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居民生活污水设计最大流量
Q1=Kz×Qd=1.95×19.44=37.91L/s
(4)每ha街区面积的生活污水平均流量(比流量)
Qs=
L/s.ha
(5)工业废水设计最大流量
式中:
K3i——各工矿企业废水量时变化系数;
q3i——各工矿企业最大班平均生产污水量(m3/班);
N3i——各工矿企业日班制(班);
f3i——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取零;
T3i——各工矿企业最高日生产小时数(h);
=53.82L/s
(6)工业企业生活污水量和淋浴污水设计最大流量
式中Kh4ai——各工矿企业车间最高日职工生活污水量班内变化系数,一般车间采用3.0,一、二级车间采用2.5;
q4ai——各工矿企业车间职工生活用水量定额(L/(cap·班)),一般车间采用25L/(cap·班),一、二级车间采用35L/(cap·班);
q4bi——各工矿企业车间职工淋浴用水量定额(L/(cap·班)),一般车间采用40L/(cap·班),一、二级车间采用60L/(cap·班);
N4ai——各工矿企车间最高日职工生活用水总人数(cap);
N4bi——各工矿企车间最高日职工淋浴用水总人数(cap);
T4ai——各工矿企业最高日每班工作小时数(h)。
(7)城市污水设计总流量
Qh=Q1+Q3+Q4=114.59L/s
其中甲、乙、丙三个厂的流量分别为25.43s,28.90s,22.35L/s。
3.4管段设计流量计算
根据设计管段的定义和划分方法,将各干管和主干管中有本段流量进入的点和旁侧支管进入的点,作为设计管段的起迄点,并给检查井编上号码。
各设计管短的设计流量应列表计算。
在初步设计阶段只计算干管和主干管的设计流量,其中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查表3-2或按公式KZ=2.7/Qd^0.11计算;
表3-2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污水平均日流量(L/s)
5
15
40
70
100
200
500
≥1000
总变化系数(Kz)
2.3
2.0
1.8
1.7
1.6
1.5
1.4
1.3
管段设计流量采用3-3表进行计算
3.5水力计算
在确定设计流量后,便可以从上游管段开始依次进行主干管各设计管段的水力计算。
一般常列表进行计算,如表3-3所示。
水力计算步骤如下:
3.5.1确定设计管段长度
从管道平面布置图上量出每一设计管段的长度,列入表3-3。
3.5.2计算设计管段流量
将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列入表3-3中。
设计管段起讫点检查井处的地面标高列入表3-3。
3.5.3.选取设计管段地面坡度
计算每一设计管段的地面坡度(
),作为确定管道坡度时参考。
3.5.4确定起始管段设计参数
确定起始管段的管径以及设计流速v,设计坡度I,设计充满度h/D。
首先拟采用最小管径400mm,即查水力计算图。
在这张计算图中,管径D和管道粗糙系数n为已知,其于4个水力因素只要知道2个即可求出另外2个。
现已知设计流量,另1个可根据水力计算设计数据的规定设定,如下表3-3。
表3-3污水管段设计流量计算表
管段编号
管长
居民生活污水日平均流量分配
管段设计流量计算
街坊面积
比流量
流量
转输流量
合计流量
总变化系数
沿线流量
集中流量
设计流量
本段
转输
1-2
115
1.65
0.347
0.57
—
0.57
2.3
1.31
—
—
1.31
8-9
41
—
—
—
0.32
0.32
2.3
0.74
—
—
0.74
9-10
77
—
—
—
0.32
0.32
2.3
0.74
22.35
—
23.09
10-11
42
—
—
—
0.72
0.72
2.3
1.66
—
22.35
24.01
11-12
42
—
—
—
1.35
1.35
2.3
3.11
—
22.35
25.46
12-13
131
—
—
—
1.62
1.62
2.3
3.73
—
22.35
26.08
13-14
52
—
—
—
2.59
2.59
2.3
5.96
—
22.35
28.31
14-15
60
—
—
—
3.23
3.23
2.3
7.43
22.35
29.78
15-2
87
—
—
—
3.83
3.83
2.3
8.81
—
22.35
31.16
2-3
181
1.34
0.347
0.46
4.4
4.86
2.3
11.18
—
22.35
33.53
3-4
172
—
—
—
4.86
4.86
2.3
11.18
25.43
22.35
58.96
16-17
118
—
—
—
1.27
1.27
2.3
2.92
—
—
2.92
17-18
81
—
—
—
2.84
2.84
2.3
6.53
—
—
6.53
18-19
45
—
—
—
3.48
3.48
2.3
8.00
—
—
8.00
19-20
83
—
—
—
4.16
4.16
2.3
9.57
—
—
9.57
20-21
111
—
—
—
4.57
4.57
2.3
10.51
