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材料训练题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4286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材料训练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材料训练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材料训练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材料训练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材料训练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材料训练题二.docx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材料训练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材料训练题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材料训练题二.docx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材料训练题二

2020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材料训练材料

(二)

1.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

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

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

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4分)

 

文学览胜二:

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

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

(4分)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4分)

 

文学览胜三:

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

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

“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

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

“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清代魏源说:

“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

(2分)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2分)

 

2.(10分)民族团结,民心所向,国家统一,大势所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辖彰显主权

地区

朝代

机构

新疆

西汉

设置   ①   ,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西藏

元朝

设立   ②   ,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

台湾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设置   ③   ,隶属福建省

材料二  文物见证历史

 

 

图1 汉霍去病墓  图2 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

   

  

图3 明长城  图4 清 须弥福寿之庙

(1)写出材料一中①②③的内容。

(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古代推动民族融合的不同方式。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

(5分)

(温馨提示:

本小题分层给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3.(10分)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物会“说话”。

阅读图文,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1)请推测图1的琉璃碗通过哪条商路来到中国,并概述当时该商路上的中西贸易状况。

(4分)

 

(2)图2陶俑手中的“神器”指哪项发明?

并以此发明为例说明宋元科技成就对世界的影响。

(4分)

 

(3)如果图3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参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展,请你设计介绍词。

(2分)

4.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

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多国,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

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改编自《中外关系史:

新史料与新问题》

(1)图2中的路线①②分别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中的什么历史事件?

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2)为了开辟和保障图1的路线,西汉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概括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

请以丝绸之路为例,结合材料分析中外交流带来的影响。

 

5.(13分)阅读马戛尔尼使华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戛尔尼使华航行路线示意图和旅途见闻

(1)写出图中D处所临的大洋和所在的大洲。

(2分)材料一中“我们”看到的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A、B、C中的哪一处?

理由是什么?

(3分)

 

材料二:

英使团进呈的礼物包括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战舰模型、连珠枪、榴弹炮、钢铁制品等,代表着欧洲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却被清政府视为“奇巧”之物,不受重视。

——改编自《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2)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公元l500年以来推动英国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

(6分)

 

(3)中英这段交往历史对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有何启示?

(2分)

 

6.(10分)文明的传播、传承和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造纸术西传简图

(1)读图8,归纳中国造纸术传播的持点(2分)

材料二  贞观初年,太宗同意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

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

太宗发怒,召见开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

——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编译

 

(2)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4分)

 

材料三  中国人……造纸的知识传入欧洲,1340年意大利出现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

……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欧洲人)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1798年,法国人发明了近代第一台造纸机,大大减少生产的工时与成本。

至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纸的大机器生产,实现了造纸生产的近代化过程。

1882年,上海一些商人购置了英国的造纸机,切纸机等建立机器造纸厂,开始改变中国长期以来手工造纸的局面。

——摘编自潘吉星《中国造纸史》等

(3)有学者认为“文明因互鉴而发展”,请根据材料三,以造纸技术的发展为例加以论证,(4分)

 

7.(15分)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貴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一一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二  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一一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材料三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制度始创于哪一朝代?

概括该制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重大改革措施?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

(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演变的实质。

(1分) 

 

8.(15分)唐朝继承隋朝巨大的经济遗产,包括国家基础建设。

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 

 

 

图一 隋朝粮仓分布图   图二     

图三

【说明】图二是隋朝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照片。

经测算,容藏1万数千石,整个遗址中类似的仓窖有400多个。

图三是唐朝含嘉仓刻有铭文的砖块照片。

铭文上书:

“合纳苏州通天二年(697年)租糙米白多一万三口口口十五石……。

”  材料二  (隋代)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储米栗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

  一一(唐)杜佑《通典·食货典》材料三  河北、山东藩镇割据,租税不入中央,唐室的财政命脉,遂永远偏倚南方。

一一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

(1)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隋朝国家粮仓的选址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5分)

(2)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图二、图三与材料二的史料表现形式。

从史学研究方法角度,说明这两种史料之间有何关系?

(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唐室的财政命脉,遂永远偏倚南方”的转折性事件是什么?

由此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造成了什么影响?

(4分)

    

 

9.制作历史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途径,它能将复杂的历史发展进程较直观地展示出来。

某同学按照三个标准制作了以下年代尺请你参与研究并完成下列要求:

【标准一:

关注时序与主题。

时序性是基本原则,历史主题是灵魂。

(1)对照“标准一”,请指出该年代尺反映的历史主题。

(2分)

(2)按照时序标准,将年代尺重新排列(写序号),并说明史实依据。

(6分)

【标准二:

关注重大事件。

罗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3)对照标准二,发现该年代尺中缺少“重大事件”,同时也有“多余事件”。

请结合所学进行增减,并分别说明理由。

(8分)

【标准三:

关注逻辑联系。

在时空背景下,以纵横联系的视角看待历史事件。

】(4)请从增减后的年代尺中选择某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简述该事件的时代背景。

(5分)

(5)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概括西藏地区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4分)

 

1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说出明朝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3分)

  

 

材料二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2)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

(3分)

 

 

材料三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

(3)材料三中的进士为何招来杀身之祸?

