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柿庄北煤层气区块地质背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5505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柿庄北煤层气区块地质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文柿庄北煤层气区块地质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文柿庄北煤层气区块地质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文柿庄北煤层气区块地质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文柿庄北煤层气区块地质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柿庄北煤层气区块地质背景.docx

《论文柿庄北煤层气区块地质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柿庄北煤层气区块地质背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柿庄北煤层气区块地质背景.docx

论文柿庄北煤层气区块地质背景

2研究区地质背景

2.1位置与交通

柿庄北区块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的长子县石哲镇常张乡、南陈乡和沁水县柿庄乡一带。

行政区划隶属沁水县的柿庄镇、固县乡、十里乡,高平市的寺庄镇,长治市长子县的南陈镇、石哲镇管辖。

其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5°58′00″-36°07′00″,东经112°33′00′-112°48′00″之间,研究区南北长约16.7km,东西宽约11.3km,总面积约187.264km2。

研究区由四点圈定(表2-1)。

表2-1.研究区地理坐标与大地坐标

序号

地理坐标

6度带

北纬

东经

X

Y

1

36°07′00″

112°33′00″

3999671.679

19639555.164

2

36°07′00″

112°48′00″

4000059.692

19662066.182

3

35°58′00″

112°48′00″

3983412.887

19662373.989

4

35°58′00″

112°33′00″

3983025.533

19639820.186

区内与外界连接公路主要有柿庄十里向北经方山、在端氏与高平~沁水~翼城间县级公路相连,与候月铁路构通,是本区资源外运的主要交通,进而连接太焦铁路及南同蒲

铁路;柿庄向东北经仙公山至长子有柏油路相通,进而可连长晋高速路,十里、柿庄向北有简易公路可达长子,区内乡镇均有简易水泥路相通,整体而言交通较为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图2-1)。

图2-1.研究区交通位置图

2.2地层与煤层

2.2.1区域地层及沉积环境

研究区地层划分属华北地层区山西地层分区晋东南小区。

区内地层出露良好,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北部一带有少量的和尚沟组地层出露,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在南部及东部有出露。

第四系在山梁、岭及沟谷中分布。

岳山勘查区位于沁水煤田南部,地层出露良好,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局部出露和尚沟组,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有零星出露。

第四系在山梁、及沟谷中分布。

根据钻探揭露,柿庄和岳山两区内自下而上都发育:

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中生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和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T1h),新生界第四系(Q)。

2.2.2研究区地层

1)地层组合

根据钻探揭露,研究区内地层组合从下而上与上述两区发育的地层组合一致,依次为:

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中生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和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T1h),新生界第四系(Q)。

2)地层岩性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本组一般厚141.68-160.33m,平均151.00m。

与下伏地层上马家沟组为整合接触。

上部局部裂隙发育,具方解石脉,间夹有白云岩及角砾状灰岩局部为泥质石灰岩。

中、下部局部溶洞发育,中部裂隙内充填有方解石脉。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与下伏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度为9.62-31.84m,平均20.78m,主要由浅灰色含铝泥岩、铝质泥岩、深灰色泥岩组成,中、下部夹石英砂岩,偶见薄煤层及石灰岩。

底部偶夹透镜状的铁矿层(山西式铁矿)。

该组属泻湖-潮坪沉积。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主要含煤地层。

厚104.24-136.55m,一般107.03m。

K1砂岩底至K7砂岩底,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本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由多层石灰岩及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

一段(C3t1)

K1砂岩底至K2灰岩底。

厚14.07-51.62m,平均27.42m。

由浅灰-灰白中细粒砂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14、15、16号)及1-3层不稳定石灰岩组成,含少量植物化石碎片,含星散状黄铁矿及其结核。

顶部含主要可采煤层(15号)。

由障壁-泻湖体系的障壁岛、泻湖、沼泽和泥炭沼泽等环境组成。

二段(C3t2)

K2灰岩底至K4灰岩顶。

厚18.86-49.42m,平均厚33.04m。

由深灰色石灰岩(K2、K3、K4)、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及薄煤层(11、12、13号)组成。

本段系下三角洲平原-前缘-碳酸盐台地沉积。

三段(C3t3)

