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奥赛复习专题12有机物的酸碱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5285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奥赛复习专题12有机物的酸碱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化学奥赛复习专题12有机物的酸碱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化学奥赛复习专题12有机物的酸碱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化学奥赛复习专题12有机物的酸碱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化学奥赛复习专题12有机物的酸碱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奥赛复习专题12有机物的酸碱性.docx

《化学奥赛复习专题12有机物的酸碱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奥赛复习专题12有机物的酸碱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奥赛复习专题12有机物的酸碱性.docx

化学奥赛复习专题12有机物的酸碱性

化学奥赛复习专题12有机物的酸碱性

一、质子酸碱理论(Brönsted酸碱理论):

1、酸碱的定义:

凡是能给出质子的任何物质(分子或离子),叫做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任何物质,叫做碱。

简言之,酸是质子的给予体,碱是质子的接受体。

酸碱理论又称为质子酸碱理论。

2、酸碱共轭关系:

酸给出质子(H+)后产生的碱,称之为酸的共轭碱;碱接受质子生成的物质就是它的共轭酸。

即:

CH3CO2H给出质子是酸,生成的CH3CO2―则是碱。

这样的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C2H5OH和C2H5O―也是如此。

酸、碱的电离可以看作是两对酸碱的反应过程。

例如:

3、质子理论中的酸碱的相对性:

(1)、一个物质(分子或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是酸,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则可能是碱。

例如:

丙酮在硫酸中是碱,但在甲醇钠的二甲亚砜中则是酸:

例如:

醋酸遇到浓硫酸时表现为碱,而弱碱性的苯胺遇到强碱NaNH2则显示为酸。

(2)、对质子酸碱来说,酸愈强,则其共轭碱愈弱;碱愈强,则其共轭酸愈弱。

酸碱理论从以水为溶剂的体系推广到质子溶剂体系,但是却不适用于非质子溶剂体系。

4、影响质子酸碱强度的主要因素:

受溶剂、分子结构等的影响最大。

(1)、溶剂化作用:

①、溶剂的介电常数越高,存在于其中的离子对的静电能就越低,离子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就会增加,因而离子就容易生成。

②、溶液中的离子会将其周围的溶剂分子强烈地极化,使得离子的表面会包积一层溶剂分子(称为离子溶剂化作用),这种溶剂化使得离子的电荷分散或离域化而稳定。

一般说来,离子越小、电荷越多,受到的溶剂化作用就越强。

例如:

水溶剂由于具有很高的介电常数和很强的离子溶剂化能力,水是一个很好的溶剂化介质。

主要是水分子比较小,很容易被极化,因而它对正负离子都能够起稳定的作用。

由于能够产生“氢键”型溶剂化作用,水的溶剂化效应对负离子尤为有效:

水的“氢键”型溶剂化作用

一些结构、性能与水相似的质子性溶剂,如CH3OH、C2H5OH等,也有类似的作用。

③、溶剂化作用对酸碱性的影响的典型例子,就是酸碱在气相和液相中的强度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

苯酚和乙酸在水中的pKa值相差5左右,而在气相时,它们的pKa值相近。

这是因为在水中,CH3CO2-能够被有效地溶剂化,在气相时由于没有溶剂化左右而使其酸性降低。

对于苯酚负离子C6H5O-,由于其负电荷可以通过共轭离域而分散,因而在水中的溶剂化左右较CH3CO2-弱,所以苯酚酸性在水中比乙酸要弱很多。

(2)、有机化合物结构对酸碱性的影响: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多种因素来影响其酸碱性。

对于一个有机分子而言,通常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影响因素,要严格区分单一因素影响的大小不是很容易的。

①、诱导效应:

具有-I诱导效应的原子或基团,在分子中增加酸性;反之,具有+I诱导效应的原子或基团,在分子中降低酸性。

比较下列乙酸衍生物的酸性大小:

H-CH2CO2H

ICH2CO2H

BrCH2CO2H

ClCH2CO2H

Cl2CHCO2H

Cl3CCO2H

pKa

4.76

3.18

2.90

2.86

1.30

0.64

可以看出,将卤原子引入乙酸的-位后,其酸性显著地增加。

随着卤原子电负性的增大,-I的诱导效应增强,氯乙酸的酸性比乙酸增加了约100倍。

另外,随着乙酸的-位的卤原子的数目的增加,酸性大大增强,三氯乙酸的酸性比乙酸增加了约10000倍。

对下列羧酸衍生物的酸性进行比较:

HCO2H

CH3CO2H

CH3CH2CO2H

CH3(CH2)2CO2H

(CH3)3CCO2H

pKa

3.75

4.76

4.87

4.83

5.08

可见,由于甲基是具有+I诱导效应的基团,从甲酸、乙酸到三甲基乙酸,分子的酸性逐渐减小。

但从乙酸、丙酸及丁酸的数据看,烷基碳链的增长,对分子酸性的影响不大。

②、共轭效应:

与诱导效应的作用相似,具有-C共轭效应的原子或基团,将使分子的酸性增加而降低碱性;反之,具有+C共轭效应的原子或基团,将使分子的碱性增加而降低酸性。

但一般情况下,共轭效应往往与诱导效应等共同影响着分子的酸碱性。

比较苯酚衍生物的酸性:

甲基是具有+I诱导效应的基团,所以甲基取代的苯酚的酸性都比苯酚的弱。

而邻、对位取代的较间位取代的酸性更弱,是因为在邻对位上,甲基既有+C的-p超共轭效应,又有+I的诱导效应;而间位上仅有+I的诱导效应。

同理,对于硝基取代的苯酚,因为硝基的强拉电子作用,硝基取代的苯酚的酸性都要比苯酚强很多。

由于邻、对位上硝基既有既有-C的共轭效应,又有-I的诱导效应,故其酸性要增强很多。

但邻硝基苯酚的酸性弱于对硝基苯酚,这是由于邻硝基苯酚会生成分子内氢键的结果(见后面)。

例如: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对取代苯胺的酸碱性,也有相似的影响。

共轭效应的影响使得苯胺的碱性比氨弱了很多,而硝基的强拉电子作用(-C和-I)使得硝基苯胺的碱性显著减弱。

【例1】比较乙酸CH3COOH(Ⅰ)苯酚

(Ⅱ)与甲醇CH3OH的酸性。

【例2】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哪一个酸性最强?

A.C2H5OH                   B.C2H5SHC.

                             D.

【例3】环庚三烯(Ⅰ)、环戊二烯(Ⅱ)和2,4-己二烯(Ⅲ)的酸性大小次序如何?

A.Ⅰ>Ⅱ>Ⅲ                   B.Ⅰ>Ⅲ>ⅡC.Ⅱ>Ⅰ>Ⅲ                   D.Ⅱ>Ⅲ>Ⅰ

中标记氢的酸性来说,哪一种排列顺序是正确的?

A.Ⅰ>Ⅱ>Ⅲ>Ⅳ            B.Ⅲ>Ⅱ>Ⅳ>ⅠC.Ⅲ>Ⅳ>Ⅱ>Ⅰ           D.Ⅳ>Ⅲ>Ⅱ>Ⅰ

【例5】指出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大者:

【例6】下列负离子哪一个碱性最强?

③、场效应:

场效应是由分子中带偶极的极性键产生的,有人习惯上认为它也是诱导效应。

但通过精细的实验可以区分诱导效应与场效应的。

例如,人们测定了下面二个化合物的pKa:

氯代酸的酸性不但未增强反而减弱了,这只能用场效应来解释。

主要是由于氯原子上负电荷的电场对羧基上氢原子的影响,阻止了氢原子变成带正电荷的质子离去。

④、立体效应:

质子本身很小,在质子的转移过程中很少发生直接的立体位阻,但分子中的立体位阻会通过影响共轭效应,间接地影响酸碱的强度。

例如:

邻叔丁基苯甲酸的酸性比对叔丁基苯甲酸的强10倍,这是因为大体积的叔丁基把羧基挤的偏离了苯环平面,从而减小了共轭效应的影响。

另外,对于,-不饱和酸酸的顺反异构体,当较大的基团与羧基处在同一侧时,由于两个靠近而产生的空间上的挤压与排斥,使得羧基与双键间的共轭效应受到影响,从而减少了烯键的+C共轭效应,结果导致顺式肉桂酸的酸性比反式的更强。

⑤、氢键键合:

如果有机分子可以形成分子内的氢键,则会对其酸碱性产生影响。

如顺丁烯二酸pKa1是1.94,反丁烯二酸是3.02。

这是因为顺丁烯二酸负离子中,CO2-可以与CO2H形成分子内的氢键,电荷的离域使得负离子的稳定性增大,因而其酸性较强。

因为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使得顺丁烯二酸pKa2要小于反丁烯二酸,分别是6.22和4.38。

【例7】比较水中CH3NH2、(CH3)2NH、(CH3)3N、NH3的碱性。

 

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轨道杂化情况:

按照周期表中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至右依次酸性增加,碱性降低。

如:

酸性:

HF>H2O>NH3>CH4

碱性:

CH3->NH2->OH->F-

而同一族的元素由上自下虽然电负性逐渐降低,但酸性却依次增加,碱性降低。

这是因为I-的半径比F-的大,F-的电荷更集中易与质子作用。

HI>HBr>HCl>HF

从甲烷到乙炔的pKa值可见,虽然它们都是极弱的酸,但随着碳原子杂化轨道中的s轨道成分比例的增加,酸性逐渐增强。

H-CH3

H-CH=CH2

H-C≡CH

pKa

40

36.5

25

C的轨道杂化

sp3

sp2

sp

温度对质子酸碱的强度也有较大的影响,在给出pKa时需指出测定的温度(一般为25oC)。

二、Lewis(路易斯)酸碱理论:

1、Lewis(路易斯)酸碱理论的定义:

凡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分子、离子或原子)是酸,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物质就是碱;

即:

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而酸碱反应则是酸碱共享电子对的作用。

2、路易斯酸碱的反应原理:

Lewis酸碱理论又称电子理论,或称为广义酸碱理论。

酸碱反应的实质: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碱提供电子对,酸以空轨道接受电子对形成配位键。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形成了配位键。

这个通常的中和反应,通过配位作用生成配为络合物或称酸碱加合物。

上面的酸碱加合物中,BF3是酸,NH3是碱。

酸碱加合物几乎无所不包,凡是正离子或金属离子都是酸,能够与之结合的无论是负离子还是中性分子都是碱。

3、凡可以接受电子对的分子、原子团、离子为酸;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必须具有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空轨道。

金属阳离子及缺电子的分子都是酸如Fe3+、Fe、Ag+、BF3等。

凡可以给出电子对的物质为碱;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必须具有为共享的孤对电子。

与金属离子结合的阴离子或中性分子都是碱,如X-、NH2、CO、H2O等。

例如:

醇(ROH)可以分解为烷基正离子R+(酸)和羟基负离子OH-(碱);烷烃也可以认为是由烷基负离子R-(碱)和质子H+(酸)组成;还可以把有机分子中电子密度高的原子、重键、芳环等看作是碱等等。

例如:

在有机化学中,按照电子理论,亲电试剂(E+)就是Lewis酸,而亲核试剂(Nu-)就是Lewis碱。

对于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实际上就是Lewis碱的置换反应:

而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如氯代反应,则可看作是Lewis酸的置换反应:

4、Lewis的酸碱电子理论的优缺点是:

一切化学反应都可概括为酸碱反应,但是太笼统,不易掌握酸碱的特性,无法判断酸碱性的强弱。

三、软硬酸碱(HSAB)理论:

1、硬酸:

指受体原子的体积小,具有较高的正电荷,极化力小,变形性小。

软酸:

指受体原子的体积大,具有较低或零正电荷,极化力大,变形性大。

硬碱:

配位原子电负性高,变形性小,难于氧化,而使配位体不易给出电子。

软碱:

配位原子电负性低,变形性大,易于氧化,使配位体易给出电子。

2、软硬酸碱原则:

一般认为,硬性与离子键有关,而软性则与共价键有关。

硬酸倾向于与硬碱相结合,软酸则倾向于与软碱相结合。

即:

“硬亲硬、软亲软,软硬交界就不管”。

软硬酸碱理论中的“亲”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成的产物的稳定性高,二是指这样的反应速度快。

但酸碱的软与硬不等同于强和弱,

例如:

硬酸Fe3+、H+与硬碱F-反应,可生成稳定配合物。

软酸Ag+、Hg2+与软碱I-反应,可生成稳定配合物。

一硬一软形成的配合物不稳定。

交界酸碱与软、硬对象反应,产生的配合物稳定性差别不大。

象共价键可通过极性键连续过渡到离子键一样,可以认为酸碱也可以由很软的酸碱连续过渡到很硬的酸碱。

但从上面的介绍可知,软硬酸碱理论是大量实验数据的概括,没有统一的定量标准。

因此,有关酸碱的软硬划分,也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些常见的软硬酸碱

硬酸

交界

软酸

H+,Li+,Na+,K+

Fe2+,Co2+,Ni2+,Cu2+,Zn2+

Pd2+,Pt2+,Pt4+,Cu+

Be2+,Mg2+,Ca2+,Sr2+

Rh3+,Ir3+,Ru3+,Os2+,

Ag+,Au+,Cd+2,Hg2+

Sc3+,La3+,Ce4+,Gd3+,

B(CH3)3,GaH3

BH3,Ga(CH3)3,GaI3

Lu3+,Ti4+,Cr6+,Fe3+,Al3+

R3C+,C6H5+,Pb2+,Sn2+

:

CH2,HO+,RO+

BF3,AlCl3,CO2,SO3

NO+,Bi3+,SO2

Br2,I2,O,Cl,Br

RCO+,NC+,RSO2+

9→17e-外层的阳离子

I,N,M(金属原子)

2e-或8e-外层的阳离子ns2np6

18e-或(18+2)e-外层的阳离子

硬碱

交界

软碱

NH3,RNH2,N2H4

C6H5NH2,C5H5N,N2

H-,R-,CH2CH2,C6H6

H2O,OH-,ROH,RO-

NO2-,SO3-2,Br-

CN-,CO,RNC

R2O,CH3CO2-,CO32-

R2S,RSH,RS-,I-

NO3-,SO42-,ClO4-,F-,Cl-

3、软硬酸碱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软硬酸碱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中,可以用来说明和解释许多化学现象,比如配体选择、催化剂的选择、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以及反应的选择性等,这是该理论最成功的地方。

例如1:

将有机化合物作为酸碱加合物。

按照Lewis酸碱理论,多数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以被看成是酸碱加合物,也就是有机化合物是由Lewis酸和Lewis碱两部分组成。

如,乙酸乙酯CH3COOC2H5,可以看作是由乙酰基正离子CH3CO+(硬酸)和乙氧基负离子-OC2H5(硬碱)。

由表5.4知,它们是硬-硬结合。

利用软硬酸碱理论,就可以判断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

例如2:

说明CH3COF与CH3COI的稳定性。

CH3CO+为硬酸,F-为硬碱,而I-为软碱。

依据软硬酸碱理论,可以得出CH3COF比CH3COI稳定。

:

例如3:

解释有机反应。

1,2-二氯乙烷当EtO-作试剂时发生消除反应,这是因为EtO-是硬碱,而硬碱与质子(硬酸)作用,所以发生消除反应;C6H5S-是软碱,它进攻碳原子发生SN2亲核取代反应而将Cl-取代。

四、超强酸:

(自学了解)

常见的无机酸和有机酸的酸强度都要比硫酸的弱,100%硫酸的Hammett酸函数值为-11.9,是酸性很强的无机强酸。

实际上,已经发现有许多的无机酸和有机酸的酸强度要强于硫酸。

例如,氟磺酸FSO3H就被认为是目前最强的质子酸,它的H0=-15.6,还没有其它的质子酸能够使其质子化。

因此,人们就把酸性比100%硫酸还强的酸(即H0<-11.9的酸),叫做超强酸简称超酸。

例如:

FSO3H能自身进行质子解,负离子FSO3-十分稳定。

当假如高价氟化物时:

结果表明,将一些强的Lewis酸特别是金属的高价氟化物,如:

SbF5,AsF5和TaF5等加入到FSO3H或HF中,可以大大增强其酸性。

FSO3H和SbF5混合物的酸性要比硫酸强约1亿倍,它可以将放置于其中的蜡烛分解掉。

由于蜡烛是高级饱和脂肪烷烃的混合物,性质十分稳定,人们认为能够与蜡烛作用的介质一定有未知的特性,因而称之为魔酸。

不过,魔酸也是超酸的一种。

一些质子酸的H0

CF3CO2H

HNO3

HF

H2SO4

C6F13SO3H

H0

-3.0

-6.3

-10.8

-11.9

-12.3

ClSO3H

HClO4

C2F5SO3H

CF3SO3H

H2S2O7

H0

-12.8

-13.0

-14.0

-14.1

-14.4

HF/SbF5(7:

1)

FSO3H

FSO3H/SbF5(1:

1)

HF/SbF5(1:

1)

FSO3H/SbF5(1:

4)

H0

-15.3

-15.6

-18

-20

-20.6

可见,多数的超酸特别是有机超酸都含有氟原子。

一般根据性状,可将超酸分为液体酸和固体酸两类,通常固体超酸的酸性要比液体超酸弱。

此外,还有无机超酸和有机超酸之分等。

超酸具有极强的给出质子的能力,能够使很弱的碱质子化。

这种性质使得超酸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在超酸溶液中只存在很弱的亲核试剂,因而可以生成长寿命、稳定的碳正离子。

1962年,G.A.Olah等利用1HNMR技术,在FSO3H和SbF5混合体系中首次观测到了叔丁基碳正离子的存在。

使人们对碳正离子(如CH3+)、非经典碳正离子(如CH5+,见下图)等有了深入的认识。

经典与非经典碳正离子

另一方面,超酸作为高效的催化剂,在工业上已经应用于饱和烃的降解、聚合、异构化、硝化、氧化等反应中。

含氟有机超酸

它们分别是三氟甲基磺酸HOTf、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HNTf2以及三(三氟甲基磺酰基)甲烷HCTf3(Tf代表三氟甲基磺酰基CF3SO2),这几类化合物又有人称之为含氟氧超酸、氮超酸以及碳超酸。

可以看出,这些分子中都含有三氟甲基磺酰基,该取代基具有很强的-C共轭效应,可以使得中心原子上的负电荷高度地离域而分散在整个离子中。

下图以亚胺阴离子为例,说明负电荷的离域情况。

全氟烷基磺酰亚胺阴离子共振结构式

由于负电荷的高度离域和分散,这些化合物的阴离子十分稳定(称为弱配位有机阴离子,),它们的中性分子就具有很强的给出电子的能力,因而表现出极强的Brönsted酸性。

I.A.Koppel等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气相Brönsted酸强度,得出了以下次序:

(C4F9SO2)2NH>(CF3SO2)3CH>(CF3SO2)2NH>CF3SO2OH

结果显示,(C4F9SO2)2NH是在这些有机超酸中,表现出了最强的Brönsted酸性。

而在三氟甲基磺酰基CF3SO2取代的超酸中,碳超酸的酸性强于氮超酸,而氮超酸的酸性又强于氧超酸(即三氟甲基磺酸)。

CF3SO2OH作为全氟烷基磺酸的代表,其本身以及它的衍生物已经在有机合成、有机催化以及材料化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近年来,有关含氟氮超酸和碳超酸的研究报道,也在不断地增多。

由于这些大体积、弱配位的有机阴离子,展现出了十分优越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因而除了它们自身作为Brönsted酸应用外,其衍生物在新型、高效Lewis酸催化剂、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以及高性能离子液体的合成制备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

另一方面,以Nafion为代表的有机固体超酸也有很大的发展。

Nafion是1973年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的全氟烷基磺酸树脂(NafionH树脂),是一种由四氟乙烯与全氟-2-(磺酸乙氧基)丙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其结构式如下图。

Nafion的结构

Nafion树脂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280℃)和很强的酸性(H0≈-12),与100%硫酸相当,是一类有机固体超强酸(氧超酸)。

用全氟烷基磺酸树脂制成的离子交换膜在电解工业、燃料电池以及强酸催化剂等方面已经得到应用。

最近,人们在不断改进和提高Nafion树脂性能的同时,也在研发新型的固体有机含氟氮超酸、碳超酸。

下图中的1是与Nafion结构相似的有机固体氮超酸。

化合物2、3是分别将含氟氮超酸和碳超酸,接到聚苯乙烯骨架上形成的有机固体超酸。

它们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作为新型固体酸催化剂已经应用于许多的有机合成反应,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中,3被认为是目前最强的有机固体酸。

新型固体氮超酸、碳超酸

化学奥赛复习专题12有机物的酸碱性

一、质子酸碱理论(Brönsted酸碱理论):

1、酸碱的定义:

凡是能给出质子的任何物质(分子或离子),叫做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任何物质,叫做碱。

