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一册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3473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2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测一册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行测一册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行测一册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行测一册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行测一册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测一册通.docx

《行测一册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测一册通.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测一册通.docx

行测一册通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主要测查报考者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潜能。

试卷主要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等五个部分,全部为四选一的客观性试题。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察报考者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它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准确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等。

一般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的一

1、理解词语的含义

文章阅读中的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是指为解决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困难而弄懂词语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

2、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对重要的语句进行理解是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部分的重点考查内容,对于科技类的说明文来说,直接宣告科学中的新发现或假想的句子,证明或说明这种发现或假想的正确性的句子,介绍新技术的操作过程和方法的句子,对新发现、新发明进行评价的句子都是重要的句子,我们在阅读时应特别注意。

 3、概括文意

对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进行概括、分析、判断与推理是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部分的最重要考查内容,也是阅读部分的难点。

  第二部分:

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重点测查报考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计算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题型。

  第一种题型:

数字推理。

第三,要熟练运用规律。

拿到题目以后,怎样一眼就能大致判断出这道题目含有什么规律呢?

这也是有章可循的。

做题目时,我们能够在一秒之内做出的判断,就是一个数列项数的多少和数字变化幅度的大小,包括备选答案的数字的大小。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基本知道这个数列含有某种规律。

比如,给出的数列项数较多,有6项以上,一般可以首先考虑运用交替、分组和组合拼凑规律等。

如果项数少就3项,一般只能用乘方和组合拼凑。

如果数字之间变化幅度比较大,呈几何级增长,多半要用到乘法、二级等比和乘方规律。

剩下的可以考虑用加减法、等差及变式和质数规律。

此外,还可以根据数字之间变化呈现的曲线来判断。

比如,如果数字变化呈平缓的一条线,一般用加减法;如果数字变化呈现的线条比较陡,或者斜率绝对值较大,可以考虑用乘法、二级等比和乘方等;如果呈现抛物线形态,可考虑用乘方、质数等;呈U型线可考虑用减法、除法和乘方等;如果大小变动呈波浪线,主要考虑交替和分组。

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报考者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我在讲课中讲到,数字推理其实不难,每一道题目都有规律,寻找这个规律关键要从数列本身和四个备选答案出发,仔细观察数列的项数多、少、,数字的大、小,以及数字自身有何特点,这样5秒内就可以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

(注意1,2,3,4,5项数的利用)

一、数量关系的解题方法

1.心算胜于笔算。

2.先易后难。

3.运用速算方法。

二、数量关系的实例

(一)数字推理规律举例

1.容易的规律

(1)自然数数列:

4,5,6,7,()

A.8B.6C.10D.11

(2)奇数数列:

各个数都是奇数(单数),不能被2整除之数。

1,3,5,7,()

A.11B.9C.13D.15

(3)偶数数列,即各个数都是偶数(双数),能被2整除之数。

2,4,6,8,()

A.12B.10C.11D.13

(4)等差数列:

相邻数之间的差值相等。

1,4,7,10,()

A.11B.13C.16D.12

(5)等比数列:

相邻数之间的比值相等。

2,4,8,16,()

A.21B.28C.32D.36

(6)加法数列:

1,0,1,1,2,(),5

A.4B.3C.5D.7

(7)减法数列:

5,3,2,1,(),0

A.1B.-1C.-2D.-3

(8)乘法数列:

1,2,2,4,8,()

A.12B.15C.30D.32

(9)除法数列:

8,4,2,2,1,()

A.3B.4C.5D.2

(10)平方数列:

数列中的各数为一个数列的平方。

1,4,9,16,()

A.23B.24C.25D.26

(11)立方数列:

数列中的各数为一个数列的立方。

1,8,27,64,()

A.100B.115C.120D.125

(12)质数系列:

只能被本身和1整除的整数,也叫素数。

2,3,5,7,()

A.8B.9C.10D.11

(13)题中出现的大数数列:

3,7,47,2207,()

A.4414B.6621C.8828D.4870847

(14)纯数字数列:

9,98,987,9876,()

A.9875B.98765C.98764D.98763

(15)分数数列:

1/9,1/11,1/13,1/15,()

A.1/12B.1/14C.1/17D.1/16

(16)隔项自然数列:

 

6,9,7,10,8,11,()

