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经济学原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5899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衡经济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平衡经济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平衡经济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平衡经济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平衡经济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衡经济学原理.docx

《平衡经济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衡经济学原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衡经济学原理.docx

平衡经济学原理

平衡经济学原理

——以产品“供给难度”为视角

 

其实只要将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价格转向产品就会出现一片新天地,经济学研究的面貌也会因此改变。

笔者提出的“平衡经济学”就是从“产品”的研究开始的,这是与其他经济学门派完全不同的地方,平衡经济学探讨的是产品供给难度的差异,产品供给的效率,产品供给的平衡等,并以此为基础为经济效率的提高,经济危机的解决提供思考和解决的思路,而下面的系列文章就分别从这些不同的方向来展开研究,相对于传统经济学研究,平衡经济学也许不是新的体系,但是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

一、人类200年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成果

二、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不应该是价格而应该产品

三、论经济学视角下的产品“供给难度”差异

四、经济为何有危机?

五、经济效率如何提高?

六、等待效应——影响经济效率的第一因素

七、做企业为何能赚钱?

 

一、人类200年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成果

有评论家指出,中国最缺“懂市场”的经济学家,“懂市场”确实非常重要,其实经过众多经济学家连续两百多年的“接力研究”,市场经济的秘密已经大部分揭开,市场经济已经没什么秘密可言。

所谓“懂市场”其实就是只要充分理解了这两百多年人类对市场的研究成果,就差不多了,可惜中国的主流学术界对这些成果还基本不了解,用大家常用的话说,就是中国部分学者的的经济水平还“停留在本科一年级的水平”或是“停留在西方经济学第一章”的水平,本文就对众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下梳理。

首先是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发现的是市场经济最明显的一个因素“价格”,价格机制也就是供求机制,是亚当斯密最大的发现,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是灵验的,因为当产品不足时,价格就升高,供应就增长,产品过剩时,价格就降低,产品生产就减少,所以价格机制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发现。

很多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机制”其实就是“价格机制”,但价格机制绝非市场经济的全部。

接着是马克思的发现,马克思又充分研究了影响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大元素“需求”,马克思发现市场经济是存在“需求不足”的,造成“需求不足”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剥削导致了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就导致了经济危机。

接下来是凯恩斯的发现,仍然是围绕需求,凯恩斯并没有从企业家剥削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凯恩斯认为消费者者自身的需求也是有限度的,一个产品不可能“总买”,有“买够”的时候,“买够”了也就不买了,因此当人们都买够了的时候,如果工厂还继续生产,那么必然造成经济危机。

凯恩斯的“买够了”的理论就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消费递减”理论,也就是当一个人的收入增加时,新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少。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买够了”,该买的都买了,也就不买了。

这种原因会导致需求不足,这是凯恩斯的发现,凯恩斯的这一发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现在维持社会消费的都是“换代消费”,比如功能手机换成智能手机,显像管电视换成液晶电视等,如果科技不进步,换代消费停滞,那需求不足的问题马上就会爆发出来,所以科技进步的步伐稍微一放缓,经济就马上爆发危机,其原因就在这里。

后来经济学家西蒙发现了“理性”的问题,以前认为人类是“完全理性”的,当然这种看法存在非常明显的错误,但即使这样,一定时期内人们还是按这一前提进行研究的,很长时间人类并没质疑,甚至没有将“理性”当做一个经济课题来研究,但是后来发现,这样的研究范式问题很大,人类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的结果是什么呢,也是价格失灵,因为有限理性,昂贵的产品人类可能疯抢,便宜的产品可能没人要,人类对“昂贵“和“便宜”的认识都错了,价格机制当然也就不起作用了。

