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5329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济南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济南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济南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济南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docx

《济南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南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docx

济南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济南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学习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促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这门课程的基本目标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为不断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现根据我市小学科学教学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作为课堂教学活动规范操作的参考。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执行课标情况

1.课程实施

总体上看,各校均能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科学课。

各学校能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引领广大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常规教研,实验开设、教学评价等方面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实施课程。

2.师资队伍

各校基本建立了一支比较稳定的专兼职科学教师队伍。

并注重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科学教师培训活动,对提高科学教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评价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和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注意通过评价唤起学生心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科学的评价方式已逐步成为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

4.实验教学

科学实验教学得到各个学校不同程度的重视,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实验开出率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实验教学过程性的记录日益完善。

(二)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1.广大科学教师教学观念不同程度地有所转变,基本上树立了新的课堂教学观,关注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已形成共识。

2.教学设计能够体现科学学科的性质,突出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思想,注重对学生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注重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科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感悟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4.教学形式、方法日益丰富多样,注重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观察、探究、研讨、交流和合作等多种学习形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素质

目前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与以往的自然课教材相比,内容更丰富,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广,在呈现形式上更为开放,但缺少与教材配套的相关资源。

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教材中有一些活动提示,没有知识点,开放性极强,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很高的教学机智,而且要有宽广的知识面。

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部分科学教师自身素养急需提高。

2.课堂教学

部分教师授课方法比较简单,依然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照本宣科,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没有较好的落到实处。

有的课堂教学存在学生活动随意性大、观察和探究活动不落实、课堂调控困难等现象。

另外,部分学校存在实验开出率较低、课时被挤占的现象,影响了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3.师资队伍

部分学校科学任课教师配备较随意,兼职教师过多,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设置专职教师。

4.实验室建设

部分学校的实验教学仪器与现行教材不配套,实验设施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所需的仪器、教具、实物等实验用品不足;实验管理员多数是兼职,没有充足的时间管理、建设实验室。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内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内容偏重于实验。

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

1.界定

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

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内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

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

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

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5)拓展探究,课外延伸。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一节课不能完成,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基本要求

在设计、实施观察探究课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

可以按空间顺序,静态顺序观察,例如观察动植物,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然后再各部分依照一定方位去观察。

也可以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动态顺序去观察,如观察月相等,要提示学生按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观察,并作好必要的记录。

(2)用比较的方法,抓住事物特点去观察。

指导学生要在全面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同类事物或相关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捕捉到事物的特点。

如观察水的特征时与牛奶等其他液体相比较,水的性质特点就会清晰展现。

(3)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

如观察种子时,启发学生联想、猜想种子各部分的功能。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边看边相互议论,“看到了什么?

是什么样子?

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这样想?

”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思索,分析比较。

由此,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对事物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使其在头脑中留下鲜明生动的形象。

(4)观察要实事求是,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

观察时要注意各种细节,边观察边记录,详细地、客观真实全面地记录下观察的情况,不可以把观察到的现象与观察者本人对现象的解释混为一谈;观察目的一定要明确,切忌盲目观察,要细心、有心,不放过那些看起来似乎是偶然发生的意外现象;注意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观察,观察中的比较、测量、分析、推理等方法都要用到,还要运用多种感官。

同时也要重视借助观察工具的观察。

另外,教师要注意中长期观察活动中的评价激励,保持学生观察探究的热情。

(二)实验探究课

1.界定

以科学小实验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实验探究课。

教学中此类内容很多,包括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如种子萌发实验、它们会生热吗、蒸发、摆的研究、谁热得快等对比实验,另外还有日食和月食等模拟实验。

2.一般操作步骤

(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准备;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提出问题也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提问题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敢提出问题,才会提出问题。

(2)猜想和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后,教师要强调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研究的问题上,同时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

制定探究计划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比较难的环节,需要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参与。

探究计划是要根据预测的结论来制定,学生预想的结论不一样,设计探究方案也就各不相同,只有设计好实验方案,学生才能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思路,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实验探究。

分组观察、实验操作。

探究是根据探究计划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是用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猜想的具体实践。

(5)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测量的数据都是形成结论的有效事实和可靠证据,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从现象或数据中有所发现。

(6)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结论。

交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数据),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基本要求

(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提出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究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

(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实验探究的基本目标。

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进行实验,验证假说。

(3)提出规范撰写实验方案的要求。

提出假设、器材准备、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结论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都要涉及到。

(4)实验前必须要明确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

考虑不周到往往会造成实验数据的不准确,或出现安全问题等,甚至导致探究活动失败。

(三)资料探究课

1.界定

以借助资料获取信息寻找答案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资料探究课。

当有些探究活动由于条件限制不能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时,便捷的资料信息获取分析便成为其主要的探究方式。

如太阳家族、探索宇宙、寻找达尔文的足迹、我从哪里来等内容。

2.一般操作步骤

(1)提出问题。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背景资料应尽可能直观形象。

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资料提出问题,并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和评价,在一系列问题中筛选出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2)寻找证据。

教师对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途径给予关注,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3)分析与解释。