A.12,9B.9,12C.12,12D.13,14

(17)分数立方数列:

1,1/8,1/27,1/64,()

A.1/123B.1/124C.1/125D.1/126

2.较难的规律

(1)二级等差数列:

2,3,5,8,()

A.8B.9C.15D.12

(2)等差数列变式:

3,4,6,9,(),18

A.11B.13C.12D.18

(3)二级等比数列:

1,3,18,216,()

A.1023B.1892C.243D.5184

(4)等比数列的变式:

3,5,9,17,()

A.23B.33C.43D.25

(5)暗的平方数列:

2,3,10,15,26,35,()

A.40B.50C.55D.60

(6)暗的立方数列:

3,10,29,66,()

A.123B.124C.126D.127

(7)质数的变式:

20,22,25,30,37,()

A.40B.42C.48D.50

(8)双重数列:

分为单数项与双数项(或奇数项与偶数项)。

257,178,259,173,261,168,263,()

A.275B.279C.164D.163

(9)数量递增的差数列:

2,4,8,14,22,()

A.30B.31C.32D.33

(10)正负数间隔等比数列:

-2, 4, -8,16,()

A.31B.-32C.33D.-34

(11)差数列变式:

.

3,4,6,9,(),18

A.12B.13C.14D.15

(12)整数与小数数列:

1.1,2.2,4.3,7.4,11.5,()

A.15.5B.15.6C.15.8D.16.6

3.难的规律:

即混合型数列,由上述两种以上的规律组成的数列。

(1)差与平方数列:

1,2,6,15,31,()

A.45B.50C.56D.60

(2)分数与公比数列:

1/19,38,1/76,152,1/304,()

A.380B.608C.719D.1216

(3)乘法加加法数列:

6,14,30,62,()

A.85B.92C.126D.250

(4)除法加加法数列:

5,17,21,25,()

A.30B.31C.32D.34

(5)减法加等比数列:

4,7,16,43,124,()

A.367B.248C.372D.496

(6)加法加等比数列:

3,6,21,60,()

A.183B.189C.190D.243

(7)立方加加法数列:

2,9,28,65,()

A.128B.124C.126D.129

(8)双重数列加加法数列:

1,28,4,65,9,126,16,()

A.215B.216C.217D.218

(9)平方与加1减1数列:

5,8,17,24,37,()

A.49B.63C.80D.48

(10)偶数项是奇数项的倍数数列:

23,46,48,96,54,108,99,()

A.200B.199C.197D.198

(11)分子第一位数是后两位数差的倍数数列:

20/9,4/3,7/9,4/9,1/4,()

A.5/36B.1/6C.1/9D.1/144

  第二种题型:

数学运算。

每道题给出一道算术式子,或者表达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报考者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利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准确、迅速地计算出结果3.典型问题

(1)比例问题(巧设单位1)(2)盈亏问题(3)工程问题(4)行程问题(5)栽树问题(6)方阵问题(7)“动物同笼”思维模型(8)年龄问题(9)利润问题(10)面积问题(11)爬绳计算又称跳井问题(12)台阶问题 (13)余数计算(14)日月计算(隔几天)(15)溶液问题(16)和差倍问题(17)排列组合问题(18)计算预资问题(19)归一问题(20)抽屉原理(21)其他问题(22)牛吃草问题

8,鸡兔同笼问题

1,《孙子算经》解法:

设头数为a,足数是b。

则b/2-a是兔数,a-(b/2-a)是鸡数。

2,《丁巨算法》解法:

鸡数=(4*头总数-总足数)/2兔数=总数-鸡数

兔数=(总足数-2*头总数)/2

鸡数=总数-兔数

著名古典小说《镜花缘》中的米兰芬算灯用的也是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

13、和、差、倍问题

求大小两个数的值

1、(和+差)/2=较大数

2、(和-差)/2=较小数

和差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是:

1、(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15、盈亏问题

 把一定数量(未知)平分成一定份数(未知),根据两次试分的盈(或亏)数量与每次试分的每份数量,求总数量和份数的公式是

  份数=两次盈(或亏)的相差数量÷两次每份数量差,

  总数量=每份数量×份数+盈(或-亏)

1、用绳测井深,把绳三折,井外余2米,把绳四折,还差1米不到井口,那么井深多少米?