K4灰岩顶至K7砂岩底。

厚18.74-79.54m,平均厚46.58m。

主要灰色-灰黑色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K5、K6等)及煤层(8、9、10号等)组成。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是勘查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厚43.48-61.99m,平均53.56m。

由灰-深灰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和灰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

本组与太原组K6顶上沉积构成由前三角洲-前缘-平原的完整三角洲旋回,3号煤层之上以河流作用环境为主体。

其上部系上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间湾(含决口扇、天然堤)、沼泽等沉积。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K8砂岩底至K10砂岩底,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

厚53.70-90.52m,平均69.32m。

由灰绿色、灰色泥岩、砂质泥岩;间夹黄绿色、浅灰色砂岩组成。

顶部为灰白色铝质泥岩,以高岭石为主,含大量菱铁质鲕粒及黄铁矿团块,俗称“桃花泥岩”,是K10砂岩良好的辅助标志。

底部K8砂岩以细粒砂岩为主,成份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含云母,菱铁质显示交错层理。

本组系上三角洲平原-曲流河-湖泊相沉积。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K10砂岩底至K14砂岩底,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厚371.10m-559.15m,平均485.12m。

由黄绿色、灰绿色、灰白色砂岩,黄色、黄绿色、紫红色等杂色泥岩、粉砂岩组成。

根据岩性特征可将本组分为三段。

下段(P2s1)

K10砂岩底至K12砂岩底,厚174.65-238.30m,平均202.49m。

主要由灰绿色、灰色、黄绿色、局部夹紫红色斑块的泥岩与灰绿色、灰白色砂岩互层组成。

中上部夹铁质砂岩及锰铁质结核。

底部K10砂岩为浅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局部为粉砂岩,交错层理发育。

中段(P2s2)

K12砂岩底至K13砂岩底,厚95.35-118.95m,平均102.00m。

由黄色、灰黄色、局部夹紫红色的泥岩及粉砂岩互层,夹巨厚层状的黄绿色、灰白色砂岩组成。

与下伏岩层呈整合接触。

上段(P2s3)

K13砂岩底至K14砂岩底,厚171.75-229.60m,平均199.90m。

由灰黄色、黄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浅灰色、灰黄色砂岩组成。

本组系半干旱湖泊-曲流河沉积。

(7)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

以K14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全组厚154.10-217.00m,平均192.42m。

一般厚200m左右。

由灰黄色、黄绿色砂岩,紫红色、棕红色泥岩组成。

上部泥岩中含大量似层状灰岩或钙质结核。

根据岩性特征将本组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P2sh1)

厚度为98.80-127.85m,平均106.73m。

由黄绿色中粗粒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组成,泥岩中含钙质结核,井田西部大面积出露。

底部K14砂岩为灰白、黄绿色含砾中粗粒砂岩,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发育。

本段系曲流河体系沉积。

上段(P2sh2)

厚度为72.90-123.70m,平均95.46m。

由紫红色、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黄绿色砂岩组成,泥岩中常含钙质结核及似层状淡水灰岩。

系干旱湖泊体系沉积。

(8)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

勘查区内大面积出露,厚463.50-487.45m,平均475.48m。

为一套灰紫-浅紫红色细粒砂岩,夹薄层粉砂岩或砂质泥岩、泥岩。

底部以一层浅红-灰白色厚层中粒砂岩与下伏石千峰组呈整合接触。

(9)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T1h)

分布于区内北部山梁和南部山梁一带,出露不全,主要为灰红色的厚层状泥岩夹灰红色的细粒砂岩组成。

(10)第四系中更新统(Q2)

一般厚0-50.00m,平均厚21.00m。

为棕黄色、浅红色亚粘土、粘土,含钙质结核,局部似层状。

与下伏基岩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常含钙质结核,有时夹砾石。

(11)上更新统(Q3)

厚0-15m,平均约8m。

区内分布广泛。

主要岩性为浅黄色、褐黄色砂质粘土,含砂粘土夹钙质结核,孔隙发育。

(12)全新统(Q4)