“有限理性”理论非常实用,可以符合和解释很多经济现象,他的发现者西蒙也因为这一个发现,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这一理论不仅改变了经济学,也改变了管理学,其实学过管理学的人对西蒙这位学者都非常的熟悉,现在的管理学理论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论上的,相反,经济学界的人很少了解他。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信息”的问题,在被简化的市场模型中,交易双方是信息充分的,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如果交换双方没有足够而充分的信息,那么交换也无法完成,市场交易受制于信息,大家经常看到一个地方的农产品严重过剩,而另一个地方想买买不到,这就是信息的问题。

这就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这也就是后来的“信息经济学”分支出现的原因,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也因为发现了这个问题而获得198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也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

产品的“标准化”是非常有用的信息之一,产品标准化了,价格就是透明的,市场定价也就是规范的,而很多服务业,比如医疗服务,很难实现标准化,也就是服务的购买者——病人对医生销售的产品——医疗服务不具备知情权,他们的服务也难以标准化,所以医疗领域是纠纷最多的领域,这也是信息经济学可以解释的现象。

后面是人们发现了影响市场失灵的原因,还有“交易成本”的问题,市场经济需要交易才能完成,如果市场双方“交易的成本”非常高,那市场交换根本就无法完成,市场也就失灵了。

科斯认为,在最初的经济形态中,市场的主体是个人,后来出现了公司和政府,这都是因为“交易成本”太高的问题,科斯是个倾向社会主义的学者,当时他提出这个理论很大程度上是用来论证计划经济的优越性,1991年,科斯因为这个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很多国家基础设施由私人公司兴建,但由于高昂的拆迁成本和土地购买成本,这些设施根本无法建立起来,因为拆迁的过程就是交易的过程,每次拆迁涉及交易对象太多,需要一个个去协商,交易成本太大,私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政府往往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后来人们还发现了“垄断”和“自然垄断”的问题,“自然垄断”是个经济学的传统概念,但得到人们的重新重视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代经济学一般认为:

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市场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垄断,经营这些部门如果进行竞争,则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或者市场秩序的混乱。

市场发挥作用,需要竞争,但竞争的前提是产品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是多方市场,而不能是单方市场,这样价格才能比较和协商,如果只是一家,那市场就无法发挥作用,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很多特定的行业本身就无法形成竞争,比如自来水网,铁路网,电网,这些都是自然垄断的,都必须只有一家提供才效率最高,如果两个城市之间修建多条铁路竞争的话,那必然出现票价翻倍,或是上座率很低的情况,同样电网,自来水网等也是一样,对于自然垄断的行业,不能形成竞争,只能在私人垄断和政府垄断中进行选择,但实践证明,在这些领域,政府垄断往往效果更好,因为:

第一,国家垄断经营的话,企业决策更能从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中国现在的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大通道建设,海外能源布局都是国企的功劳,私人企业不会做这些的,也根本做不到,这些都保障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电力不足的问题,关键就是缺乏国有企业。

其次,国家经营更符合社会利益,私人垄断必然出现恶意涨价情况,,比如在美国铁路曾经是私人的,拥有铁路的私人资本家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漫天要价,最终导致美国的农场主纷纷破产,美国在“进步运动”时期第一个整治的就是铁路,后来干脆将铁路国有化了。

而且很多自然垄断行业私有化后,其安全状况也很难保证,比如在西方,很多航空公司私有化后出现客机频繁坠落现象,英国的铁路私有化后是世界上铁路事故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核电私有化后出现了巨大的核泄漏,美国铁路放松管制后,价格飙升,如果是国有经营就不会出现这些情况。

这归根到底是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和竞争性行业的区别造成的,竞争性行业由私人运营效率更高,而自然垄断行业由政府运营效果更好。

后来人们发现了“公共产品”的概念,公共产品与自然垄断略有类似,但不完全相同,公共产品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收费难”的问题,古代土匪说“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但我们细想,如果这个道路确实是土匪修的呢,他为什么不能收费呢,这就是反应的公共产品的收费难问题。

