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90208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docx

《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docx

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

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个案分析

  关键词:

新闻生产深度报道社会控制社会资本

  [摘要]:

本文以新闻生产社会学为研究视角,以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关系为核心问题,对《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进行个案研究。

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分析该报深度报道新闻生产过程中政治控制、市场控制、组织控制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并尝试用“策略突围”、“默契协同”等概念对其实践特征进行描述。

由此,进一步揭示社会转型语境中,主流都市报的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复杂关系。

  Abstract:

ThepaperadoptsaperspectiveofsociologyofnewsproductiontodothecasestudyofSouthernMetropolitianDaily’sindepthreporting.Basedonindepthinterviewsandfieldobservations,thepaperanalyzesinfluencesofpolitical,marketandorganizationalcontrolonSouthernMetropolitianDaily’sproductionofindepthreporting(especiallyitsinvestigativereporting),anddescribesitsfeaturesofstrategicbreakthroughandtacitcooperationinmediapractice.Further,withinthecontextofasocietyintransition,thepaperdiscussescomplicatedrelationshipsbetweensocialcontrolandnewsproductionofmainstreammetropolitiannewspapers.

  Keywords:

NewsProduction,Indepthreporting,Socialcontrol,Socialcapital

  导言

  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曾把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知识”来考察,指出新闻是一种不系统的社会知识,满足了公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他的研究较早关注到新闻作为知识生产的社会性特征。

社会学者伯纳·罗胥克也指出,新闻具有双重的本质,它既是一种社会产物,新闻内容反映了社会现实,又是一项组织性产物,是专业组织制造出来的成果。

他认为,正是在社会现实和媒介组织的影响和渗透下,新闻的“社会性”才应运而生:

一是某种社会机制的组织结构及其文化产物,二是某种社会机制内的成员彼此之间及与“外界”的互动方式。

可见,新闻的社会性既来自媒介组织所拥有的特定生产逻辑,又来自媒介组织外部各种社会因素的深刻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社会性是媒介组织与社会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结果,是新闻生产受内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产物。

  研究新闻的社会性,则要关注其动态化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实践、社会影响等。

这种把新闻生产当作社会过程来考察的研究,一般多采用媒介社会学的研究框架。

具体来看,媒介社会学提供了三种研究新闻生产的视角,即政治经济学、新闻生产社会学、文化研究,“每一种研究视角的价值因各自就‘新闻’的不同方面进行解释而不同”。

其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相对宏观,侧重将新闻生产的过程与国家政治、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分析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体系的关系;文化研究的对象相对微观,强调更广阔的文化传统和象征表达系统对新闻从业者的牵制和影响,侧重考察文化传统和象征表达系统“在专业规范与新闻价值观中的渗透,注重新闻作为叙述形式所包含的价值观念”。

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视角则比较中观,一般以新闻生产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解新闻体制及其结构的构成因素,旨在“通过深入细致的描述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过程,来考察其中种种权力关系的非正式和动态的特征”,有利于我们理解从业者的生产实践是如何受行业、职业要求的影响,以及各种规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这种从组织和社会层次切入的视角,今天之所以受到学者的倡导,是因为“‘政治-经济的’路径和‘文化的’路径之间似乎存在某种惯有的对立,这种对立常常使人们无暇顾及可以在新闻生产这个节点上观察到的种种特定的社会现实——要回答选择什么作为新闻、又如何报道这些新闻这样的问题,不同的新闻来源、新闻记者、新闻机构的编辑,还有专业主义、市场和文化传统各自不同的诉求之间的角力与协商,都会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展开。

  本文试图采用这种新闻生产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转型中国语境中新闻生产和社会控制的关系加以研究。

社会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控制”并非是个负面词汇,如研究者所言,“传播如失去适当的有益的控制也是不可想象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控制也就没有自由。

‘大量存在’且又‘毫无例外’,就说明新闻事业中存在社会控制决非偶然,而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其他原因。

”因此,本文中的社会控制是一个中性词汇,包含着社会学视野中的积极或消极、外在或内在、正式或非正式在内的各种控制因素。

考察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关系,旨在揭示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因素的复杂影响,对我们理解转型期媒介组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提供参照。

  以组织内外部的影响区分,新闻生产的控制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以及组织自身的价值观、编辑理念与操作流程、从业者群体特征等。

那么,这些因素到底以何种方式、何种强度控制新闻生产?

