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件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3216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课件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大学语文课件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大学语文课件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大学语文课件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大学语文课件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课件Word版.docx

《大学语文课件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课件Word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课件Word版.docx

大学语文课件Word版

第一章新诗

一重点提示:

·中国新诗的缘起与发展

·新格律诗派

·象征诗派

·西南联大诗人群

·朦胧诗

第三代诗歌

二新诗正名

☐“新诗”是在1919年胡适发表《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一文中使用之后才普遍流行。

此前,多称之为“白话诗”、“白话韵文”、“新体诗”、“国语的韵文”、“国语诗”等等。

☐其他不同的称谓:

“现代诗歌”、“现代汉诗”、“汉诗”等等不同的说法。

三新诗的发生背景

☐混乱而自由的时代:

社会与经济背景

☐启蒙的思想背景:

历史进化的文学观与民主、启蒙思想

☐诗歌变异:

“诗界革命”中的文体变化背景

四新诗的发生与衍变

1、“尝试”中的诗歌写作:

胡适、郭沫若、汪静之、冰心、冯至等

基本特征:

“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胡适语),即多用“白描”、“比喻”、“象征”:

一通过托物寄兴,表现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如胡适《鸽子》、《老鸦》等;

二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者自然景物,具有客观写实的倾向。

如刘半农《相隔一层纸》等。

2、戴着脚镣跳舞:

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诗派的格律诗歌写作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歌的形式格律化主张。

在形式上明确提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鼓吹新诗的“三美”——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词藻,考虑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

3、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梁宗岱等

在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魏尔伦、拉福格、波德莱尔等人,以及中国晚唐温李等诗人的影响下,穆木天等人此时提出“纯诗”概念:

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领域,诗歌是“内生活”的象征,人间生活才是散文的领地;诗歌应该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诗歌应该强调朦胧和暗示,而不是直白的说明。

4、现代派诗歌:

戴望舒、卞之琳以及何其芳、废名等

“现代派”的“现代”,按照施蛰存的分析,是指对“现代生活”的“现代(感受与)情绪”,以及“现代词藻(语言)”所决定的“现代诗形”两个方面。

从前者说,多指的是“现代都市风景线”:

摩天大楼、夜总会、爵士乐、几何图形等等。

对此,激发起的有歌颂赞扬,更多的是“都市怀乡病”;从后者说,包括如下几方面:

文言入诗;对“诗的音乐性”的挑战;诗的散文化,等等。

此外,还有卞之琳和废名所带来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

由“主情”到“主智”的转变。

5、战火中的七月诗派:

艾青、胡风等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等人,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以及内战期间有过一定影响。

6、西南联大校园诗人群——(生命和艺术的)沉潜与(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

冯至、穆旦等

沉潜:

经历了战乱的流亡,有了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后的生命的沉潜。

他们将中国土地上生活的沉重与灾难潜入内心深处,将民族本位的、非理性的战争体验,融化为个人与人类本位的、更具形上色彩的生体验与思考。

综合:

玄学和象征成了诗学的基本要素,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以及“表现于暗示含蓄”,彻底抛弃了“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学观,把传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境。

7、政治抒情诗——1949年以后的颂歌体:

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颂歌

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以阶级或者人民的代言人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与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且一般都是长诗,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

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的组织方式,也结合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式,以加强形式感。

8、地下诗歌写作与朦胧诗:

食指、北岛、舒婷

知青中的秘密写作;白洋淀诗人群;朦胧诗人的创作与“三崛起”理论(谢冕:

《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

《崛起的诗群》)

总体特征:

推动当代诗歌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累积建立起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坚持将诗歌写作,放置在对个体生存价值的确认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

9、后朦胧诗/第三代诗歌写作:

韩东、于坚以及海子、女诗人们

对诗人的社会身份表示怀疑,尤其是被体制圈定的诗人的责任和义务难以认同。

宣布放弃朦胧诗所坚持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坚持认为诗歌表现的应该是“日常生活”和“凡人心态”。

在艺术追求上反对隐喻、象征、深奥等后期象征主义的诗学观,主张用明白但是曲折、充满诙谐感和讽刺感的口语来写作。

(1)海子等人的写作

朦胧诗之后,在审美理想和创作倾向上获得一种比较独立的立场。

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特征。

诗歌意识和技术手段,明显不同于当时的先锋诗歌,而与新古典主义诗歌艺术有更多相近之处。

这使得他们的诗歌主题具有某种怀旧性,作品结构和语言比较对称和均齐。

(2)女诗人们的写作

拒绝社会长期排定的某种角色,在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的同时确立女性的“性别意识”。

重视女性世界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诗歌的手段创造出女性诗歌意象和语言,其中许多女诗人的作品中充满了普拉斯式的“心灵自白”和尖锐、焦灼的抒情方式。

