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日常因素检测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58393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危害日常因素检测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职业病危害日常因素检测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职业病危害日常因素检测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职业病危害日常因素检测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职业病危害日常因素检测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病危害日常因素检测报告.docx

《职业病危害日常因素检测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危害日常因素检测报告.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病危害日常因素检测报告.docx

职业病危害日常因素检测报告

RevisedonNovember25,2020

 

职业病危害日常因素检测报告

检测任务编号:

HHWY-2016T-042

检测报告

用人单位:

山东太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检测类别: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

济南浩宏伟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声明

济南浩宏伟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在为山东太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服务过程中,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并对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济南浩宏伟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2016年8月24日

姓名

资质证书编号

签名

编写人

李亮

审核人

王兵

签发人

唐俊岩

 

附件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委托书

附件2检测结果报告单

附件3现场调查及检测照

1.检测依据

法律、法规和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2016]第48号)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2012]第47号)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5]92号)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5]16号)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安监总局令[2015]第76号)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安监总局AQ/T4269-2015)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工作规范》(安监总厅总安健[2016]9号)

技术规范和标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因素》()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

锰及其化合物》(GBZ/)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碳化合物》(GBZ/)

《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

无机含氮化合物》(GBZ/)

《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

氟化物》(GBZ/)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芳香烃类化合物》(GBZ/)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GBZ/)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

工频电场》(GBZ/)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

紫外辐射》(GBZ/)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

高温》(GBZ/)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噪声》(GBZ/)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

总粉尘浓度》(GBZ/)

基础技术资料

《山东太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委托书》(2016年8月)

2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山东太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经济开发区名嘉西路西侧园区北路以南,企业投资2000万元,现有职工126人,其中生产工人110人,管理人员16人,年产钢圈80000件。

3检测类别及范围

任务来源、检测类别、检测范围

受山东太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委托,对其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

本项目检测范围为公司全厂,包括型钢车间、无内胎车间、制动鼓一车间、制动鼓二车间、轮辐车间、机加工车间、维修车间,检测项目为粉尘(其他粉尘、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以MnO2计)、氟化氢、二氧化氮、苯系物(苯、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乙酸酯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一氧化碳、紫外辐射、工频电场、噪声。

主要生产工艺及设备

生产工艺

本项目主要分为六条生产线,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1、型钢钢圈线:

下料—圈圆—对口—焊直缝—磨内外缝—扩张压缩—车大孔—合成焊—铣豁—焊压片—精修—涂装

2、无内胎钢圈线:

下料—圈圆—对焊—刨渣—滚型—扩张—焊补—精修—压装—埋弧焊—车辐底—精修—涂装

3、轮辐线:

落料—复合冲—旋压—冲通风孔—整平—多轴钻—车加工—打包

4、制动鼓一线:

施压—滚型—冲大孔上件—热压加强圈—环焊—精修—直缝焊接—钻孔、精修—数控立车—加工中心—精修—喷涂

5、制动鼓二线:

打磨上件—炉前—浇铸—中频操作—机械手上下件—离心机清理—抛丸—点焊—打磨—清理、上托盘

6、机加工线:

下料—车外圆—钻通孔—车扁—淬火—磨外圆—探伤—清洗包装

主要生产设备见表3-1:

表3-1车间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

车间

设备名称

数量(台)

型钢车间

四柱油压机

4

固定台式压力机

8

轮辋卷圆机

1

单缸对口机

2

逆变式二氧化碳气保焊机

6

轮辋程控立式车床

2

抛丸机

1

空气压缩机

1

包装机

2

无内胎车间

板材轮辋卷圆机

1

闪光对焊机

1

刨渣机

1

四柱万能油压机

3

滚型机

3

埋弧焊自动焊接机

4

数控液压剪板机

1

电焊机

2

轮辐车间

四柱液压机

3

车轮旋压机

3

固定台式压力机

2

立式车床

3

轮辐多轴钻

3

缠绕包装机

1

机加工车间

带锯床

1

普通车床

2

井式回炉

2

箱式电阻炉

1

钻铣床

2

无心磨床

1

制动鼓一车间

逆变式二保焊机

1

固定台式压力机

2

旋压机

2

滚型机

1

感应加热电源

1

数控立床

6

加工中心

2

制动鼓二车间

中频加热炉

3

感应加热电源

1

离心机组

1

保温炉

1

抛丸机

1

螺杆式空气压缩机

1

原辅材料及产品

原辅材料见表3-2:

表3-2原辅材料一览表

序号

名称

性状

年用量(t)

储存位置

1

型钢

固态

1200

仓库

2

钢板

固态

2000

仓库

3

固态

43

仓库

4

电泳涂料

液态

19

仓库

岗位设置及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岗位设置及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见表3-3:

表3-3岗位设置及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生产车间

岗位/工种

作业人数

工作地点

作业时间(h)

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

个人防护用品

职业病防护设施及运行情况

型钢车间

压装工

3

压装机

8

噪声

3M1110防噪耳塞

——

环焊工

10

环焊区

8

电焊烟尘、一氧化碳、锰及其化合物、紫外辐射、噪声

3M1110防噪耳塞、防尘口罩、电焊工面罩、眼镜

固定式风扇、轴流风机

正常运行

喷漆工

6

喷漆室

8

苯系物、乙酸酯类、噪声

3M6001CN防毒面具、3M1110防噪耳塞

水幕、送排风系统、风扇、轴流风机

正常运行

无内胎车间

普通工

10

卷圈机、成型机、精修工序

8

其他粉尘、噪声

3M1110防噪耳塞、防尘口罩

轴流风机

正常运行

焊接工

11

对焊机、埋弧焊

8

电焊烟尘、一氧化碳、锰及其化合物、氟化氢、紫外辐射、噪声

3M1110防噪耳塞、防尘口罩

轴流风机

正常运行

轮辐车间

落料工

5

落料机

8

噪声

3M1110防噪耳塞

——

复合冲工

5

复合冲机

8

噪声

3M1110防噪耳塞

——

机加工车间

下料工

5

下料机

8

噪声

3M1110防噪耳塞

——

磨前工

3

磨机

8

其他粉尘、噪声

3M1110防噪耳塞、防尘口罩

——

制动鼓一车间

滚型工

2

滚型机

8

噪声

3M1110防噪耳塞

——

旋压机工

3

旋压机

8

噪声

3M1110防噪耳塞

——

喷漆工

5

喷漆室

8

苯系物、乙酸酯类、噪声

3M6001CN防毒面具、3M1110防噪耳塞

水幕、送排风系统

正常运行

制动鼓二车间

抛丸工

2

抛丸机

8

噪声

3M1110防噪耳塞

——

打磨工

6

打磨区

8

其他粉尘、噪声

3M1110防噪耳塞、防尘口罩

——

炉前工

4

中频炉

8

工频电场

工作服

——

维修车间

维修工

6

维修区

8

噪声

3M1110防噪耳塞

——

4现场采样和测量情况

采样环境条件

本检测单位于2016年8月14日对该企业工作场所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检测期间气象条件情况见下表:

表4-1检测期间气象条件表

温度(℃)

气压(kPa)

湿度(%RH)

风速(m/s)

天气状况

~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物理有害因素》()等标准,结合生产现场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选定列入《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5]92号),且国家颁布职业接触限值及相关职业卫生检测标准方法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其他粉尘、电焊烟尘)、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氟化氢、锰及其化合物(以二氧化锰计)、氟化氢、苯系物、乙酸酯类、紫外辐射、工频电场、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样品采集情况

(1)化学有害因素测试点

a.采样点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工作地点;其中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b.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c.采样点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d.根据本项目特点,选择采样点采集相应毒物:

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尘毒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时段进行采样,连续采样1个工作班。

(2)采样对象

采样对象应包括接触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佩戴个体空气采样器,连续采样1个工作班,作为该工种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值。

未对工种进行个体采样的有害物质,采用定点采样方法采样。

选定有代表性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作为重点采样点;每次采样时间一般为15min;在空气中有害物质不同浓度的时段分别进行采样;并记录每个时段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根据工种各停留地点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值和工人的停留时间按下面的的公式计算所选工种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其公式如下:

式中:

TWA-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

C1、C2、Cn-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T1、T2、Tn-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

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8h。

(3)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方法

表4-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方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

采样方式

采样方法

检测依据

采样频次

其他粉尘、电焊烟尘

定点

40mm测尘滤膜以10L/min流量采集15min

GBZ/

每天两次

个体

将装好测尘滤膜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以2L/min流量采集2~8h

每天一次

锰及其化合物(以MnO2)

定点

40mm微孔滤膜以5L/min流量采集15min

GBZ/

每天两次

个体

将装好微孔滤膜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以2L/min流量采集2~8h

每天一次

一氧化碳

定点

仪器直读

GBZ/

每天二次

二氧化氮

定点

用一只装有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以min流量,采集样品直到吸收液呈现淡红色为止

GBZ/

每天两次

苯系物(苯、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

定点

用溶剂解吸碳管,以min流量,采集15min

GBZ/

每天两次

个体

用溶剂解吸碳管,以min流量,采集2-8h

每天一次

乙酸酯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

定点

用溶剂解吸碳管,以min流量,采集15min

GBZ/

每天两次

个体

用溶剂解吸碳管,以min流量,采集2-8h

每天一次

氟化氢

定点

用一只装有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以min流量,采集样品15min

GBZ/

每天两次

噪声

定点

仪器直读

GBZ/

每天一次

个体

个体噪声暴露计测量4h以上

每天一次

工频电场

定点

仪器直读

GBZ/

每天一次

紫外辐射

定点

仪器直读

GBZ/

每天一次

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各岗位接触有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见表1~表5。