不同因素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这种控制在不同组织、不同情境下会以呈现何种差异?

针对这些问题,很多学者以新闻生产社会学为视角进行了研究。

如WarrenBreed在其名作《新闻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中指出,新闻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双重制约,一是要服从专业规则、专业协会的制约,二是作为组织成员要受到组织的制约。

吉伯则更强调组织的控制作用,他发现,编辑实际上是被“包裹在一件零件制就的紧身夹克中”,个人的主观与媒介组织和其他压力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Tuchman认为,“制造新闻的行为就是建构事实本身的行为,而不仅是建构事实后图景的行为”,新闻生产的过程依赖于专业理念被内化为日常新闻生产的常规机制。

Herbert则从新闻价值观的角度研究编辑部新闻生产,概括出民族的优越感、利他的民主、负责任的资本主义、小镇田园主义、个人主义、中庸主义、社会秩序及领导素质等8种持久价值观,“新闻记者总试图保持客观,但不管他们或其他任何人都有价值观,新闻对真实的判断中总包含着价值观。

”这些研究中有不少采用个案法,多聚焦于编辑部层次,为我们理解各种社会控制因素如何影响新闻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文亦采用相似的研究路径,试图立足中国语境,采用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南都深度报道为考察对象,分析总结其生产实践中新闻生产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张力关系。

之所以选择《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报道为个案,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一、南都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都市报之一,其创办迄今的发展历程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十余年来报业生产与社会环境的复杂互动。

尤其该报自2000年左右开始从“小报”向“主流大报”转型,可能预示着都市报行业在经历了市民化浪潮后寻求突破和改造的方向,对中国传媒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二、在《南方都市报》主流化转型过程中,深度报道发挥着重要的标杆作用,它与南都时评一起构成了南都提升新闻品质、完善内容结构的两种产品类型。

而且,“孙志刚案件”、“妞妞事件”、“彭水诗案”等一系列重大报道既为报社赢得了巨大声誉,也给我们探究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比较典型且富有张力的报道案例。

  总体上看,《南方都市报》的新闻生产主要处于三个层次的因素控制中:

从业者自身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属于个体/群体层面;编辑部内部常规的生产机制、报社的市场定位和利益诉求,属于组织层面;来自权力部门和宣传部门的政治控制、商业机构的经济控制和新闻环境的行业控制等,属于组织外部的社会层面。

本文以组织外部的控制因素为主,重点考察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和行业控制对南都深度报道的影响,同时兼顾组织控制的作用。

根据笔者的田野考察,在南都深度报道的实践过程中,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之间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策略突围:

政治控制的协商机制

  从组织内部因素的影响看,日常的消息生产更具有“组织化”特征,基本遵循编辑流程和编辑部新闻价值观来执行,个人发挥的自由空间较小,而深度报道的新闻生产更具有“个人化”特点,更加依赖从业者的随机判断和临场发挥。

从组织外部因素的影响看,与常规的新闻生产相比,深度报道更容易受到政府与宣传部门的限制与约束,怎样与政治控制之间保持理性互动是从业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南都的深度报道主要以社会、时政类题材为主,多为负面问题,大量涉及异地舆论监督,很容易触及一些政府部门的利益或受到宣传部门的政策约束。