—
—
10.51
21-4
87
—
—
—
6.03
6.03
2.2
13.27
—
—
13.27
4-5
266
2.01
0.347
0.70
10.89
11.59
2.1
24.34
—
47.78
72.00
5-6
226
—
—
—
11.59
11.59
2.1
24.34
28.90
47.78
101.02
22-23
118
—
—
—
1.27
1.27
2.3
2.92
—
—
2.92
23-24
82
—
—
—
2.63
2.63
2.3
6.05
—
—
6.05
24-25
133
—
—
—
3.53
3.53
2.3
8.12
—
—
8.12
25-26
111
—
—
—
5.09
5.09
2.3
11.71
—
—
11.71
26-6
88
—
—
—
6.39
6.39
2.2
14.06
—
—
14.06
6-7
142
1.10
0.347
0.38
17.98
18.36
2.0
36.72
—
76.68
113.40
3.5.5主干管水力计算
本城镇由于管段的地面坡度很小,为了不使整个管道系统的埋深过大,宜采用最小设计坡度为设定数据。
将所确定的管径D、管道坡度I、流速v、充满度h/D分别列入下表3-4。
管段
编号
管长L(m)
管径
(mm)
设计流量q(L/s)
流速
坡度
坡降
设计地面标高
设计管内底标高
埋深
充满度
起点
终点
起点
终点
起点
终点
1-2
115
300
1.31
0.31
0.003
0.345
63.50
63.60
61.70
61.34
1.80
2.26
0.12
2-3
181
350
33.53
0.75
0.003
0.543
63.60
63.70
61.29
60.75
2.31
2.95
0.47
3-4
172
400
58.96
0.74
0.002
0.344
63.70
63.60
60.70
60.36
3.00
3.24
0.61
4-5
266
450
72.00
0.70
0.0015
0.399
63.60
63.40
60.31
59.91
3.29
3.49
0.62
5-6
226
450
101.02
0.99
0.003
0.678
63.40
63.10
59.91
59.23
3.54
3.87
0.62
6-7
142
500
113.40
0.87
0.002
0.284
63.10
62.80
59.18
58.90
3.92
3.90
0.63
表3-4污水管网主干管水力计算表
在1-2管道设计流量太小,不能满足最小流速要求,应在起始点设置冲洗井,防止管道淤泥堵塞。
终点埋深满足最低水位深度的要求,因此主干管全部采用管顶平接连接。
3.5.6确定其他管段设计参数
确定其它管段的管径D、设计流速v、设计充满度h/D和管道坡度I。
通常随着设计流量的增加,下一个管段的管径一般会增大一级或两级(50mm为一级),或者保持不变,这样便可根据流量的变化情况确定管径。
然后可根据设计流速随着设计流量的增大而逐段增大或保持不变的规律设定设计流速。
根据Q和v即可在确定D那张水力计算图中查出相应的h/D和I值,若h/D和I值,若h/D和I值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说明水力计算合理,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相应的项中。
在水力计算中,由于Q、v、h/D、I、D各水力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查水力计算图时实际存在一个试算过程。
表3-5最大设计充满度
管径(D)或暗渠高(H)(mm)
最大设计充满度(
)
200~300
0.55
350~450
0.65
500~900
0.70
≥1000
0.75
表3-6常用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钢筋混凝土管非满流n=0.014)
管径(mm)
最小设计坡度
管径(mm)
最小设计坡度
400
0.0015
1000
0.0006
500
0.0012
1200
0.0006
600
0.0010
1400
0.0005
800
0.0008
1500
0.0005
3.5.7计算各管段上端、下端的水面、管底标高及其埋设深度
(1)根据设计管段长度和管道坡度求降落量。
(2)根据管径和充满度求管段的水深。
(3)确定管网系统的控制点。
本题离污水厂最远的干管起点是1点,1点的埋深可用最小覆土厚度的限值确定,因此至南地面坡度约为0.0015,可取干管坡度与地面坡度近似,因此干管埋深不会增加太多,整个管线上又无个别低洼点,见表3-4,对主干管起决定作用的控制点是1点。
1是主干管的起始点,它的埋深考虑到管道内污水冰冻,地面荷载,覆土厚度等各因素。
(7)求设计管段上、下端的管内底标高,水面标高及埋设深度见表3-4。
3.6注意事项
(1)本设计采用管顶平接。
(2)必须注意管道敷设坡度与地面坡度的关系。
(3)水力计算自上游依次向下游进行,管径依次增大,流速依次增大。
(4)当输送易造成管渠内沉析的污水时,管渠形式和断面的确定,必须考虑维护检修的方便。
(5)排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应以重力流为主,不设或少设提升泵站。