表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与分析

生产车间

岗位/工种

采样对象/采样点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职业接触限值

判定结果

MAC(mg/m3)

CTWA(mg/m3)

毒性相加比值(KTWA)*

CSTEL(mg/m3)

毒性相加比值(KSTEL)*

超限倍数(无单位)

MAC(mg/m3)

PC-TWA(mg/m3)

PC-STEL(mg/m3)

超限倍数(无单位)

型钢车间

环焊工

环焊区

电焊烟尘

——

——

——

——

4

——

2

不超标

一氧化碳

——

——

——

——

——

20

30

——

不超标

二氧化氮

——

——

——

——

——

5

10

——

不超标

锰及其化合物(以MnO2计)

——

<

——

<

——

<1

——

——

3

不超标

喷漆工

喷漆室

——

<

<1

<1

——

——

6

10

——

不超标

甲苯

——

<

<

——

——

50

100

——

对二甲苯

——

——

——

50

100

——

间二甲苯

——

——

——

50

100

——

邻二甲苯

——

——

——

50

100

——

乙酸甲酯

——

<

<1

<

<1

——

——

200

500

——

不超标

乙酸乙酯

——

<

<

——

——

200

300

——

乙酸丙酯

——

<

<

——

——

200

300

——

乙酸丁酯

——

<

<

——

——

200

300

——

无内胎车间

普通工

精修工序

其他粉尘

——

——

——

<1

——

8

——

2

不超标

焊接工

对焊机

电焊烟尘

——

——

——

——

4

——

2

不超标

一氧化碳

——

——

——

——

——

20

30

——

不超标

二氧化氮

——

——

——

——

——

5

10

——

不超标

锰及其化合物(以MnO2计)

——

<

——

<

——

<1

——

——

3

不超标

埋弧焊

电焊烟尘

——

——

——

——

——

4

——

2

不超标

氟化氢

<

——

——

——

——

——

2

——

——

——

不超标

锰及其化合物(以MnO2计)

——

<

——

<

——

<1

——

——

3

不超标

机加工车间

磨床工

磨床

其他粉尘

——

——

——

<1

——

8

——

2

不超标

制动鼓一车间

喷漆工

喷漆室

——

<

<1

——

——

6

10

——

不超标

甲苯

——

<

<

——

——

50

100

——

对二甲苯

——

——

——

50

100

——

间二甲苯

——

——

——

50

100

——

邻二甲苯

——

——

——

50

100

——

乙酸甲酯

——

<

<1

<

<1

——

——

200

500

——

不超标

乙酸乙酯

——

<

<

——

——

200

300

——

乙酸丙酯

——

<

<

——

——

200

300

——

乙酸丁酯

——

<

<

——

——

200

300

——

制动鼓二车间

打磨工

打磨区

其他粉尘

——

——

——

<1

——

8

——

2

不超标

备注

相加比值K=C1/L1+C2/L2+C3/L3,C1、C2、C3各化学毒物所测得浓度,L1、L2、L3各化学毒物相应的容许浓度限值。

K≤1时,不超标,K>1时,超标

表2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测量结果

生产车间

测量地点

接触时间(h/d)

测量结果[dB(A)]

制动鼓二车间

打磨区

8

抛丸机

8

型钢车间

环焊机

8

压装机

8

喷漆室

8

无内胎车间

卷圈机

8

成型机

8

对焊机

8

埋弧焊

8

制动鼓一车间

滚型机

8

旋压机

8

喷漆室

8

轮辐车间

落料机

8

复合冲机

8

机加工车间

下料机

8

磨机

8

维修车间

维修区

8

表3工人个体接触噪声强度测量结果

车间

岗位

40h等效声级[dB(A)]

职业接触限值[dB(A)]

判定

制动鼓二车间

抛丸工

85

不超标

打磨工

85

超标

型钢车间

压装工

85

超标

环焊工

85

不超标

喷漆工

85

不超标

无内胎车间

普通工

85

不超标

焊接工

85

超标

轮辐车间

落料工

85

超标

复合冲工

85

超标

维修车间

维修工

85

不超标

机加工车间

下料工

85

不超标

磨前工

85

不超标

制动鼓一车间

滚型工

85

不超标

旋压机工

85

不超标

喷漆工

85

不超标

表4工作场所工频电场测量结果

车间

测量地点

测量结果最大值(kV/m)

职业接触限值(kV/m)

