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中国股市股市小说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5807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来拯救中国股市股市小说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谁来拯救中国股市股市小说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谁来拯救中国股市股市小说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谁来拯救中国股市股市小说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谁来拯救中国股市股市小说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谁来拯救中国股市股市小说3.docx

《谁来拯救中国股市股市小说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谁来拯救中国股市股市小说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谁来拯救中国股市股市小说3.docx

谁来拯救中国股市股市小说3

第三章浮躁的股民

一、“十亿人民九亿炒”

中国股民知多少

有位股民这样说,在中国有两类人最傻,一是球迷,二是股迷。

虽然这话太过偏激,但也道出了股民心中的悲愤与无奈。

反映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经历的股民的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更是股民在充满扑朔迷离的股海中拼命搏杀而大起大落和大喜大悲的真实写照。

  在千千万万中国股民中,投身股海奋力一搏的初衷各不相同,他们有的是刑满释放者,前途灰暗而选择炒股;有的是下岗工人,为了生存而炒股;有的是企业工人,因为天上掉下来3万元而去炒股;有的是政府机关的官员,为了“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而去炒股;还有一些腐败分子,把股市当成转移脏款黑钱的避难所。

有的在股市上是个赢家但是往婚姻上却是个输家,由于炒股而失去了丈夫和女儿;有的是风华正茂的女心理医生,但不能医治自己炒股的心理创伤而最后心的理变态……

其实,在变幻莫测、风云突变的股海中的股民,或朝气蓬勃、或笑逐颜开、或悲欢交集、或心力交瘁,他们可能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或者就是你再熟悉不过的好朋友、好邻居。

正是他们,构成了一部事实生动、丰富多彩的股市画卷。

中国股市给人的印象是,每当证券营业部交易大厅的大门开启,股民们总是潮水般涌入,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盯着不断变换红绿数字的大屏幕,翘首以待的复杂神态写在每个股民的脸上。

中国股民到底有多少?

这始终是个难以说清的问题。

上海的一家券商营业部经理说,在他们营业部开户的投资者中,法人单位所占比例极其微小,仅约3%左右,其余全是个人投资者,不过,前者资金账户上的保证金约是后者的两倍。

这种情形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全国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当然,以个人身份开户并不意味着账户上资金实际持有人就是个人。

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小投资者占据很大比例是不争的事实。

有资料统计,中国有6000多万股东账户,实际上只有1000多万个账户发生经常性买卖操作,其余的账户是一些机构为打新股而开设的。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许多中长线投资者(有的是被套后被迫中长线持有)一般情况下很少频繁操作,此外,一些机构开设众多账户,以方便其做庄时的分仓、锁仓,也是存在的。

由于中国股市尚未实行“实名制”,所谓中国有6000万股民的说法肯定有水分。

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在中国股市刚兴起时,就存在机构或个人大户收买身份证和股东账户的现象。

第二,申购新股时,按原来的办法一个账户只能申购1000股新股,当时拿到账号的概念就是拿到钱,就有成倍的利润。

当年上海一个人最多时拥有7万个账户,1人有几千个账户根本不稀奇,每一家券商能够拿出成千上万个。

第三,以往的开户机制为虚假账户提供了基础,深圳可以批量开户,并且可以连号,上海则是同一个身份证可以开多个账户。

从已经揭露的一些违规现象来看,某些机构投资者利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的情况不断地被曝光,也说明了单纯从开户来计算股民的数量,是有很大水分的。

由于中国股市的特殊性,中国股民的真实数字,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全民炒股”正常吗?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资本市场要扩大,应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直接投资,这是件好事。

但是发展到现在的全民炒股,这就不正常了。

这说明我们没有为大众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机会和投资场所。

他说,许多人根据股市的涨落,作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分析,希望在炒作中得到回报。

但在炒作过程中,挣钱的人不是靠生产发展创造财富而赚钱,却是将别人口袋里的钱转到他的口袋里。

这好比想拔自己的头发来离开地球一样,是无法发展全民经济的。

  因此,吴敬琏认为全民炒股不正常。

  但也有的学者为全民炒股而“鼓与呼”,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首先,目前我国沪深两市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总数约6千万,在这些投资者中,真正在二级市场上从事股票交易的,估算最多仅3000多万户而已。