为此,从业者必须保持审慎态度,确定选题时得考虑政治风险,发稿时经常要再三度量,在稿件采写过程或发稿前也不时因宣传“禁令”而放弃写稿或发稿。

据不完全统计,南都每年未发出的深度报道约有10-20篇左右,多数并非因为稿件质量问题,而因为不符合舆论导向的要求,与管理部门下达的宣传纪律相抵触。

以2004-2005年的一些被“禁”稿件为例,黄金高、王廷江属于一段时间内比较敏感的新闻人物,海宁吕海翔死亡事件、广西钦州殡仪馆贩卖尸体、河南副省长雇凶杀妻案等都是性质恶劣的负面题材,对地方政府的形象有所损害。

  面对管理部门的明确“禁令”,南都深度报道从业者必然要遵循和服从,“在过去深度的操作中,我们所坚持的政治智慧,去硬冲禁令的基本没有,跟它周旋的也不多”[1]。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编辑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位置,事实上,深度报道从业者总在有限空间中尽可能地寻求发稿可能性,而且尽量将这种报道空间争取到最大可能。

在深度报道的生产过程中,那些偏软、不易触及政府或权力部门利益的报道,基本以常规、惯例的方式生产。

一旦碰到敏感、重大的报道题材,针对每个个案,则呈现出比较典型的“临场发挥”特征。

“临场发挥”是学者潘忠党从传播社会学角度探讨中国新闻改革时提出的概念,指作为改革实践主体的媒介组织与管理部门会发生上下“商议”、寻求合作的实践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新闻媒介单位分析自己面临的各种在改革中凸显出来的矛盾,根据各地、各单位和某一行动所处的具体情况,决定与宏观管理机构‘商议’的策略。

”他认为,这个概念也同样适用于分析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制作、处理与其他相关社会行动者之关系的行为方式。

  南都深度报道生产中的这种“临场发挥”,主要体现在敢“闯”的主动意识和善“闯”的操作策略。

比如,一位调查记者用“政治智慧”来概括编辑部处理敏感题材的策略。

2005年1月,他到上海做关于拆迁的报道。

“在静安和徐汇交界处有个小区叫麦其里,原来是租界,地段价格很昂贵,房子老是拆迁不了,后来拆迁公司晚上叫了帮人把汽油倒在钉子户的房上,全部烧着了,烧死两个老人,这个拆迁公司是徐汇区政府的全资集团公司。

上海地产为何虚高?

就在于政府、地产公司合谋。

当时,做这种题目很危险。

一则,拆迁的事情比较敏感,长期以来都是不准报的;二则,上海是个很牛×的地方,稍有不慎容易惹火上身。

好在案子已经破了,东方网发了300字左右的消息,领导觉得值得做。

我担心太敏感,做了也发不了,他说不用担心,这个不是你考虑的问题。

要处罚也一定是罚我们领导,不惩罚你记者的。

”最终,这个稿子还是见报了。

  在多次循环往复的“临场发挥”中,由于宣传禁令内容本身叙述的不够明确、禁令发布有一定规律可循、发布禁令的过程需要时间等原因,南都编辑部摸索出一些可复制或可借鉴的策略:

多数情况下试图“消解”或“回避”宣传政策的约束,少数情况下敢冒较大风险进行“突围”——实质上违背宣传政策的直接要求。

笔者试图将这些可复制、借鉴、循环使用的应对机制概括为“策略突围”,其主要方式包括

  推敲宣传要求的具体字眼,在模糊表达字句中寻找可能“打擦边球”的余地。

如“原则上不做报道”并非完全不可以做报道,“原则”是有弹性的,“不做文字报道”并没有说不可以做图片报道,“不宜炒作”其实很难界定何谓“炒作”。

2005年黑龙江省沙兰小学洪灾事件,根据有关部门的通知,各地报纸不许做文字报道。

“《南方周末》有4篇稿子因此被撤,但南都却巧妙地采取了迂回策略,文字报道不让做,就做图片报道,于是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做了两个图片版”;