绳长多少米?

典型盈亏问题。

盈亏总数=3*2+4*1=10米。

解答:

井深=(3*2+4*1)/(4-3)=10米,绳长=(10+2)*3=36米。

2、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

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1条船,正好每条船坐6人;如果减少1条船,正好每条船坐9个人。

问:

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

分析:

增加一条和减少一条,前后相差2条,也就是说,每条船坐6人正好,每条船坐9人则空出两条船。

这样就是一个盈亏问题的标准形式了。

解答:

增加一条船后的船数=9*2/(9-6)=6条,这个班共有6*6=36名同学。

  第三部分:

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主要考察报考者逻辑推理判断能力,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的题目:

  第一种题型:

图形推理。

每道题给出一套或两套图形,要求报考者认真观察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选出符合规律的一项。

解题方法:

一是左上方图形规律一般说决定右上方图形规律;二是注意微小符号的变化。

三是找出图形的相似性,同时也要注意图形之间的差异,从不同的方面找规律。

  第二种题型:

定义判断。

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报考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健康:

指一个人智力正常,行为合乎情理,能够适应正常工作、社会交往或者学习,能够抵御一般疾病。

根据健康的定义,下列属于健康的是:

  A.大学教授老李,虽然五十多岁但工作起来仍然精力充沛,在今年春天患流感

  B.张婶十九岁的儿子肖聪,读书十一年还是小学二年级水平,但是从小到大没生过什么大病,体力活可以干得很好

  C.小胡硕士毕业后,工作表现一直很优秀。

自一次事故后,当工作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就会精神失常

  D.小刘身体很好,工作非常努力,但是很多同事说他古怪,不愿与其交往

  解答:

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

  第三种题型:

类比推理。

给出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报考者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例题:

义工:

职员

  A.球迷:

球员B.学生:

老师

  C.初学者:

生手D.志愿者:

雇员

  解答:

志愿者与义工、雇员与职员词义相同,故正确答案为D。

公务员考试笔试科目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一门考查考生智商的科目,本来不难,但很多考生却感到很难。

其实真正难的地方是很多人把《行测》看得太难了。

我经常在各地给考生培训《申论》和《行测》两科笔试科目,效果都相当好。

为什么呢?

关键是抓住要领。

其实《行测》这科花半天就能讲得非常清楚,很容易拿高分,但很多参考书把《行测》分析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透,考生读了很多天,还是考不好。

(郭五林著)

问题在哪里呢?

在于进得去,出不来,恰好违背了《行测》考试的基本目的,测智商。

特别提醒大家,《行测》是测智商的,不是测水平的。

你只需要具备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识经验就足够了,如果你还觉得你不笨的话。

(郭五林著)

我本来想一道题用一句话来破解的,但这样一搞,会让很多书卖不出去的。

别人会怨我的。

在此我就只给大家露一手,只讲一句有用的话,其他的只有请你参加我在各地举办的培训班了,我才能给你讲。

(郭五林著)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一句话是:

造句法破解类比推理。

(郭五林著)

我这句话说完,明眼人一看便知。

待我先绕过弯,把这个问题说深点,最后才往实用方面说。

(郭五林著)

类比推理考察的是考生的一种推理能力,考试时,先给考生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考生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特定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些属性,然后进行相似推理,推出一个新的判断。

这种推理是或然性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异质同构关系、同质同构关系、同质异构关系。

(郭五林著)

类比推理基本上只需要小学生水平就能做得很好。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给大家看。

(郭五林著)

【例题1】努力:

成功

A.生根:

发芽    B.耕耘:

收获 

C.城市:

乡村    D.原告:

被告

先用“努力”与“成功”两个词造个最简单的句子,不要超过小学生水平,否则就可能有麻烦。

造句:

“努力就会成功”。

然后用这个模式句套其他组词语,看能不能装进“A就会B”这样的结构中。

一路装下去,默读一篇“生根就会发芽”、“耕耘就会收获”、“城市就会乡村”、“原告就会被告”。

很明显,“B.耕耘:

收获”一组是正确的。

根据已有考试题来看,这种方式不会出现意外。

(郭五林著)再如

【例题2】汽车:

运输

A.鱼网:

编织    B.编织:

鱼网

C.捕鱼:

鱼网    D.鱼网:

捕鱼

大家一看到“汽车”与“运输”,要条件反射似的想到“汽车是用来运输的”。

然后就以此结构读下去,看哪一组符合“A是用来B的”。

“鱼网是用来编织的”,错!