仅占我国总人口的4.6%,与美国投资者人数占总人口的25%左右相比还相距甚远。

其次,“全民炒股”是形成社会化投资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国目前的投资体系中,社会投资仍然偏低,因此,投资者人数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第三,“全民炒股”是培养人民群众金融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

人民群众的金融意识包括投资意识、投机意识、利率意识、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的培育,是深化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备要素。

第四,“全民炒股”是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并且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条件。

第五,“全民炒股”是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实践。

“全民炒股”也是改革深化与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不难看出,对“全民炒股”持欣赏和赞同观点的人士认为,全民炒股是件大好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资本市场的活动,增加了公众的市场意识、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表明发展资本市场是人心所向,也表明人们的收入在大大增加。

那么,全民炒股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吗?

  首先,在目前我国股市投机盛行、赌性十足的情况下,鼓励全民炒股只能进一步助长市场的投机性,加剧股市的波动。

同时,在投机盛行的市场环境中,全民炒股所能增强的不是投资意识,而是投机意识。

  其次,在目前我国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不到6000万户(扣除在两市同时开户以及其他因素后,投资者的实际数量估计只有1500万户左右)的情况下,我国股市已经包含了不小的“泡沫”成分,如果真要实现全民炒股,不知我国的股市泡沫将要被吹多大。

泡沫吹得越大,其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

到那时,受损失最大的不是号召全民炒股的人,而只能是普通的股民大众。

再次,要鼓励全民炒股,就必须为股民大众提供大量高素质的投资对象。

而我国目前的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究竟有多少真正具有投资价值?

特别是在公司上市后首年盈利、次年持平、三年亏损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的情况下,未来上市的企业中有多少优质公司可供股民大众进行投资选择?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政府以及管理部门应该做的是,引导股民进行理性投资,而不是鼓励全民炒股,更不能助长本已非常浓厚的市场投机气氛。

走入心理误区

中国股民与西方国家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相比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散户众多,6千万投资者中绝大多数都是散户,这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散户比例要大的多;二是个人操作,广大散户投资者基本上都是由自己来进行投资操作,与西方国家所普遍实行的经纪人制度有很大的不同。

股民在股票市场进行投资的过程尽管复杂,但大体上,这种投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环节,即认识环节和操作环节。

也就是说,投资过程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历经十几年的所谓“炒股”之后,许多股民仍然存在着两类较严重的错误:

其一,新入市的股民,是在对股票市场还没有充分认识、不具备分析能力的情况下匆忙入市,不知道股市这坑水到底有多深,就扑通一声跳了进去,这当然非常危险,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情况却十分普遍。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股民入市后往往是尝到苦果就喊冤叫屈,似乎股市单单对他不公平;其二,有些入市时间较长的股民,也常常出现屡看屡错、屡做屡赔的情况,这是因为认识与实践脱节,看不清股市的迷雾所致。

这些人尽管入市时间较长,但对股票市场的认识水平并没有提高。

纵观因市场兴衰起伏而带来的喜怒哀乐,股民的心理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盲目乐观,过分自信。

股民大都认为,高价绩优股是人们对其业绩和发展的认可,长期持有必有厚报。

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股民购入持有时间越长,亏损越大。

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是人们过分相信其“绩优”,而忽视了其价高”。

这类股票由于绩优,其价格不是已被炒高,就是上市定位偏高,这种被市场高估的股票,再说好处、优点云云,也是浮在表面,则价格并不优惠,况且现在的绩优并不能保证未来,更不知这个“绩优”的水分有多大。

  二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这也叫“从众现象”。

在炒股的人群中,有很多人存在着从众心理,就是在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跟着别人走,你买我也买,你卖我也卖。

这一方面可能与个人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自己缺乏独立见解,或者有一些分析也不敢肯定,有一些判断但心里还是没底,还不如跟着别人走心里更踏实。

殊不知,在股票市场中,人多不一定势众,反而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当大家都抢着买进的时候大势就到顶了,当大家都抢着割肉的时候大势就到底了,所以从众者往往是赔钱客。

