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3.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 3.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桂林山水》教案3
桂林山水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
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
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
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
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
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
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
"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
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感觉)
清: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视觉)
绿:
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想象)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是什么句?
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
无瑕:
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
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桂林山水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
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
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
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
拔:
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
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
罗列:
排列。
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
各有各的样子。
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
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
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
危:
高,兀:
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
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
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
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
抓特点。
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
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一下:
"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
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林海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
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
林海
2、释题:
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
"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
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
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
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
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
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
(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
(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林海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
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
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
(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
"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
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
quot;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
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
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
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思考: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
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
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
7、小结:
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
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
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
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
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古诗三首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
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
是谁写的?
诗的内容是什么?
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
3、明任务: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
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
墨梅有什么特点?
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
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
(4)教师点拨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
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
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
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
(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
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古诗三首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
兴化(今属江苏省)人。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的画家。
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
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
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
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
坚韧不拔。
任尔:
随你。
人,任平。
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
你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
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
(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
(2)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
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开国大典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
(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
例如:
房檐、廊檐等。
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
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
"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
"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
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
(第1段:
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
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
第3段:
阅兵式盛况。
第4段:
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
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
(五)作业:
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开国大典
第课时总第个教案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
(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