“编织是用来鱼网的”,错。

“捕鱼是用来鱼网的”,错!

“鱼网是用来捕鱼的”,对!

选D。

(郭五林著)

【例题3】芙蕖:

荷花

A.兔子:

月亮      B.住宅:

府第

C.伽蓝:

寺庙      D.映山红:

杜蘅

一看到前提,就要想到“芙蕖就是荷花”。

哪一组符合“A就是B”呢,用这个模式顺着读一遍,只有“伽蓝就是寺庙”可能符合,其他三组都不符合。

即使不知道伽蓝是什么,在排除了其他三组之后,也该选C了。

(郭五林著)

其他我就不再多举了,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你做20个题,还不能做对18个以上,那你就可能考不上公务员了。

如果你不能在15秒内完成一道题,那你的速度就太慢了。

虽然说《行测》平均每题速度在55秒左右,但你应当保证得公的情况下,尽可能腾出时间来多做题,做对题。

(郭五林著)

因本文研究成果属首发,为保护著作权,每段文字后均署上作者郭五林姓名,这是我的写作习惯,请理解。

(郭五林著)

根据《中央、国家机关2006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要求,2006年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判断推理”部分出现了一类新题型——类比推理。

2006年大纲中将“类比推理”规定为:

“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的一种推理能力,先给考生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考生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在例题中,大纲中给出“义工∶职员”,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两者存在着一种相互排斥、属性相反的逻辑关系,即“义工”是提供义务劳动、不收取报酬的劳动者

,“职员”是提供有偿劳动、收取报酬的劳动者,两者之间是无偿劳动者与有偿劳动者的逻辑关系,符合这一逻辑关系的选项只能是“志愿者∶雇员”。

  面对这样一种新题型,大部分考生感到非常陌生,甚至觉得无从下手,如何着手、如何最有效地得分,是每一位考生所关注的。

针对此种情况,北京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专家特意归纳出题型类别,针对常见问题总结了一些应试技巧,为考生应对新题型提供最全面的服务和帮助。

  一、类比推理题型分类

  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对词语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这种逻辑关系种类繁多,有时很难快速判断出是何种内在逻辑联系。

但其中仍然有一定的脉络可寻,较常见的关系有因果、象征、出处、属种、并列、事物与作用、整体与部分等十多种。

  具体可分为如下类型:

  1.原因与结果

  2.工具与作用

  3.物体与其运动空间

  4.特定环境与专门人员

  5.整体与其构成部分

  6.同一类属下的两个相互并列的概念

  7.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称谓

  8.事物的出处与事物

  9.工具与作用对象

  10.作者与作品

  11.物品与制作材料

  12.专业人员与其面对的对象

  13.作品中的人物与作品

  14.特殊与一般

 第四种题型:

逻辑判断。

(演绎推理)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要求报考者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最恰当答案,该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应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例题:

彭平是一个计算机编程专家,姚欣是一位数学家。

其实,所有的计算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

我们知道,今天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在培养着计算机编程专家。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

  A.彭平由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

  B.大多数计算机编程专家是由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

  C.姚欣并不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

  D.有些数学家是计算机编程专家

  解答:

观察A、B、C、D四个选项,似乎都有一定道理。

只有结论D是由陈述“所有的计算机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直接推出来的,是不需要附加任何假设和补充而得出的结论,因此,D是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考点与题型

考点一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包含,如“江苏人”与“南京人”;

二是交叉,如“江苏人”与“学生”;

三是全异,如“江苏人”与“北京人”。

这三种关系可以分别用欧拉图表示如下,各自的数量变化如下:

在公务员考试中,这一部分知识点可能以两种题型出现:

例1:

房间里有一批人,其中有一个是沈阳人,三个是南方人,两个是广东人,两个是作家,三个是诗人。

如果以上介绍涉及到了房间中所有的人,那么,房间里最少可能是几人,最多可能是几人?

这个题目的关键在于:

概念A与概念B之间到底是包含、交叉还是全异?

