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46665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

《文化生活》知识点复习梳理

一、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形式:

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

一定的文化反作业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与综合国力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_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

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3、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联合国以名录的

方式确立并保护。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

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

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二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_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首先,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其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1)途径:

①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2)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

印刷媒体的推广。

大众传媒特点:

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意义:

①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推动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1)表现:

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特点:

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3)影响(作用):

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

其中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是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的。

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

在这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等特定功能。

2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选择、传递);教育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一社会实践

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造的主体:

人民群众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鯉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2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

3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4、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

(1)文化创新的的重要途径: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如何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

1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丿我所用。

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

化的关系。

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总结:

文化创新的途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

基本途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文化(区域性)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民族文化(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文化包容性的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文化包容性的作用: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一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

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根本)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意义(为什么)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①是应对当前国际复杂局势的需要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是不断增强

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措施:

(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个人)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

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1)文化需求的特点:

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2)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3)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一一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一一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4、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如何弘扬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政府: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企业: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健

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3个人:

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民族优秀历史

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愿望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2)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

(3)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表现、措施(理解)

含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表现:

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措施: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建设文化强国的措施(补充归纳)

1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5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根本任务:

(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是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主要内容:

1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1)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核心:

为人民服务②原则:

集体主义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B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b、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怎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①坚持依法治鯉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3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解决思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

1首先,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其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3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应该坚持两者的统一,做到既要有良好的知识文化内涵,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3)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

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