10、当下诗歌: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中间代诗人等

“知识分子写作”既是针对当初“反传统”和“非崇高化”艺术倾向而提出的,也是针对后来“泛滥成灾的平民诗歌”。

实际上推行的是一种知识精英的思想。

民间立场的“口语”:

“它软化了由于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形而上学而变得坚硬好斗和越来越不适于表现日常人生的现实性、当下性、庸常、柔软、具体、琐屑的现代汉语,恢复了汉语与事物和常识的关系。

口语写作恢复了汉语的质感,使它重新具有幽默、轻松、人间化和能指事物的成分。

”“口语写作的血脉来自方言,它动摇的却是普通话的独白”。

(于坚)

第二章古代诗歌

一重点提示

诗歌的起源、发展源流?

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新诗的发展与艺术探索。

·

·先秦诗歌

·汉乐府诗与五言诗

·魏晋南北朝诗歌

·唐诗

·新诗

二诗歌的起源

——文学发源于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时期。

(1)口头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

上古歌谣、神话、历史传说。

神话传说成为后世叙事性文学(小说和戏剧)的源头。

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谣。

(2)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

汉字的出现和诗歌的出现。

1.上古歌谣

·神农时期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周易》中《中孚·六三》: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吴越春秋》卷九《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1)上古歌谣内容:

对外是与敌人作战,对内是生产劳动。

(2)谣主要特征:

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2.书面文学:

文字记载的文学。

汉字的出现,甲骨卜辞、商青铜器铭文——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钟鼎铭文——有文学因素的文学文本出现。

诗歌的出现。

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

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礼记·乐记》: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其中的颂诗更是祭祀用的歌舞曲。

三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1.先秦诗歌:

《诗经》、《楚辞》作为诗歌奠基之作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

源头:

上古歌谣,二言为主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为四言诗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杂言诗

(1)《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到了汉代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书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

《诗经》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

《诗经》内容:

–反应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俟我于城偶,爱而不见”的《静女》,《卫风·木瓜》写男女青年互赠爱情礼物,反映了婚姻与家庭的不幸如《氓》。

–反应劳动生活的诗篇如《伐檀》、《七月》。

–反应战争和徭役的诗篇。

《采薇》,思妇诗。

–周民族的史诗。

《生民》、《公刘》。

《诗经》艺术特色:

–重章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隔句押韵的节奏掌握;特别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传统: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自《诗经》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比兴的垂范:

《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后世“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

(2)《离骚》

《离骚》的艺术特点:

–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新诗体;结构形式上,抒情和叙事结合,幻想和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离骚》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两汉诗歌:

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汉代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乐府、东观(洛阳)、鸿门都学(洛阳皇家学校)的设立、游学游宦风气的兴盛,都给汉代诗歌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是继《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

汉乐府:

原为汉代音乐机构,后转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

有二言、五言、杂言,其中五言居多。

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战城南》等。

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系汉末文人所作,代表着五言诗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李延年《佳人歌》、辛延年《羽林郎》等。

3.魏晋南北朝诗歌:

这一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新的变化。

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宫体诗、田园诗,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七古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

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建安体:

三曹七子,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诗歌风貌。

·正始体: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为代表。

·田园诗:

陶渊明。

·永明新体诗

·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于三国东吴,分为“吴声歌曲”、“西曲歌”;北朝民歌,以《敕勒歌》、《木兰诗》为代表。

4.唐诗:

古代诗歌繁盛时期

·文化背景:

强盛的国力、立国者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政策、唐代士人较为开阔的人生道路和更多的入仕机会,漫游、读书山林、入幕和贬谪的文人生活风气和状态,以及佛道二家对文学的影响。

·学尤其是诗歌繁荣的条件:

客观条件:

唐代的大繁荣与大破坏。

唐代曾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时期,盛唐气象;安史之乱的空前浩劫,乱世悲鸣的激烈反省。

主观条件:

历史发展的必然,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趋势使然,文学的自觉导致文学的审美。

·分期: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

最初的九十年,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

代表人物:

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

盛唐:

唐开元天宝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涌现出众多集结天地精华的杰出诗人。

山水田园诗:

王维、孟浩然;边塞诗:

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李白与杜甫。

中唐:

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岭,盛唐气象难以为继,代之以理性色彩和深沉的思想感情。

代表人物:

韦应物、韩愈、柳宗元、李贺;白居易。

晚唐:

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们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细腻。

随着唐代社会的进一步衰微,杜牧、李商隐等忧生念乱、感慨身世,追求诗歌的形式美,成为晚唐诗歌的主要潮流,为唐代的灿烂诗国涂抹了最后一道绚丽的霞彩。

四人物与作品分析:

1.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后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王夫之《唐诗评选》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

孤篇横绝,竞为大家。

    ——王闿运《湘绮楼说诗》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孤篇压全唐。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李泽厚《美的历程》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而是注入新的含义。