  对发稿时机做预判,尽量赶在有关要求下发之前刊发报道,打时间差、抢占先机。

如2004年南都做关于黄金高的报道,“我们为了抢在禁令之前把稿子做完、发掉,就非常抓紧时间。

周六,深度记者鲍小东在网上看到‘防弹书记黄金高’的消息,跟领导沟通选题后,马上赶到福州连江县去。

周日下午6点多,我接到编委方三文的电话,就从深圳赶到广州,坐飞机去当地,晚上12点赶到福州,第二天上午6点赶到连江。

周一下午4点做完采访,9点把稿子赶出来,传给编辑。

10分钟后,编辑打电话给我,说稿子不能发,通知下来了。

”虽然这篇稿子最终未能见报,但从业者“抢时间”的意识未改变,而且亦有效果。

  有关部门下发的通知要求一般只发不收,即发出“禁令”后不会再发收回或停止的通知,因此,经过一段时间,有些报道的发稿空间是可以再度挖掘的。

比如灾难性报道的“热新闻、冷处理”方法,即有意回避新闻发生的热点时刻,过段时间后变换角度寻求新的发稿空间。

“《重庆拆除城市‘炸弹’》这篇报道,其它同行媒体都在关注灾情本身,我们却关注导致灾情发生的深层原因,最后的落脚点不是做灾情的事件性报道,而去延伸开去分析城市的工业规划。

这样离新闻本身很远,距离禁令比较远,就可能可以做。

”此外,2005年的四川猪肉事件,“也不能做直接报道,我们的记者去做了个养猪产业的调查报道,也发了出来”。

  来自政府部门的权力干预、宣传部门的纪律要求,是南都深度报道最直接、最惯常受到的政治控制。

这些政治因素对深度报道的控制不仅体现在日常化、机制化的宣传纪律、报道要求和政策公文,还体现在一些没有明文规定却被从业者谨慎规避的敏感领域。

比如,对军队的负面报道、对高官的舆论监督、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或大型恶性事故的报道。

针对这些,深度报道从业者始终以事实原则为操作底线,坚持最大可能地发表报道,“临场发挥”是其新闻生产的特征,而“策略突围”则是其新闻生产面对政治控制进行主动协商的倾向,这种倾向在逐步常态化过程中,将使“临场发挥”的投机性减弱,使“策略突围”的经验性和重复性增强。

  定位困惑:

市场控制的间接影响

  整体上看,报社市场利益和企业经济利益对南都深度报道没有直接压力,不会影响其新闻立场或报道倾向,但南都整体的市场化取向会对深度报道产生间接影响。

  据实地观察,南都深度报道能够保持相当程度的中立和客观,绝少受到经济利益影响或报社经营部门的干预。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中可见南都编辑部对“深度”这块品牌的珍惜以及从业者在新闻实践中面对市场控制时的自主意识。

2005年,广州某知名房地产集团的总裁全国劳模,该集团要求广州各报做大篇幅的专访宣传,多数报纸都满足了这家广告大客户的要求。

“南都不想做得太难看,希望新闻性强点,想做个对话报道。

我一开始联系恒大集团,对方不肯接受采访,建议根据素材编编算了,我说不成,必须见到本人。

后来,联络了一个星期才答应接受采访。

”记者为了把这篇带有很强“公关”色彩的稿子做得象新闻,选择了从当前比较热的房地产行业角度切入进行提问。

稿件完成后,恒大方面要求审稿并指定要上A1叠,报社领导与该集团尽量做了沟通。

“最后,我们的对话稿发在A1叠,但没用‘对话’做版面名称,而用了个既象新闻又象广告的‘专题’。

他们集团审稿时加了很多吹嘘的话,从4000字增加到5000字左右,编辑也对此做了处理,改到3000字左右才最终发表。

  对报社经营部门和商业机构的宣传要求,南都深度报道从业者均有比较明显的排斥意识。

与同行相比,其编营部门的分离、独立操作的原则与抵制市场的意识更加鲜明。

但是,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采编权独立还是不够现实。

调研期间,笔者获悉编辑部的一次有限让步:

“当时,我们做传销的系列报道,在重庆采访时调查过安利。

他们非常紧张,把情况报告给北京总部,总部马上跟广州安利联系,广州这边通过报社广告部想把整个稿子压掉。

我们说,我们做的是非法传销,安利不是合法的么,有什么关系?