比如道路清洁也是这样,如果每个人走一次道路,收一元钱,在马路两头设卡,这根本不现实,因为公共产品最好的结果就是政府免费提供,谁的钱也不收。

当然也有的产品属于“半公共产品”比如高速铁路,灯塔等,封闭收费比较容易,也可以采取封闭收费的方法,在古代西方的灯塔很多都是私人兴建,来往船只统统收费,其实跟土匪差不多了。

现代经济学认为由于“搭便车”的存在使得分散的市场力量不可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而应成为政府弥补市场失效的主要职责之一。

后来人们还还发现了“外部性”的问题,外部性也称为“外部影响”,或是“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其实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不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又重新引起重视,“外部性”就是一个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在对自己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市场上的其他主体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比如生产面包的人,其外部影响就是正面的,生产毒品的商人,其外部影响就是负面的,而生产面包的商人如果在面包中添加了违禁的添加剂,其外部影响也是负面的,另外工厂生产都会排放有污染的水,气体等,也都是具有负面的外部影响的,也就是一个市场主体的外部影响得不到规范,轻则导致市场失灵,重则毁坏了整个市场。

比如一次核泄漏不能及时处置,就会让其周围大面积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大量的人口需要搬到别的地方生存。

大家常见的投机炒作等,其外部效应也不可忽视,总之市场主体的外部效应是绝对不能放任的。

“自由以他人的权利为界”,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如果一个人的自由,破坏了他人的权利,那这个人的自由是不应该被保护的。

如果存在产权划分,交易成本较低且参与人数较少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私下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比如养狗者给予邻居补偿使其接受养狗,但这种协商可应用的范围非常窄,大部分负面外部性都需要政府的干预与治理。

其实以上是以往经济学家的发现,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了一个尚未进入研究视野的问题,那就是“供给难度”的问题,很多“供给产难度”过大的产品也容易形成供给不足,导致市场失灵,比如很多产品早就发明了,但是不能哪个国家都能生产,比如大飞机,中国不需要大飞机吗,当然需求,但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从美欧购买大飞机,因为生产难度太大,中国不能生产,另外泰国、印度不需要高铁吗,当然需求,但是难度太大,他们生产不了,只能求助于中国,其实“供给难度”比任何要素都重要。

也是需求认真研究的问题。

对于供给难度过大的产品,私人企业家往往由于风险过大放弃生产,这时可以考虑兴建国企进行生产,比如世界各国的核电厂,超大规模的水电站,大飞机企业大部分都是国家兴兴建的,这必须根据产品的难度不同进行区别对待。

除此之外还有“市场过小”的问题,市场经济需要以“一定限度的需求”为基础,如果需求太小,就根本无法形成市场,诺奖学者卢卡斯曾经质问那些失业的人“为什么不到大学校园”去擦皮鞋,其实这就是市场太小的问题,擦鞋者最集中的是车站,广场等场所,这些地方人多,市场大,而大学校园,人虽然不少,但是总体上不如车站,广场多,而且学生的消费能力小,当然不能形成市场。

很多产品慢慢就被淘汰了,不是不存在需求,而是需求太小了。

前几年有人出了本书叫《长尾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比如很多图书由于市场太小被传统书店下架,但是有了网络之后,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即使销量很小的书也可以在网上长期销售,而网店仅仅销售这些市场已经很小的书,积累起来就是非常大的利润。

图书就是典型的受市场大小影响的行业,中国的新版图书在书店的售卖期一般为2个月,基本上2个月之后就下架,畅销书才可以长期买到。

我们将上面对市场的方方面面分析合并到一起,基本上就是市场经济的全貌了,而如果只看到一方面,而不知道其他方面,或是对其他方面视而不见,那就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其实看懂了这篇文章,也就看懂了两百年世界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世界两百年的经济学研究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这些。

我们阅读经济学教材时,就会发现大部分篇幅都是公式、模型、曲线,而这些都是没用的,经济学研究最重要的是思想和视角,这才是核心,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也是因为发现了新的经济视角才获奖。

二、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产品?

