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非选择题规范练二个体稳态与调节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48294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非选择题规范练二个体稳态与调节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非选择题规范练二个体稳态与调节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非选择题规范练二个体稳态与调节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非选择题规范练二个体稳态与调节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非选择题规范练二个体稳态与调节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非选择题规范练二个体稳态与调节类.docx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非选择题规范练二个体稳态与调节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非选择题规范练二个体稳态与调节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非选择题规范练二个体稳态与调节类.docx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非选择题规范练二个体稳态与调节类

二、个体稳态与调节类

一、近六年考查角度剖析

年份

题号

考查角度

2016

甲卷

30

(示意图)

【神经调节】本题以“乙酰胆碱的合成与释放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能否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准确识别突触的结构,找准隐含的信息,本题的易错点在于:

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了教材旁栏中的“相关信息”,没有记住“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属于神经递质而错答。

乙卷

31

(文字表述)

【免疫调节】以病毒感染实例,考查免疫调节的过程中相关细胞的功能联系以及二次免疫过程及特点。

同时还考查了免疫细胞执行功能时所发生的胞吞和胞吐的特点。

丙卷

30

(坐标曲线)

【血糖调节】本题一方面考查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种主要激素的分泌情况,另一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从题目中获取有用信息(如酮体的来源和特点)的能力,只要认真审题,也是不难作答的。

2015

全国Ⅰ

30

(文字表述)

【神经—体液调节】本题以血压的调节为背景,主要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和激素与神经递质的作用特点,意在强化学生对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和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的异同点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全国Ⅱ

30

(文字表述)

【激素分泌调节】本题综合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9

(表格类)

【植物激素调节】本题考查了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及乙烯的作用和相关实验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获取实验结论的能力。

2014

新课标全国Ⅰ

31

(文字表述)

【血糖与水平衡调节】本题考查血糖代谢、水平衡代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全国Ⅱ

30

(实验类)

【免疫调节】本题以探究实验为背景,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学生掌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13

新课标全国Ⅰ

30

(文字表述)

【血糖调节】本题以胰岛素的作用机理为切入口,考查胞吐的作用、协助扩散的特点,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和过程。

新课标全国Ⅱ

30

(文字表述)

【血糖调节】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知识,涉及到血糖的来源、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012

新课标全国

30

(示意图)

【神经调节】本题结合肺牵张反射示意图和突触结构示意图,考查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结构及人脑的功能,要求学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和突触的结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其次还考查识记人脑的功能,明确屏住呼吸是主动意识控制的行为,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

2011

新课标全国

30

(文字表述)

【免疫调节】以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为背景考查免疫过程及二次免疫。

二、基本模型回归

1.生长素的产生、作用及应用。

2.其他植物激素及相关实验探究。

3.内环境的稳态实例及调节过程。

4.免疫的过程、功能的异常及应用。

5.借助免疫知识设计相关实验。

6.借助反射弧或突触结构等考查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机理。

7.探究兴奋的传导或传递方向的实验设计。

8.考查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

9.动物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

三、热点模型预测

热点模型一 植物激素的作用及相关实验分析

1.α萘乙酸(NAA)是生长素类似物,科研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1)若选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作实验材料,要对其进行____________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种浓度中,NAA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探究NAA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可将以上实验称为这个实验的______________。

请简要写出测定NAA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最适浓度的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去除顶芽 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a NAA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通过a、b、c与空白对照相比,对葡萄茎段的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是b、c浓度,具有抑制作用的是a浓度,因此a的浓度最高

(3)预实验 在b、c浓度之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分别测量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

若所测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浓度为最适浓度;若未出现峰值,应进一步细化浓度梯度或扩大浓度范围进行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解析 

(1)植物的顶芽能合成生长素,所以实验中要去除顶芽,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a、b、c三种浓度中,与空白对照相比,b、c浓度对葡萄茎段的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a浓度发生了抑制作用,浓度最高。

(3)进一步探究NAA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可将以上实验称为这个实验的预实验,然后在b、c浓度之间设计一系列浓度梯度,分别测量葡萄茎段侧芽的生长量。

若所测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浓度为最适浓度;若未出现峰值,应进一步细化浓度梯度或扩大浓度范围进行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2.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某研究小组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切段若干,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一周后,开展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茎切段伸长的影响及生长素(IAA)对茎切段中乙烯(ACC)产量的影响的研究。

实验结果见下图。

分析回答:

(1)将菟丝子切段置于培养液中培养一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示结果判断:

IAA促进茎切段伸长的最适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GA3促进茎切段伸长的最适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想进一步研究IAA和GA3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则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处理茎切段作为实验组。

