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4668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射线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x射线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x射线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x射线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x射线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射线总结.docx

《x射线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射线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射线总结.docx

x射线总结

第一章x线发生装置第一章x线检查技术

设备学

1.简述x线管的作用与结构?

阳极:

主要作用产生x线并散热,其次是吸收二次电子和散乱射线,由阳极头,阳极帽,可伐圈,阳极柄组成。

阴极:

作用是发射电子并使电子束聚焦,主要由灯丝,聚焦罩,阴极套,和玻璃芯组成。

玻璃壳:

又称管壳,作用是将阳极和阴极固定在一起并保持管内的高度真空。

2.简述固定阳极x线管阳极的结构与各部分的作用?

阳极头:

由靶面和阳极体组成。

靶面的作用是承受高速运动的电子束轰击,产生x射线,称为曝光。

阳极帽:

固定在阳极头上,并罩在靶面四周。

可以吸收一部分的散乱射线,提高影像的清晰度。

可伐线圈:

阳极和玻璃壳的过度连接部分。

阳极柄:

作用是固定x线管并将曝光时产生的热量传导出去。

3.何为空间电荷?

简述x线管的阳极特性?

灯丝后端发射出来的电子,由于电子之间的相互排斥和灯丝的阻挡作用,因此这部分电子滞留在灯丝后面的空间形成“空间电荷”空间电荷只能随着管电压的升高而逐渐飞向阳极。

阳极特性曲线:

在一定的灯丝加热电流下,管电压和管电流之间的关系。

分为两段:

第一段的管电流流随着电压升高而增大,这一段反应了空间电荷占主导作用。

也称为比例区。

第二段,电压不随电流升高而变化,此段称为饱和区。

4.简述灯丝发射特性?

灯丝的发射特性:

在一定管电压下,管电流和灯丝加热电流的关系。

在100kv获得的管电流比60kv时候大,而要获得同一管电流,100kv时要比60kv所需的灯丝加热电压小,由此,欲使管电流不随管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就必须对空间电荷进行补偿,补偿原则是:

当管电压变高时,适当减小灯丝加热电流,反之,当管电压变低时,则适当增加灯丝加热电源,以使管电流不随管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5.简述高压发生器的作用与结构?

作用:

1)为x线管灯丝提供加热电压;2)为x线管提供直流高压;3)如配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x线管,还需要切换x线管。

结构:

高压变压器

灯丝变压器

高压整流器

高压交换闸(配两只或两只以上x线管时用)

高压插座

6.对电路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可调管电流:

能给x线管灯丝提供一个在规定范围内可以调节的加热电压,以改变x线管灯丝的加热温度,达到控制x线辐射强度的目的。

2)可调管电压:

能给x射线提供一个很高且可以调节的管电压,使x线管灯丝发射的热电子高速运动以轰击阳极靶面产生x射线,达到控制x线质的目的。

3)可调曝光时间:

使供给x线管的高压在选定的时间内接通和切断,以准确控制x线的发生时间。

4)

第二章诊断x线机

1.试画出程控x线机的电路构成方框图

2.试画出高频x线机的电路构成方框图,并简述其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工频电源v0经整流,滤波后变为540v左右的直流电压v1,此电压经ipm逆变电路变为频率为几十千赫兹的高频电压v2,该高频电压送高压发生器内的高压变压器初级,经高压变压器升压后,将次级所获得交流高频电压再经倍压整流变成恒直流高压v3,为x线管提供管电压。

管电压的控制采用脉宽调制方式,在曝光过程中,管电压采样信号与设定值实时进行比较,产生的误差电压经脉宽调制后控制逆变桥导通时间,确保管电压实际值等于设定值。

工频电源v0经过整流,滤波,调整后输出直流电压v4,逆变后成为10khz的中频电压v5,该电压送灯丝变压器初级,次级输出作为x线管的灯丝加热电压v6,灯丝加热电流的调节也采用pwm模式,在曝光过程中,灯丝电流采样信号与设定值进行实时比较,经脉宽调制后控制灯丝逆变触发脉冲的宽度,确保管电流实际值等于设定值。

3.简述桥式逆变工作原理

直流逆变分为三种:

1)桥式逆变;2)半桥式逆变;3)单端逆变;