厚0-5m,平均约3m。

主要分布固县河、十里河、柿庄河河谷一带。

以细砂、粉砂、砂土及砾石组成,为一套近代河床冲积和山前洪积物。

2.2.3煤系地层

勘查区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含煤地层总厚度为147.72-196.98m,平均151.59m,共含煤层18层(其中编号的有15层),煤层总厚为11.86-17.97m,平均13.56m,含煤系数为10.01%。

可采煤层平均厚9.94m,可采含煤系数

图2-2.柿庄北煤层气区块煤层厚度等值线

6.55%。

1)山西组(P1s)

地层厚度为43.48-61.99m,平均53.56m。

含煤3层(自上而下可编号为1、2、3),煤层总厚为0.30-7.50m,平均厚度5.91m,含煤系数为10.05%。

其中1号煤层位于本组

图2-3.柿庄北煤层气区块煤层夹矸厚度所占比例等值线(左3#,右15#)

上部,是全区不可采的极不稳定煤层。

2号煤位于本组中上部,是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难以构成具有工业价值的可采区段。

3号煤层位于本组下部,是全区主要可采的稳定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大多仅含一层夹矸,部分区域为纯煤,夹矸厚度0-0.51m,平均0.2m(图2-3)。

2)太原组(C3t)

地层总厚度为104.24-136.5m,平均104.37m。

共含煤层14层,自上而下编号的有5、7、8-1、8-2、9、10、11、12、13、14、15、16号,煤层总厚5.87-10.47m,平均8.03m,含煤系数为10.34%。

其中15号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煤层结构复杂,大多含2层以上夹矸,夹矸厚度0-1.80m,平均0.97m(图2-4)。

9号煤层为大部分可采煤层,14、16号煤层为零星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不可采。

2.3构造特征

2.3.1褶皱

岳山区块所有构造形迹都包含在研究区内,受区域构造的影响,岳山区块总体为近南北向的褶曲:

1)老圪倒背斜(S1):

位于老圪倒、秋树庄、朱家沟东,勘查区内延伸长5.5km。

轴向南部约N40°E,至李家庄村东折向N20°W,至朱家沟北又折向近SN向。

两翼及核部地层均为T1L地层,西翼倾角4-7°,东翼倾角4-9°,为不对称背斜。

2)平泉向斜(S2):

位于大西沟、平泉村、郭家沟西一线,勘探区内延伸长7.5km。

轴向约N15°E-N30°E。

两翼及核部地层均为T1L地层,西翼倾角4-9°,东翼倾角3-7°,西陡东缓。

为较对称向斜。

3)良坪背斜(S3):

位于良坪村东、沟口村西、郭家沟东一线,勘查区内延伸长12km。

轴向约N10°E-N30°E。

北部西翼及核部出露地层为T1L地层,东翼出露地层为T1h;南部两翼及核部出露地层主要为T1L地层,局部核部出露P2sh地层。

西翼地层倾角3-7°,东翼地层倾角3-14°,东陡西缓。

为较对称向斜。

4)马箭向斜(S4):

位于王家庄西、西沟东、马箭东、蒲第沟西一线,勘查区内延伸长17.5km。

轴向南部约N5°E-N20°E,中部约N15°E-N45°E,北部约N5°E-N30°E。

两翼及核部出露地层主要为T1L地层,仅在南端和北部的两翼及核部出露T1h地层。

两翼及核部岩层产状较陡,西翼地层倾角3-20°,东翼地层倾角5-14°,西陡东缓。

为较对称向斜。

5)岳阳背斜(S5):

位于西沟东、张家庄东、苇池西、刁黄村、洪珍村东、沿庄西一线。

勘查区内延伸长约20.5km。

轴向约N5°E-N40°E,局部折向N5°W-N45°W。

两翼及核部出露地层主要为T1L地层,局部两翼及核部出露T1h地层。

两翼及核部地层产状较陡,变化较大,西翼岩层倾角4-14°,东翼岩层倾角4-22°,东陡西缓。

为不对称背斜。

6)岳阳向斜(S6):