(5)若实验中发现有两组用不同浓度的GA3处理后,茎切段伸长量均为0.5cm,因标签丢失,无法判断两组GA3浓度的大小,要想通过实验来判断两组GA3浓度的大小,请写出实验思路并得出相应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排除刚切取的切段中原有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去除切段中原有的激素”或“防止切段中原有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IAA和GA3均能促进茎切段的伸长生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IAA和GA3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相同浓度时GA3促进效应比IAA大 当生长素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才会促进乙烯的产生(或IAA浓度能影响乙烯产生量)

(3)大于50μmol·L-1 50μmol·L-1左右(或介于10~250μmol·L-1之间)

(4)IAA和GA3同时

(5)适度稀释一组GA3并处理茎切段,观察记录茎切段伸长量。

若伸长量大于0.5cm,则该组浓度大,反之则小

解析 

(1)将菟丝子切段置于培养液中培养一周的目的是排除刚切取的切段中原有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分析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IAA和GA3均能促进茎切段的伸长生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IAA和GA3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相同浓度时GA3促进效应比IAA大;当生长素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才会促进乙烯的产生。

(3)根据图示结果可判断:

IAA促进茎切段伸长的最适浓度为大于50μmol·L-1,GA3促进茎切段伸长的最适浓度为50μmol·L-1左右(或介于10~250μmol·L-1之间)。

(4)若想进一步研究IAA和GA3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则应该用IAA和GA3同时处理茎切段作为实验组。

(5)若实验中发现有两组用不同浓度的GA3处理后,茎切段伸长量均为0.5cm,因标签丢失,无法判断两组GA3浓度的大小,要想通过实验来判断两组GA3浓度的大小,进行如下实验:

适度稀释一组GA3并处理茎切段,观察记录茎切段伸长量。

若伸长量大于0.5cm,则该组浓度大,反之则小。

热点模型二 免疫调节及相关实验分析

3.下图表示病原体A(抗原A)侵入人体后体液免疫机制的模式图,图中a~d表示过程,甲、乙、丙表示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的细胞或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d过程能阻止病原体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该抗体同时会攻击肌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将会使__________________的信号转换过程受阻,可能出现重症肌无力现象,这种疾病称为____________。

(3)图中a过程显示细胞甲(B细胞)只能接受抗原A的刺激,而不能接受抗原B的刺激。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某种抗原只刺激特定的B细胞,而不作用于其他的B细胞(提示:

如果体内的某种B细胞消失或丧失其功能,就不能与某种抗原结合并发生免疫反应)。

实验材料:

多只健康小白鼠,放射性同位素(发出射线定向杀死细胞)标记的甲种抗原、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乙种抗原等。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结果

①给小白鼠注射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

不发生免疫反应

②再给小白鼠注射低剂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再给该小白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童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此后当外界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后,机体会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____________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细胞甲、细胞丙、抗体 

(2)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化学信号→电信号 自身免疫病 (3)②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 不发生免疫反应 ③乙种抗原 发生免疫反应 (4)浆细胞 抗原刺激记忆T细胞产生效应T细胞 细胞凋亡

解析 

(1)分析图示可知:

细胞甲、乙、丙分别为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体液免疫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的有B细胞、记忆B细胞和抗原,即细胞甲、细胞丙和抗体。

(2)图中d表示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该过程可以阻止病原体A的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在突触后膜上完成的是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若抗体攻击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则会导致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受阻,肌肉不能收缩而出现重症肌无力现象,这种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

(3)依题意可知,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结论是已知的:

某种抗原只刺激特定的B细胞,而不作用于其他的B细胞。

依据提示“如果体内的某种B细胞消失或丧失其功能,就不能与某种抗原结合并发生免疫反应”和已经给出的实验步骤可知,本实验的思路是:

先用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破坏与甲种抗原特异性结合的体内的某种B细胞,使其消失或丧失其功能,导致机体不能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在此基础上,给小白鼠注射低剂量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结果也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由于其他种类的B细胞仍然存在,所以再给该小白鼠注射乙种抗原时,会生免疫反应。

(4)儿童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此后当外界结核杆菌侵入机体时,机体会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主要过程是抗原刺激记忆T细胞产生效应T细胞,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凋亡。

4.过敏反应与免疫系统功能的异常有关,地塞米松是用来治疗过敏反应的一种免疫抑制剂。

寻找更加高效且低毒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研究人员以某过敏原刺激健康小鼠,建立过敏反应的小鼠模型。

将这批小鼠分成五组,再用该过敏原刺激模型小鼠,诱发其过敏反应。

诱发前的0.5h和诱发后6h,在B、C、D、E组小鼠外耳分别涂浓度为0、3%、6%、9%的青蒿素乳膏,F组小鼠外耳涂地塞米松,同时另设健康小鼠为对照组。

诱发48h后取小鼠胸腺并称重,计算胸腺指数,结果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胸腺是____________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其重量变化能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

与A组相比,B组小鼠的胸腺指数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D、E组结果与________组比较,说明青蒿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作用。