教师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掌握学生的想法,并安排适宜的时机组织学生整理信息,将筛选出的信息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用收集的信息对所研究问题做出较为合理的回答。

(4)交流与质疑。

创设较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启发学生对信息收集的方法、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5)结论与拓展。

启发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建构起较为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指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性或方法性的知识。

3.基本要求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探究专题。

在确定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信息能力,设计的题目要具体,不要过大过空,以免学生无所适从。

(2)确定专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搜集和整理。

(3)要重视学生信息搜集整理情况的展示汇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汇报材料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最终得出探究结论。

(四)制作探究课

1.界定

以学生动手制作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制作探究课。

以制作探究为主的内容有:

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制作小火箭等。

教材中科学小制作一般结合某个研究专题进行,如在对不倒翁进行研究时,做一个不倒翁;在对镜子进行研究时,做一个潜望镜或万花筒等。

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进行科学小制作,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

同时,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做,同样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

2.一般操作步骤

(1)教师或学生选择和提出制作任务,讨论操作步骤、技术要求等。

(2)引导学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或制作对象展开想象,然后由学生设计制作方案,选择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指导非常重要,特别要注意把学生的想象引导成为科学、合理的方案。

(3)学生进行制作,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拼装组合,并对作品的整体进行美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制作中的问题,在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合理性、科学性,增强美观性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避免“学生坐着做,教师站着看”的现象发生。

(4)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看一看是否体现了制作任务的要求,有没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做出修补,完善自己的作品。

评价的标准是:

作品是否完成;作品使用的材料是否合理、合适;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作品是否具有实用价值。

3.基本要求

(1)材料的准备。

制作活动前首先要准备足够的制作材料,如做不倒翁用的蛋壳、橡皮泥等。

其次,选择的材料具有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具备如下特点:

学生人人都能找到的材料;最好是不花钱的材料,坚持废物利用;材料容易加工;最好有多种替代材料,每一个制作活动的材料都不应是唯一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种材料。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材料,保证制作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选择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2)要注重教学引入。

教师在制作活动前,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欣赏优美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可以对有趣的作品进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上好制作课,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注重教师指导。

要根据学生准备材料的差异性,提出不同材料的不同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自主选择做法,切忌一刀切;在个别辅导时,要尊重学生的设计,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特别是对待制作能力差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切忌回避或者视而不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方法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切忌“泼冷水”。

如学生学习了不倒翁不倒的道理,学会了用蛋壳制作不倒翁后,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材料(如乒乓球等球形物体),发挥自己的想像,制作形状不同的各种不倒翁。

(4)注重活动后反思。

制作活动结束时,不仅要认真回顾制作步骤,更要注意激励学生把制作活动延伸到课外,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可以评选优秀作品,用好作品鼓舞学生;可以组织学生互评,在交流中使学生受到启发,激发学生继续制作的兴趣;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课后思考,设计制作出更新颖的作品;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作品,开阔学生视野,激励学生课后去仿做。

总之,通过小结,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受到鼓舞,使制作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活动。

(五)技能训练课

1.界定

以训练学生科学操作技能为主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技能训练课。

是在教师的参与、组织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构建训练活动,领悟某种技术的要领与步骤,形成操作实践能力。

教材中涉及到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内容有:

练习使用温度计、练习使用量筒、测力计的使用等。

形成学生技能是工具探究的基础,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探究的质量与结论的准确性。

因此,教师要重视技能训练课的教学。

2.一般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可借助多媒体、歌曲、图片、游戏活动等手段创设情境。

情境可分为兴趣情境和问题情境两种。

兴趣情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有关工具和仪器的故事;简介工具和仪器发明的科学家及发展史;简介工具和仪器的结构、特征、作用、在科研及生活中的意义。

问题情境是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仪器来帮助,使学生产生认知的不平衡,达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问题情境具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作用。

(2)探究演练,形成技能。

这一环节是科学技能训练课的重要部分,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潜能,可按不同的训练途径开展训练活动。

(3)运用技能,反思改进。

通过练习,学生才会经历由不会到会,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

再通过反思自己操作时的成功和失败之处,通过评价别的同学汲取经验,完善改进。

(4)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科学技能技巧的培养源于实践,用于生活,反复实践,可以熟能生巧。

同时根据能力迁移的原理,组织、启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科学技能技巧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解释自然现象,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可以改进原有的作品,还可以进一步创造、发明。

3.基本要求

(1)教师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演示示范要操作规范、科学准确。

教师可以亲自演示,也可以采取播放录像的方法。

示范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重点、难点的片段。

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例子。

(2)操作训练要注意“由简单到复杂,由慢到快”,练习的项目应有计划、有层次、有数量,切忌机械训练,只有经过循序渐进、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技能。

(3)教师指导要到位使学生明白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否则只能“照葫芦画瓢”,很难真正形成技能。

还要因时因地制宜,精心选择简单、易得、操作性强的训练材料。

(4)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如果内容简单可以把课堂完全开放给学生,选择经验丰富的学生做“小老师”。

既要“以点教面”,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绪,还要注重学生锻炼机会的均衡性,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教师要给予更热情的关注,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5)在反思评价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成果,充分肯定被评价学生的所得和独特之处。

