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74014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docx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docx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脑割裂实验

理论由来

  所谓割裂脑实验就是将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割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

从1952年至1961年的10年里,斯佩里先用猫、猴子、猩猩做了大量的割裂脑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以后做“裂脑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1961年开始,斯佩里把“裂脑人”作为研究大脑两半球各种机能的研究对象,对“裂脑人”长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结论

  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

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

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

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如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

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

把右脑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的创造才能。

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

右脑的神奇功能征服了全世界,斯佩里为全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右脑先生”、“世界右脑开发第一人”,斯佩里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对人类大脑科学研究的重大里程碑。

  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

然而现实生活中95%的人,仅仅只是使用了自己的左脑。

科学家们指出,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运用了大脑的3%—4%,其余的97%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和遗憾的事实!

人的大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这种潜能至今还“沉睡”着,所以深入挖掘左右两半球的智能区非常重要,而大脑潜能的开发重在右脑的开发。

左脑是人的“本生脑”,记载着人出生以来的知识,管理的是近期的和即时的信息;右脑则是人的“祖先脑”,储存从古至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很多本人没有经历的事情,一接触就能熟练掌握就是这个道理。

右脑是潜能激发区,右脑会突然在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深层展现出迹象;右脑是创造力爆发区,右脑不但有神奇的记忆能力又有高速信息处理能力,右脑发达的人会突然爆发出一种幻想、一项创新、一项发明等等。

右脑是低耗高效工作区,右脑不需要很多能量就可以高速计算复杂的数学题,高速记忆、高质量记忆,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人的大量情绪行为也被右脑所控制。

2、丰富的经验=更大的大脑?

——大脑内各种酶和神经递质评估

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研究

4、小心视崖——婴儿视崖实验

视崖即"视觉的悬崖"。

实验逻辑(原理):

实验设计的要点为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证明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而非经验的产物。

实验装置:

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复盖着厚玻璃。

平台与两边厚玻璃上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

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紧贴,不造成深度,形成"浅滩";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

[1]

悬崖实验编辑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

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

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

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Walk,1961)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

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cm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

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26cm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m时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Walk,1979)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cm时,68%的7~9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个月的婴儿只有23%。

其结论是:

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3.9个月以前的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

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知觉和意识

5、所见即所学——图形和背景关系研究

6、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梦的剥夺实验

科学家做了很多剥夺人做梦的实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即被唤醒,如此反复进行。

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生理异常。

如脉搏、血压、体温以及皮肤电压均增加,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

同时还会引起人心理上一系列不良反应,如紧张、焦虑、易怒、记忆障碍、出现幻觉、定向障碍等。

显然,做梦已成为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

正常的梦境活动,成为保护肌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困素之一。

日本山梨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人脑中存在着两类相反的催眠肽,一类催无梦睡眠肽,另一类催有梦睡眠肽,将它施于动物,使其睡眠的有梦期延长,结果实验动物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

我们爱做梦,实在是老天给我们的一种恩赐,即使没有生理上的寿命延长,实际上,我们能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与不做梦的朋友相比,经历了更多.

梦对健康有积极作用

许多人都认为,一夜无梦是一件幸福的事。

研究者却发现梦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

接受临床实验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在即将进入梦眠状态即被强行叫醒,结果他们即使在学习中勤奋努力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梦对人脑的积极作用与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有相同之外,它使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系进入一个更为良好的阶段。

梦对保持人类的精神健康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许多患有慢性忧郁症的病人就长期被混乱的梦或缺乏梦的异常睡眠所困扰。

当他们进行了通过电脑调节脑波的睡眠治疗后,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做梦或者说完全回忆不了梦境呢?

这是受到无线电波的干扰导致的。

如果消除了这些干扰,4-6天后就可以重新享受做梦的惊险和乐趣。

做梦对人有许多好处,做梦可以锻炼脑的功能。

做梦是人脑的一种工作程序,对大脑白天接受的信息进行整理,大脑白天不能处理的信息能在梦境中得到很好的处理,白天苦苦思素而无法解决的难题能在夜晚的梦境中迎刃而解。

根据脑电图的测试也发现,人脑在做梦时的活动是相当强烈的,我们能够从做梦时测到快速的、紊乱的脑电波,其强度有时会超过觉醒时的强度。

从这一点来看,做梦是锻炼人脑功能的一种自身需要。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作了一夜的梦,一宿没休息好","晚上梦多,简直没有睡着"。

那么真的是做梦耽误了休息吗?