简言之,酸是质子的给予体,碱是质子的接受体。

酸碱理论又称为质子酸碱理论。

2、酸碱共轭关系:

酸给出质子(H+)后产生的碱,称之为酸的共轭碱;碱接受质子生成的物质就是它的共轭酸。

即:

CH3CO2H给出质子是酸,生成的CH3CO2―则是碱。

这样的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C2H5OH和C2H5O―也是如此。

酸、碱的电离可以看作是两对酸碱的反应过程。

例如:

3、质子理论中的酸碱的相对性:

(1)、一个物质(分子或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是酸,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则可能是碱。

例如:

丙酮在硫酸中是碱,但在甲醇钠的二甲亚砜中则是酸:

例如:

醋酸遇到浓硫酸时表现为碱,而弱碱性的苯胺遇到强碱NaNH2则显示为酸。

(2)、对质子酸碱来说,酸愈强,则其共轭碱愈弱;碱愈强,则其共轭酸愈弱。

酸碱理论从以水为溶剂的体系推广到质子溶剂体系,但是却不适用于非质子溶剂体系。

4、影响质子酸碱强度的主要因素:

受溶剂、分子结构等的影响最大。

(1)、溶剂化作用:

①、溶剂的介电常数越高,存在于其中的离子对的静电能就越低,离子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就会增加,因而离子就容易生成。

②、溶液中的离子会将其周围的溶剂分子强烈地极化,使得离子的表面会包积一层溶剂分子(称为离子溶剂化作用),这种溶剂化使得离子的电荷分散或离域化而稳定。

一般说来,离子越小、电荷越多,受到的溶剂化作用就越强。

例如:

水溶剂由于具有很高的介电常数和很强的离子溶剂化能力,水是一个很好的溶剂化介质。

主要是水分子比较小,很容易被极化,因而它对正负离子都能够起稳定的作用。

由于能够产生“氢键”型溶剂化作用,水的溶剂化效应对负离子尤为有效:

水的“氢键”型溶剂化作用

一些结构、性能与水相似的质子性溶剂,如CH3OH、C2H5OH等,也有类似的作用。

③、溶剂化作用对酸碱性的影响的典型例子,就是酸碱在气相和液相中的强度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

苯酚和乙酸在水中的pKa值相差5左右,而在气相时,它们的pKa值相近。

这是因为在水中,CH3CO2-能够被有效地溶剂化,在气相时由于没有溶剂化左右而使其酸性降低。

对于苯酚负离子C6H5O-,由于其负电荷可以通过共轭离域而分散,因而在水中的溶剂化左右较CH3CO2-弱,所以苯酚酸性在水中比乙酸要弱很多。

(2)、有机化合物结构对酸碱性的影响: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多种因素来影响其酸碱性。

对于一个有机分子而言,通常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影响因素,要严格区分单一因素影响的大小不是很容易的。

①、诱导效应:

具有-I诱导效应的原子或基团,在分子中增加酸性;反之,具有+I诱导效应的原子或基团,在分子中降低酸性。

比较下列乙酸衍生物的酸性大小:

H-CH2CO2H

ICH2CO2H

BrCH2CO2H

ClCH2CO2H

Cl2CHCO2H

Cl3CCO2H

pKa

4.76

3.18

2.90

2.86

1.30

0.64

可以看出,将卤原子引入乙酸的-位后,其酸性显著地增加。

随着卤原子电负性的增大,-I的诱导效应增强,氯乙酸的酸性比乙酸增加了约100倍。

另外,随着乙酸的-位的卤原子的数目的增加,酸性大大增强,三氯乙酸的酸性比乙酸增加了约10000倍。

对下列羧酸衍生物的酸性进行比较:

HCO2H

CH3CO2H

CH3CH2CO2H

CH3(CH2)2CO2H

(CH3)3CCO2H

pKa

3.75

4.76

4.87

4.83

5.08

可见,由于甲基是具有+I诱导效应的基团,从甲酸、乙酸到三甲基乙酸,分子的酸性逐渐减小。

但从乙酸、丙酸及丁酸的数据看,烷基碳链的增长,对分子酸性的影响不大。

②、共轭效应:

与诱导效应的作用相似,具有-C共轭效应的原子或基团,将使分子的酸性增加而降低碱性;反之,具有+C共轭效应的原子或基团,将使分子的碱性增加而降低酸性。

但一般情况下,共轭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