位于庞庄西、岳阳、壁村西一线。

勘查区内延伸长约21km。

轴向自南向北约N5°E-N30°E,至沿庄东北折向N40°W-N65°W,到达壁村西又折向N5°E-N30°E。

核部出露地层主要为T1h地层,局部出露T1L地层;两翼出露地层主要为T1L地层,局部出露T1h地层。

两翼及核部岩层产状较陡,变化较大,西翼岩层倾角5-22°,东翼岩层倾角5-14°,西陡东缓。

为不对称向斜。

7)满月沟背斜(S7):

位于郭家沟东、满月沟西、高脑山一线。

勘查区内延伸长约4.3km,轴向近SN向。

两翼及核部主要出露地层为T1L地层,局部西翼出露T1h地层。

两翼岩层倾角较为平缓,西翼岩层倾角4-12°,东翼岩层倾角3-4°,西陡东缓。

为较对称背斜。

8)满月沟向斜(S8):

位于三角东、满月沟东、西峪西一线。

勘查区内延伸长约4.3km,轴向近SN向。

两翼及核部出露地层为T1L地层。

两翼岩层倾角平缓,西翼岩层倾角3-4°,东翼岩层倾角4-7°。

为较对称背斜。

9)西堡头背斜(S9):

位于城阳村东、西堡头东、庄里、马家峪东一线。

勘查区内延伸长约10km。

轴向N5°E-N30°E。

两翼及核部大部分为第四系黄土覆盖,仅在南部两翼及核部出露T1L地层。

两翼岩层倾角平缓,一般为4-6°。

为较对称背斜。

10)申村向斜(S10):

位于刘家山、申村、吕村西一线。

勘查区内延伸长约7.1km。

轴向N5°E-N30°E。

两翼及核部大部分为第四系黄土覆盖,仅在南部两翼及核部出露T1L地层,另在南部东翼零星出露P2sh地层,两翼岩层倾角平缓,一般为5-7°。

为较对称背斜。

柿庄区块中仅L10、L12、L13、L14、L17、L18落在研究区内:

1)L10背斜:

北起岳山勘查区进入本区,经乔掌、向东南经前申沟西500m处拐向西南,北申沟、杜沟东、团立村西、皇沟东、经进凹村、至乔掌沟出区南边界,贯穿整个井田,区内全长约22km左右,走向北北东向大致呈反“S”型,轴部出露地层P2sh1、P2sh2、T1L,两翼地层倾角2-14º。

2)L11向斜:

北起熟春沟,经川村向西南延伸至瓦窑上出南边界、区内全长7.5km左右,走向北北东向呈反“S”型,轴部出露地层P2sh1、P2sh2、T1L,两翼地层倾角5-15º,局部达23º左右。

3)L12向斜:

北起岳山区、经寺沟东、上杨庄西、西申沟、上算峪西沟至乔沟北尖灭,

与南部L11大致衔接。

区内长约10km,走向北北东向,轴部出露地层T1L,两翼地层倾角较缓3-6º。

4)L13背斜:

北起上杨庄东沟。

经下杨庄东南、五亩则东,枣园东、常家庄、张庄西、向西南拐至圪道村出南边界,全长17km左右,走向南段北北东向,中段及北段近南北向,轴部出露地层P2s3、P2sh1、P2sh2、T1L,两翼地层倾角3-12°。

图2-5.柿庄北煤层气区块地质构造特征

5)L14向斜:

北起东岭林场北,经河站沟西,后龙王沟西至枣园村东尖灭,全长约7.5km左右,走向近南北至北北东向,轴部出露地层T1L,两翼地层倾角2-5°。

6)L17背斜:

北起西堡头东、经善村东、南沟东、城关林场西,大麻地沟西,至秋峪西尖灭,走向北北东向,区内长约8.7km左右,轴部出露地层T1L,两翼地层倾角4-8º。

7)L18向斜:

位于L17向斜东1km左右,走向大致与L17平行,区内长约8.8km左右,轴部出露地层T1L,两翼地层倾角3-9º。

(图2-5)

2.3.2断层

岳山区块内仅发现二岗山北正断层(F1):

由壁村东南进入勘查区,向西南经松木厂、陈家庄、岳阳一线,至野集庄北消失。

勘查区内延伸长约13km,走向N15°E-N45°E,倾向NW,倾角70°,区内大部分被第四系黄土覆盖,局部见断点,所见地层均为T1L地层,但断点断距不明显无法判断,推断其断距约20-50m。