做梦是大脑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现吗?

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做梦并能回忆梦境并非睡眠不深的指标,也不能说做了梦就表示没有睡好。

实际上,做梦是一种生理现象,不管你有没有梦的回忆,你每天晚上毕定要做4~5回梦。

因此说整夜做梦或没有做梦都不现实,也谈不上梦多梦少。

有研究表明,梦感与失眠的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也就是说,有无梦感和梦感的程度均不能作为失眠与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观指征。

7、梦,并不浪漫——梦中大脑电冲动测量

8、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催眠实验

 美国一个心理研究组织曾做过一项实验:

安排几个志愿人员,先测量每个人的握力平均是100磅,然后将这些人催眠,并暗示他们现在是软弱无力,浑身没劲。

 

  

  经过这种催眠暗示之后,再重新测量他们的握力,结果发现,他们的平均握力居然只有60磅左右了。

 

  

  但是,在同样被催眠的情况下,如果给予他们一种完全相反的暗示,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大力士,强大无比。

如此一来,其平均握力竟可达到140磅。

换句话说,他们的平均握力在瞬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 

  

  

  

  积极的鼓励或消极的诱导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实在令人震惊。

同时,这也说明,一个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人的左右和影响。

我们能否做到:

一是排除各种消极信号;二是尽量自己把握自己。

 

  

  

  生活中象拉比这样好为人师的人却不负责任者比比皆是。

听别人的话,能走好路吗?

叔本华说:

当心!

不要让你的脑子变成了他人的跑马场。

学习和条件反射

9、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的,该实验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

巴氏在实验中先摇铃再给狗以食物,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

如此反复。

反复次数少时,狗听到摇铃会产生一点唾沫;经过30次重复后,单独的声音刺激可以使其产生很多唾沫。

但是经过许多重复联系,仅仅听到声音1到2秒后,狗就开始分泌唾液。

在这里,食物是非条件刺激——即已有的一种反应诱因;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应——对非条件刺激的非条件反应。

铃声是条件刺激——一种被动引起的非条件刺激的反应。

巴氏实验中,食物和铃声之间的联系重复,最终导致狗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并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这种由铃声一种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映叫做条件反射。

比如一只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狗在一段时间内既没有得到食物也没有听到铃声,那么这种条件反射可以和以前保持一样强烈,当然这“一段时间”不能太长。

如果在三天内只有铃声没有食物或只有食物没有铃声,那么原来存在于铃声和食物间的联系将减弱。

 

10、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华生白鼠实验

华生白鼠恐惧实验分析

  一、实验现象描述

  该实验以一名婴儿为被试。

实验开始时,实验者给他呈现狗、猴子、白色绒棉以及白鼠,被试对这些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

当他的手刚触摸到白鼠时,响起钢条敲起的巨大的声响,他停止动作,但并没有哭。

当他再次去触摸白鼠,第二次响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并张口大哭。

他第三次去触摸白鼠,同样又响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张口大哭,并试图爬开。

接下来,实验者将一只兔子呈现在他面前,他大哭并试图爬开。

然后,实验者又将毛衣呈现在被试面前,被试并无接近倾向。

最后,被试看到带毛发的面具,反应剧烈,大哭,立即向相反方向爬去。

  二、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学习类型,在此过程中,有机体会学会将刺激联系起来。

在经典条件作用下,中性刺激与有意义的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联结,并获得诱发类似反应的能力。

  无条件刺激(US):

指不需要事先学习而自动产生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反应(UR):

由无条件刺激自动引发的非习得性反应。

  条件刺激(CS):

条件刺激之前是中性刺激,在与US产生联结后最终诱发条件反射的刺激。

  条件反射(CR):

为US与CS联结后产生的对条件刺激的习得反应。

  强化:

指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或者指与条件刺激同时呈现、交替呈现或比条件刺激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

  条件作用的习得:

指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在条件作用习得的过程中,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经过多次匹配后,才能形成可靠的条件作用。

在条件作用习得后,条件刺激的出现便预示着无条件刺激的来临,成为无条件刺激即将来临的信号。

  条件反射的泛化:

在条件作用习得之初,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三、实验现象分析

  在上述实验中,敲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是无条件刺激(US),被试对于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所产生的恐惧情绪是无条件反应(UR),呈现小白鼠是条件刺激(CS),多次将小白鼠和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同时呈现是强化过程,被试看到小白鼠时就会产生恐惧感是条件反射(CR),被试看到带有皮毛的动物或物体时产生恐惧感是条件反射的泛化。

