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要莫若教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4335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至要莫若教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至要莫若教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至要莫若教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至要莫若教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至要莫若教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至要莫若教子.docx

《至要莫若教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至要莫若教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至要莫若教子.docx

至要莫若教子

至要莫若教子

 

   人生也要抉择轻、重、缓、急,什么事情要先做,什么事情后做。

我们常说:

“至要莫若教子”,人生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孩子教好。

假如孩子没有教好,你这一生会不会幸福?

一个人有没有福报,人生能否过得自在,他的中、晚年取决于孩子是否懂事、孝顺。

假如养育出来的孩子不懂事,我们后半辈子将会如何?

很难熬!

不知道孩子今天又会给我上演哪一出戏,来让我收拾残局。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把教育放在前面,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那你的轻重缓急就抉择对了。

——只重分数 弊端太多

 

    我在马来西亚演讲的时候,我问孩子们的家长,什么叫教育?

有位家长非常老实,他说考一百分。

他值得鼓励,因为一点都不虚伪,他把自己心里所想的讲出来。

我带学生也很注重跟家长沟通,每次跟家长座谈,我会问家长说:

“诸位家长,您觉得教育孩子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态度?

还是把他的分数从九十八分提升到一百分?

是前者重要、还是后者重要?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家长说后者重要,你看家长是否明智?

听起来很明智!

我又问:

“那大部分的家长在做前者的工作,还是后者的工作?

”后者!

“你这次考几分了?

拿来给我看看!

”脑子里都是分数。

   我们要反思,我们告诉孩子,做人要言行一致,为什么我们明明觉得做人做事的态度重要,结果重点都摆在分数上?

其实不能怪家长,因为他还体认不到做人做事对孩子一生长远的影响有多大。

而一百分是马上就能看得到,而且还可以拿出去说:

“我的儿子三科、四科都一百分。

”我们要冷静去思考,今天我们把孩子都往分数这条路上推,请问他会走出什么样的人生,能看得到吗?

我们把孩子推向了何处?

名利。

 

我也是升学主义之下的产物,你们是否看出来了?

记得我在读初中的时候,考试得了九十八分,害我哭了半天,为什么?

因为那时要编特优班,差了两分,假如我没有编进去怎么办?

我的人生不就毁了!

有这么严重吗?

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么严重?

我才上初中,患得患失的心就如此严重!

一个孩子患得患失,这一生会不会幸福?

常常要被烦恼所困扰。

升学主义就是只想到自己的分数要提上来,要把别人踩下去。

所以,本来我应该有范仲淹的心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结果受升学主义影响,只想到要击败别人。

 

   我回想起高中的时候,一发考卷都要瞄一瞄别人得几分,假如比我的分数高,我的内心就很不舒服。

小鼻子小眼睛,这样的人格会幸福吗?

我们要深思。

记得我大学毕业后,有一天在商店遇到了初中时的同学,在我的印象中,他每次考试都是好班里的第一名。

当他大学毕业后,因为长期埋在书堆里,所以他跟人相处的能力特别差。

一谈到出社会工作的经验,他就会发抖,他说人为什么这么恐怖?

他很怕跟人相处。

他与人相处的能力极低,相同的,包容别人的胸襟也没有形成,当然这样的人生不可能得到幸福。

 

——学历高肯定就有用吗?

 

   我们把孩子往升学主义上推,现在很多孩子有博士、硕士的学位,请问现在失业率最高的是什么学历?

现在高中毕业的都不会失业,为什么?

劳动、洗碗、扫地,他愿意做,所以不会失业。

反而是大学、研究所毕业的,觉得那个薪水太低了,不愿意做。

请问大学、硕士给了孩子什么启发?

现在每年大学以上的毕业生非常多,由于他们不能屈身礼下,所以很多人都失业。

我们来思考,从教育体系中培养了十多年的人才,出来用不上,实在很可惜,这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假如你有朋友是企业主,或是公家机关的主管,你去问问他:

“现在年轻人中有没有好人才?

”他会告诉你:

“找不到人才!

”教育的机器一直在出产,结果企业家觉得用不上。

 

   假如家长都对孩子讲:

“你就是考试就对了,其他的家事都不用做,你就一直给我考试考上去,大学毕业保证你有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有没有家长敢给孩子这样打包票?

现在没有,以前没有,将来也肯定不会有。

今天他大学毕业了,若不会做人,不会与人相处,再好的机会也会当面错过,为什么?

没有责任心,怎么做人做事,怎么与人相处,没有能力担当,机会再好、再多也会错过。

家长们确实要反思,如果孩子没有德行,就是大学毕业或是硕士、博士的学位,那也不代表孩子有真才实学。

我们去了解一下,真正成功的主管跟企业家,学历都不是顶尖的。

 

——社会需要什么人才?

