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8292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docx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docx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指导书

自动化实验室

 

(2013.10)

目录

实验的基本要求1

关于实验箱的说明和注意事项2

软件使用说明4

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1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3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5

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测量7

实验五连续系统串联校正9

实验的基本要求

1、实验前必须做好准备,预习实验指导书,复习有关原理,并写好预习报告(即实验报告的“实验目的”、“实验线路及简要原理”、“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三项)

2、实验中发生事故,应立即切断电源,保持现场,并向指导教师报告事故情况。

3、实验完毕应先将实验数据与现象记录交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方可拆线,并整理设备清理现场才可离开。

4、及时完成实验报告,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再加上“数据分析与现象讨论”(包括心得体会)

实验技能的培养和实验手段的掌握是理工学生的基本训练,通过实验锻炼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结合实际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关于实验箱的说明和注意事项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所使用的设备由计算机、串行数据通道接口板、实验平台及运放电路板组成。

其中计算机在实验中起控制信号产生、输出、测量、人机界面、显示实验波形、打印图形图像的作用。

实验平台配以运放电路板接插阻容元件,可以用来模拟多种特性的被控对象。

串行数据通道接口板插于实验平台上,它起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作用,可以用计算机控制产生不同的信号(阶跃、三角、正弦等)。

CCT3S系统连接方法见下图。

运放电路板

随机配备的SAC-ACT软件包设计了自控理论的十个实验,所有的自动控制理论实验都是在这套装置上进行的。

一、关于串行数据通道接口卡

接口板上扩充了计算机内不具备的一些典型芯片的接口电路,主要包括1组A/D转换接口ADC0809、2组D/A转换接口DAC0832,串行接口芯片MAX232,接口时钟74LS163,译码器74LS138等。

安装时,将实验平台断电后,将接口卡固定于实验平台上。

D/A转换信号DA0和DA1由接口板上的两个插孔引出,其余信号如A/D转换信号IN0~IN3由实验平台的信号引出孔引出。

串行数据通道接口卡上有两个短路子J1、J2,如果做自控实验,则插上两个短路子J1、J2,如果做86实验,则拔掉两个短路子J1、J2。

D/A操作(DAC0832):

在自控理论实验中DA0和DA1通常与模拟系统输入端相连接,其输出信号作为模拟系统的信号源。

D/A输出时,进行I/0口写操作即可。

D/A输出的电压范围为0~5V(86实验)或-2.5v~2.5v(自控实验),对应数据为00H~FFH。

A/D操作(ADC0809):

启动某一A/D通道只需对相应口地址进行写操作即可,启动后,查询EOC状态或延时等待。

A/D转换结束后,计算机即可通过串行口读取单片机寄存器数据得到转换数据。

二、关于自动控制实验平台

CCT3S实验平台由以下各个单元电路构成:

1.电源

实验平台内置开关电源。

开关电源提供+5V/2.5A、+12V/1A、-5V/0.3A、-12V/0.3A。

当220V的50Hz交流电接通后,实验平台上电源和传感器等检测电路中+5V、-5V、+12V、-12V的引线插孔处均带电,供实验与开发使用。

串行数据通道接口卡的电源是通过实验平台上POWER附近的跨线引入的。

2.十六位二进制输入装置

实验平台上有16只自锁式按钮开关K0—K15,配有与之相应的16个发光二极管指示灯和16个引线插孔。

开关按下时,相应发光二极管亮,插孔输出高电平;开关抬起时,相应插孔输出为低电平,指示灯灭。

3.十六位二进制指示器

实验平台上有16只发光二极管及相应驱动电路,与之对应的D0—D15共16条引线插孔为正逻辑信号输入端,该输入端为高电平时,发光二极管亮。

4.交流信号源

实验平台上提供一个频率和幅度可调的正弦波交流信号源,FSA为频率调整旋钮,DGA为幅度调整旋钮。

频率调节范围:

1KHz—10KHz;幅度调节范围:

0—5V(有效值)