图中k1~k4为电子开关,z为负载阻抗。

本电路的基本特点是适当控制四只电子开关的通断来实现直流到交流的变换。

若电路上能确保四只电子开关按以下顺序通断,则在负载z上的电压波形就为正,负交替的矩形波。

T1时间段:

k1,k2闭合,k3,k4断开,电流i1,z上电压为e

T2时间段:

k1,k2断开,k3,k4断开,电流问哦0,z上电压为0

T3时间段:

k1,k2断开,k3,k4闭合,电流为i2,z上的电压为-e

T4时间段,k1,k2断开,电流为0,z上的电压为0

T1~t4为一个周期,然后周儿复始,适当控制四只电子开关的切换频率,就可以获得不同频率的正负交替的矩形波交流电。

4.简述x-tv的优点,构成与工作原理,全电视信号包括哪些信号。

优点:

1)图像亮度高。

2)医生和病人受照剂量小。

3)图像清晰。

4)通过x-tv获得的视频图像信号通过a/d转换,计算机图像处理后,可获得数字图像。

5)图像可方便的保存,远距离传输。

构成:

1)I.I。

是将想线图像转换为荧光图像,并使荧光图像亮度增强的器件。

2)摄像机头。

简称摄像头。

是将荧光图像转换为视频电信号装置。

3)控制器。

对tv图像信号进行控制,处理。

4)监视器。

是图像显示器件。

主要作用是进行电光变换。

5)自动亮度控制装置。

是使监视器图像亮度稳定的自动控制装置。

通过它可以调整x线的“质”,“量”以保证对病人不同部位的透视时,监视器图像亮度稳定,最佳。

工作原理:

穿过病人的透射x线照射到i.i的输入屏上,获得亮度较弱的荧光图像,再经i.i增强后在输出屏上获得一个尺寸缩小,亮度比输入屏上的亮度强数千倍乃至上万倍的的荧光图像,输出屏上的荧光图像经光学系统或光纤传输到摄像机靶面或光敏区,从摄像机输出的视频电信号经预放大器放大,再经控制器进行控制,处理和放大后获得全电视信号,输送到监视器,在监视器荧光屏上获得亮度较高的x透视图像。

5.简述ccd摄像机的构成与光敏元件的工作原理。

构成:

由光电转换,电荷存储,电荷转移,信号输出构成。

光敏元件的工作原理:

6.简述干式激光相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结构:

由控制板,片盒,供片滚动轴,激光成像组件,热鼓显像组件,机壳等组成。

工作原理:

激光束通过多棱镜的旋转进行扫描式的打印,在全部曝光过程中滚筒和激光束做精确的同步运动。

第三章数字x线设备

1.简述cr的读出原理。

存储在psl荧光物质中的潜像是电子数目多少的模拟图像,要将其读出并转换为数字化信号,需要采用激光扫描系统,随着高精度电动机带动ip匀速移动,激光束由摆动式反光镜或旋转多面体反光镜进行反射,对ip整体进行精确而均匀地扫描。

受激光激发而产生的psl荧光被高效导光器采集和导向传输到光电倍增管的光电阴极上,经光电倍增管进行光电转换和放大后,再经a/d转换为数字信号,这一过程反复进行,扫描完一张ip后,得到一副完整的数字图像。

2.简述非晶态硅型fpd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穿透病人被检部位后的x线光子,照射到非晶硅fpd上,由碘化铯晶体层将x线图像转换成荧光图像,荧光沿碘化铯针状晶体传递到由非晶硅光电二极管构成的探测器矩阵,将荧光图像转换成信号电荷的多少图像。

计算机控制读出电路,依次读出各像素信号电荷信息,在经a/d转换后,获得数字图像信号,传送到图像处理器进行处理和存储后,在监视器上显示。

曝光5秒后即可快速浏览图像。

3.简述dsa的特殊功能。

1)特殊dsa,旋转dsa是在c形臂旋转过程中注射对比剂,进行曝光采集,达到动态观察的检查方法。

2)岁差运动dsa,类似于旋转dsa的另一种运动形式。

利用c臂和托架两个方向旋转,精确的控制器转动方向和速度,形成了x线管焦点在同一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增强器则在c形臂的另一端做反向圆周运动,从而形成岁差运动。

