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3362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8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手册.docx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手册.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手册.docx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手册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手册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理和基本条件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1.1为什么原子吸收光

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原子对固有波长光的吸收进行测定。

所有的原子可分类成具有低能量和高能量的。

具有低能量的状态称为基态而具有高能量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处于基态的原子吸收外部能量,变成激发态。

例如,钠主要有两种具有较高能量的激发态,分别比基态原子高2.2eV和3.6eV,如图1.1.(eV是能量的计量单位,称为“电子伏特”)当2.2eV能量给于处于基态的钠原子,原子将移动到激发态(I);当3.6eV能量给予基态,原子将移动到激发态(II)。

给予的能量以光的形式,2.2eV和3.6eV分别相当于589.9nm和330.3nm波长光的能量。

对于钠基态原子而言,只吸收这些波长的光,而不吸收其他波长的光。

图1.1钠的能级

基态和激发态能量的差取决于元素和吸收光的波长。

原子吸收光谱法使用空心阴极灯(HCL)。

HCL给出被测定元素的特征波长的光。

根据光吸收从而测定原子密度。

1.2光吸收率和原子密度之间的关系

当一定强度的光给予许多处于基态的原子时,部分的光被原子吸收。

原子密度决定吸收率。

图1.2原子吸收的原理

如图1.2.,当强度Io的光照射到密度为C的原子蒸气上,蒸气的长度是1,光经过原子蒸气以后强度减弱为I。

I和Io之间具有下列关系:

(k:

比例常数)或上述关系式称为Lambert-Beer定律,值为吸收。

上述公式表明吸收正比于原子密度。

 

例如,当1,2和3ppm样品的吸收测定后,以浓度和吸收作图,得到如图1.3.的直线,以图象表示的吸收和浓度的关系称为校准曲线。

当一个未知样品的吸收得到后,其浓度就可如图所示求得。

图1.3校准曲线

1.3样品原子化的方法

上述原理可应用到自由原子对光的吸收。

“自由原子”意味着没有和其他原子结合的原子。

然而,样品中要分析的元素并不一定处于自由状态,而常常于其他元素结合成为所谓的分子。

例如,海水中的钠多数与氯结合形成NaCl(氯化钠)分子。

分子状态样品不能测定原子吸收,因为分子不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这些结合的原子必须使用一些手段,切断相互的结合使之成为自由原子。

这一过程称为原子化。

最常用的原子化方法是热解离,即把样品加热到高温,使分子转换到自由原子。

热解离方法又可分成火焰方法,采用化学火焰作为热源;和无火焰方法,采用非常小的电炉。

a)火焰原子吸收:

用于原子化的火焰使用燃烧器产生,这是最普遍的方法。

目前商品原子吸收装置作为标准配备几乎都有燃烧器。

图1.4火焰原子吸收

图1.4.是典型的燃烧器示意图。

图中说明以氯化钙形式的含钙溶液样品的测定。

样品首先通过雾化器雾化。

大的水滴作为废液排放,只有细的雾粒在雾化室与燃气和助燃气混合送入火焰。

当这些雾粒进入火焰中后,雾粒迅速蒸发产生细的氯化钙分子颗粒。

这些颗粒在火焰中由于热的作用,氯化钙进一步离解成自由的钙原子和氯原子。

如果波长422.7nm(Ca)的光束照射到这部分火焰时,就产生原子吸收。

在火焰的上部,部分钙原子与氧结合变成氧化钙,而一部分进一步电离。

因此,光通过火焰的上部原子吸收的灵敏度就不会太高。

许多不同种类的气体组合曾被用作原子化的火焰。

考虑到分析灵敏度、安全、使用简单和稳定性等因素,四种标准火焰被应用于原子吸收:

空气-乙炔,氧化亚氮-乙炔,空气-氢和氩-氢。

这些火焰应用于不同的元素,关键取决于温度和气体的特性。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的基本条件

装置设置到最优的分析条件才能获得好的测定结果。

最优的条件取决于样品的组成和测定的元素。

即使元素相同,但样品的组成不同其最优的测定条件也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分析中需要全面探索测定条件。

2.1装置的条件:

a)分析线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光包括一些阴极元素和填充气体的初级和次级光谱线。