(2分)

材料四 “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 ——马克思(4)请简要说一说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4分)

11、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主张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3分)材料一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

4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船数

共200余艘

17艘

船只大小

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和下西洋的4个特点,并简要写一句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5分)

 

 材料二 明朝有一位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

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2)说一说,这位军事家指的是谁?

他的这些诗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4分)

 

材料三 “郑成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是台湾民族尊崇的‘开台圣王’。

”郑成功驱逐荷夷、开发宝岛、教化惠民的丰功伟绩,爱国御辱、忠贞爱民、开拓创新、坚韧不拔的成功精神,一直被海内外中华儿女所传承和纪念。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石井郑成功祖庙主委郑永芳(3)郑成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

郑成功“驱逐荷夷”有何重大意义?

(4分)

 

参考答案:

1.

(1)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

(2)盛况: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等。

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等。

(3)史实: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共同认识:

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2.

(1)①西域都护府;②宣政院;台湾府。

(2)武力征服与和平交往。

(3)本题为分层賦分。

观点示例:

观点1:

有效的边疆治理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观点2:

正确的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

观点3: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

(1)丝绸之路。

(1分)丝绸之路开辟后,中西贸易日益活跃。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天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欧洲和西亚的商品也沿着这条道路抵达中国。

(3分)

(2)指南针(或罗盘针)。

(1分)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促进南宋海外贸易,外国人到中国都喜欢搭乘中国的海船,有利于中外联系、交流;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3分)

(3)我是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代陶瓷制造中极富特色的一种,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我背上载的乐俑有着中亚、西亚人的容貌。

我是中西文明交流的见证。

(2分)

4.

(1)事件: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相同点:

促进双方的文化的双向交流。

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唐朝的历史、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生产技术都向外传播,同时,也会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都有的精神品质坚持不懈、百折不饶的精神,不轻言放弃等。

(2)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武威和敦煌四郡;设立西域都护府。

(3)特点: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影响:

影响是汉唐的对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的历史、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生产技术都向外传播,同时,也会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这是一个双向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促进了中外我在文化交流。

(言之成理即可)

5.(13分)

(1)大西洋;南美洲;B处;因为7月该地正值夏季,说明该地处于北半球,故可排除C;种植水稻、用稻草搭盖房顶等信息,说明该地更可能是A、B中地处南方的B。

(2)科学革命产生近代科学,迎来技术发明的高潮;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技术革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加速科技进步;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新体制,促进科技进步。

(3)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6.(10分)

(1)传播时间久,传播范围广,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等。

(2)从完善制度、虚心纳谏、善于用人、爱惜民力等方面进行概括均可

(3)古代造纸术由中国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到了近代,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造纸术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创办近代造纸企业,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可见,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进步。

7(15分)

(1)隋朝;(2分)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

(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重文轻武政策;重视科举考试(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放宽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

(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3)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文体格式必须为“八股文”

(4分)

(4)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1分)

8.

(1)特点:

大都位于运河沿岸,集中于长安、洛阳附近的北方地区。

(1分)因:

洛阳是当时的都城,便于粮食的管理;长安、洛阳地区人口激增,粮食供不求;选址运河沿岸,便于通过水路南粮北运。

(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图二与图三是实物史料;(2分)材料二是文献史料。

(2分)

关系:

相互印证。

(2分)

(3)转折点:

安史之乱;(2分)影响: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2分)三、综合探9.(25分)

(1)民族关系(2分)

(2)①③②④⑤⑥(2分)

依据: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

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写出时代,オ可给分,共4分)

(3)增加事件:

A:

文成公主入藏。

理由: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友好往来的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元朝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

理由: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只需写出一个事件及理由,即可给4分)

删减事件:

松赞干布派使者求婚。

理由:

该事件不具备“里程碑意义”,是文成公主入藏的前序事件,对整个民族关系的发展影响不大,但可作为增加学习趣味的素材。

(事件2分,理由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从西藏和中原王朝两方面简述时代背景:

如唐朝的开明政策、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吐蕃仰幕中原文化;西藏重要的地理位置(4分)论述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1分)

(5)趋势:

与中原王朝交往日益密切,最终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管辖。

(4分)

10

(1)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摧残人才。

(3)清朝推行文字狱,进士的诗中含有讽刺大清王朝的意思。

(4)影响:

①积极: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

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11、

(1)特点:

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

地位: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抒发了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3)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