3)3d-dsa

4)Rsm-dsa

5)步进dsa

6)自动最佳角度定位系统

7)C形臂ct成像

8)3d路径图

检查技术学

一,x线摄影条件

感光效应:

称x摄影效果,指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感光系统(探测器)感光的效果。

公式

E=

其中v代表管电压,i代表管电流,t代表摄影时间,s代表探测器的感光效率,z代表靶物质的原子序数,z代表被检体的有效原子序数,p代表被检体的密度,r代表被检部位的厚度,n代表管电压的指数,k代表常数。

管电压(v):

控制影像的对比度,高管电压会降低对比度,增加灰雾,减少运动模糊。

管电压超过100kv进行的x线摄影称高千伏摄影。

能显示解剖结构多,减少被检者剂量,提高影像清晰度,减少运动模糊。

但散射线增多,物体对比度降低,量子斑点或噪声增多

E=

感光量和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n随着管电压升高而下降。

N值变化范围是2-6,不用增感屏时,n在2以下。

管电流量(mas):

对于照片的对比度没有直接影响,x量增加照片密度增加,使低密度部分影像对比度增加。

摄影距离:

焦点到探测器为源像距,焦点到胶片为焦片距。

选择摄影时间还必须考虑被检体的动度情况,摄取活动的组织器官影像时,应选用短时间曝光。

管电压(kv)

摄影部位

管电压(kv)

摄影部位

25~35

乳腺,甲状腺

80~120

头颅,胸椎,腰椎,腹部

40~70

四肢,肩关节

125~150

胸部,心脏大血管

60~80

颈椎,乳突,胸部

滤线栅:

x线摄影时,被照体产生散射线,使照片影像上形成灰雾,使影像的对比度减小,减小散射线到达胶片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滤线栅。

栅比(R):

铅条高度与相邻两铅条间距的比值栅比值越高其消除散射线作用越好。

滤线栅的曝光系数B表示x线强度在用滤线栅和不用滤线栅的比值。

B越小越好,在2~6之间。

照射野:

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被照体的曝光面的大小称为照射野。

使用滤线栅的注意事项:

1)不用将滤线栅反置

2)焦点至滤线栅的距离要在允许的焦栅范围内

3)中心线对准滤线栅中线,左右不要偏移3厘米

4)倾斜球管时只能与铅条排列方向平行

5)滤线栅的铅条对有用X线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因此使用滤线栅摄影时,需要增加管电流量。

散射线:

X线管发射出的原发射线穿过人体及其他物体时,可产生许多方向不定、能量较低的散射线,它主要来自康普顿散射。

散射线形成无用影像,使照片发生灰雾,影响照片对比度

二.摄影条件制定

变动管电压法

主要内容:

把摄影中各种因素作为常数,使管电压随被照体的厚度而相应的变化。

V=2d+C

特点:

被检体厚度增加1cm,管电压增加2kV或增加25%mAs(拇指法则)

固定管电压法

定义:

在X线摄影中管电压值固定,用管电流作为照片密度的补偿的方法。

效果:

管电压增加10~20kV,mAs成倍降低。

一成法则:

管电压增加一成,mAs减少一半

X射线常用术语

摄影用距离:

焦~片距:

X线管焦点至胶片间的距离。

焦~物距:

X线管焦点至被检物体中心所在平面的距离。

焦~台距:

X线管焦点至摄影床面间的距离。

物~片距:

被检物体中心所在平面至胶片间的距离。

为了提高照片影像的锐利度,在X线管容量规格允许负荷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小焦点,以减小几何模糊。

较薄肢体(如四肢)和不易活动且照射野比较小(曝光量也比较小)的部位(如乳突)摄影时,应选择小焦点摄影;

较厚肢体(如腹部、头颅)和呼吸不易控制的部位(如胸部)进行X线摄影时,则应选用大焦点摄影;若采用高千伏摄影技术,也可选用小焦点进行摄影。

焦~片距选择的原则是在X线管负荷量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大焦点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一般肢体摄影时,焦~片距取75~100cm。

胸部摄影焦~片距常采用150~200cm,婴幼儿胸部焦~片距可减少至l00cm。

物~片距选择原则是为了保证照片影像有较小的失真度,应尽量使被检肢体靠近并且平行于胶片。

若肢体因故不能靠近胶片,可在x线管负荷量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大焦~片距,减少照片影像的放大失真。

