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总结报告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767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总结报告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总结报告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总结报告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总结报告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总结报告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总结报告_精品文档.doc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总结报告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总结报告_精品文档.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总结报告_精品文档.doc

黄河水保生态工程藉河示范区项目验收资料附件

黄河水保生态工程藉河示范区项目

天水市麦积区技术总结报告

天水市麦积区藉河示范区项目办

二○○五年五月二十日

21

目录

1.综合治理措施的配套模式技术.........................3

1.1生物措施建设体系的配置要求......................4

1.2工程措施建设体系的配置技术......................4

1.3农耕措施建设体系的配置技术......................4

2.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5

3.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的有机结合.......................6

4.综合防治措施的技术配置.............................7

5.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和实施.........................20

6.示范区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的模式.......................21

天水市麦积区藉河示范区技术总结报告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工程是一九九八年十月由黄委会正式经黄规计(1998)118号文件批准实施的一项水土保持生态重点工程,它是解决藉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举措。

共涉及我区的花牛、马跑泉、甘泉、社棠、新阳(含凤凰)、渭南(含南河川)、伯阳、道北办事处(含寨子)六镇一乡及一个办事处,118个行政村,2.15万农户,农村人口10.05万人。

总面积354.78km2,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66.67km2。

六年共计划治理面积12568.7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7.13%,其中兴修梯田5431.49hm2,营造水保林4789.54hm2,发展经济林果7034.28hm2,种草744.95hm2,新增水利水保工程1270处(座)。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实施六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得到了黄委会、上中游管理局及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治理区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六年来共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3165.25km2,占计划任务的105%,其中完成新修梯田5498.96hm2,营造水保林4946.58hm2,发展经果林7169.26hm2,人工种草1049.41hm2,谷坊1022座,淤地坝4座,道路建设402km。

麦积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建设工程自开始实施以来,在黄委会、上中游管理局和省、市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工程实践中,我们严格按照《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工程总体规划》,注重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严格管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有特色的水土保持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治理的经验。

1.综合治理措施的配套模式技术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是以十七条小流域为单元,基本农田、造林、种草、经济林果、水保工程、道路建设等措施综合配套,形成有机的防治体系。

在示范区建设的初期,我们就组织技术人员严格遵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方针,经过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分析,筛选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比例,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的原则,优化规划方案,并按照优化治理措施的单项设计和分配方案,力求把生物、工程和农耕三大综全防治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套,以达到充分发挥各项治理措施的群体利益。

每条建设流域的施工设计都由示范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水保、水利、农业、林业、园艺等部门的专家来论证,筛选,最后批复到项目办组织实施。

打破了以往从规划到实施,验收,由水保独家参与的模式,使我们的流域规划配置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1.1生物措施建设体系的配置要求

在工程实施中,依据治理区土壤、水分、坡向、气温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的不等性,配置乔、灌、草结合的多层次、多品种群落结构,即在坡度大于25度的荒坡上营造以乔木林为主的混交林,在过渡带建立多年生牧草为主的饲料基地,在耕作区实行粮、经果林、油料混作,通过四季植物,充分利用地埂相互促进,达到高效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花牛镇北山是最典型的示范。

1.2工程措施建设体系的配置技术

根据地貌梁、坡、沟径流运动规律的特殊性,建立起全方位,多功能的防护体系,采取生物、工程措施并举,田间工程和沟道工程同步实施的原则,坡度在6度——25度的缓坡地逐年修梯田、集中连片,综合治理。

沟道工程建设立足于从上游到下游,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毛沟到干沟,全面规划布置,层层设防,分类实施。

逐级修筑沟头防护和谷坊群,建立坝系工程,以形成上蓄下拦的沟道防护体系,以稳定沟床,抬高侵蚀基点,防止沟岸扩张,达到土不下坡,泥不出沟的治理效果。

1.3农耕措施建设体系的配置技术

为了减少径流量,降低坡面冲刷,增加粮食产量,我们除了采取坡改梯工程外,还大力推广农业耕作措施,在各流域采用地膜覆盖,等高耕种,间作套种等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经过这几年的治理,示范区流域已基本建成了“梁峁防护林戴帽,坡面梯田果缠腰,沟坡乔灌草封育,沟道防冲林固土”的全方位治理模式,初步实现了林成网,路相通,窖进地,水上山,果飘香的示范基地,这种模式在示范区各流域都在普遍推广运用。

2.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为了使自然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农户,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当前在小流域经济建设中,把水土保持工作引向市场经济的思想,决定在示范区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水保林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当前的土地利用结构更趋于合理化,经济化,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小流域经济产生启示带动作用。

经过六年的治理,麦积区藉河示范区的农、林、牧及其他土地利用比例已由98年底的59.1%、11.45%、1.66%、27.79%调整为现在的30.81%、52.79%、5.24%、11.19%。

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3.1%提高到44.8%,治理程度达到93.28%。

尤其是在工程实施中,我们采取适地适树大力发展苹果、葡萄、大樱桃、仁用杏、桃为主的经济林拳头产品,推动了经济林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使人均经济林果生产用地由治理前的0.3亩上升到现在的1.35亩,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884元提高到现在的1694元。

实践证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果业,不仅能增加群众收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区域内经济的效益和为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打好坚实的基础。