广告部希望别提重庆安利。

后来,很多内幕的东西还是被删掉了,剩下是比较温和的。

本来,我们写了重庆安利做法上跟非法传销一样的手段,编辑做了处理,只提了下,提得很少,好在去掉的东西跟文章的主旨不大。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涉及广告大客户的要求,报社在经济利益上还是有所考虑的,但编辑部所做的让步非常有限,不会整体放弃和完全受制,但会在报道内容上进行一些“技术”处理。

  市场控制对南都深度报道的影响主要并不是广告商的利益诉求,也不是报社经营部门的干预,而是报纸整体的市场化定位对深度报道“供求关系”内在矛盾的压力。

从1995年诞生起,《南方都市报》就是一张充分面向市场、参与激烈竞争的报纸,深度报道作为其内容产品的重要组成,不可能漠视目标市场和读者的需要。

何况,尊重和满足市场需要,既包含服务于报纸开拓市场的经济要求,也包含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

于是,这种市场因素对深度报道生产的控制,造成其题材选择与读者需求之间内在困惑:

主攻调查形态的深度报道,多报道异地的负面题材,舆论监督的对象多是外省市的新闻事件,可是从新闻价值的“接近性”要求看,这些报道除非特别重大、轰动,否则对本地读者恐怕很难形成关注度。

  作为一张以珠三角地区为主要发行覆盖的都市报,既要对国内其他地区发生的重大新闻做出快速反应,又必须充分考虑本地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报道视角上“全国视野”和区域性报纸“本地定位”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委实让深度报道管理层比较苦恼。

为此,他们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这种“全国”和“本地”的紧张关系,使之同样能够为报社读者规模的扩张、广告收入的增长服务:

“相对较好的解决方式可能是把本地事件做大,本地的小事也可能做成大事,记者应该熟悉某些领域,对事情的前后脉络做判断。

本地的东西做出来,影响不比一般报道小。

”为此,深度报道小组不得不更加重视本地题材的挖掘与报道。

以2005年8月-10月南都发表的深度报道为例,异地题材占1/2以上,其中,全国和全球题材各有3个、1个,本地题材则明显增多,占到1/4比例,内容涉及广东油荒、社区物业管理和治安状况等,性质相对偏“软”。

这种对本地题材的日益重视就是报社整体市场定位对深度报道定位间接影响的集中体现。

  专业认同:

组织控制的主导力量

  专业理念、考核体系、把关能力和职业精神等诸多要素,构成了南都深度报道新闻生产至关重要的内部操作体系,这种内部的控制因素决定着南都深度报道生产的基本范式。

在日常的、惯例的深度报道生产过程中,编辑部内部的组织控制是“每时每刻”起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实践中会逐步内化成深度从业者相对固定的职业意识和生产惯例。

如研究者所言,“作为新闻生产的常态,通常是基于对新闻职业理念的认知共识,以专业社区控制的形态出现,而其他来自新闻编辑部外部的影响因素,则应该被专业社区通过上述有关职业理念的认知共识,尽可能地减小或排除在外。

  南都深度报道小组约有编辑、记者10人左右,从专业理念的角度看,他们对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为代表西方主流大报的调查性报道比较认同,对西方深度报道的理念和技巧比较熟悉,对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和深度报道的价值取向都有相似看法。

总体上看,这些深度报道从业者具有比较明显的新闻专业主义意识,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模仿西方记者的报道技巧、积极进行业务创新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现任深度小组负责人陆晖曾告诉笔者,“我们之所以不够好,是因为学得还不够。