被检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应用60kV以上管电压进行摄影时,应使用滤线器摄影技术。

管电压

附加铝滤过板

60~70kV

1.0mm

80~90kV

1.5mm

90~l00kV

2.0mm

100~110kV

2.5mm

130kV

3mm

肺部及膈上肋骨摄影:

采用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腹部及膈下肋骨摄影:

采用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上臂、颈部、头部和心脏等部位摄影:

采用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手、前臂、下肢等部位摄影:

采用平静呼吸不屏气曝光。

胸骨正位摄影:

采用均匀连续的浅呼吸方式进行曝光。

阅读摄影申请单;选择屏~片组合;准备照片标记;处理患者衣着;测量部位体厚;摆放摄影体位;训练呼吸动作;选择曝光条件;进行X线曝光;曝光后的处理。

毫安与时间的关系:

毫安与时间成反比关系。

毫安秒与焦~片距离关系:

毫安秒与焦片距离的平方成正比关系。

毫安秒与管电压的关系:

毫安秒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反比关系。

(实际工作中有“一成法”的经验公式)

1.尺骨茎突为尺骨末端腕部内侧的突起。

2.桡骨茎突为桡骨末端腕部外侧的突起。

3.尺骨鹰嘴为肘关节背侧的突起。

4.肱骨内上髁为肘关节内侧的突起。

5.肱骨外上髁为肘关节外侧的突起。

6.肱骨大结节为位于肩峰外下方的突起。

7.锁骨为横向位于胸廓前上方可触及的内低外高的骨骼。

8.肩峰为肩胛冈外上方的突起。

9.肩胛骨喙突为肩峰前内下深按可扪及的突起。

10.肩胛下角位于肩胛骨的最下端,与第7胸椎下缘等高。

上肢上举时,肩胛下角抬高。

11.内踝为胫骨远端踝关节内侧的突起。

12.外踝为腓骨远端踝关节外侧的突起。

13.胫骨粗隆为胫骨上端前缘的突起。

14.髌骨为膝关节前方可活动的骨骼。

15.股骨内、外上髁分别为膝关节内、外上方的突起。

16.股骨外上髁为膝关节外上方的突起。

17.腓骨小头为膝关节外下方可扪及的突起。

18.髂嵴为髂骨最高处的突起,平第4腰椎棘突高度。

19.髂前上棘为髂骨前上方的突起,平第2骶椎高度。

20.股骨大粗隆为股骨上端外侧的突起,平耻骨联合高度

体内结构

前面定位标志

侧面定位标志

第1颈椎

上腭

第2颈椎

上腭牙齿咬合面

第3颈椎

下颌角

第4颈椎

舌骨

第5颈椎

甲状软骨

第6颈椎

环状软骨

第7颈椎

环状软骨下2cra

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

第2、3胸椎间

胸骨颈静脉切迹

肩胛上角

第4、5胸椎间

胸骨角

第6胸椎

双乳头连线中点(男)

第7胸椎

胸骨体中点

肩胛下角

第11胸椎

胸骨剑突末端

第1腰椎

剑突末端与肚脐连线中点

第3腰椎

脐上3cm

肋弓下缘(最低点)

第4腰椎

髂嵴

第5腰椎

脐下3cm

髂嵴下3cm

第2骶椎

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尾骨

耻骨联合

 

1.胸骨颈静脉切迹位于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胸椎下缘高度。

2.胸骨角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微向前凸,两侧与第2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

3.剑突末端为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

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由第8~10肋软骨前端相连形成,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

5.锁骨中线为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

6.腋前线为通过腋窝前缘的垂线。

7.腋中线为通过腋窝中点的垂线。

8.腋后线为通过腋窝后缘的垂线。

(1)眉间:

两侧眉弓的内侧端之间,称为眉间。

(2)鼻根:

鼻骨与额骨相接处,称为鼻根。

(3)外耳孔:

耳屏对面的椭圆形孔,称外耳孔。

(4)枕外隆凸:

枕骨外面的中部隆起,称为枕外隆凸。

(5)乳突尖:

耳后颞骨乳突部向下呈乳头尖状。

(6)下颌角:

下颌骨的后缘与下缘相会处形成的钝角称为下颌角。

(1)听眶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听眶线为解剖学的水平线与水平面平行。

又称Read氏基线,人类生物学基线

(2)听眦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2º角。

又称X线摄影基线,眶耳线

(3)听鼻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鼻翼下缘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3º角。

(4)听口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口角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23º角。

(5)听眉线:

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22º角。

(6)瞳间线:

为两瞳孔间的连线。

也称眼窝间线。

影像符合诊断学要求有两个基本方面:

(1)X线几何投影正确

(2)病灶和周围组织的细微结构显示清晰

适当的影像密度

(1)人眼对0.12的光学密度差尚能分辨,而对低于0.2或高于2.5的光学密度值,则几乎无法辨认。

(2)部分组织脏器影像的合适光学密度值。

例如:

胸部后前位片:

最高密度区域是直接曝光区,密度值约3.0;上中肺野密度值为1.2~1.6;肋骨密度值为0.3~0.5;心脏密度值为0.2~0.3。

腹部平片:

诊断区域的密度值为0.7~1.2。

(3)根据临床实践,X线诊断照片合适的光学密度值范围基本在0.7~1.5之间。

在这一范围内,人眼对光学密度的辨认较敏感,可识别的信息量也最大。

优质x线照片的标准

1)符合诊断学的要求2)适当的影像密度3)恰当的影像对比度4)良好的锐利度5)较少的噪声

头颅摄影一般采用滤线器摄影技术,焦~片距取90~100cm。

摄取某些局部组织的影像时,因照射野比较小,产生的散射线量比较少,可以不用滤线栅来消除散射线。

头颅后前位

听眦线垂直于床面。

中心线自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射入胶片

头颅前后位

中心线自眉间经枕外隆凸垂直射入胶片

头颅侧位

被检侧靠近床面,矢状面与床面平行

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各2.5cm处垂直射入胶片

上肢内旋置于身旁,下肢伸直;

对侧上肢屈肘握拳置于面前,下肢屈曲以支撑身体

头颅水平侧位

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听眦线中、后1/3交点向上1.5cm处垂直射入胶片。

两臂伸直置于身旁。

头部垫高5cm,下颌内收。

许氏位

被检侧耳廓前折。

长轴与床面中线平行。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5度角,经被检侧乳突尖射入胶片中心。

乳突贴近暗盒,乳突尖置于胶片中心。

伦氏位

身体长轴与床面中线平行。

被检侧耳廓前折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5°角,经被检侧乳突尖射入

胶片中心。

被检侧乳突贴近暗盒

乳突尖置于胶片中心

梅氏位

长轴与床面中线平行

被检侧耳廓前折。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45°角,自对侧眼眶外上方射入,经被检侧乳突尖部射出到达胶片中心。

面部转向被检侧,对侧肩部垫高,使头颅矢状面与床面呈45°角。

听眦线与暗盒前缘垂直,外耳孔置于照射野中心前、上各2cm处。

汤氏位

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与床面中线重合。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5°~30°角,对准眉间上方处,经枕外隆凸射入胶片;或向足侧倾斜30°~40°角,经两外耳孔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处射入胶片。

听眦线垂直于床面

瓦氏位

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与床中线重合。

中心线经鼻根部垂直射入胶片

下颌骨颏部置于床面上,头稍后仰,听眦线与床面呈37角。

鼻根部对准胶片中心

柯氏位

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与床面中线重合。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30角,经鼻根部射入胶片

额部及鼻尖置于床面上,下颌内收,听眦线垂直于床面。

鼻根对准胶片中心

下颌骨侧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20°角,经被检侧下颌骨拟检部位射入胶片。

头颅与身体向对侧旋转,使被检侧下颌骨置于下端垫高15°角的暗盒上。

下颌仰起,使下颌骨体部与胶片下缘平行

鼻骨侧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头部侧转,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闭上双眼,防止眼皮鼻骨重叠。