5.模拟功率驱动器

实验平台上有一个NPN型和一个PNP型的典型晶体管放大电路,Vs+和Vs-为正、负地电源电压的引线插孔,可进行信号放大,功率放大和信号跟随。

出厂时,NPN管为9013,PNP为9012。

6.运算模拟单元电路

实验平台上有10个检测、放大、运算电路。

芯片采用LM324。

工作电源已接±12V,当R1、R2、R3、R4电阻的引线插孔插入不同电阻或电容时,可进行单、双端检测信号的放大和处理及运算。

7.阻容器件部分

此单元包括所有实验中所用不同阻值的电阻、电容、稳压管。

8.电位计部分

实验平台上提供了1K、10K、500K、1M共4个电位器。

9.集成电路插座

实验平台上提供了一个DIP14插座和一个DIP16插座

三、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为有效、安全地使用实验箱,请遵守以下规定。

1.您在将实验箱盖打开后,请用箱体两边的支撑脚将箱盖撑住,避免在进行试验过程中箱盖突然下落将您的手砸伤或损坏仪器设备。

2.禁止将平台上开关电源输出长时间短接。

3.禁止将交流源(~15v)短接,这样将会烧毁实验箱内的交流变压器,并引起火灾。

4.禁止将-5V、-12V连接到指示灯引线插孔输入端。

5.实验中尽量用短线连接,尤其两极放大器、功放电路更要注意。

6.在将导线从引线插孔中拔出时,应捏住导线根部,左右旋转松动后再拔出。

7.在进行炉温控制实验时,应避免炉温超过70℃长时间运等,政治路线则将降低炉体使用寿命;而且还要小心以免将手烫伤。

8.电机调速实验中应避免直流电机长时间高速旋转。

9.实验中大部分实验设备如数据通道接口板、数据通讯线、实验平台、直流电机扩展板、温控炉扩展板等设备都是精密装置,实验中务必注意正确使用和妥加爱护。

软件使用说明

SAC—ACT软件包是为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开发的,共包含了十一个实验窗口,提供了良好的人机界面,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者可通过选择菜单命令而完成一系列的功能,下面详细介绍其使用方法:

1.运行“自动控制原理”,即弹出对话窗口。

2.单击“系统设置”选择串口及打印机。

3.单击“实验选择”,弹出一实验题目清单,单击要做的实验题目,弹出此实验对话框。

4.参数设置:

在命令菜单中,选择“参数设置”命令,则进入参数显示窗口。

(1)采样周期设置:

选中周期项,在参数显示窗口中,“周期”的参数显示处将改变颜色,此时可输入采样周期,按ENTER键确认输入完成,单位为ms。

(2)设定电压设置:

选中“电压”项,在参数显示窗口中,“电压”的参数显示处将改变颜色,此时可输入设定电压,按ENTER键确认输入完成,输入范围为0~2.5v。

(3)采样点数设置:

选中点数项,在参数显示窗口中,“点数”的参数显示处将改变颜色,此时可输入采样点数,按ENTER键确认输入完成。

(4)曲线放大倍数设置:

在“曲线放大”的下拉框内的数字为原曲线放大倍数。

如:

选择“1”则与原曲线的比例是1:

1的关系。

(顺便提一下,再“打印图象”时,应是在曲线放大设置为“1”时打印。

此外,某些实验中还有一些与实验相关的参数,设置方法相同。

5、运行观测

在命令菜单中选择“运行观测”命令,计算机给出控制信号,并对系统输出进行采样,在波形显示窗口显示系统输出的波形,按ESC键则中止运行。

6、打印图象

在命令菜单中选择“打印图象”命令,则将波形显示窗口的图象输出到打印机上。

7、帮助

在命令菜单中选择“帮助主题”命令,屏幕将显示出本实验的接线图,实验者可按图接线,若实验有多个接线图,可接Page和Pagedown键翻页。

8、退出实验

选择“退出实验”命令或直接单击关闭窗口,即可退出该实验,返回到主界面菜单,若要退回到WINDOWS系统,再单击“退出实验”或“关闭窗口”。

9、“运行观测”曲线说明:

运行过程中,“红色”曲线代表从D/A口输出给模拟电路的信号状态,其它颜色曲线代表从模拟电路输入到A/D的信号状态。

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

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结构图如下:

图1-1-1比例环节电路图

图1-2-1惯性环节电路图

-K

-K/(TS+1)