 买涨不买跌被称为股市至理。

在股市上追涨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当一些股票价格涨上去了,由于上涨醒目,被众人看好,不少人杀将进去。

的确有某些股票有一定的追涨价值,及时追涨可以短线获利,但是多数股票的上涨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追涨动作快的抢到一杯羹,动作慢了套住你就没商量。

套得浅的等下一轮别人赢利你方可解套,套得深的不“割肉”只好做“中长线投资”了。

面对一种上涨的股票,股民的心态大致有5个阶段,即酸溜溜——失望——生气——疯狂——认同,不少股民对此都有深刻感受。

  生活中人们都有“损失厌恶倾向”,通常把损失看得比收益重要两倍。

不可否认,当股市行情由“牛”转“熊”,开始下跌时,或一只涨幅过高的股票开始回落时,及时抛出手上的股票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对于多数股票来说,股价的回调和低位整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运动态势。

如果股民看好大势,是可以不理会这种回调的。

但问题是避跌心理容易使人产生怀疑。

看到别的股票上涨,自己选中买入的股票不涨反跌,又见评论说,其“空头排列”、“弱势依旧”、“回避派发”,于是就来了180度的态度转向,认为买入的股票不是好货色,于是抛出,结果十有八九是抛出了将要上涨的股票。

这就是“从众心理”的典型特征。

  三是心态浮躁,急于求赢。

现代生活发展变化加快,特别是在股市,通讯设备及传播媒介的快捷和市场气氛效应,常常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令很多人认为必须即时作出决定,以免错失眼前的机会,谨慎而有计划的行动往往被不耐烦和冲动所取代,人人都希望赚到钱、快赚钱。

但每次买股票,谁有多少机会能够一买便涨?

又有谁知道未来每次上升的点位呢?

俗话说:

“财不入急门”,真正能赚到钱且又享受到投资成功乐趣的人,往往并不急于赚钱,反而常将输赢置之度外,因此他们心态平和。

股市受经济发展影响,涨落有循环周期。

如果股民看好宏观经济发展的远景,又何愁股市指数不会上升呢?

 急躁和缺乏耐心是股民的通病。

因为股民入市买股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急于赚钱和发财心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急躁本身于事无补,反而有害,“急躁”是影响投资成功的最大的心理误区。

投资的目的就是着眼于未来的收益,投资的含义中就蕴含着时间因素,所以股票投资需要时间,需要耐心。

很多股民还是不明白,急于发财而追涨杀跌很难收到好的结果,反而容易出现操作失误。

看不懂的时候“以静制动”就是最好的选择。

耐心等待,说不定手中的股票什么时候也会成为黑马。

在股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或者为错失了一次出货良机而捶胸,或者为放掉了一匹黑马而顿足。

实际上这都是走入了“懊悔”的心理误区。

四是贪婪恐惧,难于割舍。

  贪本身并不是错误,如果极端一点说,买股票为了赚钱是贪,不买股票是怕赔钱也是贪,买一半股票留一半钱是既想赚钱又怕赔钱更是贪,所以说每一位股民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贪的心理。

关键问题不是贪与不贪,而是会贪与不会贪。

适可而止、贪得有度就是会贪,不顾现实的贪得无厌就成了贪婪,就属于心理误区了。

有一个比喻非常形象,投资就象吃鱼一样,要去掉鱼头、不要鱼尾,只吃鱼身足矣。

如果不追求买在最低点,也不追求卖在最高点,那么股票投资就是一件很容易也很自然的事情了。

投资也和对弈一样,舍弃一些局部得失而求得全局的主动和优势才是明智的选择。

当点位已经很低的时候还只看到风险而看不到机会,或者在点位已经很高的时候还不知控制风险而盲目追逐利润,只能是得小利而失大体,得局部而失全局,这都是不知适可而止和缺乏大局观的表现。