柿庄区块内4条正断层均未落在研究区内(图2-5)。

2.4水文地质

2.4.1水文单元及水系

研究区位于沁水盆地南缘中低山丘陵区,水文地质单元属延河泉域北部和辛安泉域南部。

延河泉域是一个从补给到排泄完整的地下水泉域,主要含水层是奥陶系厚层状碳酸盐岩。

西南边界为震旦系和寒武系下统构成的地表分水岭,是岩溶含水层的隔水边界及泉域的汇水边界;东南边界由晋获褶断带构成,是延河泉域、三姑泉域的地下分水岭;西北部及北部边界由寺头断层及奥陶系岩溶深埋区构成;东北部边界由东北部岩溶地下分水岭构成。

泉域总面积2900km2。

区域地势为四周高、中间低,山区标高一般为1000-2300m。

沁河纵贯泉域中部,属黄河流域。

其主要支流有芦苇河、南大河、长河、西冶河、固县河等。

普查区内主要河流为柿庄河、十里河、固村河,均属固县河支流,属季节性支流,其流量受大气降水影响很大,平时无水或水量很小。

柿庄区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2℃,年降水量412.5-891.2mm。

辛安泉域是一个从补给到排泄完整的地下水泉域,即北至人头山、西至云梦山、南至雨中山、东至太行山麓隔水层隆起地带。

主要含水层是奥陶系厚层状碳酸盐岩含水层。

区域东部地势高竣,出露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呈南北向长条状分布,含岩溶裂隙水。

向西地势逐渐降低。

区域中部和西部地区属长治盆地,多被切割成黄土丘陵和低山,海拔800-1200m。

该盆地为新生代早期形成的断陷盆地,堆积物最厚可达300m,其间有若干孔隙含水层。

盆地中心为武乡-阳城凹褶带。

区内尚有少量古生界的碎屑岩地层出露,含一系列裂隙含水层,富水性弱。

盆地范围内奥陶、寒武系灰岩岩层埋藏较深。

岳山区内主要河流为浊漳河,属海河水系。

浊漳河分南、北、西三源,南源发源长子县的发鸠山,长104km。

西源发源于沁县漳源以北,长80km。

南源和西源在襄垣县甘村附近汇合,并向北东流至襄垣县小蛟村,又汇合发源于榆社县三县垴,流长116km的北源。

汇合后向东南流经44km至辛安村再折向东流,在平顺县下马塔以东出省境。

流域面积省境内11741km2,晋东南区为10037km2,年径流量为12.7亿m3。

岳山区区位于太行山中段西侧的上党盆地东南部边缘。

地貌形态以中、低山为主,地形标高在933.00-1368.90m之间。

该区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6℃,年降水量371.1-964.7mm。

2.4.2地层含水性

研究区内含水层按含水介质可分为六类:

1)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地表未出露,勘查区内埋藏较深,含水层可分为奥陶系上、下马家沟组及峰峰组,岩性为石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状泥灰岩及石膏层组成,主要为岩溶裂隙含水层,富水性不均一,据区域资料,为弱-中等富水性含水层。

据赵庄勘查区精查资料,区域层厚600m左右。

钻孔揭露最大厚度261.31m,最小为184.60m,多数钻孔揭穿峰峰组而进入上马家沟组。

从所有揭露该含水层的情况看,多数钻孔均发育有溶隙,溶孔或溶洞等,岩溶裂隙发育。

从简易水文情况看,除个别钻孔外,多数钻也均发生严重漏失。

该含水层组富水性中等-强。

据邻近收集的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40L/s.m左右,水位标高在640-680m左右,水质类型为HCO3-·SO42-Ca2+·Mg2+型。

赵庄井田内4602号钻孔O2f含水层抽水试验资料为:

q=0.0460L/s.m,水位标高+724.08m,水质类型为:

HCO3--K++Na+型。

2)上石炭统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地表未出露,据勘查区资料,自K2石灰岩底到K4石灰岩顶。

主要含数层砂岩含水层及K2、K3、K4、K5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构成太原组各煤层的主要充水水源。