当青蒿素的浓度达到________时作用效果超过了地塞米松。

答案 

(1)T 明显升高 发生了免疫应答(发生了免疫反应) 

(2)B 抑制免疫 9%

解析 

(1)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柱形图显示:

与A组相比,B组小鼠的胸腺指数明显升高,而胸腺重量变化能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由此说明发生了免疫应答(发生了免疫反应)。

(2)C、D、E组的小鼠的胸腺指数逐渐减小,且均低于B组,即C、D、E组结果与B组比较,说明青蒿素具有抑制免疫作用。

E组小鼠的胸腺指数小于F组,说明当青蒿素的浓度达到9%时作用效果超过了地塞米松。

热点模型三 内环境稳态3个实例调节过程机制及相关实验分析

5.图甲为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示意图,图乙为不同血糖浓度下肾小管对葡萄糖的滤过、重吸收及排出情况,请回答:

(1)据图甲可知,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___。

SGLT2为Na+—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如果Na+/K+ATP酶活性下降,葡萄糖的重吸收量将________。

(2)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激素,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

研究表明,抑制SGLT2的功能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上图可知,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量有一定限度,这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

据图乙分析,正常人尿液中不含葡萄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糖尿病患者的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________(增强、减弱),使______________分泌增多。

答案 

(1)主动运输 减少 

(2)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葡萄糖不能被重吸收,将随着尿液排出

(3)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SGLT2)数量有限 正常人血糖浓度为0.8~1.2g/L,在此范围内,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率和滤过率相等 (4)增强 抗利尿激素

解析 

(1)据图甲可知,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时需要载体(SGLT2)的协助,且葡萄糖为逆浓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故其方式为主动运输,由于SGLT2为Na+—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当Na+/K+ATP酶活性下降,Na+进入量要减少,葡萄糖的重吸收量也将减少。

(2)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SGLT2为Na+—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SGLT2的功能,减少血糖被肾小管的重吸收,而使葡萄糖随着尿液排出。

(3)由乙图可知,当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量接近400mg·min-1时,随血糖浓度的再增加而重吸收率却不再增加,这可能是由于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SGLT2)数量有限而导致的。

正常人尿液中不含葡萄糖的原因是正常人血糖浓度为0.8~1.2g/L,在此范围内,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率和滤过率相等。

(4)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到正常水平。

6.狗是恒温动物,其体温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

温度感受器接受温度变化的刺激,发出信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信息在中枢整合后引起骨骼肌、皮肤血管、汗腺及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等器官的活动变化,进而改变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力,从而维持体温恒定。

(1)环境温度变化引起骨骼肌战栗属于________(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

(2)当环境温度降低,机体经一系列调节,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将升高,这种变化又会反馈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器官),从而使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不至于过大,上述整个过程属于____________(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

(3)当环境温度降低时,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也会升高,促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为探究其调节模式,请完成以下实验方案设计:

①选取甲、乙、丙、丁四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狗。

②甲狗剪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并结扎通向肾上腺的门静脉;乙狗________________;丙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丁狗不做任何处理(说明:

垂体分泌的促激素通过门静脉进入肾上腺)。

③将四只实验狗置于同一寒冷环境中12小时,每隔2小时测定一次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分别记录其变化过程,对比分析(说明:

不考虑手术创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预期可能结果并分析结论:

a.若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乙>丙=甲,其调节方式只为体液调节;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调节方式只为神经调节;

c.若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乙>甲、丁>丙>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神经

(2)下丘脑和垂体 神经—体液

(3)①性别、体重、发育状况相同 ②剪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 结扎通向肾上腺的门脉系统 ③b.若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丙>乙=甲 c.其调节模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1)环境温度变化引起骨骼肌战栗产热,属于神经调节。

(2)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最终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稳定。

当环境温度降低,首先人体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兴奋传到下丘脑,进一步引起激素的分泌,上述整个过程受神经和激素调节。

(3)①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肾上腺素的含量,因此其他变量都为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因此选取甲、乙、丙、丁四只性别、体重、发育状况相同的实验狗。

②甲狗剪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并结扎通向肾上腺的门静脉;乙狗剪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丙狗结扎通向肾上腺的门脉系统,丁狗不做任何处理。

③将四只实验狗置于同一寒冷环境中12小时,每隔2小时测定一次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并做好记录。

若只有体液调节,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乙>丙=甲,若只有神经调节,则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丙>乙=甲,若调节模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为丁>乙>甲、丁>丙>甲。

7.抗利尿激素(ADH)是9肽,可作用于肾小管,激活肾小管细胞内一系列反应,促进水通道蛋白2插入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膜(管腔面)(如图1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H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ADH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____________,导致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__。

(2)尿量超过3L/d称尿崩。

假设尿崩症仅与ADH有关,则引起尿崩的机理有二: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含水通道蛋白2的小泡可与管腔膜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