还要客观正确地分析问题所在,找出问题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掌握正确的技能技巧,尤其要提出准确的改进办法,提出修改意见。

三、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建议

(1)提出问题要遵循生成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自然生成的,问题的产生与探究活动,应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而非简单提出、强行拉入,这就要求我们遵循生成性原则。

要想让学生产生“急切地想知道”的情感,要设置学生“最近发展区”中的问题。

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能引导或诱导学生陷入认知的困惑状态,为维持认知心理平衡而迫切需要解决问题,问题的探究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教师指导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策略一:

从学生已有认知的错误点和模糊点开始切入。

学生已有认知并不都是正确的或清晰的,而这往往就是探究的切入点。

正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所说:

“不愤不启”。

如教师在教学《蚂蚁》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经验画出想象中的蚂蚁,结果学生画的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画四条“腿”的,有把足画到腹部的。

对于学生来说蚂蚁并不陌生,但不陌生不等于认识清晰,不等于认识准确。

那么,蚂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进入观察探究学生自然会有兴趣。

策略二:

从科学现象与已有经验的矛盾点开始揭秘。

建构主义认为,主动探究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一次次地遇到不解的现象、内心失去平衡而努力恢复平衡,这正是其知识结构不断建构和丰富的最自然的过程。

教师有意制造科学现象与已有经验间的矛盾,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小石子,会打破学生原有经验的平衡,让学生在努力恢复平衡中走向探究。

正所谓“不悱不发”。

策略三:

从学生认知背景的独特性开始生发。

要找准探究起点,就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背景。

认知背景不同,学生对探究有不同的需要,问题的提出就不同。

如同是面对《蚯蚓找家》一课,研究发现,农村的孩子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感性认识比较多,从土里挖出蚯蚓是常有的事,城市孩子对蚯蚓的生活环境理性认识多通过书籍、电视等途径了解。

因此,面对《蚯蚓找家》一课,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对蚯蚓的生活环境可能都不陌生,但是由于了解的途径不同,在课堂中再探究的起点和需求也就不同,采取的探究方法也应不同,城市孩子探究应多增加感性认识,农村孩子则应多补充拓展书本知识。

策略四:

从已有的零散认识开始梳理提升。

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能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璞玉,是颗颗散落的珍珠,这些经验经过点拨梳理提升,学生的经验便走向了科学。

(2)自主探究阶段要遵循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必须把握住这一个原则。

无论从假设的形成到方案的制定,还是探究活动的实施到结论的初步得出,学生始终是参与主体。

学生是独立思考的人,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想出自己的方法,教师在指导时要向学生个性思维开放,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展开探究活动,因此,我们要尊重主体性同时尊重学生个性。

学生探究与科学家探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教师指导,教师的指导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又是关键之关键,作为隐性主导的教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支持者,教师指导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的质量。

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因势利导,循着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地指导。

教师采取的指导策略主要有:

一是,学生茫然时,教师加以引导。

二是,学生认识上有缺陷、似懂非懂时,教师加以指导。

三是,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加以点拨。

四是,学生思维混乱时,教师帮助学生梳理。

五是,学生总在低水平重复、理解肤浅时,教师帮助提升。

六是,当学生缺乏兴趣时,教师适当激发学生兴趣。

七是,当学生思维偏离时,教师加以纠正。

八是,当学生出现失误时,教师要信任学生能做好。

总之,指导要到位,不缺位,不越位。

另外,此环节探究材料很重要,数量要满足学生需要,结构要典型,呈现时机要适当。

在此阶段,学生需要使用材料进行探究,材料的介入给科学课堂带来生机,同时也带来了干扰有效教学的因素:

分散学生注意力,操作技能的不熟练浪费有效时间。

因此材料选择要有效,使用要有序,呈现要有时。

如《我们的呼吸》一课,教材中提示使用排水法集气瓶收集呼出的气体。

但是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仅收集呼出气体这一个小环节就用时15分钟,使得收集一瓶呼出气体费时费力。

而有的教师用塑料保鲜袋收集呼出气体,实践证明,此方法省时省力,效果明显。

(3)建构结论阶段要遵循互动性原则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探究发现以论文报告、争论、甚至辩论等形式进行交流,质疑问难,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个人与集体探究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与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心与兴趣。

教师指导所采取的策略:

要尽可能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采用多种形式展现学生的探究成果,组织各小组进行展示,展示的方法可各种各样,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发言,不足的地方还应让其他小组补充评点,教师也可补充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归纳性的材料。

学生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展示自己所研究的成果,会产生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渗透科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思想,最终达到把所学知识具体化、条理化和系统化。

(4)拓展应用阶段要遵循开放性原则

这里的开放主要是指向生活开放,要让探究课堂中得出的科学认识在生活中找到承载点,使课堂探究在学生生活中得以延续,使探究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使科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师指导所采取的策略是指向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

如教师在执教《水面的秘密》时,学生在建构了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之后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就是把学生引向生活。

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

(一)学生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1.评价原则

(1)注重过程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必须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对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不仅强调探究的结果,关注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和具有指导性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