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压轴冲刺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4687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压轴冲刺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压轴冲刺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压轴冲刺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

《高考压轴冲刺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压轴冲刺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压轴冲刺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docx

高考压轴冲刺卷新课标Ⅰ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2021年高考压轴冲刺卷新课标Ⅰ卷

(一)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xx·重庆市巴蜀中学二模·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2.(xx·安徽省江淮名校第二次联考·1)即将到来的xx年是中国传统的“羊”年,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对于中国古代汉字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

C.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D.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

3.(xx·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7)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

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时间都有错误

4.(xx·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32)王觉非等译著《西方文明史》称“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

……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②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③组成“四百人会议”④所有公民都可通过抽签选举成为陪审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xx·四川省成都市二诊·10)有人说意大利是“近代欧洲的儿子中的长子”,能为其提供依据的是,意大利()

①是近代人文主义的发源地②是地理大发现的开拓者

③是代议制民主的诞生地④是近代经济因素的出现地

A.①⑦B.③④C.①④D.②③

6.(xx·江苏省泰州市二模·15)下表据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编制。

据该表分析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时间

结果

1832年以前

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多数是贵族

1832年

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1867年

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

1872年

施行秘密投票

1884年

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1918年

男子21岁,女子30岁获得选举权

1928年

21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除精神病人、国王、正在服刑的犯人)

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B.民主进程呈现渐进性

C.实现了选举权利平等D.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7.(xx·广东省中山市二模·18)“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

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ConceptsofChinaandtheChinese,1840--1876)材料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B.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D.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8.(xx·安徽省蚌埠市第二次质检·15)阅读图3,对中国1865-1911年对外贸易状况分析准确的是()

A.这一时期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B.闭关锁国导致了1875年前的贸易状况

C.政策调整使1895年以后外贸发展迅速

D.辛亥革命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9.(xx·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22)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10.(xx·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18)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1917年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与列宁的活动分不开。

列宁在他的《四月提纲》中采取了极端不妥协的立场。

”这个“极端不妥协的立场”是指()

A.宣布要以暴力方式夺权B.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D.提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11.(xx·浙江省宁波市xx年高三“十校”联考·18)上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

“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

”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

这些言论()

A.批评了冷战政策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力图缓和与苏联之间的关系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12.(xx·山东省实验中学第二次诊断性考试·32)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13题~第14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题~第18题为选做题,请选定其中一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必做部分】

13.(xx·江苏省泰州市二模·21)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

“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

“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纸烛:

灯笼)”其人默默而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

“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2)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

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4)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保持了

长久的生命力。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其主要原因。

14.(xx·安徽省江淮名校第二次联考·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人了解的世界范围

材料二

材料三……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将近100万移民。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观点看,这种极其巨大的迁移的意义在于:

除很大一部分人涌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结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欧化。

……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经济上被欧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两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评价这一变化。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工业革命后欧洲人口迁移的特点。

结合时代背景指出19世纪有利于欧洲人口迁移的因素,并指出其作用。

【选做部分】

15.(xx·上海市高三十三校第二次联考·36)【社会大变革】

材料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

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

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1)阅读材料,概括当时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2)作者对当时社会变革持何种态度,为什么?

说出你判断的理由依据。

(3)你怎么看作者的观点?

16.(xx·江西省红色六校第二次联考·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

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

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

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

其它如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通教科书。

一一据依田熹家《日本通史》

材料二明治政府于187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

在此基础上,寺子屋教育被勒令停办,各地兴办新式小学。

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

读物、算术、书法、写字、熟读、作文、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

有些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语课。

据统计,在每周的学时总数中,属语言类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

一一据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材料三朕,念我皇祖皇宗荦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

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

……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如是,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

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

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

贬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成一其德。

一一1899年明治政府《教育敕语》

(1)根据材料一、二,以“寺子屋教育”为例,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三,概括《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主要背景。

17.(xx·江西省红色六校第二次联考·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上实线部分,代表人类之历史,它不过是上自创世以来,下接未来世界当中之一部分……向外之长箭头代表人类之理想,经常有脱离现状的趋势,实际上这种向外扩充的力量仍被内向的和保守的力量牵制,图上以较短之箭头表示之。

结果人类采取的路线不外这两种力量凑合而成的总和。

——黄仁宇《资本主义和21世纪》

请概括黄仁宇的史学观点,结合中外史实进行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多角度论证。

18.(xx·江西五校第二次联考·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一战期间,美国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

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

……国联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

——《20世纪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45年4月至6月在旧金山举行的会议结束时,50多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最后的宪章。

……其两大任务:

维护和平与安全和妥善处理国际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

……它的宪章明确规定,这个组织不得“干预基本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范围内的事项”。

维护和平的任务主要交给安全理事会执行;……所有实质性问题的决议必须以5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大国意见一致时和平才能得到维护。

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性活动方面十分成功。

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

……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

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认为国联“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这一观点。

国联为何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材料二认为联合国与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

”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其“好”和“坏”历史事件。

你认为联合国如何改革才能发挥其作用?

