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乐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5501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色的乐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金色的乐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金色的乐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金色的乐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金色的乐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色的乐章.docx

《金色的乐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色的乐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色的乐章.docx

金色的乐章

第五单元金色乐章

一、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二)聆听《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及《如歌的行板》,能够感受、体验3首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能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掌握有关弦乐合奏、弦乐四重奏、室内乐、小夜曲、鱼咬尾等音乐知识。

(三)能够用忧伤、压抑、思念故乡的情绪演唱《夜曲》;用忧伤、压抑、冥想的情绪演奏《如歌的行板》。

(四)能够创造性地参与鱼咬尾创作、自制拨弦乐器等音乐实践活动。

二、教材分析

(一)《二泉映月》

1.《二泉映月》是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

原为二胡独奏曲,经吴祖强改编,使其成为一首弦乐合奏曲。

关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1979年8月14日《无锡报》上,有祝世匡先生的一篇重要回忆文章。

现摘录如下:

当年录音后,杨(荫浏)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

“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杨先生又问:

“你常在什么地方拉?

”阿炳回答:

“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亭上拉。

”杨先生脱口而出:

“那就叫《二泉》吧。

”我说:

“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

”杨先生说:

“‘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阿炳当即点头同意。

《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这段回忆资料告诉我们:

这首乐曲本来是无标题的。

它的曲名乃是几个人即兴而定,与乐曲内容本无密切的关联。

因此,我们理解音乐,不能囿于标题的含义,而应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着手。

也只有这样,似乎更恰当、更合乎情理。

《二泉映月》有个短小的引子:

它好像一声凄楚的长叹,用一句古诗来形容,那就是“从头便是断肠声”。

在弦乐合奏中,这个句子先由中提琴奏出,继而由小提琴在高八度处模仿,接着出现一串由低到高的拨奏,从而将人们引入一种凄凉、寂静、冥思的意境之中。

乐曲的第一乐段是全曲的基础,由三个乐句组成。

其中的第一乐句是:

这一句旋律,宁静而平稳,好像凝神沉思,又好像在低声倾诉。

第二乐句围绕宫音上下回旋。

它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变得昂扬起来,流露出无限的感慨之情:

第三乐句多在高音区流动:

这一乐句中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也显得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

在弦乐合奏中,第一乐段的全部主旋律皆由第一小提琴演奏。

其它4个声部与第一小提琴呈复调形态出现。

音乐情绪由平静、深沉转为激动、昂扬。

它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同时也流露了作者饱尝人间辛酸后的痛苦、悲凉、哀伤情绪。

乐曲随后的几个乐段,以第一乐段为基础,采用“换头合尾”的变奏手法写成。

这一系列变奏,把阿炳由沉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的种种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

这是经过几次变奏之后,由于力度、速度、织体等因素的积聚与发展,使音乐情绪推向高潮部分的旋律。

它激愤而辉煌,是阿炳的气质、魄力之表现,是他的倔强、刚毅性格之表现,也是他反抗黑暗势力并与其坚决斗争之表现。

因此,听到这里,闻者莫不为之深深感动。

2.华彦钧(1893~1950)民间音乐家。

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

4岁丧母,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

早年曾当过道士。

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观,成为街头流浪艺人。

抗日战争时期,他编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战胜利后,编唱过《金圆券满天飞》等唱词,揭露并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他的代表作品有:

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3.吴祖强(1927~)作曲家。

原籍江苏武进,出生于北京。

1947年入南京国立音乐院学习作曲。

1952年赳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专修理论作曲。

1957年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曾任该院副院长、院长之职,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代表作品有:

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钢琴变奏曲》、《弦乐四重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等;与他人合作的作品有:

舞剧音乐《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

(二)《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1.《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787年8月10日。

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

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

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

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

这部分音乐用主、属和弦的分解和弦构成旋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

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轻盈的旋律:

这段旋律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

接着,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

它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

其一:

这段旋律精巧、活泼,每句的后半部分多用跳进写成。

其二:

这段旋律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

乐曲的展开部很精练,只有20小节。

它采用了主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

开头是主部主题的引伸:

尽管它非常短小,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此后,主要是将副部主题的后半部分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展变化。

其素材是:

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

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

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2.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爱情歌曲。

多为青年人于黄昏、夜晚徘徊于恋人窗前演唱(奏)的独唱曲或独奏曲。

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多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18世纪中叶,作曲家创作的供室内乐队或管乐器演奏的组曲,也称作小夜曲。

其音乐风格近似于嬉游曲或遣兴曲。

它常常用于晚间娱乐活动。

(三)《如歌的行板》

1.《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

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作《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演奏时,4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其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

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遍:

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印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

第二乐段的旋律是第一乐段的变奏:

此后,再重复第一乐段的内容。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

其一:

其二:

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

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

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

它们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那种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

它好像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

最终,好像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宗教上。

因为作者在乐曲的结尾处使用了宗教歌曲惯用的变格终止方法。

即:

1877年初,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这部作品。

当听到《如歌的行板》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曾说:

“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2.室内乐原指在客厅、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音乐,以区别于宗教音乐及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

17、18世纪,室内乐多半与家庭的娱乐生活有关。

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大师们完善了室内乐的体裁形式并赋予其新的活力。

浪漫主义的大师们则进一步充实发展了室内乐的内容和形式。

此后,作曲家们更注重通过室内乐抒发情感,同时也具有了标题特征。

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室内乐,是指各种器乐重奏曲及声乐中的浪漫曲、重唱曲。

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

通常,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

(四)《夜曲》

《夜曲》的旋律源自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

4/4、5/4拍,降B大调,速度徐缓。

《夜曲》有很多填词,大多数表现伤感的爱情内容。

课本中的填词,着重表现游子思念故乡的情怀。

歌词的前半部分意在写景,以铺垫压抑、凄凉的气氛;歌词的后半部分是主题所在。

即:

游子孤独地流落异乡,落叶归根的强烈思绪促使他产生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

(五)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

它类似于文学创作中“顶真”的修词方法。

如,李白的诗《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也随君渡湘水……”在《二泉映月》的第一乐段中,第一乐句的收束音为宫音,第二乐句的启始音也为宫音;第二乐句的收束音为徵音,第三乐句的启始音也为徵音。

这种句头咬句尾的创作手法即是“鱼咬尾”。

三、教学建议(3课时)

(一)聆听《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及《如歌的行板》:

1.聆听音乐前,应唱一唱乐曲的主题。

如:

《二泉映月》的主题乐段;《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

(一)、

(二)两条旋律。

2.这3首乐曲都不是那种单一情绪的音乐作品。

因此,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乐曲多种音乐情绪的发展脉络,并尽力从音乐要素上探索其相关联系。

3.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与其相关的音乐知识。

如:

鱼咬尾、小夜曲、室内乐等。

4.尽量培养学生独立检索资料、阅读资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有准备地、积极主动地聆听音乐。

(二)学唱《夜曲》时应与聆听《如歌的行板》相结合。

演唱时,要引导学生用轻柔暗淡的声音、徐缓的速度,表现忧伤与思念故乡的音乐情绪。

在演唱形式上,要启发学生发挥创造性,由学生来进行设计。

可供选择的形式有独唱、齐唱、用哼鸣方式伴唱等。

(三)演奏《如歌的行板》时,务必注意乐曲的句法,要使每个乐句都做到连贯、流畅。

此外,还应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

(四)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

如:

对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联想想象,大胆发表个人见解,阐述自己感受音乐的体验。

自制拨弦乐器,在乐曲的指定位置参与伴奏等。

参考书目

《传统民族器乐曲欣赏》李民雄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65首外国古今名曲欣赏》贺锡德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编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 。

原曲为二胡独奏,经吴祖强改编,使其成为一 首弦乐合奏曲。

华彦钧(1893——1950)民间音乐家,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

其代表作品有:

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二泉映月》本为无标题乐曲,此曲曲名由几人即兴而定。

因此,在理解音乐上应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着手,乐曲主题段落由三个乐句组成,乐曲后几段,以第一 乐段为基础采用“换头合尾”的变奏手法写成。

  教学目标:

  1、  欣赏《二泉映月》,了解相关文化及背景,体验、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

  2、  通过课外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二泉映月》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的主题音乐及音乐与情绪的变化。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二胡、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 、 听辨导入:

  1、  听主题片段:

片断1

  

(1)教师:

请大家分辨这段音乐主题片断出自哪部作品?

作者是谁?

音乐片段中得主奏乐器是什么?

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2)《二泉映月》主题播放

  (3)学生:

学生谈对音乐片段的听辨结果。

  2、  引出课题:

二泉映月

  (说明:

创设教育环境,在学生听辨结果中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二、 新课:

  (一 )   学生交流:

  1、  学生展示各自课前要求搜集的成果(文字、图片、音乐不同版本、生平)

  2、  选派代表介绍本组搜集内容

  3、  表演组(器乐形式、声乐形式、舞蹈形式表现《二泉映月》)

  

(二)   教师展示交流:

  1、《二泉映月》的不同表现形式:

(钢琴独奏、弦乐五重奏、舞蹈)片断欣赏

  2、照片(无锡故居、二泉映月、锡惠公园)

    (说明:

此环节体现了师生间的教与学的平等,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在师生间的纽带作用,拉近了三者间的关系,使学生较为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要在此环节对学生的介绍与展示作出灵活、及时的反应。

同时,允许学生不同视角,不同方式表达他们的准备过程,在师生间形成一 个可以共同探究的话题。

  (三)   主题欣赏:

  1、  唱谱例

  

(1)       主题可以分为几个乐句

  

(2)       有几种分发?

主要的感觉依据?

  (3)       三个乐句间的关系?

  提示:

后一 句的起音与前一 句的结束音是否相同?

  学生谈认识

  教师:

民族音乐创作中的连接方式:

鱼咬尾(顶真格)

  2、  唱谱例

  感受三个乐句的旋律、情绪变化特点,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

  提示:

音区上三个句子的特点

      旋律、节奏上三个乐句的变化特点

  3、  听全曲

  想象着自己置身于无锡天下第二泉边聆听盲艺人阿炳为我们演奏此曲(闭上双眼或关闭灯光,情景设置)

  [听赏全曲]

  教师:

全曲中主题出现过几次?

是完全重复的吗?

  说明:

1、在音乐主题中欣赏、分析音乐,在音乐中审美

  2、情境创设可以让欣赏者更好的体会、感受音乐和作者

  (四)   教师:

我们有两个世界:

睁开眼是片光明的世界,闭上眼是片黑暗的世界。

阿炳通过他的《二泉映月》这支乐曲作为桥梁,联系了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

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的名字。

20世纪70年代相继由一 些世界级的指挥家指挥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内及国外的交响乐团演奏此曲,并使他的影响跨出国门。

  [听赏]:

  1、  二泉映月的不同形式的演出录像

  2、  阿炳本人演奏的实况录像

  师生讲解:

阿炳生平及《二泉映月》的命名

  (五)   学生小结:

  (六)   教师总结:

金色乐章这一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