当无法采用重力流或重力流不经济时,可采用压力流。
(6)污水管道和附属构筑物应保证其密实性,防止污水外渗和地下水入渗。
(7)当排水管渠出水口受水体水位顶托时,应根据地区重要性和积水所造成的后果,设置潮门、闸门或泵站等设施。
3.7雨水管道的设计
3.7.1划分排水流域和管道定线
根据居住区平面图和资料知该地区地形平坦,故排水流域按城市主要街道的汇水面积划分,由于地形对排除雨水有利,拟采用分散出口的雨水管道布置形式。
雨水干管基本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在排水流域地势较低一侧,这样雨水能以最短距离靠重力流分散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支管设在街坊较低侧的道路下。
3.7.2划分设计管段
根据管道的具体位置,在管道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有支管接入处或两条以上管道交汇处以及超过一定距离的直线管段上都应设置检查井。
根据管道的具体位置划分设计管段,并将设计管段的检查井依次编号,各检查井的地面标高见雨水剖面图。
每一设计管段的长度在100m左右,各设计管段的长度见表3-8。
3.7.3划分并计算各设计管段的汇水面积
各设计管段的汇水面积的划分应结合地形坡度、汇水面积的大小以及雨水管道布置等情况而划定。
按照就近排入附近雨水管道的原则划分汇水面积,并将每块的编号、面积数、雨水流向标注在雨水管网平面图内。
3.7.4确定各排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设计重现期P、地面集水时间
当地综合径流系数:
3.7.5求单位面积径流量q0
本地暴雨强度公式为:
A1=3.0,c=1.38,n=0.65,b=0,t1=10min,m=2;
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宜选为0.33~1.00年,取设计重现期为1
3.7.6雨水干管的设计流量和水力计算
确定各管段的管径、坡度、流速、管底标高和管道埋深。
见表3-8;
管道起点的埋深根据冰冻情况、雨水管道衔接要求及承受荷载要求以及覆土厚度等条件,采用1.2m。
n=0.013
表3-8雨水干管水力计算表
管段编号
管长L
汇水面积
t管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单位面积
径流量
q0
(L/(s*ha))
设计流量
Q
(L/s)
t2=∑L/(v*60)
L/(v*60)
1-2
117
0.92
0
2.56
112.16
53.66
2-3
84
2.06
2.56
1.08
85.73
91.83
3-4
183
2.82
3.64
1.88
78.62
115.29
4-5
147
4.65
5.52
1.83
69.15
167.20
5-6
181
6.3
7.36
2.86
62.30
204.09
6-7
172
16.18
10.22
1.76
54.40
457.70
7-8
266
25.35
11.98
3.31
50.66
667.80
8-9
226
39.92
15.29
2.55
45.13
936.83
9-10
142
52.11
17.84
1.33
41.79
1132.39
10-11
99
61.12
19.17
1.00
40.28
1280.20
管径
D
(mm)
流速v(m/s)
管道
坡度
I‰
坡降
I*L(m)
地面高程
(m)
管底高程
(m)
埋深
覆土厚度
(m)
起点
终点
起端
终端
起端
终端
起端
终端
300
0.762
3.1
0.363
68.8
67.9
67.0
66.64
1.8
1.26
1.5
0.96
300
1.298
9.0
0.756
67.9
67.3
66.64
65.88
1.26
1.42
0.96
1.12
300
1.619
14.0
2.562
67.3
65.6
65.88
63.32
1.42
2.28
1.12
1.98
400
1.336
6.5
0.956
65.6
63.6
63.22
62.26
2.38
1.34
1.98
0.94
500
1.053
3.0
0.543
63.6
63.7
62.16
61.62
1.44
2.08
0.94
1.58
600
1.625
5.6
0.963
63.7
63.6
61.52
60.56
2.18
3.04
1.58
2.44
800
1.341
2.6
0.692
63.6
63.4
60.36
59.67
3.24
3.73
2.44
2.93
900
1.479
2.7
0.610
63.4
63.1
59.57
58.96
3.83
4.14
2.93
3.24
900
1.777
3.9
0.554
63.1
62.8
58.96
58.41
4.14
4.39
3.24
3.49
1000
1.644
2.9
0.287
62.8
62.0
58.31
58.02
4.49
3.98
3.49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