判定

制动鼓二车间

中频炉

5

不超标

表5工作场所紫外辐射检测结果

车间

岗位

测量地点

辐照度测量结果(μw/cm2)

职业接触限值(μw/cm2)

判定

型钢车间

环焊工

环焊区

超标

无内胎车间

焊接工

对焊机

超标

6结论

化学毒物

本次共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7种,检测结果如下:

(1)粉尘(电焊烟尘、其他粉尘)

本次共检测型钢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无内胎车间作业点3个,涉及岗位2个;机加工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制动鼓二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

由检测结果可知,型钢车间环焊工、无内胎车间焊接工接触电焊烟尘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无内胎车间普通工、机加工车间磨前工、制动鼓二车间打磨工接触其他粉尘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2)锰及无机其化合物(以MnO2计)

本次共检测型钢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无内胎车间作业点2个,涉及岗位1个。

由检测结果可知,型钢车间环焊工、无内胎车间焊接工接触锰及无机其化合物(以MnO2计)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3)二氧化氮

本次共检测型钢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无内胎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

由检测结果可知,型钢车间环焊工、无内胎车间焊接工接触二氧化氮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4)一氧化碳

本次共检测型钢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无内胎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

由检测结果可知,型钢车间环焊工、无内胎车间焊接工接触一氧化碳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5)氟化氢

本次共检测无内胎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

由检测结果可知,无内胎车间焊接工接触氟化氢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6)苯系物(苯、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

本次共检测型钢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制动鼓一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

由检测结果可知,型钢车间喷漆工、制动鼓一车间喷漆工接触苯系物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7)乙酸酯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

本次共检测型钢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制动鼓一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

由检测结果可知,型钢车间喷漆工、制动鼓一车间喷漆工接触乙酸酯类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物理因素

本次检测工作场所物理因素3种,检测结果如下:

(1)噪声

本次共测量制动鼓二车间作业点2个,涉及岗位2个;型钢车间作业点3个,涉及岗位3个;无内胎车间作业点4个,涉及岗位2个;制动鼓一车间作业点3个,涉及岗位3个;轮辐车间作业点2个,涉及岗位2个;机加工车间作业点2个,涉及岗位2个;维修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

由测量结果可知,制动鼓二车间抛丸工,型钢车间环焊工、喷漆工,无内胎车间普通工,维修车间维修工,机加工车间下料工、磨前工,制动鼓一车间滚型工、旋压机工、喷漆工接触噪声强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制动鼓二车间打磨工,型钢车间压装工,无内胎车间焊接工,轮辐车间落料工、复合冲工接触噪声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2)工频电场

本次共测量制动鼓二车间作业点1个。

由测量结果可知,制动鼓二车间炉前工接触工频电场强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3)紫外辐射

本次共测量型钢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无内胎车间作业点1个,涉及岗位1个。

由测量结果可知,型钢车间环焊工、无内胎车间焊接工接触紫外辐射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超标岗位统计、分析

超标岗位及超标原因统计见表6-1:

表6-1超标岗位及超标原因统计

生产车间

岗位/工种

采样点

超标项目

主要超标原因

制动鼓二车间

打磨工

打磨区

噪声

打磨产品时瞬时噪声较大,工人接触时间长,造成工人接触噪声强度超标

型钢车间

压装工

压装机

噪声

压装机正常运行时产生噪声较大,工人接触时间长,造成工人接触噪声强度超标

环焊工

环焊机

紫外辐射

电焊机产生弧光较严重,个体防护措施不能满足要求

无内胎车间

焊接工

对焊机

噪声

对焊机正常运行时产生噪声较大,工人接触时间长,造成工人接触噪声强度超标

紫外辐射

电焊机产生弧光较严重,个体防护措施不能满足要求

轮辐车间

落料工

落料机

噪声

落料机正常运行时产生噪声较大,工人接触时间长,造成工人接触噪声强度超标

复合冲工

复合冲机

噪声

复合冲机正常运行时产生噪声较大,工人接触时间长,造成工人接触噪声强度超标

7建议

(1)本次对企业工作场所噪声进行检测,制动鼓二车间打磨工、型钢车间压装工,无内胎车间焊接工,轮辐车间落料工、复合冲工接触噪声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建议企业加强对车间内工人防噪耳塞的佩戴情况加强监督,定期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包括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职业病危害和预防等,加强工人对职业病危害的识别与防范;并对岗位噪声超标的设备进行检修,及时排除造成噪声超标的设备方面原因。

(2)本次检测发现,型钢车间环焊工、无内胎车间焊接工接触紫外辐射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企业为现场职工配备了电焊工面罩及眼镜,但现场职工佩戴情况不佳,建议企业应加强对防护用品佩戴情况的监督,并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