图1-1-2比例环节结构图

2--2惯性环节结构图

减小漂移电阻

图1-4-1微分环节电路图

图1-3-1积分环节电路图

-TS

-1/TS

图1-4-2微分环节结构图

图1-3-2积分环节结构图

-K(TS+1)

图1-5-2比例微分环节结构图

图1-5-1比例微分环节电路图

比例环节的结构图中:

K=R2/R1

惯性环节的结构图中:

K=R2/R1,T=R2×C

积分环节的结构图中:

T=R1×C

微分环节的结构图中:

T=R2×C

比例微分环节的结构图中:

K=R3/R2,T=(R1+R2)C

三、实验步聚

1、将输入端ui与数据通道接口板上的DAO连接、输出端uo与实验平台信号引出区的INO孔连接。

(若无特别声明,其它实验中涉及运放电路板及ui及uo均按此连线,不再赘述)。

2、启动计算机,运行“系统设置”菜单,选择串口。

(若无特别声明,其它实验中均同此,不再赘述。

如不选择,则设为默认值,选择COM1通讯端口)

3、打开“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系统”,打开“实验选择”菜单,选择“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实验。

4、选择“参数设置”命令,设置采样周期,采样点数和设定电压。

5、选择“运行观测”命令,观察阶跃响应曲线,改变模拟电路参数后,再重新观察阶跃响应曲线的变化。

6、为了更好的观察曲线,再“参数设置”命令中,设置“曲线放大”倍数,“运行观测”。

7、记录波形及数据(保存结果、打印图象)。

8、连接其它模拟电路,重复步骤3、4、5、6

注:

打印图像只有在曲线放大为“1”时打印(其它实验相同)

四、实验报告

1、画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的电路图和所记录的响应曲线。

2、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并与值比较。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ξ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2、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

图2-1

1/TS

1/TS

β

图2-2

1、二阶系统模拟电路图示于图2-1

2、二阶系统结构图见图2—2

3、二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其中T=RC,β=R2/R1

典型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比较以上两式,可得:

由上式可知,改变比值R2/R1,可以改变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ζ。

今取R1=100K,R2=0~500K(R2由电位器调节),可得实验所需的阻尼比。

电阻R取100K,电容C分别取1μf和0.1μf,可得两个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三、实验步聚

1、将图2-1所示模拟电路接好,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接DAO和INO。

2、启动计算机,运行“自动控制原理系统”,打开“实验选择”菜单,选择“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3、选择“参数设置”命令,设置采样周期,采样点数和设定电压。

4、取ωn=10rad/s,即令R=100K,C=1μf;分别取ζ=0.25、0.5、0.7、1.0、2.0,即取R1=100K,R2分别等于0K、50K、100K、140K、200K、400K。

选择“运行观测”命令,分别测量系统阶跃响应,并记录最大超调量σp%和调节时间ts的数值。

5、为了更好的观察曲线,再“参数设置”命令中,设置“曲线放大”倍数,“运行观测”。

6、取ζ=0.5,即R1=R2=100K;ωn=100rad/s,即取R=100K,C=0.1μf。

注意:

两电容同时改变,测量系统阶跃响应,并记录最大超调量σp%和调节时间ts。

7、取R=100K,C=1μf,R1=100K,R2=50K,测量系统阶跃响应,记录响应曲线,特别要记录调节时间ts和最大超调量σp%的数值。

8、记录波形及数据。

(保存结果、打印图象)

注:

采样点数超过400时,则计算机将自动计算σp%和ts的值,并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三、实验报告

1、画出二阶系数的模拟电路图,并求参数ζ、ωn的表达式。

2、把不同ζ和ωn条件下测量的σp%和ts值列表,根据测量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3、根据实验步聚画出系统响应曲线,再由ts和σp%计算出传递函数,并与由模拟电路计算的传递函数相比较。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系统的不稳定现象。

2、研究系统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电路图

1、系统模拟电路图和系统结构图见下面图3—1和图3—2。

图3--1

K1

1/(TS+1)

1/(0.1S+1)

10/S

图3--2

其开环传递函数和闭环传递函数分别为:

式中K1=R3/R2,R2=100K,R3=0~500K;

T=RC,R=100K,C=1μF或C=0.1μF两种情况。

三、实验步聚

1、连接运放电路板的电源线(±12V,GND),并将图形所示模拟电路连好,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接DA0、IN0。