如果是包含或全异,那么最多和最少的人数都是固定的,如果是交叉,那么最多的人数就是将二者变成全异,最少的人数就是将少的包含在多的中。

例2:

某大学某某寝室中住着若干个学生,其中,1个哈尔滨人,2个北方人,1个是广东人,2个在法律系,3个是进修生。

因此,该寝室中恰好有8人。

以下各项关于该寝室的断定是真的,都能加强上述论证,除了

A、题干中的介绍涉及了寝室中所有的人。

B、广东学生在法律系。

C、哈尔滨学生在财经系。

D、进修生都是南方人。

这个题目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做这类题目必须分两步:

第一步,必须按照前面的方法计算出最多可能有多少人;第二步,将最多可能的人数与实际人数相比,如果人多了,就应当通过重叠的方式消除多出的人数;如果正好相等,则不能有任何的人员重叠。

考点二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性质判断主要是讲述有多少A是或不是B,它一共可以分为四种。

以“同学”和“江苏人”为例,一共可以形成四句话:

所有的同学都是江苏人。

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江苏人。

有同学是江苏人。

有同学不是江苏人。

从逻辑学角度看,这些判断都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量项(即有多少)

主项(即对象)

联项(即是还是不是)

谓项(即对象的性质)

这四句话的主项都是一样的,即“同学”,谓项也是一新的,即“江苏人”。

但量项和联项不一样,在量项上,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一样的,都是“所有”,逻辑学称为“全称”,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一样的,都是“有”,逻辑学称为“特称”;在联项上,第一句和第三句是一样的,都是“是”,逻辑学称为“肯定”,第二句和第四句是一样的,都是“不是”,逻辑学称为“否定”。

如果将判断的主项写为“S”,而将谓项写为“P”的话,那么上述四种性质可以分别写为:

“所有S是P”,(即全称肯定判断,可记为SAP)

“所有S不是P”,(即全称否定判断,可记为SEP)

“有S是P”,(即特称肯定判断,可记为SIP)

“有S不是P”,(即特称否定判断,可记为SOP)

关于A、E、I、O四种性质判断,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

第一,全称指的是“所有的”,这一点一般人不会产生误解,SAP就是指每一个S都是P;但特称“有”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点和日常生活有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有”是指“有一部分”,这一部分可多可少,可以少到一个,也可以多到n-1个,在这一点上,逻辑学与日常生活是一致的,但在剩余的部分,二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有人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指“只有一部分人是学生”,这句话同时意味着“另外有一部分人不是学生”,但在逻辑学中,这句话是指“至少有一个人是学生”,而“另外一些”人是不是学生呢?

这句话没说,既然没说,就是有可能是学生,也有可能不是学生。

这就是说,从逻辑学角度说,“有人是学生”既可能表示“有一部分人是学生,同时有一部分人不是学生”,还可以表示“所有的人都是学生”。

第二,在标准的逻辑学术语中,“全称”用“所有”表示,“特称”用“有”表示,但在考试中出现的往往不是标准术语,这就需要考生自己区分哪些是全称,哪些是特称。

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东西有三点:

(1)没有量项的判断应该都当成全称判断,如“人是要吃饭的”;

(2)“有一部分”、“有几个”、“少数”、“多数”等等都表示特称,一定要按照特称来理解,如“我们班有几个人是江苏人”;

(3)以否定整句话形式出现的一定要先转化为肯定整句话的形式。

如“没有一个人不喜欢逻辑学”、“没有人落选”。

在公务员考试中,涉及到A、E、I、O的考点是它们之间的对当关系。

所谓对当关系,是指如果两个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性质判断具有一定的真假制约性。

比如说在上面的“所有的同学都是江苏人”和“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江苏人”这两个判断之间,如果前面一个为真,后面一个是真还是假呢?

如果前面一个为假,后面一个是真还是假呢?

大家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首先看看SAP与SEP之间的对当关系:

当“所有的同学都是江苏人”为真时,“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江苏人”就是假的,当“所有的同学都是江苏人”是假时,则有两种可能情况:

一种是一部分同学是江苏人另一部分同学不是江苏人,另一种是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江苏人,在前一种情况下,“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江苏人”为假,在后一种情况下,“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江苏人”为真。

反过来也一样。

这些关系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SA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