具体分析如下:

  实验初,被试对这些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是由于这些动物或物体对于被试而言都是中性刺激,尚未与无条件刺激(US)联结,因而构不成引起心理反应的条件刺激。

被试,也就是实验中的婴儿,对于敲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出于本能,会产生恐惧,这是天然的无条件反应。

当这种巨大响声同小白鼠同时呈现给被试时,中性刺激(小白鼠)与无条件刺激(敲击钢条发出的巨大响声)在时间上的结合,诱发被试将这两种刺激联结起来,对小白鼠同样产生恐惧的反应,但恐惧程度并不强。

当实验者多次将巨大响声和小白鼠同时呈现给被试时,被试对于小白鼠的恐惧感不断增强,小白鼠就成了条件刺激(CS)。

随后,只要该婴儿看到小白鼠,就会产生恐惧感,即条件反射(CR)。

接下来的试验中,该婴儿仅仅只是看到与小白鼠类似的带有皮毛的兔子、毛衣和面具,也同样产生恐惧感而大哭不止,是被试看到小白鼠条件反射性地产生恐惧感不断泛化的结果。

 

11、敲敲木头——斯金纳的鸽子实验

金纳以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等心理学成果闻名于世。

作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他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经强化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包括迷信。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迷信是因为他们相信或推测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

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曾经被偶然地强化了一次、两次或者几次。

斯金纳称之为非关联性强化。

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这种因果关系确实存在。

  为了证明自己的推论,斯金纳进行了严谨而细致的研究。

研究采用的被试是8只鸽子。

他首先连续几天喂这些鸽子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同时增加强化的效果。

然后,他把鸽子放进一只箱子(心理学史上著名的斯金纳箱)。

箱子里有食物分发器,而且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便自动放出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了什么,每隔15秒它都将获得一份食物,或曰奖赏,即强化。

  之后,他让每只鸽子每天都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也不作任何限制,但会由两个独立的观测者(避免人为主观误差)来观测记录鸽子的行为表现,尤其是两次食物放出期间的行为表现。

  最后,斯金纳归纳分析了这些记录。

他发现,鸽子们在食物发出之前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些古怪的行为,并由于食物的出现而被固着下来。

有的鸽子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有的鸽子反复地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还有的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到左大幅度地摇摆。

鸽子们表现得这些行为好象会产生食物一样。

也就是说,它们变的迷信了,迷信这些动作会给它们带来食物。

  随后,斯金纳选了那只摇头的鸽子继续实验。

他把两次投放食物的时间间隔慢慢拉长到1分钟。

这时,他发现,鸽子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

在两次强化间的1分钟内,这只鸽子竟像是在表演一种舞蹈,他称之为“鸽子食物舞”,那是一种典型的迷信行为。

  最后,实验要消除鸽子的这种迷信行为。

这意味着在测试箱中的食物,也就是强化不能再出现。

这样,迷信行为就会逐渐消退,直至完全消失。

然而,让人惊奇的是,这只“跳舞”的鸽子在迷信完全消退前的这种反应次数竟超过了1万次。

  斯金纳由此认为,这一实验证明了一种迷信。

鸽子行为的依据是行为和食物间的因果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

在解释这个结果时,斯金纳还举了打保龄球的例子,因为他发现有些打保龄球的人扔出球后,球在球道上滚动时他还在转动胳膊,似乎这可以控制球,但是,这些动作并不真能对沿着球道滚动的球起作用。

  不过,斯金纳补充说,打保龄球的人转动手臂与球的运动方向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也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是,当球离开掷球者的手之后,掷球者的行为虽然对球没有影响,但球的运动却对掷球者有反作用。

换句话说,有时候球可能碰巧沿着掷球者身体移动的方向运动,球的运动及其全中或补中的结果偶然强化了掷球者的转臂行为,使掷球者相信他的转臂是有用的,从而使这种迷信得以保持。

  斯金纳这个研究成果没有引起多大的争议,并慢慢成为迷信心理方面的一个经典研究。

或许有人会认为,用鸽子来做被试是欠妥当的,那么,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列维斯基设计的一个实验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他们用人来做被试的一个实验同样证明了人类是多么的容易形成迷信行为。

12、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榜样对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班图拉)

智力、认知和记忆

13、期望导致结果——罗森塔尔实验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

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

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14、给别人留个好印象——阿希的人的特征描述实验

阿希从众实验

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都犯了错误,你敢跳出来坚持真理吗?