2、启动计算机,运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系统”,打开“实验选择”菜单,选择“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选择“参数设置”命令,设置采样周期、采样点数和设定电压。

4、输入信号电压设置为1V,C=1μf,改变电位器值,使R3从0→500K渐次变化,此时相应放大倍数K=0→100。

观察输出波形,找出系统输出产生增幅振荡时相应的R3及K值。

再把电位器电阻值由大至小变化,即R3=500K→0,找出系统输出产生等幅振荡时相应的R3及K值。

5、使系统工作在不稳定状态,即工作在等幅振荡情况,电容C由1μ变成0.1μ,观察系统稳定性的变化。

6、记录波形及数据。

(保存结果、打印图象)

四、实验报告

1、画出模拟电路图。

2、画出系统增幅或减幅振荡的波形图。

3、计算系统的临界放大系数,并与实验中测得的临界放大系数相比较。

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测量

一、实验目的

1、加深了解系统频率特性的物理概念。

2、掌握系统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模拟电路图及其结构图分别示图4—1和图4—2。

图4--1

图4--2

2、系统传递函数

取R=200kΩ,则K1=2,

得系统传递函数为:

若输入信号ui(t)=Uisinωt,则在稳态时,其输出信号为uo(t)=Uosin(ωt+Φ)。

改变输入信号角频率ω值,便可测得二组Uo/Ui和Φ随ω变化的数值,这个变化规律就是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三、实验步聚

1、连接运放电路板的电源线(±12V,GND),并将图4—1所示模拟电路接好,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接DAO和INO。

2、启动计算机,运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系统”,打开“实验选择”菜单,选择“系统频率特性测量”。

3、选择“参数设置”命令,设置角频率。

4、选择“运行观测”命令,测试输出信号,并在波形显示窗口显示输出波形及其幅值和相位差。

5、分别取ω=1,3,5,7,10,15,20,30,40,50,重复第4步。

实验中ω的值可在0.1~80之间任意选择。

调节同步值参数,以使输出波形达到最佳。

6、“运行观测”一组任选的ω值之后,即可选择“波特图”命令,将实验中所测试的各频率点的频率响应在波特图上描绘出来。

“运行观测”的频率点越多,画出的“波特图”越连贯。

注:

输入正弦波幅度为0~1.25V。

四、实验报告

1、画出被测系统的模拟电路图,计算其传递函数,根据传递函数绘制波特图。

2、与实测得到的波特图对比,分析测量误差。

实验五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一、实验目的

1、研究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2、熟悉和掌握系统过渡过程的测量方法。

二、系统模拟电路图及传递函数

1、串联超前校正:

系统模拟电路图示于图5—1,图中开关K断开对应未校正情况,接通对应超前校正情况。

系统结构图示于图5—2。

图5--1

Gc(S)

图5--2

图中开关K断开时:

Gc(S)=Gc1(S)=2

开关K闭合时:

2、串联滞后校正。

模拟电路图示于图5—3,开关K断开对应未校正状态,接通对应滞后校正情况。

系统结构图示于图5—4。

图中K断开时:

Gc(S)=Gc1(S)=5

K闭合时:

图5--3

1/(0.05S+1)

图5--4

图5--5

1/(0.01S+1)

图5--6

3、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模拟电路示于图5—5,双刀开关断开对应未校正状态,接通对应应滞后—超前校正。

系统结构图示于图5—6。

图中开关K断开时:

Gc(S)=Gc1(S)=5

开关K闭合时:

Gc(S)=Gc2(S)=

四、实验步聚

1、启动计算机,运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系统”,打开“实验选择”菜单,选择“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2、将超前校正的模拟电路连接好,并关K放在断开位置。

3、选择“参数设置”命令,设置标定电压、采样周期和采样点数。

4、选择“运行观测”命令,观察曲线,并记录超调量σp%和调节时间ts。

5、接通开关K,重复步骤4。

比较开关K接通和断开的响应曲线有何差别。

6、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的步骤与此类似,只需将模拟电路连接好即可。

五、实验报告

1、画出所做实验的模拟电路图,系统结构图。

2、给出校正前后的σp%和ts。

3、分析串联超前校正、滞后校正、串联滞后—超前校正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