  经过一些失败的股民往往会形成一定的恐惧心理。

比如经过一次深度套牢的股民在下次买入股票后就会变得比较敏感,庄家一震仓往往就惊慌失措、赔钱卖出了。

同样,刚刚在低位放掉一匹黑马的股民下一次也会变得比较惜售,从而很容易再错失一次真正的出货良机。

另外,有的新股民在买入股票之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在少量亏损的时候尚不认陪,随着股票价格越跌越低,投资者的心里也变得越来越脆弱,最后几乎成了惊弓之鸟,当终于有一天承受不住对股价进一步下跌的恐惧的时候,在极低的价位也会卖出股票,从而造成巨额亏损。

二、投机心理弥漫股坛

发财心切

发财心态其实为每个社会所共有,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求财心态格外炽热,倒也是不争的事实。

发财不是坏事。

有那么多的人希望发财,正说明现今的社会环境宽松,并且充满发财的机会。

有人说,发财,用经济术语说就是“追求利润”,其实,两者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追求利润”是经济体系中的专有名词,而“发财”则是一般社会的恒常心态。

在经济体系中,投入与产出之比是可以核算的,投资的目的是利润,只有相对于投资而言,利润才是可以被理解的。

发财心态是追求利润的原始心,而追求利润则是发财心态的理性升华物,两者形同实异,相差其实是相当之远的。

中国股民的发财热情高涨,而投资理性则有待建立。

仅就投资渠道而言,股市的优点甚多。

比如说,投资股市几乎不需要资金规模;股市投资最大众化;不受场地、生产资料的限制;操作简便,如此等等。

对许多有投资意愿而没有投资条件的人来说,股市倒是可以成全他们的发财梦。

不过现时中国的股市,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供求关系太不平衡,相对于数以万亿计的潜在资金而言,现在的市场太狭小了,股价的涨落,很少表现价值规律,往往表现的是“赌场效应”。

全民炒股,相当于全民参与金钱的“击鼓传花”游戏,牛市的时候也许是花,熊市的时候则是烫手山芋。

在这个市场中,机构大户游刃有余,大多散户只好跟风炒作,成绩如何,可想而知。

如果把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通算下来,恐怕半数以上的股民是亏多盈少,尽管如此,依然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可见中国股民一方面发财心切,另一方面缺乏理性投资的基本素质。

投资还是投机?

众多的股民,在炒了十多年股票之后,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

股市虽有众多企业提供股票进行炒作,但绝不等同于直接与企业打交道,因此根本谈不上投资二字。

股市既然有炒作的情结存在,就说明这是个投机的场所。

也许有人以为投机属于贬义,不宜提倡。

这恐怕还有“文革”的余毒未消。

以前确有很长一段时间以“投机倒把”为市场上大逆不道的行为。

而今各种异地交易、长途贩运、取长补短的贸易兴旺发达,“投机倒把”二字早已摘帽,实际上人们已为“投机”正名。

顾名思义,“投”是有意寻找的意思,而“机”即指各种好的机会。

在股市学会投机,就是要时刻留心各种稍纵即逝的赚钱机会,这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事,何乐而不为。

当今股市,投机分为三种。

一是战略性投机。

例如第一次买股票认购证、“5·19”行情、B股的飚升等等。

如能从战略高度分析出赚钱的机会,就是大赢家。

二是战术性投机。

有的人精心研究国家的政策变化,经常从管理层的讲话中寻觅微言大义的蛛丝马迹;有的人花功夫去调查某些上市公司的现状和未来规划,以便决定是高抛还是低吸;有人喜欢埋头于股市形态的研究;有人十分强调成交量的变化等等,都是在搞战术性投机。

三是随机性投机。

不以炒股为职业,该干嘛还是干嘛去。

但依然关心着股市的变化,有机会就炒一下,赚了见好就收,再找下一次机会。

套住了,就耐心等待。

总之,若有人说来股市“投资”,切莫当真,那很可能是大话或废话。

若要说去股市“投机”,有可能是大实话。

令人感慨的是,由于投机所得属于“偏财”,比起投资所得的“正财”往往来得快、省时,减少了机会成本,不仅来得巧、省力,还来得多,来得隐蔽,所以能赢得众人青睐。

有些人由于偶而投机得益后便变本加厉专搞投机而成“家”,其手段也开始从合法发展到非法。

郑百文有正当的生意不好好做,拿了货款和贷款搞证券投机,结果搞得臭名昭彰。

中科创业花54亿操纵股价案,东窗事发,被推上法庭……就因为有这些败类,把投机行为与非法牟利挂勾,才使得人们误以为投机就是不走正道。

挖空心思炒“概念”

“概念股”是什么?