这些光谱比较复杂,尤其是周期表之间的4,5,6,7和8列中的元素光谱更为复杂,有数千条谱线。

在许多谱线中有部分产生原子吸收。

使用原子吸收分析选择最灵敏的光谱线。

根据样品中元素的浓度范围,选择吸收灵敏度合适的光谱线用于分析也可考虑。

表2.1.显示,一个元素也许有两条或更多的谱线呈现原子吸收性质,因此可根据情况选择光谱线使之具有合适的吸收灵敏度和发射强度。

此外,在分析样品中的主要组成时,由于其浓度高可选择次灵敏线进行测定,避免稀释误差。

表2.1分析线和吸收灵敏度(空心阴极灯的特征和处理方法火焰类型均为:

空气-乙炔

元素

分析线波长

(nm)

吸收灵敏度

Ag

328.07

338.29

10

5.3

Bi

223.06

222.83

306.77

10

3.0

2.5

Ca

422.67

239.86

10

0.05

Cd

228.80

326.11

10

0.02

Co

240.73

251.98

243.58

346.58

10

4.4

1.3

0.5

K

766.49

769.90

404.41

10

2.5

0.03

Mg

285.21

202.58

10

0.9

Cr

357.87

425.44

427.88

428.97

10

4.4

2.7

1.0

Na

589.00

589.59

330.23

330.30

10

4.8

0.02

Mn

279.48

280.11

403.08

10

4.7

1.1

如图2.1.钙、镁在其目标分析线附近没有其他光谱线。

对于这样的分析线,狭缝宽适当的大些可以得到足够的能量。

图2.1灯光谱

镍在其目标分析线232.0nm(2320A)附近有许多光谱线。

由于镍原子对这些邻近波长谱线几乎不吸收,因此光谱仪的分辨能力必须增加(狭缝宽变窄)以使这些光与232.0nm的光分开。

如果在低分辨能力条件下测定,测定灵敏度变差,同时,校准曲线的线性也变差(图2.2)。

钴(Co),铁(Fe),锰(Mn)和硅(Si)的光谱类似镍,非常复杂。

光谱仪的分辨能力必须小于2A才能正确测定这些元素。

图2.2狭缝宽和校准曲线

c)灯电流值

如果空心阴极灯操作条件不合适,光谱线产生多普勒变宽或自吸收变宽,影响测定结果。

多普勒变宽是由于空心阴极灯周围的温度变化造成的,对灯的发射无贡献。

由于空心阴极灯的电流增加,亮度增加;因此光谱线变宽导致吸收灵敏度下降如图2.3。

空心阴极灯的寿命通常以安培-小时(A.Hr)表示。

因此,灯电流增加寿命缩短。

在上述情况下,阴极灯的电流低一些为好;但是如果太低的话亮度也随之下降。

此时检测器灵敏度必须增大,但是导致噪声变大。

灯电流值的选择取决于三个因素:

灯的亮度(噪声)、吸收灵敏度和灯的寿命。

图2.3灵敏度与空心阴极灯电流值的关系

2.2火焰原子吸收的分析

a)火焰的选择

原子吸收分析中使用的标准火焰类型有空气-乙炔、空气-氢、氩-氢和氧化亚氮-乙炔火焰。

这些火焰的温度、氧化还原性质、和发射特征有所不同。

必须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待测元素的种类选择最优的火焰。

空气-乙炔火焰(空气-乙炔)这种火焰应用最为广泛可分析约30种元素

图2.4各种火焰的光吸收

火焰类型

最大温度

氩-氢

空气-氢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1577oC

2045oC

2300oC

2955oC

b)助燃气和燃气的混合比

原子吸收分析的测定条件中助燃气和燃气的混合比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混合比影响火焰温度和环境,从而也决定了基态原子生成的条件。

因此,火焰的类型以及下章中要说明的光束在火焰中的位置控制了80~90%的吸收灵敏度和稳定性(重现性)。

Cu、Ca、Mg等元素的灵敏度随着火焰氧化性的增加(包含较多助燃气,贫燃气火焰)而增加;而Sn、Cr和Mo,等的灵敏度随着火焰的还原性增加(火焰包含较多的燃气,富燃气火焰)而增加。