所以,我们的深度报道要向西方学习,学得越好也做得越好”。

在南都深度报道小组,“专业”是业务讨论时经常挂在嘴上的词汇,在网络BBS中讨论稿件优劣时也经常以之为标准。

由上文面对政治控制的“策略突围”特征可见,南都深度报道从业者的专业认同中包含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专业的报道技巧,体现出专业主义的“碎片”呈现及其成为从业者日益兴盛的话语体系。

  专业认同的主导力量在深度报道生产过程中有诸多体现。

首先,从题材选择和价值立场上看,南都深度报道十分强调对公共利益的关注与维护。

如,记者贾云勇曾经就一个偏娱乐类的事件——上海新丝路模特大赛因观众不满丑女当选而爆出全武行——问时任深度小组负责人可否做篇报道,得到的回答是:

“我们不能做纯娱乐的东西。

所有深度的稿子基本都要围绕公共权力的运作、公共利益的博弈来做,用这种眼光去分析所有的东西。

”他建议贾云勇,先看看比赛的不公平是怎样发生的,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哪些因素起了作用,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做。

这个案例比较典型了反映了南都深度报道的编辑理念,即:

对公共利益的关怀,对制度原因的探求。

  其次,从生产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和风险担当看,南都对“自我审查”采取尽量规避、对政治风险的防范采取“把关上移”的机制。

由于深度报道比较容易触犯权力部门的利益,具有较高的政策风险,深度报道管理层就需要给记者更多的精神支援,也需要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意识。

深度小组负责人介绍说:

“我们从来都强调,政治风险由我们来抗,编辑记者不要自己设限,但他们在长期实践中会形成一定的自我把关的惯性,但每到具体事件发生时还是有很强的新闻冲动,只要能做就尽量去做”。

这种理念和机制可以避免记者碰到敏感题材时进行“自我审查”——先行把关看是否能做、能发,反之,却鼓励他们突破限制、大胆实践,争取采写出更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深度报道。

  再次,这种具有专业认同的组织控制还有赖于薪酬考核体系的完善、编辑部民主氛围的建立、报社内部新闻同行的肯定等。

从薪酬制度角度看,南都深度报道从业者享受“特殊待遇”,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深度记者的底薪和区域新闻部其它条线记者一样,都是1000元/月。

自2004年10月开始,经报社特批,深度小组记者的底薪提高到3000元/月,稿费则按照评级标准来打分测算,记者每个月写2篇报道,一般可以拿到约8000元收入,较之以往五六千元的平均水平有较大提高。

而且,南都其他部门跑条线的记者对深度报道小组的同事们给予了高度肯定和尊重。

此外,在深度报道的新闻生产实践中,组织的文化氛围是很多记者看重的东西,管理层的品质、业务探讨的气氛等对他们都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如一位深度记者所言,“很多媒体的深度记者经常会面临我们不可想象的东西。

比如,老总跟采访对象勾结在一起压稿子,或者根本不愿意支持记者去做深度报道”,这也是他选择南都的重要理由。

  专业认同在南都深度报道生产过程中发挥着“约束”和“释放”的双重功能。

从约束的角度看,编辑部建立了一套深度报道操作的专业规范,包括操作理念、选题标准、文本要求等,从业者必须遵循这些规范进行新闻生产。

而从释放的角度看,管理层的敢于担当、不断完善的考核体系、强调“把关上移”的职责分工等,有利于减少一线从业者的精神压力和职业焦虑,使他们能更加从容、坚定地采写深度报道。

因此,由这些因素构成的组织控制是南都深度报道生产中最重要的主导因素。

  默契协同:

行业控制的支援功能

  南都深度报道的生产中同样也会受到整个深度报道行业发展水平、生存状况的控制。

整体上看,国内比较专注做深度报道且有影响力的媒体和栏目并不算多,电视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焦点访谈”为代表,期刊以《财经》、《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主流财经、新闻类杂志为代表,报纸则包括《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新京报》“核心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不同类型的媒体或栏目。

南都深度报道从业者与这些同行媒体之间有着良好而积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