 

   企业家觉得找不到人才,请问企业家需要什么人才?

这个问题不一定要去问博士,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因为我们走过人生,也看了不少人的成功与失败。

成功的人应具备哪些特质?

诚实、责任心、谦虚、信用、耐心。

既然知道具备这样特质的是真正的人才,请问我们教育孩子诚实了吗?

很多家长觉得诚实重要,但心里却想,假如太诚实了,孩子出去被人家欺负怎么办?

假如很谦虚,孩子都被人家压下去怎么办?

信心是根本,你一定要真正相信,具备这些特质的人,他的人生才会真正成功!

我们再思考,在家庭、在事业中很有成就的人,他们还具备了哪些特质?

孝顺、勤俭、尊师、兄弟和睦、尊敬长辈、礼让、谦虚。

 

   现在很多世界连锁性的大企业,他把员工招进来,要先培训一段时间。

教员工什么?

教做人、做事的态度,教好之后要观察一个时期,可以了才录用,所以未来的企业要的是真正会做人做事的人才。

假如我们从小教孩子这些德行的根基,其实已经让孩子的一生立于不败之地了。

我们规划孩子的人生,应该要深谋远虑,若一味的只是让他在学业中努力,而忽略了做人做事的学习,终究他无法把人生经营圆满,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从小先要扎德行的根

 

   西方人发现了德行很重要,都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才清楚,他们现在要去解决。

请问他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哪里吗?

要能治其本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现在他们的大企业也花很多钱在作培训,用中国话讲叫“临时抱佛脚”。

请问一个人的亲和力,一个人的礼貌行为,是否两个月就能练成?

假如他本来很酷都不会笑,马上让他去练两个月要对人家笑,相信客户走进来,看到他的笑容,全身会起鸡皮疙瘩,因为那个笑是很不自然的,他那个微笑的背后所想到的是,你口袋里的钱要到我这里来,而不是从内心中对人的尊敬。

 

     中国圣贤德行的基础在何时开始扎根?

从小,从幼小的心灵里才能扎下德行之根。

从小不教,就会“苟不教,性乃迁”,长大之后,再想把他拉回来很困难。

《易经》里有一句重要的话:

“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个“蒙”是代表天地初开,万物都还很脆弱,这时要好好保护他,好好养育他。

所以,这个蒙卦引伸到孩子的教育,就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的浩然正气,以及正确的处事待人态度,把他成为圣贤的根基培养好了,这个功德最神圣。

假如你养出了一个范仲淹,圣功也!

现在要培养出一位范仲淹容不容易?

你把孩子培养得很孝顺,他马上就会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深圳有很多孩子都是学圣贤教诲,他们回到家乡去,见到所有的长辈都是鞠躬九十度,让这些长辈肃然起敬,看了很欢喜。

有一次有个孩子跟全桌的人一起吃饭,所有的长辈看到菜上来了,立刻动手去夹,突然看到这个孩子头低低的,口中念念有词。

本来他们要夹菜的,突然都停下来了。

等这个孩子念完以后问他:

“你刚刚在念什么?

”这个孩子对着全桌的长者说:

“我刚刚在念饭前祈祷文,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诲,感谢农夫辛勤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这些长辈拿着筷子听孩子上了一课,不但高兴也心生惭愧,我们只想到要吃,而孩子感恩的心却常常存在心上。

这个孩子幸福吗?

生活在感恩心中的人特别幸福。

你能真正把孩子教善了,他一定会影响很多人,他一定会是当代的范仲淹。

所以,当家长的要定位,“蒙以养正,圣功也”。

 

   当孩子从小扎根于圣贤人的智慧之中,还要不要担心他出来没工作?

假若你还是担心,那就是杞人忧天。

心胸大,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广;心胸小,一辈子就会活在患得患失之中。

最近我听一个朋友说,有很多大企业都到一个专门推广儒家学说团体来找人才。

这些企业家说,现在外面的人不讲诚信,没有责任心,他们用外面的人总是会提心吊胆,就主动到学圣贤学说的团体来找人才。

若您的孩子现在已扎根于圣贤思想,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他这一生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你现在的抉择不只会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家人;不只是你的家人,你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会受到影响。

人生就好像下一盘棋,假如我们思考的都是下一步怎么走,那每一步都会走得举棋不定;假如我们看到三步以后如何走,十步以后怎样规划,那人生会走得非常从容,孩子的人生也会走得高瞻远瞩。

他会思考到,我的抉择将影响世世代代,相信他教育这一代会非常谨慎,非常用心。

现在有这样考虑的人不多,古人有没有这样的考虑?

很多!

中国古代的家训应该是全世界最多的,比如《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还有诸葛亮的《诫子书》等等,很多圣哲人都有这样的态度,要把人生的智慧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