里调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来到安徽后,万里走访乡村,实地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邓小平曾说,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始于安徽,万里是有功的。

万里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和闯将。

后来,小岗村这个曾经微不足道的小村庄成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符号。

(中国新闻网)

②“老爷子告诉我们,过春节不要回来,要跟劳动人民在一起,要跟坚守在祖国荒岛的伟大战士,坚守在交通战线执勤的交通民警同志,坚守在高炉、炼铁的工人同志们一起过春节,这不仅不是一种遗憾,而是一种自豪”。

万伯翱说。

(网易新闻)

③万里同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闯将,壮士暮年。

(XX百科)

5.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从外甥的角度出发,主要通过插叙为大家刻画了一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清正廉洁而又固执伟大的官员形象,语言华丽却又不乏质朴。

B.结构上文章采用小标题式,使得全文内容和结构更为清晰,主旨传达更为鲜明。

表达外甥对万里同志的敬意和缅怀。

C.因为内心怀着对革命老区的深沉感情,所以惜墨如金、晚年恪守“三不主义”的万里才会破例给一所小学题名。

在16日吊唁厅里数不清的挽联和花圈中,有这样一副挽联很特别,来自四川通江正文小学的全体师生。

D.小岗村这个曾经微不足道的小村庄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符号与万里的实地走访密切相关。

没有万里,就没有小岗村。

E.作为国家领导人,万里始终和劳动人民在一起,他在春节期间也不回家,而是与工人民警一起过节。

当得知库房的水泥已经装不下后,他下令紧急调动车皮来进行忏悔。

解析: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本文语言并不华丽,同时本文主要表现和蔼为民的老人形象,A错误;除了内心对革命老区的深沉感情,还有万里心系孩子,所以万里破例给小学题名,C原因分析欠佳;农村的改革始于安徽,万里、邓小平是有功的,“没有万里,就没有小岗村”无中生有,D错误。

答案:

EB

6.小标题格式应用于本文中。

请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小标题,注意横线后面括号内的字数要求。

“改革闯将,壮士暮年”用在万里身上是否合适,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破例题词心系贫困山区小学

合适,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离休以后,他严格遵守着自己规定的“三不主义”同时心系祖国复兴伟大事业。

7.当万里看完申请车皮的报告后,他说了一席话让何凡十分感动。

万里的话为什么能感动何凡?

结合“严格的部长”一段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作为部长,严于律己,当发生紧急情况时他自责自己;他放下自己的身段,知道铁道兵的艰辛,体谅和安慰兵人;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情,他都会不遗余力去做,不求回报。

8.7月16日下午3时,万里同志的吊唁仪式在北京举行。

来送这位伟人最后一程的人络绎不绝。

从万里的形象方面探讨为什么万里能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形象: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严于律己,无私奉献;亲力亲为;恪守正义,清正廉明。

事例:

略,结合文章事例即可。

三、(2015·宁夏银川一中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王小谟:

75岁不失棱角

邱晨辉

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上,无数闪光灯照亮王小谟的那一刻,他半个世纪以来的科技成绩更是被人们反复传颂——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

媒体赋予他的诸多头衔——“中国预警机之父”、著名雷达专家等等。

然而,近些年来,王小谟倒是经常放出些“得罪人”的话,甚至会因为“有个性”“直爽”惹来一些“争议”。

8年前,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北京代表团中,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的王小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建议要克服在科学研究上的浮躁情绪,切勿追求短期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王小谟当时话锋直指科技体制,称“要从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入手,才能推动科研健康发展。

在两院院士中,就是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中也不乏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但王小谟的履职方式却颇具个性。

至少,与绝大多数科学家只在科技领域谏言不同,这位“学问最高”的代表群体中的一员,还会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并颇有“个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10年前的一次两会上,王小谟揪住“两院”报告就是一连串的问责,他称报告里面列举出很多数字,说明“两院”做了很多工作,具有说服力,但是,“要做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此”。

王小谟发言道,对于人民关注的大案要案,要加大审理透明度和报道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实情并受到警示教育。

当然,这样的“敢言”和“个性”,也让王小谟尝到舆论的苦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研制又一次提上了日程。

王小谟主动请缨,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想法一经提出,迎来的不是技术上的挑战,而是受到了一些质疑。

“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

”王小谟据理力争。

这句话后,王小谟不再发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干活儿”去了。

再一次公开露面,已到了2009年。

在10月1日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分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

有人看到,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

王小谟选择的逻辑很简单,他只想要属于科学的答案,却从不愿意随波逐流。

1987年5月,当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直入苏联领空,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之一的地面雷达防空网后,苏联被吓到了,中国同样震惊了。

低空防御雷达成了一个必须拿下的科技。

那时,已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的王小谟跃跃欲试。

然而,国家并没有把低空雷达的研制任务交给38所。

王小谟没有就此放弃。

“不让我们做,我们针对国外出口行不行?

”看似不合组织口味的这一招,却用成果打败了美国、俄罗斯的雷达,并以国际价格卖给了不少对技术要求很“刁”的国家。

王小谟和团队也因此收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今天,他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民大会堂里,面对前来采访的年轻记者,他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微笑着握手。

王小谟总是对年轻人青睐有加。

这位曾经的中国预警机系统总设计师,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事业传承有望!

王小谟,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先后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相关链接:

1969年,王小谟接到了一个新的调令:

到三线去。

跟王小谟一起从14所去贵州的有八九百人,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

王小谟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三坐标雷达研究。

以前的雷达车上没空调,四五十度的高温,人在里面就算只穿一个小裤头,也热得汗珠直冒。

经常待在里面做试验的王小谟深知其中的辛苦,于是,他提出在雷达机里装空调器。

这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挑战了当时“以苏联为师”的顽固理念,需要巨大的勇气。

果然,这一理念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王小谟斩钉截铁:

“人是第一战斗力!

人都不行了,你那设备有什么用啊!

”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后来我国预警机的设计中,也得到了贯彻,比如在预警机上装厕所、减噪等。

1986年,王小谟担任38所所长。

此时的38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暴露了很多问题,253名技术人才“南飞”。

地处边远山区,每年分配来的大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报到率低。

怎么办,对此,王小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工资和住房采取按贡献分配。

对技术尖子给予浮动两级工资的重奖;对长期不干工作的人先是黄牌警告,如不改正就请出所。

经过改革,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38所逐步走向国内一流水平。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撷取王小谟人生的若干片断,叙述了他献身科技、关心国事、关爱青年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

B.王小谟是中国国产预警机的研制者,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被媒体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然而,他因“有个性”经常得罪人。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