这在股民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个模糊不清,而又不改对其执着的东西。

2001年7月13日,是个大家不容易忘记的日子,按照西方人的习俗,这个日子“糟透了”,以至于许多西方国家的酒店没有第13层。

不过,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倒是天遂人愿: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了!

目睹全国各地欢乐的人群,相信那些有眼光的投资人心里更是乐开了花:

申奥成功将在北京乃至全国形成总量约2万亿元的“奥运经济”效应,不仅会加快北京的城市基建步伐,促进中国的体育、旅游、商贸、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著名投资银行高盛甚至算出奥运将在未来7年里每年为中国的GDP额外贡献0.3%,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利好刺激。

  对于奥运申办成功后可能带来的商机,在此不必赘述,因为中国投资人的精明程度已不必让旁观者担忧。

实际上,在利用申奥这一契机为己所用方面,无论是美国人、韩国人、西班牙人还是澳大利亚人,恐怕都需要多向中国人讨教。

  这样说当然不是妄自尊大,看看沪深股市当时部分股票价格的异动就不难明白了。

整个股市大盘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快速上涨后,本已进入回落调整期,但受申奥成功的利好冲击,硬是蹦出一个“申奥概念”板块,像中体产业、北京五环、中青旅、王府井、北京城建等,虽然各自业绩相差甚大,产业也没有直接关联,却不约而同地在申奥大旗下,一股脑逆市上扬。

  这就是股市上的“概念”,这就是“概念股”的力量。

  实际上,对那些在沪深两地股市历经风雨的老股民而言,发掘并适时炒作“申奥概念”这样的板块,不过是市场主力再玩一次烂熟于心的把戏。

与其说中国股市不成熟,是典型的政策市、消息市,倒不如说它是个典型的“概念”市。

  股民也许不会忘记,炒作概念的经典例子首推几年前的“高科技概念”。

那股狂潮将清华同方等高科技股炒得火热,竟引得眼热者想当然地把一些上市公司改名,一时间涌出一大堆“某某科技”的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与高科技本没什么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其股价一路上蹿,以致于出现了亿安科技的百元股神话。

可叹的是这一概念最终竟因庄家吕梁操纵中科创业、亿安科技爆出黑庄而残破收场。

  再看看1997年三峡工程决定上马前后,蹦出个“三峡概念”板块。

凡是与水电站建设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都跟着鸡犬升天,其中就包括生产电焊条的猴王股份,而现在它早因巨额债务问题而成为ST、PT族中的臭名昭著者。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网络概念”、“西部开发概念”、“纳米科技概念”,以及刚刚热闹过一阵的“世贸概念”等等。

不能不承认这些市场主力者的敏锐与精明,他们总能抓住最易打动股民心思、调动市场热情的炒作主题,然后加以发挥,在股市上制造出一个个热点,从而借机会下手。

  对此,真正理性和冷静的股民实在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概念不等于现实,在股市上炒作概念更是对公司现实业绩的严重背离,这与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中的为害深远的浮夸风一样恶劣。

越是挖空心思不断找概念炒作,其实越是反映了市场参与者急近功利的不成熟心态。

投资者因此而一再吃炒作、透支概念的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银广夏事件给股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它告诉我们,什么题材,什么概念,在这个市场里都是人为的炒作。

就是这样一个风光无限的跨世纪大牛股,竟是吹起来的泡沫,当泡沫被刺穿后,股民们看到了它对媒体的遮遮掩掩,而丑媳妇终要见公婆的。

这不,2001年上半年亏损1953.35万元、每股亏损0.039元的业绩报告甩给了股民,只是早已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其实,如果股民把眼光放远一点,就不难看到在一系“概念题材”背后到底陷藏着什么了。

三、无可奈何的股民

ST使多少人变得清醒?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充斥着大小证券报刊的黑字标题。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说给谁听的?

