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4947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论文.docx

《马克思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论文.docx

马克思论文

 

摘要

摘要:

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自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

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

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

马克思、中国化

目录

摘要I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

1率开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毛泽东思想2

1.1毛泽东思想的出现2

1.2毛泽东思想的确立2

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3

2.1邓小平理论前景3

2.2邓小平理论的确立3

3承上启下、与时俱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

3.1“三个代表”的国内国际环境4

3.2“三个代表”思想的确立5

4再接再厉、开拓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5

4.1科学发展观的前提5

4.2科学发展观的确立6

第三章结论6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6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7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7

致谢8

参考文献8

第一章绪论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在中国民族复兴的漫长征途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这个是因为,在这个历史事件的前后,中国的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那就是马克思主义。

但是并不是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就万事大吉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还必须解决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真理同中国国情,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强调指出:

“成为了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它,成为全党需了解且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人就明白了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

1率开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1.1毛泽东思想的出现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问题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开展,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苦苦探索。

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理论勇气和惊人的求索能力。

他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对中国的过去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井冈山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等亲身体会,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发现并提出中国革命异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是像西方主要解决阶级问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是一支中间力量,可以争取为革命的同盟军,而不能像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时将其视为革命对象;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首先是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

  尽管东西方的国情差异日渐明朗,但由于毛泽东的地位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他的全新思想没有能够在党内起到决定作用,在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内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倾向,本本主义依然在党内泛滥成灾,终使土地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红军被迫长征北上。

1.2毛泽东思想的确立

随着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定和革命大本营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继续专注于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文章,联系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趋向成熟。

1942年,毛泽东又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党内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得到了彻底清算,确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最终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满怀信心地率领全党开始了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样艰巨和复杂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2.1邓小平理论前景

令人遗憾的是,自上世纪50年代末之后的20年来,由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使“左”的教条主义重新笼罩了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因此而中断,历史的重任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肩上。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此基础上,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2.2邓小平理论的确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邓小平理论也逐步展开始发展,到党的十三大,通过总结改革开放的现实经验,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同时,还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等。

这些观点构建起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

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通过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在发展阶段上,强调不能脱离实际,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外部条件上,指出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政治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在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依靠力量;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并且顺利的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

到党的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3承上启下、与时俱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1“三个代表”的国内国际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国际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

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

3.2“三个代表”思想的确立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其承上启下、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

因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使其取得了历史的合法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使其获得了道义的合法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使其争取了现实的合法性,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因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4再接再厉、开拓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4.1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提出“五个统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选择,也是中国对全球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4.2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第三章结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

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极大的挑战,更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它们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

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规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思想政治》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