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复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1112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知识点.docx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复习知识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知识点.docx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知识点分析:

(一)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1.参观实验室:

长度测量基本工具:

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实验室质量测量的基本工具:

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测量的仪器:

秒表

测量温度的常用仪器:

温度计

电流的测量仪器:

电流表

电压的测量仪器:

电压表

力的测量仪器:

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直接测液体体积的测量仪器:

量筒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5)分析和论证(6)评价(7)交流与合作

(二)测量:

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1.测量的重要性: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量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国际单位: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

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1mm=10-6m1nm=0.001μm=10-9m

·换算方法: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

换算过程为:

“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

(2)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

·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如果磨损可重新确定一刻度线为起始刻度线。

·观察量程是多少,实际情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量程的刻度尺。

·观察分度值是多大,据不同情况和要达到的精确度,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要“三会”

·会放:

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重新确定的起始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贴近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放倾斜。

·会读: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眼睛不可倾斜,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

记录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无单位的记录结果是毫无意义的。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化曲为直:

用无伸缩的软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然后把软线拉直,再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如测地图上长江的长。

2).化直为曲法(滚轮法):

用一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长度为圈数×滚轮周长。

如测一个椭圆形花坛的周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化零为整):

测出多个相同的物体的总长度或总厚度,再除以个数或张数即可。

如测一本书纸张厚度。

4).测少算多法(化整为零):

被测物体长度很大时,可先测出其中一小段,然后找出它们间的倍数关系,从而算出物体的长度。

5).平移法(等量代替法):

将被测物体的长度,用刻度尺上相应的长度替代。

如测硬币的直径、圆柱体直径。

2.误差

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产生误差的原因:

(1)与测量工具有关;

(2)与测量的人有关。

3).减少误差的方法:

(1)改进测量方法

(2)选用先进而又精密的测量工具;

(3)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4).误差和错误不同:

误差只能减少但不能避免,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三)关于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1.分度值:

是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间的长度,也叫这把刻度尺的精确度或准确度、最小刻度值。

2.实际测量时,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对于一个测量结果,其倒数第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所对应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4.一个测量结果是由准确值和估读值还有单位组成的。

(四)学会正确选择、使用仪器测量长度、时间与面积

规则物体的面积:

正方形:

S=

长方形:

S=ab

圆形:

S=π

三角形:

梯形:

平行四边形:

S=ah

不规则物体的面积的测量方法(方格法):

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在方格纸上描下它的轮廓,数一下图形中包含的方格数,对不满一格而大于半格的都算一格,小于半格的都不算。

用总的格数乘以一个格的面积,就是物体的面积。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知识点分析

(一)认识运动

1.宏观物体的运动:

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参照物: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对参照物的理解:

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身做参照物。

③同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④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相同,它们彼此相对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微观世界的运动:

(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二)速度、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的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

米/秒

常用单位:

千米/时

换算:

1米/秒=3.6千米/时

3.匀速直线运动及其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速度计算:

①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s与t成正比,s与t的比值是不变的,即v是不变的。

4.变速运动及其平均速度:

(1)变速运动:

常见运动物体的速度都是变化的,叫做变速运动。

(2)平均速度:

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

它不能把物体在某段路程内的(或某段时间内的)的运动快慢都精确地表示出来。

其中,s表示某段路程,t表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表示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三)能量

1.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2.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不同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3.能量形式具有多样性。

4.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

光能、太阳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

5.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互相转移。

6.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

第三章声

知识点分析:

(一)什么是声音?

1.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发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波:

2)介质:

3)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

真空不传声。

4)声速:

5)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6)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人耳接受到声波引起听觉。

3.人耳的听声能力:

(1)频率:

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单位:

赫兹(Hz)

(2)次声:

低于20Hz的声

(3)超声:

高于20000Hz的声

(二)乐音的三个特征

乐音:

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

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

是指乐音的高低。

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2.响度:

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也叫音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还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3.音色:

声音的特色。

也叫音品。

(三).知识点分析

1.奇妙的声现象

(1)回声:

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能被反射,反射回来再次被人们听到的声音叫做回声。

(2)听到回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

加强原声:

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不到0.1秒,回声就会增强原声。

混响:

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混响。

混响时间:

持续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

(3)共鸣

(4)动物与声音

2.噪声

(1)噪声及其来源:

噪声: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从环保的角度看

城市主要噪声来源:

1)交通运输噪声

2)工业机械噪声

3)城市建筑噪声

4)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

5)家用电器直接造成室内噪声污染

(2)噪声的大小及危害:

大小:

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1)噪声的作用:

除草和诊病等

2)控制噪声:

控制噪声的基本方法:

控制噪声声源和削弱噪声的传播

减弱噪声的主要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声途径中减弱

③在接收处减弱

3.声与现代科技

1)超生是个多面手

2)次声本领大

3)声识别技术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知识点分析

(一)光的传播

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太阳是巨大的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月亮和所有行星不是光源。

2.大量实验说明: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日食、月食、影子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4.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C=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十分接近真空中的速度,也可以视为是3×108米/秒,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的3/4,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的2/3。

5.天文学家确定了“光年”这个天文学的长度计量单位,1光年表示光在1年时间中所走的路程,1光年=9.46×1012km。

6.光、声的传播不同点:

(1)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一般说来,介质密度越大,光速越小,而声速越大。

(3)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二)光的反射定律

光束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有一部分回到原来介质,该现象叫做反射。

1.基本概念:

一点、二角、三线

一点:

入射点,用“O”表示。

二角:

入射角i和反射角r。

入射角:

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

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三线:

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NO。

法线:

通过入射点作的垂直于反射面的虚线。

2.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反过来说,因为先有入射才有反射,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

3.镜面反射:

平滑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漫反射:

粗糙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叫漫发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一个物体是因为物体发生了漫反射;黑板出现“反光”现象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三)光的折射定律

1.折射现象

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3)折射现象中光的传播路线是可逆的。

3.折射使池水变浅。

4.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异同:

相同点:

(1)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2)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而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

(4)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不同点:

(1)反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同一介质中,折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不同的介质中。

(2)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而折射角与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其大小关系跟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有关,只有当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才相等。

(四)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

1.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对任何光束都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折射后通过实焦点。

2.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

凹透镜对任何光束都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两次折射后变成发散光线,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虚焦点。

3.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

其一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光线不改变。

其二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

其三是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4.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

f

(2)物体在二倍焦距处(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3)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v>2f)。

如幻灯机、电影机。

(4)物体在焦距之内(u

如放大镜。

(实像总是倒立的,像与物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总是正立的,虚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二倍焦距是成缩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焦点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体向凸透镜移动时,像也移动,物和像移动的方向总是相同的)。

6.在照相时,拍摄近景应将镜头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拉长暗箱);拍摄远景应将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缩短暗箱)。

(五)神奇的眼睛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

眼球好象一架照相机,角膜、晶状体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线,经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是我们看见了物体。

(2)眼睛的视物原理

正常的眼睛无论是眺望远景时,还是在看近物时,都能看得见。

原来,晶状体本身是弹性体,它周围的肌肉可以根据视物的远近调节它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眼睛的焦距,从而使物体的像总能成在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叫做眼睛的调节,可见,眼睛是一种精巧的变焦距系统。

眼睛的调节是有限度的,眼部肌肉完全松弛时,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也就是晶状体变得最扁时,能够看到的物点叫眼睛的远点。

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从无限远处物体射入眼睛的是平行光线,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

眼部肌肉极度紧张时(使劲看近物时),晶状体变得最凸,表面弯曲程度最大,能看清的物点叫眼睛的近点。

正常眼的近点约在离眼睛10—15厘米的地方,在合适的照明条件下,眼部肌肉处于正常状态而能十分仔细地看清物体时,物体离眼睛的距离称为明视距离。

正常眼的明视距离是25厘米。

2.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远点为有限距离,近点也比正常眼近。

因此,近视眼的人习惯紧贴在书上看字。

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凸一些,变得太厚,折射光的能力太强,从无限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会聚点在视网膜前,矫正近视眼,可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人眼睛,会聚点就能够移到视网膜上。

3.远视眼及其矫正

矫正远视眼,可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入眼睛,会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

4.眼睛的度数

眼镜的度数是指什么呢?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透镜的焦距f这个物理名词,并且已经知道,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透镜焦距的倒数叫透镜焦度,焦距以米为单位时,焦度的单位是屈光度,眼镜度数是透镜焦度乘以100。

如一近视镜片为-200度(也记做-200°),则该透镜焦度为-2屈光度,其焦距为-0.5米,是凹透镜。

再如焦距为1/3米的凸透镜,焦度为3屈光度,用它作成的远视镜片为+300度。

(六)透过透镜看世界

1.望远镜的构造:

目镜、物镜

2.显微镜的构造:

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七)走进彩色世界

色散现象产生表明:

第一,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第二,不同的单色光经过透镜时偏折程度不一样,实验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各色单色光偏折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第五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定义: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

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换算关系T=t+273K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

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

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

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

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

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晶体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特点:

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

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晶体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凝固特点:

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晶体凝固的条件:

⑴温度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发定义: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蒸发影响因素:

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沸腾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

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③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

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

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

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

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

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

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

1、质量:

(1)、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概念。

一切物体由物质构成;物体有质量,物质有密度。

(2)、单位:

国际单位制:

主单位kg,常用单位:

tgmg

(3)、质量的理解:

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测多知少法。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

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

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

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

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质量的测量

(1)直接测量质量:

对于干燥的、颗粒状的且没有腐蚀性的固体,可直接测量。

如:

铁、铜、木、蜡块等。

(2)间接测量质量:

对于潮湿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等)、粉末状的固体粉末以及有腐蚀性的物体,应借助容器或有关器皿进行间接称量。

具体步骤:

①先测量m器。

②再测量m总。

③求m待。

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不能超出天平的秤量。

(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秤量)

2、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并轻拿轻放。

3、天平要保持干燥清洁。

4、不要把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内

5、不要把砝码弄脏弄湿,以免锈蚀。

2、体积

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

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

单位:

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

“放”:

放在水平台上。

“读”:

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⑶体积的测量方法:

A:

对于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外形的固体,可按照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测出有关量求出其体积。

B:

对于没有一定几何形状的物体,可设法把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得出其体积变化,则该体积变化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排水法求体积,指不溶于液体或不发生化学反应,注意处理气泡、物体孔隙、化学反应、溶解等现象的问题)ρ物≥ρ液可完全浸入;ρ物<ρ液漂浮.(悬锤法、针压法);

C:

测质量算体积。

3、密度:

(1)、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3)、单位:

国际单位制:

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这两个单位比较:

g/cm3单位大。

单位换算关系:

1g/cm3=103kg/m3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

1立方米的水的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