阿希SolomonAsch在1951年设计的从众实验会告诉你,很可能你也会随大流的将错就错了。

        当志愿者来到实验房间时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已经坐了6个人,只有最后一把椅子空着。

你会以为别人都来得比你早,但是你肯定没想到那6个人其实都是阿希的助手,来当托儿的。

接着好戏就上演了,如同图片显示的那样,测试的答案都是及其简单的,只要是智商正常没有喝多的人都不太可能答错。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试们是按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的,这样每次志愿者总是最后一个回答。

在18次测试中,实验助手有12次故意出错,当然他们是一起给出相同的错误答案。

        

        结果,这项测试志愿者们的最终正确率为63.2%,而没有干扰单独测试的对照组正确率是99%。

而且,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也就是选择了跟助手们相同的错误答案。

有5%的人甚至从头到尾跟随着大部队一错到底。

只有25%的人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正确的观点。

        阿希认为,人们从众的行为应该还和人群数量有关,所以他又进一步改进了实验,分别将志愿者同一名到多名实验助手组成小组。

当只有志愿者和实验助手组成的两人小组进行测试时,当助手故意回答错误时,志愿者的最终成绩几乎和单独回答时一样好。

但是当助手增加到两人时,志愿者的错误率上升到13.6%。

当助手增加到3个人时,志愿者的错误率就到了31.8%。

再继续增加助手数量时对志愿者的错误率已经没有显著改变。

        阿希做这项研究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五十年代人们还在对二战进行反思,不明白为什么整个德国可以在纳粹的带领下做出那么多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

阿希的实验证明个人会屈从与集体的压力,即便他明白集体的行为是错误的。

人的从众行为对于文化的形成和文化认同感的建立是有益处的,但是在进行决策时,从众行为很可能会导致集体决议成为个人意见的结果,而正确的意见却在盲从中被掩盖。

15、心中的地图——老鼠走迷宫实验

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认知性。

因为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条件,它必须对这些情境和条件因素进行认知,才能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达到学习的目的。

托尔曼用“符号”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并且认为,学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学习的是能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这才是学习的实质。

托尔曼为了探索动物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学习变化,他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实验(例如白鼠走迷宫的学习实验)。

白鼠有三条通向食物的途径,途径一最短,途径二次之,途径三最长。

在一般情况下,白鼠选择较短的途径。

当途径一被阻塞点A阻塞后,白鼠就选择了途径二;当途径二被阻塞点B阻塞时,改由途径三奔目标。

白鼠能顿悟阻塞点B将途径一与二同时关闭起来了。

这说明白鼠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根据盲目的习惯,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

托尔曼认识到,白鼠习得的不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在头脑内形成了类似现场的一张地图——“认知地图”,正是这种认知地图指引了白鼠的正确行为。

托尔曼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认知概念,直接来自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吸取了完形派思想中某些积极成果,认为行为表现为整体的行为,这种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是学习认知的结果。

16、感谢记忆——延时记忆实验

人的发展

17、爱的发现——猴子依恋实验

18、看不见≠不存在——皮亚杰的儿童观察研究

19、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吗?

——营养不良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生的孩子的智力影响

20、让你愉快的控制力——阿登屋疗养院的实验

情绪和动机

21、性动机——人类的性反应实验

22、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南涪尔族的面部表情辨认实验

23、生活,变化和应激——生活事件调查

24、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实验

人格

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I-E量表

26、你的品德如何——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

27、和心脏赛跑——AB型性格格言

28、个人和集体——跨文化差异研究

心理病理学

29、这儿,谁是疯子?

——精神病诊断实验

30、你再次获得防御——弗洛伊德防御理论

31、习得性抑郁——梭箱电击狗的实验

32、拥挤导致行为异常——高密度状态的耗子实验

心理治疗

33、对心理治疗师的选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效果的研究

34、缓解你的恐惧心理——系统脱敏法的实验

35、投射出真正的你——罗夏克墨迹测验

36、编个故事吧!

——主题统觉测验

社会心理学

37、言行一致——美国旅行及调查

38、从众的力量——线条辨认的从众实验

39、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

——责任扩散实验

40、无条件服从——服从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