由于极端的富燃气或贫燃气将导致火焰的不稳定,因此必须根据测定对象设置最优的混合比。

吸收值在空气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乙炔流量可求得吸收值最大的混合比。

由于此值还受下章讨论的燃烧器位置的控制,所以必须调节乙炔流量和燃烧器的高度才能决定最优的混合比。

b)光束在火焰中的位置:

火焰中产生的基态原子的分布不是均匀的,不仅因元素而异,也与火焰的混合比有关。

图2.5显示测定铬时,气体混合比的变化与基态原子分布的关系。

由图可见,原子分布和密度随混合比的改变而改变。

因为吸收灵敏度随光束在火焰中的位置而改变,燃烧器必须设置到最优的位置才能得到最优的分析结果。

图2.5空气-乙炔火焰中铬原子的分布

表2.3元素和测定用的火焰

3.标准样品

3.1储备标准

用于原子吸收的标准样品一般是用酸溶解金属或盐类做成。

当长期储存后有可能产生沉淀,或由于氢氧化和碳酸化而被容器壁吸附从而浓度改变。

市场上有标准溶液销售,这些一般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金属的酸性或碱性溶液。

一般这些标准溶液的保质期是1~2年,必须在此期间使用。

储备溶液通常是高浓度的酸性或碱性溶液,金属浓度一般1mg/ml。

然而,即使是高浓度的储备液,也最好不要超过1年。

储备标准溶液,要避免阳光照射也不要存储在寒冷的地方。

3.2制作校准曲线用的标准溶液

储备液经过稀释即成为制作校准曲线的标准溶液。

对于火焰原子吸收,储备液一般是1/1000稀释(ppm)。

在电热(无火焰)原子吸收中,储备液要经过1/100,000~1/1,000,000稀释。

当储备标准只用水稀释,许多元素有可能产生沉淀被吸附而降低浓度。

因此,校准曲线用的标准溶液往往使用0.1M浓度的相同酸或碱溶液稀释制备。

校准用的标准溶液长期使用后浓度容易改变,因此推荐在每次测定前新鲜制备。

图3.1显示仅用水稀释的Fe标准溶液长期放置的变化。

Fe1000ppm的储备标准,盐酸浓度0.1M,用水稀释到0.5,1.0,1.5和2.0ppm。

储备标准制备后立即稀释到需要的浓度进行测定,此后每隔1小时测定一次,总计测定6次。

0.5ppm溶液在1小时后呈现浓度下降,2.0ppm溶液在3小时后也呈现浓度下降。

5小时后,0.5和1.0ppm溶液的浓度几乎下降一半。

图3.1Fe标准样品放置的影响

3.3标准溶液的制备方法

1.Ag(银)

1.0mgAg/ml标准物质:

硝酸银(AgNO3)

1.575g的硝酸银在110oC干燥,用硝酸(0.1N)溶解后用硝酸(0.1N)准确稀释到1000ml。

2.Ca(钙)

1.0mgCa/ml标准物质:

碳酸钙(CaCO3)

0.2497g的碳酸钙在110℃干燥约1小时后,溶解于盐酸(1+1)5ml中,用水准确地稀释到100ml。

3.Cd(镉)

1.0mgCd/ml标准物质:

金属镉99.9%以上

1,000g的金属镉加热溶解于硝酸(1+1)30ml中,冷却后用水准确地稀释到1000ml。

4.Co(钴)

1.0mgCo/ml标准物质:

金属钴99.9%以上

1.000g的金属钴加热溶解于硝酸(1+1)30ml中,冷却后用水准确地稀释到1000ml。

5.Cu(铜)

1.0mgCu/ml标准物质:

金属铜99.9%以上

1.000g的金属铜加热溶解于硝酸(1+1)30ml中,冷却后加入50ml硝酸(1+1),用水准确地稀释到1000ml。

6.Fe(铁)

1.0mgFe/ml标准物质:

纯铁99.9%以上

1.000g的纯铁加热溶解于20ml的王水,冷却后准确地稀释到1000ml。

7.Mg(镁)

1.0mgMg/ml标准物质:

金属镁99.9%以上

1.000g的金属镁加热溶解于盐酸(1+5)60ml中,冷却后用水准确地稀释到1000ml。

8.Mn(锰)

1.0mgMn/ml标准物质:

金属锰99.9%以上

1.000g的金属锰加热和溶解于20ml的王水和冷却后准确地稀释到1000ml。

9.Na(钠)