据区域资料,属于弱富水性含水层。

3)碎屑岩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自K5石灰岩顶到T1h,含水层由粗-细粒砂岩、含砾粗粒砂岩等组成,裂隙发育,为良好的含水层,含砂岩裂隙水。

上述含水层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本次调查和尚沟(T1h)、刘家沟组(T1L)及石千峰组(P2sh)泉流量为0.01-2.53L/s,其中以刘家沟组(T1L)富水性较好,属弱-中等富水性含水层,水质为HCO3-Ca2+型。

据赵庄勘探区精查资料,4702号钻孔P1x+P1s含水层抽水试验资料为:

q=0.0920L/s.m,k=0.0498m/d,水位标高+956.71m,水质类型为SO42-·HCO3--Ca2+型。

井田内井检孔P1s含水层抽水试验结果为“抽干”。

据长治勘探区详查资料,1304、3201两孔抽干,2102孔抽水数据为:

单位涌水量0.0019L/s.m。

该含水层组属富水性弱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4)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K8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K8砂岩为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分界,岩性以中、细粒砂岩为主,局部地段出现粗粒砂岩平均厚4.95m,一般裂隙较发育,局部充填。

据赵庄勘探区精查资料,钻进至该层位时,钻孔消耗量变化明显,个别钻孔发生严重漏失现象。

该含水层富水性与裂隙发育程度及其充填情况有关。

井田内井检孔P1x+P2s含水层抽水试验资料为:

q=0.0211L/s.m,k=0.0551m/d。

水位标高+923.08m,水质类型为HCO3--K++Na+型。

5)基岩风化带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含水空间以风化裂隙为主,局部以砂岩裂隙为主。

富水性受风化裂隙发育程度和地形及大气降水的影响。

据赵庄勘探区精查资料,井田内4702孔对基岩风化带抽水试验资料为:

q=0.7232L/s.m,K=0.8746m/d,水位标高为+958.81m,水质类型为SO42-·HCO3--Ca2+型,富水性中等。

井田内井检孔对基岩风化带抽水试验资料为:

q=0.0974L/s.m,k=0.1130m/d,水位标高为+950.28m,水质类型为HCO3-·Cl--K++Na+·Ca2+型。

6)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

即Q2、Q3、Q4地层,主要分布于各大沟谷两侧、河床及河漫滩,该地层孔隙发育,砾石层厚,富水性强,特别是Q2底砾及Q4砂砾石层,富水性好,但不均一,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水的补给,为良好的浅层含水层。

水质为HCO3--Ca·Mg型。

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

2.5煤岩煤质

2.5.1煤岩特征

研究区包括柿庄北部和岳山南部,煤牌号为焦煤—无烟煤Ⅱ,煤化程度属高阶煤,可采煤层为黑色、灰黑色,以金属光泽为主,中-细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内生裂隙较发育,煤的硬度较高,煤层呈块状,煤的破坏类型为硬煤:

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

3号煤镜质组反射率Ro,max=2.5-3.22%,其变质程度属Ⅵ-Ⅶ阶段。

镜质组含量79.70

-84.30%,平均81.6%,宏观煤岩类型为半亮-光亮型煤,煤组分以亮煤、暗煤为主,

镜煤及丝炭含量少。

15号煤镜质组反射率Ro,max=2.57-3.40%,其变质程度属Ⅵ-Ⅶ阶段。

煤镜质组含量74.70-83.80%,平均79.7%。

宏观煤岩类型为半亮-半暗型煤,煤组分以亮煤、暗煤为主,镜煤及丝炭含量少。

2.5.2煤质特征

1)水分

3#煤水分含量0.08-4.28%,平均1.24%(图2-6左);15#煤水分含量0.5-4.46%,平均

图2-6.柿庄北煤层水分含量等值线(左3#,右15#)

1.19%(图2-6右)。

2)灰分

灰分含量一定程度上预示煤层割理发育频度,低灰分(灰分<10%)可间接揭示渗透性良好。

由图2-7可知:

3#煤灰分整体较15#煤低,也就是说3#煤渗透性整体优于15#煤。

3#煤灰分含量7.79-23.01%,平均13.32%(图2-7左);从平面分布来看,低灰分区位于研究区北部,高灰分区位于西南角,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