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2786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6课《冷战》教学设计

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教学设计

第16课《冷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美苏争霸的影响

结合史实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知识的学习,从总体上认识美国“二战”后的“冷战”政策。

②通过学习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使学生感知“二战”后美苏双方实力的消长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

①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决定的。

中国要提高国际地位,就必须发展经济。

②美苏争霸,使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霸权主义是威胁人类进步和安全的重大隐患。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2.美苏争霸的阶段特征。

难点:

如何认识美苏“冷战”的性质和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探究式。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美苏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成员,他们结成同盟打败了法西斯。

然而,战后美国凭借急剧膨胀的经济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超级大国,称霸计划受到了苏联的遏制,美苏由战时合作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鉴于二战的教育作用和双方实力相当的原因,美苏的敌对不再表现为热战形式,而是展开“冷战”。

二、学习新课

(一)、杜鲁门主义

1.教师展示课件并提出学习要求:

白板展示《世界政区图》,观察地图,结合课本第一段文字,说说二战后亚欧出现了那些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这样的变化,你觉得会对国际关系有没有影响?

2.学生合作:

自主学习交流后分享给全班同学。

3.教师明确:

由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害怕共产主义影响扩大,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4.学生合作:

杜鲁门主义是怎么出台的?

它的出台表明了什么?

5.教师明确:

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前英国首相丘吉尔。

他在1946年访问美国时在富尔敦发表演讲时,以“铁幕”一词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与和平,鼓吹美英要结成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

接着,美国总统杜鲁门有步骤地出台了冷战措施。

一年后,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了,其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它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二)、马歇尔计划

1.教师引导:

杜鲁门主义出台,为美国冷战政策奠定了计调。

为了进一步遏制苏联,实现全球称霸计划,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

2.学生自学:

马歇尔计划是何时实施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

起了什么作用?

3.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二战使欧洲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经济陷入困境,社会动荡不安。

美国为了从经济上控制欧洲,1947年开始,给予欧洲国家巨额经济援助,以帮助恢复欧洲经济达到控制欧洲目的。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美国加强了与西欧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联盟,从而打开了通向西欧的门户,控制了西欧,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是美国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

(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学生自主学习: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怎么建立的?

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地图》可以看出该组织建立后有怎样的发展?

2.教师明确:

1949年4月,在美国的操纵下,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此后,“北约”5次增加成员,扩大阵营,到2004年成员国达到26个。

“北约”建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

3.教师提问:

北约建立后,针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和东欧国家有什么反应?

4.学生回答:

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5.教师展示《二战后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势图》并小结:

美国冷战政策的结果是在欧洲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长达三十多年对峙的局面。

北约和华约日益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

(四)、美苏争霸

1.教师引导:

二战后,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唯一对手。

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2.教师分析,引导学生完成《美苏对抗阶段特征表》。

阶段

时间

特点

对华关系

美国总统

苏联领导人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苏联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但美占优

中苏:

正常化

中美:

严重恶化

肯尼迪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中苏:

严重恶化

中美:

正常化

尼克松

勃列日列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国强硬,苏联收缩。

中苏:

正常化

中美:

紧张缓和共存

里根

戈尔巴乔夫

2.学生讨论:

美苏争霸的影响。

(提示:

要一分为二地看,既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其积极地一面。

消极影响:

①美苏争霸,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②美苏争霸,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国际关系格局。

积极影响:

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也维持了世界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学生小结:

1.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概括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2.从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特征,感受复杂的国际关系,概括争霸过程中,双方互有攻守,美国占优的特点;国家实力的消长决定了相互关系和对外关系的走向。

3.谈谈对霸权主义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课时夺冠》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美苏冷战

一、冷战政策

1、出台: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1947)

2、冷战:

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

3、重点:

欧洲亚洲(热战)

4、表现:

①政治:

杜鲁门主义(1947)

②经济:

马歇尔计划(1947)

③军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1949)

5、两极格局形成:

北约(1949)——华约(1955)

二、美苏争霸

1、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2、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3、第三阶段:

80年代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欧洲的联合、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日本的崛起的原因及其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势,了解美国、日本和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和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日本走向经济大国之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增强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欧洲的联合过程与影响

难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战结束后,德、意、日法西斯遭到惨败,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受到严重削弱。

欧洲因是二战的主战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然而,日本和欧洲经过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已完全医治好战争创伤,实现了被称为”奇迹”的高速经济增长。

这其中的原因令人回味,值得我们深思,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二)、讲授新课:

一、欧洲的联合

1、原因:

战后的欧洲一片废墟。

现在的欧洲是什么?

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

——丘吉尔

战后初期,有人站在德国首都柏林的街头,望着满目疮痍的城市,哀叹即使清除这些瓦砾也要花上20多年的时间,要想复兴真是比登天还难。

(1)、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①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

西欧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工业化的摇篮,两次工业革命都发生在这里,因而技术经验丰富。

②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为西欧提供了130多亿美元的资金,按今天的美元值计算就是200多亿,其中90%以上属无偿赠款。

③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④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

到1952年,西欧地区工业产量比二战前上升35%,农业产量比战前提高10%,经济完全得到恢复;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欧洲联合的过程:

背景:

西欧经济发展迅速,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美苏逐渐走向对立,欧洲处于美苏夹缝之中,处于不利地位。

目的:

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

进程: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欧洲联盟(欧盟)(1993)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4月18日通过《巴黎条约》成立,1952年7月23日生效。

根据条约规定,成员国毋须交纳关税而直接取得煤和钢的生产资料。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缔约国有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

1957年3月25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

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

西欧各国面积小,市场狭小;主权国家多,易形成关税壁垒和货币障碍等因素,阻碍经济发展。

3、意义:

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用一个声音说话,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欧洲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影响:

欧盟成立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美国经济发展曲线图。

战后的繁荣(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原因:

①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

②应用最新科技成果

③革新生产技术

表现:

刺激了经济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以济发展速度放缓

3、新经济出现(20世纪90年代)

新经济:

是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知识经济”,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基本内容。

主要特征为信息化和全球化。

意义:

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日本的崛起

(1)、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

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

二战后,日本在1947年5月3日正式生效施行的《日本国宪法》(即“和平宪法”)的指导下走上了战后重建、经济恢复、高速发展、繁荣富裕的和平发展道路。

对日本社会进行民主改革,借以清除日本社会中的封建色彩,清除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赖以发动战争的土壤。

②美国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

朝鲜战争期间,在美军“特需订货”的刺激下,日本出现了“战争景气”。

1500亿日元的滞销货一扫而空,许多已关闭的工厂重新开工,外汇收入不断攀升,绝路逢生的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③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二战后,日本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经费占政府行政费用的1/5左右,这一比重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

1950—1972年,教育经费由1599亿日元增加到40244亿元,增加近25倍。

日本战后坚持以“科技立国”,为了扭转战后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制定了“吸收型战略”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国外新技术,广泛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革新和创造。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原因:

工人阶级的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2.表现:

①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失业保险②1948年,英国建成福利国家;

③法国、德国成为福利国家;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

高福利的优点:

有利于稳定经济环境的形成

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缓和供求矛盾

高福利的弊端:

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福利移民增加矛盾;影响社会生产;财政借贷和赤字增加;老龄化危机;行政成本变高;观念危机,滋生社会惰性

3.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4.意义: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局限:

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欧洲的联合、美日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欧洲的联合分为两个部分,先经济的联合,然后是政治的联合,欧盟的成立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社会保障制度开始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期,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实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但是这一制度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四)、课堂练习:

1、1993年欧盟成立时,有12个成员国,后来经过几次扩大,2013年成员国已经达到28个。

这说明( A )

A、欧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B、欧洲一体化进程已无阻碍

C、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D、欧洲实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

2、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下列关于西方“福利国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B、涉及医疗、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方面

C、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D、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国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丧失优势地位的欧洲国家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生存。

为此,它们开始( A )

A、走向联合B、分庭抗礼C、追随美国D、倒向苏联

4、“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于是西欧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 C )A、三国同盟B、轴心国C、欧洲共同体D、欧洲联盟

(五)、板书设计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经济发展2、政治联合

二、美国的发展

1、阶段2特点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

(2)、表现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开始2、推行完善3、评价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解体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了世人的议论和深思。

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比较分析两者,更能辩证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历史,同时,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课是《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阶段,同时也在世界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2.本节内容特点

本节内容丰富,事件较多,时间跨度较长,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给学生分析明白。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比七、八年级学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对知识的掌握还需要直观和感性的支持。

他们对影像资料、图片特别感兴趣,所以课堂形式要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的学生要面临中考,所以要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加强对其做题技巧的指导,提高其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互会”的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

2.了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内容,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

3.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视频资料等,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内容,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

苏联解体及其带来的启示。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的问题目标教学法,通过阅读有关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的改革及苏联解体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俄罗斯国旗(左)取代了原苏联国旗

1991年12月25日原苏联红旗在寒风中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被俄罗斯的三色旗所取代。

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是什么呢?

它是怎样发生的?

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二、讲授新课

(PPT展示)学习重点:

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PPT展示)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PPT展示)教师:

根据教材P83第1自然段及“相关史事”思考: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为了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分别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成立了什么组织?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

政治上建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1.“经互会”的建立

(师生互动,教师讲解)(PPT展示)史料1:

“经互会”会旗、“经互会”会议、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和参加经“经互会”的国家

史料2:

“经互会”全称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成立,是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一个经济合作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

探究经互会的影响:

(PPT展示)史料:

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

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

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

但苏联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学生:

积极影响: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消极影响:

苏联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教师:

另外,斯大林还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中苏互助

(PPT展示)史料1:

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史料2: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的签字仪式在克里姆林宫举行。

教师:

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中国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推动了新中国的建设。

(引导学生自学,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师生互动,夯实基础)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PPT展示)史料:

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苏联工业化十年发生数次饥荒,饿死1000万人。

1949年,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1953年一个人只有0.4平方米的住房。

教师:

通过以上材料,你发现当时苏联的社会情况怎么样?

师生互动:

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斯大林模式严重束缚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这说明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PPT展示)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1)背景:

(PPT展示)史料: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

(PPT展示)苏共“二十大”的召开(1956年)

教师:

在1956年“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在苏共干了一件大胆而冒失的事情。

在大会闭幕的当晚,他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全盘否定斯大林、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是由于没有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引起了思想混乱。

(2)措施:

(PPT展示)阅读教材P84第2自然段和“相关史事”回答问题

1.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

结果怎样?

2.赫鲁晓夫在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结果如何?

学生:

在经济上: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①(PPT展示)经济方面:

(PPT展示)史料1: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史料2:

赫鲁晓夫时期,虽然开垦了几千万公顷土地,但是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

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

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垦荒的成果没有被保留下来。

(PPT展示)史料1:

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史料2:

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提倡下,苏联东西南北中,远至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和干旱贫瘠的中亚地区(如哈萨克斯坦草原),都要种玉米。

玉米种植面积从1953年的350万公顷到1962年已经扩大3700万公顷。

由于日照量不够,许多地区的玉米结不出棒子。

196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62%颗粒无收。

玉米运动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②政治方面:

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赫鲁晓夫就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后来,赫鲁晓夫本人又大搞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

(PPT展示)(3)结果: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PPT展示)感悟赫鲁晓夫改革

史料: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有一定成效,但并未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通过阅读史料和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PPT展示)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教师: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他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