 

张五常讲过经济学在早期也被称为价格经济学,其实就反应的是经济学在长期内只研究价格一个因素,而对其他方面全然不知,经济学解释力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在经济学研究的早期,经济学广受质疑,但当时的经济学家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他们的研究局限性所致,而是错误的认为这是因为经济学不够精确,想把经济学打造成像物理学和数学那样的“精确学科”,这种经济学的“物理化”运动,不但没能挽救经济学声誉,反而让人给经济学贴上了“沉闷科学”的标签,其实真正的经济学要能服人,不在于其精确,而在于其解释力,而这又赖于对经济的全貌认识。

而现在价格只是经济学教材的第一章而已,早已经代表不了经济学的全部,而那些只懂点价格经济学的学者也被笑称为“只懂经济学第一章”,其来源就在这里。

笔者提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不应该是价格,而应该是产品”经济学家喜欢谈供给与需求,但供给与需求是什么的供给与需求呢,当然是产品,经济学必须研究产品,这样再研究供给与需求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而现在的经济学界往往将“人性假设”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这是不对的,经济学的基础是对产品的研究。

 

产品一直是各个经济学派最不应该忽略,但确确实实真就忽略了的研究对象,在以往的经济文献中,产品更多是作为一个“语言词汇”出现,而非概念或研究对象,也许一开始研究经济学的都是文科出身的学者,对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没有体会,也没有概念,也许是他们认为产品太简单不值得研究,但经济学最大的学问却是产品。

 

其实这种忽略也毫不奇怪,物理学的研究也是从“声热光电”等显而易见的物理现象开始的,化学研究也是从制造火药,制作豆腐等基本的生活需求开始的,其实任何一个学科都是从基本的,常见的现象研究起,经济学最常见的就是分工、交换、贸易和价格等经济现象,所以西方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学从这些显而易见的现象研究开始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但任何一门学问最终都会上升到对抽象的或是难以察觉的规律的认识上,物理学研究直到上升到了“原子”的层次才真正成为了一门精深的学问,物理学如果不能上升到原子的层次,即使再精深也不过是高级工匠而已,同样化学研究如果不是上升到分子层次的研究,那跟古代炼丹术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因此经济学家对产品研究的忽视也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是符合学术研究从易到难,从宏到微的规律的。

 

以前人们对经济学中分工、价格、贸易、产权等的研究其实就跟物理学家研究“声热光电”一样,而经济学研究也要像“物理学研究转向原子”和“化学研究转向分子”那样出现一次“质的飞跃”,而这样的飞跃将由对“产品”研究的引入来实现,经济学中“产品”概念就跟物理学中的“原子”和化学研究中的“分子”一样是最核心的概念,而这对一核心概念的研究也标志着经济学真正的成为了一门科学。

 

三、产品的“供给难度”区别

市场是由商品构成的,商品是市场交换的基本单位,那各个各个商品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这个问题目前的经济学研究其实并不深入,因为自从价格被引入之后,商品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价格的不同,而很少对“供给难度”进行研究。

但事情也并非完全这样,也有不少善于观察的经济学者,提出了一些受到广泛认可的概念,比如他们将产品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等,这是根据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同进行的分类,另外还有一种分类,那就是将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这是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比如公路、电讯网络、自来水等这些都是公共产品,其特征就是自然垄断,其他的就是私人产品了,比如汽车、家电、生活用品的,另外还有营销学上还将产品分为“耐用品”、“工业品”和“快销品”,这主要是根据不同产品的销售特点归类的。

以上这些分类,是人们根本产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的分类,那么从经济学上产品的根本差异应该是什么呢?

