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4675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1.3声音的特性

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设计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主动交流,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

更加喜欢物理,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

1、 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学会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

教学用具

音叉、铁架台、乒乓球、细线、装有不同水量的啤酒瓶、筷子。

学生课前准备

一把钢尺、一段橡皮筋、乒乓球、疏密不同的梳子、硬塑料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敲击一些分别装有不同水量的啤酒瓶,发出音调不同和响度不同的声音,由此引出声音有不同性质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

 

加深对声音的不同性质特点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声音的不同特性产生研究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音调

引导学生从声音的产生认识声音的性质特应与发音体的振动情况有关,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音调的高低会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做出猜想。

 

让学生利用桌面上提供的一些器材设计实验,使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有什么不同,验证自己的猜想。

 

鼓励学生交流探究实验的方案和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探究结果,判断实验结果是否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回想所听到过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及发声体相应的振动情况。

猜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明确实验目的,四人一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作出判断。

 

 

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讨论,再验证、评估。

 

举手发言。

 

 

 

 

尝试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结果提出猜想。

 

 

 

尝试设计科学探究实验,选择所需的器材,体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整理归纳信息。

 

 

培养交流合作和初步的评估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说明

(一)音调

提出问题:

蝴蝶、蚊子飞来飞去靠的是翅膀的振动,可为什么我们听得到蚊子的嗡嗡声,却听不到蝴蝶的声音呢?

 

给出蝴蝶和蚊子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0页,达到正确解答上述问题。

 

引导交流:

阅读课文第20页,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

学生交流猜想。

 

 

 

 

 

自学并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讨论、作答。

 

 

积极举手回答,汇报自学成果,组内外相互补充。

用学生熟知的现象提出问题,教育学生生活,服务生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现象。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提炼有用信息的能力。

(二)响度

引导学生分析前阶段的探究实验中,是否也出现了能说明响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一些现象和事实?

交流实验现象和判断结果。

 

对学生认真观察仔细的科学态度给予赞赏。

 

演示课本第21页图1.3-4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情况下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归纳探究结果。

判断探究结果是否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楼上老师在讲课,我们为什么没听到?

 

 

学生分组讨论,再实验,并举手作答,其他学生评估。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积极举手作答。

 

 

 

 

思考:

得出响度的大小还与听者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及时给予鼓励,利于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结论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

1、转换法

2、实验中乒乓球起到放大作用

(三)音色

组织学生做游戏,两位同学上台朗诵,其它同学们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看能否辨别出两位同学的声音。

 

听录音:

用琴和笛子演奏同一首乐曲,问学生能否辨别出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

 

 

积极参与做游戏。

 

加深印象

 

 

 

 

形式多样,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说明

(三)音色

提出问题,你是怎么辨别不同的发声体的。

 

教师引导归纳:

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鼓励学生列举自己熟知的凭音色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事例。

 

为了让同学们对音色有更形象、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图1.3-5的波形图。

分组讨论,踊跃举手回答。

 

学生归纳、补充

 

 

 

学生思考、举例

 

 

 

观察比较不同发音体的波形图。

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提高学生参与度

 

 

能增强学生对乐音特性的理解和感受。

三、知识小结

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回顾、补充、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四、自主提升

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题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

2、做课本第23页:

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完成。

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练习:

1、音乐会上男低音放声高歌,女高音一旁轻声伴唱,“男声”音调     响度     。

“女声”音调     响度     。

2、老鼠的叫声和牛的叫声,     音调高,     响度大。

3、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中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了     而发出的。

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也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

4、人能分别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音调不同   D、振幅不同

5、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或“低”指的是     ;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或“低”指的是     。

6、2008年汶山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

7、医生在给病人检查内脏时,常常会用到听诊器,听诊器的作用是   (   )

A、改变声音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B、缩短听着距内脏的距离,使响度变大

C、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D、使内脏振动的振幅增大,从而增大响度

8、“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     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     很高;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

9、用水壶回上暖水瓶里冲开水时,只凭声音就可以听出暖水瓶里的水快满了,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教学案例

一、           引入新课

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靠什么传播?

生:

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系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师:

敲击一些分别装有不同水量的啤酒瓶,它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如果再用力敲打呢?

如果用嘴对着分别装有不同水量的啤酒瓶瓶口吹呢?

生:

不同啤酒瓶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用力不同声音也发生了变化。

用嘴吹发出的声音高低也不同。

师:

声音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人们用音调、响度和音色来分别描述声音的这些特性-------------------板书《三、声音的特性》

二、           探究新知

师:

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特点应该与发声体的振动情况有关,那么,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思考、猜想。

生:

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唱歌发高音时,声带振动得快。

(让学生大胆猜想,老师适时进行鼓励、归类)

师:

同学们(四人一组)请利用桌面上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让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物体发生时的振动情况,验证自己的猜想。

然后,说说你的实验方法和结论,和大家交流讨论。

生:

(1)把橡皮筋拉紧后拨动它,发现橡皮筋被拉的越细,拨动它振动的就越快,发声音调越高。

  

(2)用硬塑料拨动木梳齿,快拨时,塑料片振动快,发声音调越高。

  (3)按课本上方法,将一把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现钢尺伸出桌边较长时,振动较快,发声音调越高

  (4)用硬塑料拨动疏密不同的木梳齿,拨动密木梳齿时,塑料片振动快,发声音调越高。

师: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实验结论,分析、再验证达成共识。

让学生总结、概括出实验结论。

生:

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发身体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

师:

物理学里,用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20页。

并组内解决以下问题:

(大屏幕显示)

(1)、什么叫频率?

频率的单位?

    

(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有多大?

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有什么特点?

    (3)、蝴蝶和蚊子都是靠翅膀振动,人为什么能听到蚊子的嗡嗡声,而不能听见蝴蝶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