1.0mgNa/ml标准物质:

氯化钠(NaCl)

氯化钠在600oC加热约1小时,在干燥器中冷却,取2.542g溶解于水中,在加入盐酸后用水准确地稀释到1000ml。

盐酸浓度调节到0.1N。

10.Ni(镍)

1.0mgNi/ml标准物质:

金属镍99.9%以上

1.000g的金属镍加热和溶解于硝酸(1+1)30ml和准确地用水稀释到1000ml。

11.Pb(铅)

1.0mgPb/ml标准物质:

金属铅99.9%以上

1.000g的金属铅加热和溶解于硝酸(1+1)30ml和用水准确地稀释到1000ml。

12.Zn(锌)

1.0mgZn/ml标准物质:

金属锌99.9%以上

1.000g的金属锌加热溶解于硝酸(1+1)30ml中,冷却后用水准确地稀释到1000ml。

4.校准曲线的制备和测定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基于以下事实:

样品浓度正比于原子化阶段时对光的吸收。

作为测定方法,通常可采用

(1)校准曲线法和

(2)标准加入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校准曲线通常在低浓度区域呈现良好的线性,但是在高浓度区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弯曲,导致误差。

因此,推荐采用线性良好的浓度区域。

4.1校准曲线法

首先测定几个已知浓度的样品溶液(三个或更多不同浓度的溶液),用浓度对吸收作图制备校准曲线如图4.1

(1),然后测定未知样品的吸收,从校准曲线得到目标元素的浓度。

如果标准样品和未知样品溶液的组成有区别,测定值就可能有误差。

因此,推荐使用与未知样品溶液组成类似的标准样品。

制备标准样品溶液时,要使未知样品溶液的浓度落在标准系列的浓度范围内。

(1)校准曲线法

(2)标准加入法

图4.1校准曲线

4.2标准加入法

几个(4或更多)等量的未知样品溶液,加入不同量的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溶液。

测定这一系列样品的吸收。

用吸收对加入的标准样品溶液浓度制备校准曲线如图4.1

(2)。

外推和延长与横坐标轴相交,该交点与横坐标(浓度轴)上的加入浓度为0的点(原点)之间的距离即是未知样品的浓度。

图4.2显示标准加入法样品溶液制备的示例。

准备4个100ml容量瓶,在各容量瓶中放入10ml浓度约10ppmMg的未知样品。

然后在上述容量瓶中各加入0,10,20和30ml的Mg浓度1.0ppm标准溶液。

然后,加容积使总体积到100ml。

样品中Mg的浓度分别为x,x+0.1,x+0.2,x+0.3ppm。

测定和制备校准曲线如图4.2

(2)得到Mg的浓度为xppm。

此值乘以10,即是未知样品的Mg的浓度。

此方法的优点是可降低由于组成不同引起的各种干扰的分析误差。

因为,校准曲线的组成与样品非常接近,此方法的前提是校准曲线在低浓度时呈现良好的线性,并在无加入时通过原点,否则,将会导致误差。

4.3校准曲线的浓度

通常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吸收在0.5以下校准曲线呈现线性,因此最好校准曲线的吸收在0.3左右。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吸收灵敏度一般用1%吸收值(0.0044Abs。

)或检测限值表示。

1%吸收值是给出0.0044吸收的样品的浓度;检测限值是相对于2倍噪声高度的样品浓度。

因为1%吸收灵敏度相当于0.004Abs。

校准曲线的浓度设置,低限样品的浓度应该相当于10倍的1%吸收值的浓度,上限相当于70~80倍的1%吸收值的浓度,则吸收在0.04~0.3之间,可认为是最优的校准曲线的浓度范围。

以Cd举例,校准曲线的浓度范围0.12~0.96ppm,因为火焰原子吸收法1%吸收值是0.012ppm见表4.1.