应该是“供给难度”的不同,根据产品供给难度的不同,可以将不同产品分布两大类,一类是“低供给难度”产品,一类是“高供给难度”产品,前者技术门槛低,回收成本快,使用劳动少等,很容易生产,后者可能就具有相反的特点,比如技术门槛高,投资周期长,使用劳工多等,这三大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是关键的。

“供给难度”又由两大因素决定,一个是生产难度,一个是交易难度,企业决定是否向市场供给一种产品,不仅取决于这种产品的生产难度,也会考虑这种产品的交易难度,如果有的产品生产很容易,但卖不出去,也不会有人生产。

“生产难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1,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越长,生产难度系数越高。

2、成本回收周期:

成本回收周期越长,生存难度系数越高。

3、生存所占空间:

产品生产所占空间越大,生存难度系数越高。

4,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越高,生产的难度系数越高。

5,生产风险:

生产风险越大,生产难度系数越高。

6,生产技术:

生产技术要求越高,生产难度系数越高。

7,生产者复杂度:

生产复杂度越高,生产的难度系数越高。

8、生产所需人数:

生产所需人数越多,生产难度系数越高。

“交易难度”由几下几个方面决定:

1、交换复杂度:

交易复杂度越高,交易难度系数越高,比如有的产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需要售后服务,而有的产品则需要非常麻烦的售后服务。

2、商品销售难度:

商品销售难度越高,交易难度系数越高,有的商品不需要推销,不需要讲解,就可以完成销售,有的产品则需要专门的业务人员进行推销。

3、交换对象多少:

交易对象越多,交易难度系数越高,比如公路,桥梁,灯塔,运河由于使用的人太多,收费难度太大。

4、回款难度:

回款越难,交易难度系数越高,比如有的产品是发货之前付款,有的产品是验收付款,有的是使用一段时间后再付款。

生存难度和交易难度合起来就决定了一个商品的供给难度,供给难度系数越大,具备生产这种产品生产能力的生产单位也就越少,供给难度系数越小,具备生产这种产品生产能力的生产单位也就越多,产品的供给难度系数的大小通常也是通过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单位的数量来反映的。

介绍完了产品供给难度系数的概念,我们还要介绍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生产单位成熟度”。

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的供给难度系数越大,生产单位的成熟度也就越高,反之生产单位的成熟度也就越低。

我们一般可以根据生产单位成熟度的大小将产品的生产单位分为个体生产者,小企业,大企业,政府四大类,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难度系数依次升高,难度系数最小的产品由成熟度最低的个体生产者,难度系数再大的产品由小企业或大企业进行生产,难度系数最大的产品将直接由政府进行生产,这几种是分工的不同,在平衡经济学中,政府也是市场主体,而非完全的市场旁观者和市场裁判。

四、经济为何会危机?

平衡经济学原理认为经济关系归根结底是交换关系,而经济平衡也根本的表现为交换的平衡,而由于各种商品供给难度系数不同导致的供应的程度不同,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就知道,低供给难度系数的产品,总是供给充足,从不断货,而高供给难度的产品就会经常断供,这种一方面是供给充足,一方面就供给短缺,最终就会造成着交换不平衡的现象,这就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

比如肥皂、洗发水属低供给难度产品,所以从来就不会出现肥皂和洗发水的短缺,而道路和桥梁则难供给产品品,所以永远处于供给不足的情况,公共产品由于投资周期长,产生效益慢,收费难,基本上都属于难品,所以公共产品从来就是供给不足的,这在经济学上也被称为“公共贫困”。

  经济危机表面上是表现为“低供给难度商品”的过剩性危机,但其实质则是“高供给难度商品”的供应不足所致,因此平衡经济学主张的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是提高“高难供给难度产品的供应”,从而让经济实现新的平衡。

这就需要政府从不同程度进行引导,扶持,必要时进行介入,这种介入主要针对高供给难度产品,可以对其进行技术支持,资金扶持等。

  不同供给难度系数的产品对价格机制的敏感程度不同,低供给难度系数的产品在发生短缺时,可以在价格杠杆的作用下促进生产从而满足需求,而高难度系数的产品则对价格机制不敏感,甚至是出现无人供应的情况。