3.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的有机结合

在这几年的示范区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把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狠抓产业开发建设,在稳产、高产农田数量增加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发展林果、畜牧、蔬菜支柱产业与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综合治理,整体开发。

目前,突出三条高效示范流域,已在示范区形成了几条示范产业带,如花牛镇北山流域建成的千亩“黑红堤”葡萄示范带和半山以梯田粮果间作的高效农田种植带,以及沿川区形成的以苹果、葡萄、蔬菜为主的经济林果示范带。

社棠镇中山流域把原来零星分散的果园发展改造建设成为集中连片,统一管理的万亩葡萄果品基地;东山建成以仁用杏,大樱桃为主的干果生产等一批以经果林高效建设的果品基地。

通过综合治理解决了道路水利不配套,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问题。

使示范区的流域治理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粮模式为粮果间作,以经济林为主,农、林、果、水、路全面发展的模式,改变了过去粗放的经营方式为集约化产业开发化的林果基地,使流域内群众的经济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

4.综合防治措施的技术配置

麦积区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在这几年的实施中突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它是由基础工程中的各个体系工程组成,但是要成为一个有机的工程整体,必须把体系中的点、线、面单项工程通过一定的纽带加以组合,达到合理安排土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稳产、高效、美化的目的。

在工程实施中,每一项工程措施我们都是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各种技术规范放线施工。

4.1梯田在实施中,从规划、设计、放线、施工,我们都严格按照“三田”标准选择土质良好、土层深厚,坡度小于25°、村庄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修梯田,以适应机耕和灌溉。

田块布设根据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沿等高线布设,田面尽量宽大。

梯田区不能全部拦蓄暴雨径流的地方,布置相应的排、畜工程,保证田坎的坚固稳定。

根据示范区的实际情况及几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水平梯田是适宜本地区的梯田修筑类型,除此还有隔坡梯田和软埂梯田等几种形式。

对历史上长期耕作形成的分布零乱的坡式梯田,进行了改造,如甘泉镇的东山,改造时首先根据旧梯田总的分布规律,将大体上等高的地坎连成一条水平基线,并按地形的总坡度设计出水平梯田的田面宽度,然后在基线之间本着修筑省工,易于并块的原则,确定水平梯田的台数。

从耕作、灌溉、修筑工作量出发,依据国标,结合《天水市梯田建设管理办法》,田面宽度定在8-40m之间。

缓坡田面宜宽,虽土方移运量增大,但修筑时方便,机修效率也高,而且以后耕作效率也高。

陡坡田面宜窄,要求大于8m。

水平梯田施工定线是将规划设计要求的各地块走向、长度、田宽、坎坡、坎高等具体数值定于实地,为梯田施工作好准备。

地坎定线的步骤:

(一)在计划修水平梯田的坡面正中部位,由下到上垂直等高线定一直线,作为基线。

(二)根据原地面坡度α设计的地坎高Η、田面宽度Β,埂坎坡度β,计算出田面斜度βL。

βL==

sinαsinα(ctgα-ctgβ)

在基线上由上到下按逐台βL分别量出各点,此叫做埂坎基点。

(三)以第一个埂坎基点为起点,用手水准或水准仪分别向基点两侧,每10-20米定一等高点,连接各点即得第一条埂坎线。

依次类推,定出其余埂线。

水平梯田的施工在示范区建设初期是以村为单元,村村动员,联合作战的形式,随着示范区规模的增大,逐渐发展成专业队形式的机修梯田。

并公开向社会招标,选取机械和技术先进,优良的专业队竟标以确保机修梯田的进度和质量。

梯田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利用在南沟千亩机修梯田及横河峪机修梯田和甘白沟机修梯田、桥子沟等流域的梯田实施中尤为突出。

梯田修成后为了提高地埂利用率,我们根据梯田的形式在地埂边栽植侧柏、塔柏、刺柏等常绿乔木并在花牛、社棠、马跑泉南北两山推广以绿化、美化城郊环境;在高埂连台坎上栽植花椒,以提高地埂利用率,这已在甘泉、社棠大面积推广;还有隔坡梯田的地埂上或软埂上种植地埂苜蓿和红豆草,以增加梯田的稳定性并提高梯田地埂的利用。

4.2造林工程在实施中先进行工程整地后栽植的方法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工程整地有水平台、方格网、鱼鳞坑、丰产坑等多种形式。

实施前先用水准仪打桩定出水平台、方格网和鱼鳞坑的控制点,再放线施工。

整地可以蓄积降雨,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消灭病虫害和杂草,改善林地卫生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和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等立地条件,使之有利于林木根系的迅速生长和发育,提高幼林的抗旱能力。

水土保持林的造林整地措施,要求对地面植被的破坏限于最小程度。

整地深度是整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据有关试验,各种整地翻松的土层,以40厘米、60厘米深度的含水量最高,尤以中层(20~60厘米)蓄水保墒能力最好。

整地时间按排在造林的前一年进行,至少需提前半年时间,面且多安排在雨季的前期。

根据实践示范区通常采用的整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㈠反坡梯田整地:

反坡梯田适用于坡面完整、土层深厚、坡度15—35˚的荒坡上。

修筑方法是按照荒坡地形沿等高线自上而下,里切外垫,把田面修成一台台里低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