如从检测限值决定校准曲线的浓度范围,校准曲线的最高浓度应该约1000倍检测限值,因为检测限值相当于1/10~1/20的1%吸收值。

如果未知样品的浓度低于设置的校准曲线的浓度范围,则可考虑采用电热原子吸收法,因为电热原子吸收法的1%吸收值是火焰原子吸收法的1/5左右,虽然测定准确性将可能稍差些。

当未知样品的浓度高于设置的浓度范围,则可调节燃烧器的角度降低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

图4.3显示燃烧器角度和灵敏度之间的关系。

如果燃烧器角度转动90o,灵敏度下降到1/20,与标准条件比较可测定相当于20倍的浓度。

图4.2标准加入法制备标准溶液的示例

图4.3燃烧器角度和灵敏度之间的关系

表4.1火焰和电热原子吸收方法的1%吸收值

火焰原子吸收

电热原子吸收

元素分析波长气体类型

1%吸收浓度(ppm)

1%吸收浓度

(ppb)低

1%吸收浓度

(ppb)高

Ag

Al

As

Au

B

Ba

Be

Bi

Ca

(1)

Ca

(2)

Cd

Co

Cr

Cs

Cu

Dy

Er

Eu

Fe

Ga

Gd

Ge

Hf

Hg

Ho

Ir

K

La

Li

Lu

Mg

Mn

Mo

Na

Nb

Ni

Os

Pb

(1)

Pb

(2)

328.1

309.3

193.7

242.8

249.7

553.5

234.9

223.1

422.7

422.7

228.8

240.7

357.9

852.1

324.7

421.2

400.8

459.4

248.3

287.4

368.4

265.1

307.3

253.7

410.4

208.8

766.5

550.1

670.8

360.0

285.2

279.5

313.3

589.0

334.9

232.0

290.9

217.0

283.3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氩-氢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0.04

0.63

0.4

0.2

12

0.25

0.025

0.25

0.06

0.02

0.012

0.06

0.08

0.03

0.04

1.0

0.8

0.5

0.08

1.3

30

1.7

16

0.14

1.2

1.4

0.012

70

0.03

12

0.0035

0.028

0.5

0.005

30

0.08

1.5

0.1

0.25

0.5

1.0

0.48

 

0.55

0.06

0.02

0.28

0.10

0.20

 

0.19

 

0.03

 

0.02

0.15

0.02

0.40

 

0.29

0.14

0.22

 

0.005

0.07

0.05

0.05

 

0.12

 

0.02

0.5

0.004

0.16

 

0.13

火焰原子吸收

电热原子吸收

元素分析波长气体类型

1%吸收浓度(ppm)

1%吸收浓度

(ppb)低

1%吸收浓度

(ppb)高

Pd

Pr

Pt

Rb

Re

Ru

Sb

Sc

Se

Si

Sm

Sn

(1)

Sn

(2)

Sn(3)

Sn(4)

Sr

Ta

Tb

Te

Ti

Tl

V

W

Y

Yb

Zn

Zr

As(H)

Bi(H)

Sb(H)

Se(H)

Sn(H)

Te(H)

247.6

495.1

265.9

780.0

346.0

349.9

217.6

391.2

196.0

251.6

429.7

224.6

286.3

224.6

286.3

460.7

271.5

432.6

214.3

364.3

276.8

318.4

255.1

410.2

398.8

213.9

360.1

193.7

223.1

217.6

196.0

286.3

214.3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氩-氢

氧化亚氮-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氧化亚氮-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空气-乙炔

0.09

30

1.3

0.06

12

0.6

0.33

0.5

0.5

1.3

15

2.0

5.0

0.8

2.0

0.06

15

12

0.3

1.8

0.3

1.0

8.0

3.0

0.1

0.011

15

0.06

0.12

0.25

 

0.35

 

1.6

0.7

 

5.5

 

2.1

2.1

1.3

 

0.03

 

0.25

0.28

0.57

2.0

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干扰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干扰通常可分类成分光干扰、物理干扰和化学干扰。

分光干扰取决于装置和火焰性质。

当分析用的光谱线不能完全从其他邻近线分离时,或当分析用的光谱线被火焰中产生的非目标元素原子蒸汽的其他物质吸收时就引起干扰。

物理干扰是由于物理条件例如样品溶液的黏度或表面张力的不同而引起导入到火焰中样品量的变化产生的误差。

化学干扰常常发生在一些样品和元素,在火焰中其原子产生电离,或原子与共存物质作用产生难离解(破碎)化合物,此时基态原子的数量降低影响吸收。

5.1分光干扰及其校正方法

分光干扰是由于原子或分子吸收造成的。

干扰是由于待测原子的光谱线与其他元素的邻近光谱线互相重叠。

如果测定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