2001年,在沪深股市一片大跌的阴云中,证券业媒体分别披露了银广厦和黎明股份上亿元的账目造假内幕,其数额之大,涉及面之广,令很多股民胆战心惊。

像这样账目存在严重问题的公司,已套住了成千上万不知其底细的小散户,这些股民应当为这些造假账者买单吗?

他们不知道“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吗?

它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从沪深股市近年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来看,股民很有必要对“风险”的含义进行重新认识,分清什么样的风险应当由投资者自己负,而什么样的风险虽然由投资者担负,但其实投资者是在做冤大头。

  前者当然不用多谈,那多属于非理性的投资理念或疯狂炒作行为而致。

比如,在亿安股价逼近百元时勇敢入市者,明知PT水仙濒临退市仍硬冲上去、吃进上百万元股票赌一把者,他们因此而受到损失只能是自认倒霉。

  不过,对于后面一种情况,一家烂公司包装上市、尔后长期虚报利润、乱造账目,由此形成的投资风险,显然不能让投资者全扛着。

看看银广厦的例子,从1999年就开始散布子虚乌有的利润神话,1999年其实际出口额仅480万美元,但在年报上活生生变成了5610万马克(约合3300万美元)。

按理说这样的泡沫并不难吹破,负责审计的机构只需到海关查一查其出口退税就一目了然,但银广厦依然大吹其业绩泡沫,虚报利润几近肆无忌惮。

  相比之下,黎明股份的账目造假则更惊人。

从将一个有水份的公司包装上市,就有当地有关部门放纵的痕迹,而在上市后的账目造假过程中,该公司竟然从有关单据的“源头”造起,虚开增值税发票、产品销售发票、假货物入库单、假出库单、假保管单、假成本计算单等等,疯狂虚增收入和利润。

  像这样机关算尽地将原始会计账簿全套造假,目的当然非常明确:

把上市公司打扮成一个俏姑娘,好让蜂涌而至的股民大把掏银子。

而如此隐秘的造假,别说要让普通投资者看出其中有诈,即使是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审计清楚其中的问题也要颇费周折。

  终于知晓内幕的投资者想必非常愤怒,在痛斥造假账者可恶、痛惜用血汗钱为造假者买单的同时,很自然会想到监管层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如果因此就一定要逼着监管层来为造假账者买单,显然也不那么公平。

实际上,中国股市存在的种种问题更多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比如过去几年里为了完成帮助国企改制脱困的特殊使命,造成了很多上市公司资质低劣,祸害深远。

  因此从根本上说,唯有在严格规范的条件下,通过充分市场化,才能使股市的系统性风险降到较低水平,以便于股民能主要基于真实和公开的信息,自己判断并决定资金投向,既承担其中的风险,又有机会分享相应的利润。

而在进入这种相对良性的股市环境前,有明确证据被欺骗了的股民,如果不想为造假账者买单,只能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尽可能维护自身权益。

而当今中国的法律环境,要通过正常地的法律手段讨回公道是何其之难。

股民难讨公道

中国股民以散户居多,他们分散在各行各业,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历来受各种证券欺诈行为所困扰。

按理说,股民们本可以根据《民法通则》、《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向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索赔,然而自1998年上海股民姜女士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起诉红光实业以来,数10起股民诉讼均以不予受理或者败诉告终。

2001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下达通知,暂不受理涉及证券领域的民事赔偿案件,更是关上了股民诉讼的大门。

股民的正当权益在名义上受法律的保护,却没有司法救济的途径。

此后不久,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重申《公司法》规定的股民诉讼的权利。

随之,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布了相应通知,决定有条件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为股民起诉虚假陈述者打开了一条缝。

已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16家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也因此被送上被告席。

便在股民们为此欢欣鼓舞之时,还必须看到,股民诉讼之路依然难走。

首先,高法的通知只列出了“有条件受理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案件”,在中国股市,虚假陈述只是证券欺诈的一种,其他还有诸如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等。

因此,除了“虚假陈述”之外,更多的证券欺诈案件还是欲告无门,股民们也只好逆来顺受。

其次,单就高法对虚假陈述民事侵权案件的受理所设置的诸多限制而言,股民要通过诉讼讨回公道依然困难重重。

根据通知规定,法院受理虚假陈述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