 

xx年高考压轴冲刺卷·新课标Ⅰ卷

(一)

文综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西周分封制

【解析】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先代贵族、功臣和同姓贵族,平民不在分封的范围,故B项符合题意;A中属于贵族分封;C中属于功臣分封;D中属于王族分封;均属于分封的对象,故排除。

【举一反三】分封制的特点有哪些?

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或功臣;等级森严;受封者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权利),但要对上一级尽一系列义务;诸侯国为西周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2.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汉字的演变

【解析】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故A项正确;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中图示展现的是由象形到表音,故C说法错误;D说法明显错误。

3.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意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解析】科举制最早是在隋朝设立的,八股取士是明朝才开始的,所以题干中关于科举制的“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

始以八股为试”不符合历史史实。

另外,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评价“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只看到了它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它在历史上的积极方面,故选C。

【举一反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以及其演变的趋势

提示:

(1)演变:

①世官制:

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②察举制:

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

③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和家世。

④科举制:

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

其选拔依据是考试成绩。

(2)演变趋势:

①选拔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形式:

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③选拔趋势:

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4.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梭伦改革,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解析】从材料信息“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说明“民主原则”体现在“政府”角度,故②③④符合,选C。

5.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从题干中“近代欧洲的儿子中的长子”的信息说明意大利在欧洲国家中走向最前列的。

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最早开始文艺复兴,故选C项。

6.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英国议会改革

【解析】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英国议会改革使民主不断扩大范围,但无法体现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故A项错误;从题干信息“1832年中产阶级、1867年城市工人、1884年农村工人、1928年21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可知,英国的议会改革发展和完善了英国的民主制度,体现了英国民主进程的渐进性特点,故B项正确;表格中只是体现英国议会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民主的趋势,但并不能就此推断实现了选举权利的平等,故C项错误;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是推动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原因,但不是其主要特点,故D项错误。

7.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鸦片战争

【解析】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国民的确存在吸食鸦片的现象,不是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故B项不是原因,符合题意;材料中“中国形象”的出现和鸦片的大量输入有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而中国社会的落后,使得中国在世界上不被尊重,在西方舆论的宣传下,许多人对中国存在着偏见,这些在当时基本符合事实,并非捏造,故C和D正确,不符合题意。

8.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1875年前,出口大于进口,处于出超状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经济的优势,A、B项错误;1895年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上资本输出的加剧,促进中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

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繁荣,D项错误。

9.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析】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19年5月5日”和标题中的内容“北京学界”“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可以判断此事件与五四运动有关。

标题中的“曹汝霖”、“章宗祥”在当初被称为卖国贼,“青岛问题之力争”指的是巴黎和会上有关青岛主权的归属之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因此能从中获得的信息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所以应选C。

10.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四月提纲》

【解析】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是“极端不妥协的立场”,故B项正确。

《四月提纲》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排除A;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苏维埃政权同德奥集团达成协定,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在《四月提纲》之后,排除C;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时间在《四月提纲》之后,排除D。

11.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冷战开始于1947年,A错误;美苏在国家利益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根本性差异,没有夸大美苏之间的分歧,B错误;材料主张遏制苏联,C与题意相反。

由“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可知主张全面遏制苏联,D正确。

12.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新政协的召开,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解析】由题干中的“北平”可以判断这次会议召开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故排除A;B与题干中的代表会议主旨无关;C与材料信息不符;从与会代表的打扮“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可知代表具有广泛性,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3.

(1)政策:

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被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深化:

宋明理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表现:

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观点:

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原因:

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理学日益僵化。

(4)原因:

儒学本身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和时代要求。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李贽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可以看出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用人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被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可知,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依据明朝晚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即可。

第(4)问从儒学本身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和时代要求的角度探究其原因即可。

14.

(1)变化:

范围不断扩大。

评价:

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了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

(2)特点:

流动的规模大(人口流动数量大增);范围(区域)大;

因素:

工业革命;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发展。

作用:

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世界市场发展;促进迁入国经济发展。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

【解析】

(1)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图片中对世界认识的范围不断扩大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评价依据所学从“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了人类文明交融与发展。

”等角度进行作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图片中“人口流动线路”以及材料三中“总共才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将近100万移民”的信息从“规模和数量”上进行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工业革命、交通工具以及世界贸易和市场扩大的角度概括作答;第三小问作用从世界市场扩大、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概括作答。

15.

(1)要求概括提炼:

礼崩乐坏,其余逐利竞争、道德沦丧,政治变革,兼并战争。

(2)对社会转型的不满,原因站在儒家立场,重道德仁义、礼制秩序,认为社会混乱、道德沦丧。

(3)看到消极代价,未看到社会大变革的积极进步的方面与影响。

政治:

大国兼并、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奠定基础。

经济:

铁器犁耕生产力水平提高小农经济发展。

思想:

百家争鸣成为后世学术思想源头灿烂辉煌。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意在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进行阐述、论证问题的能力。

【解析】第

(1)问,从材料信息“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等信息加以回答。

(2)问,“态度”结合材料中的“弃仁义而用诈谲”“诈伪并起”等用词加以回答;“依据”可结合第

(1)问来回答。

第(3)问,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回答,同时要史论相结合,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加以回答。

16.

(1)变化:

由民间办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