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一种纯洁的情感。

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在形式上,由五言短篇进为七言长制。

其转韵铺陈节奏与唐初七言歌行相似。

2.李白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其先世隋末移居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李白即出生于此。

五岁时随父迁于绵州昌明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开元十三年(725)出蜀漫游,踪迹遍及半个中国。

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天宝三载(744)便被赐金放还,再度开始漫游生活。

安史乱中,隐居庐山屏风叠,后应邀入永王李磷幕府,李磷事败,受累被判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

晚年依族人李阳冰,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安徽当涂县)。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思想兼有儒、道、侠、纵横等多家成分而以儒、道为主。

李白的诗歌集中反映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也多方面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现实和精神风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李白成功地、创造性地运用一切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其诗风雄奇奔放,俊逸清新,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在形式上能够成功地驾驭多种诗体而以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最为出色。

今存诗一千馀首,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

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

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但两者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

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作,诸如《襄阳歌》、《江上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在这些作品里,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奔放无羁。

·李白的绝句:

李白是唐人中五绝与七绝都写得极好的人。

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

李白的七言绝句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

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

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如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

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

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

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

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3.杜甫

·杜甫生平大概:

35岁以前(712-746):

承盛唐之余韵

长安十年(746-755):

求功名而未得

安史乱起(755-759):

睹家国之丧乱

西南漂泊(759-770):

唱尽人生歌诗

·艺术风格:

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

现实主义是杜甫创作方法上的最大特色,沉郁顿挫是杜诗的基本风格。

杜甫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及警策凝炼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时代面貌以及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

在诗体运用上,杜甫众体兼长,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七律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并使题材更为开扩。

·地位和影响:

时代和独特而丰富的生活经历成全了杜甫,加之具有深厚而广泛的艺术修养,“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精益求精的锤炼技巧,这一切使杜甫成为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如果说李白是将诗歌的浪漫主义推进到一个高峰,杜甫则是继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把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自觉的、成熟的阶段,使诗歌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

并直接开启了中唐新乐府诗的创作。

在艺术上,杜甫掌握运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充分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同时在语言运用和艺术表现方面也为后人开了无数法门。

·后世评价:

北宋李纲《重校正杜子美集序》:

“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

南宋文天祥《集杜诗序》曰:

“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4.白居易

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

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

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

安史之乱后,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新乐府运动又是在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而兴起的,它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结、顾况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白居易的艺术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诗的功用: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3)李商隐

李商隐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前人曾概括为“深情绵邈”或“沉博绝丽”。

具体表现为:

•大量运用比兴寄托;

•以骈文为诗,辞采华丽,音韵铿锵,善用比喻;

•议论、叙事、抒情与典故相结合。

五诗歌的艺术特征

格律美与意象美的完美结合:

1.古代汉语诗歌的格律建设遵循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对汉语的语音、语韵、语调的各种组合规律的把握:

•对语音的研究,比如“双声”、“叠韵”等,探讨语音对诗歌节奏美的影响;

•对于语韵的研究,就是各种押韵方式、以及韵部的整理研究;

•对于语调的研究,则是分清四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平仄交替互对原则,以及由此生发的各种语调调节规律。

2.语音、语韵、语调三个层次的共同作用,就构成了古代诗歌节奏的各种美感表现,将这些经验集合起来,就构成了古诗词格律:

句有定长,字有定数,音有定律,韵有定譜。

3.意象:

意象本身并非是单指“本文”中物态化的符号形式,它同时也是作者创造构思中“神与物游”的心象。

它是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熔化、融合的复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表现。

节奏是情感的物质化外壳,意象是情感的物象化折射,从南朝刘勰的“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开始,人们就自觉地把对诗歌节奏美和意象美的追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熔铸出中国古代汉语诗歌的独特魅力——在节奏中展现意象,用意象来彰显节奏,创造出一种即精雕细琢而又浑然天成的“镜花水月”般的神奇艺术境界。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神用相通,情变所孕。

•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

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也……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致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

——[明]王廷相《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

4.名人谈诗的艺术特征:

·胡应麟《诗薮》:

作诗大要不过二端:

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

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

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鬯;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

譬则镜花水月:

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

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讵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

·钱钟书《谈艺录》:

诗者,艺之取之于文字者也。

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文字有义,诗得之以侔色揣称者,为象为藻,以写心宣志者,为意为情。

六总概

古代汉语诗歌整个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种对节奏美和意象美的完美结合的追求。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的演变,古代诗人们对于诗歌的节奏美、意象美以及节奏和意象之间关系的认识总地来说是朝着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精细的方向上去发展的,是一种以牺牲了相对的、表面上的自由获得更大的、实质的自由的方式来实现的。

第三章散文

一重点提示:

中国散文的起源与发展

·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