因此如果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政府的合理介入。

比如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很多产品由于难度系数过高无人供应,而政府又不介入则导致很多产品供应不足,经济发展裹步伐不前。

平衡经济学反对“自由放任”原则,也反对将政府定位为“裁判员”的角色。

平衡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是“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的角色都应该具备。

比如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兴办国有企业则属于教练员的角色,而政府为市场制定规则则属于裁判员的角色,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则属于运动员的角色,多个角色都不可偏废。

但政府如何介入市场,关键看国家的发展阶段,必须视需要而定,不能过多的揽责,更不能卸责。

五、经济效率如何提高?

  经济学有两大最关键的问题,一个是经济效率如何提高的问题,另一个是经济危机如何避免的问题,其他问题在这两个问题面前都是不重要的,那按照平衡经济学的框架,经济效率该如何提高呢!

   平衡经济学将经济分为生产和交换两大部分,因此经济效率的提高也主要取决于生产效率和交换效率两方面进行提高。

生产效率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

1、生产工艺:

生产同样的产品可以有不同的工艺,这些工艺之间除了成本不同外,对效率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盖房子,盖一栋楼也许需要一年或半年的时间,但住宅商品化后,就会效率提高很多,中国住宅商品化的领军企业远大公司盖楼只需要两个星期,这就是工艺的不同。

工艺不同是从原理上说的,不同的工艺之间,根据的是不同的生产原理。

2、生产工具:

在生产工艺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生产工具效率也不完全相同,人类最初的生产工具就是两只手加上石头、木棍、斧子、锤子等简单的工具,而后来出现了机械,小型机械、大型机械、联合机械,自动化机器人等,总是越来越节省人力,越来越自动化,效率越来越高。

在现实中,这两者,在现实中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不同的工艺也需要不同的机械来完成,总之提高生产效率主要是从以上两方面来考虑。

这些都是需要企业家考虑的事情,企业家要想提高自己企业的生产效率,就得不断的优化生产工艺,或是采用效率更高的生产工具。

除了生产效率还有交换效率,交换效率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1、完善交易市场:

现实的交易,供给方与消费方往往不能直接对接,有的是在市场上进行,但交换信息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来源于市场,当然这种市场不一定是有形的,有时候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企业家的聚会,企业家的俱乐部有时候也承担着部分市场的功能,即使是华尔街这么著名的金融市场,在早期也是一些股票经纪人在一颗梧桐树下的聚会发展起来的,中国比如知名的市场有广交会等,当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固定的市场,定期的展会,只要是从事企业经营的,对这些都比较熟悉,而且也会经常参加这些活动,这些都是为了完成交换服务的。

市场的完善程度也可以提高交易的效率,所以各地方致力于建立大型的交易市场,建立地方性交易市场也是各地方政府提升经济的重要法门,因为围绕着各大交易市场也诞生出很多产业,因为交换的过程中需要运输,离市场近,运输起来就方便。

2、降低交易成本:

可以是税费的问题,比如税收,摊位费等,很多市场刚开业的时候,都是免摊位费,或是免管理费的,这都是为了促进交换效率的提高,或是有些城市经济体,比如香港、瑞士就是靠极低的交易成本来发展经济,这些被称为“自由港”,“避税天堂”,属于典型的唯交换型,因为这些地方都非常小,如果从生产领域突破,太难了,所以只能从交换领域突破,而且这些地方都交通非常发达,从平衡经济学的角度就很容易解释自由港形成的道理了。

当然他们这些免税或是低税的制度也属于恶性竞争了,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经济只有生产和交换两大部分,如果在生产上不占优,在交换上突破就是唯一出路了。

3、充分交易信息:

信息的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完善,肯定交换效率就不高,在现代传媒出现之前,各种交换主要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