中心线经鼻根下1cm处射入胶片

鼻根下1cm处对准胶片中心

颅骨切线位

被检者通常取卧位。

中心线与病变处颅骨相切,垂直射入胶片中心。

转动被检者头部,使病变区颅骨的边缘与胶片呈垂直关系。

颅底轴位

仰卧,背部垫高,两手放身旁,双腿弯曲,脚踏床面,保持身体稳定。

中心线经两下颌角连线中点,与水平面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头后仰,顶部贴床面。

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一致并垂直。

水平面与床面平行。

颧骨弓轴位

同颅底轴位。

中心线:

经两下颌角连线中点,与水平面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摄一侧时头部应向对侧倾斜15度,中心线经被检侧颧骨弓射入探测器中心。

同颅底轴位。

1.腰椎、骶尾椎摄影前,应询问被检者近期有无服用高原子序数的药物,是否做过消化道钡餐检查,骶尾椎摄影前应先行排便。

2.组织密度、厚度差异较大的部位,可采用分段摄影,并应注意两片间的衔接,重复邻近的1~2个椎体,以免遗漏病变。

3.腰椎摄影宜让患者深呼气后屏气再曝光脊柱摄影管电压较高,需使用滤线器摄影技术,并使用适当厚度的过滤板,对厚度悬殊较大的部位摄影时,应利用阳极效应使照片密度接近一致。

脊柱摄影用胶片尺寸:

颈椎、骶尾椎203mm×254mm(8英寸×10英寸);胸、腰椎279mm×356mm(11英寸×14英寸)。

4.应对性腺器官进行有效的屏蔽防护。

第3~7颈椎前后位

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或立于摄影架前。

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暗盒并重合于暗盒中线

头稍上仰,听鼻线垂直于暗盒。

中心线向头端倾斜10~150角,经甲状软骨射入胶片。

胶片上缘平外耳孔,下缘平胸骨颈静脉切迹。

全部颈椎前后位

除中心线之外,其余同第3~7颈椎前后位

中心线对准甲状软骨上2cm,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曝光过程中嘱被检者脑颅不动,仅下颌做快速张、闭口运动,动作要均匀而连续。

采用长时间、小毫安进行曝光,曝光时间一般为3~5秒,焦~片距取75cm。

颈椎侧位

被检者侧立摄影架前,颈椎长轴及矢状面与暗盒平行。

两肩尽量下垂

头稍后仰,使听鼻线与暗盒短轴平行,以免下颌骨与上部颈椎重叠。

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前后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胶片。

胶片上缘平外耳孔,下缘包括第1胸椎,颈部软组织前后缘与暗盒前后缘等距离。

因肢~片距较大,为减小影像大失真,焦~片距以150cm为宜。

颈椎斜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

右前斜位时面向左侧旋转,左侧身体抬高,使冠状面与床面呈55~650角,左前斜位时相反

中心线向足端倾斜100角,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中点射入胶片。

颈椎长轴与暗盒长轴平行,颈部中线对暗盒中线

胶片上缘平外耳孔,下缘包括颈静脉切迹。

胸椎前后位

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对准床面中线。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两臂置于身旁,下肢伸直或屈髋屈膝,两足平踏床面。

胶片上缘平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胸椎侧位

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胸椎侧弯畸形者凸侧靠近床面。

两臂上举屈曲,头枕于近床面一侧的上臂上

中心线对准第7胸椎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胶片下缘包括第1腰椎。

双侧髋、膝屈曲以支撑身体,身体冠状面与床面垂直

腰椎前后位

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床面并与床面中线重合。

两髋、膝屈曲,双足踏床面,使腰部贴近床面,减少生理弯曲度。

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胶片上缘平第12胸椎,下缘包括部分骶骨。

腰椎侧位

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两臂屈曲放于胸前或上举抱头,双下肢并拢,髋、膝屈曲支撑身体。

身体冠状面与床面垂直。

中心线投射方式:

脊柱与床面平行时,经髂嵴上3cm即第3腰椎平面,垂直暗盒射入胶片;脊柱有侧弯畸形时,按脊柱倾斜方向,中心线向距床面高的一侧倾斜5角左右;臀部较宽,腰部未放棉垫时,中心线向足端倾斜10角。

胶片上缘平第12胸椎,下缘包括部分骶骨。

骶、尾椎前后位

尾椎摄影时,胶片中心对耻骨联合下3cm处。

骶椎摄影时,胶片上缘平髂嵴,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

骶椎摄影时向头端倾斜15~20角射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