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科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科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科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热空气和冷空气》科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好习惯。
(2)培养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
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火柴、纸杯、铁架台、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性质?
2、学生回答.
3、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空气的许多性质,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
用书本在自己脸前轻轻扇动,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活动
4、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提问:
同学们认为你感受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思考讨论:
“风”是书本扇动形成的,书本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从而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6、教师谈话:
是的,用书本扇动空气,空气流动就形成了风。
那么空气受热以后会怎样流动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出示课题:
<热空气和冷空气>。
(同时板书课题)
7、观察:
点燃一支线香,看看横着拿、竖着拿、倒着拿烟往哪里飘?
为什么会这样?
请大家猜一下,大家猜得对不对,我们要验证一下。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活动一:
探究热空气的流动方向。
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能流动。
那么,空气受热后向哪里流动呢?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下面的实验。
实验1:
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
向哪里运动?
(安全教育)
1.学生分组实验。
2.学生汇报。
3.提问:
推想一下,你感觉的热空气是哪里来的?
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感觉?
4.学生回答。
5.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小结:
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7.能设计实验证明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吗?
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
实验2:
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讲述:
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
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
实验说明了什么?
3、通过这两个实验,你们发现什么?
3、小结:
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即热空气上升。
(板书:
上升↑)
活动二:
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谈话:
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学生猜测、交流。
实验3:
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打火机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打火机,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
为什么底下点打火机的纸杯会上升?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结:
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4.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吗?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发展史。
演示实验4:
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1、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
2、教师演示实验。
3、完成实验后,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教师用课件小结一下。
(三)、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
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2、提问:
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3、启发回忆:
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气飘向哪里?
打开冰箱时,“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
4、小结:
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板书:
下降↓)
5、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为什么?
6、推想:
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出示课件,先让学生说说。
7、小结:
在自然界里,地面上空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板书:
空气流动——→风)
四、达标测试。
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看。
五、全课总结
提问:
这节课研究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科学无出不在,只要你有一颗好奇心,善于观察,动手动脑你们也能成为科学家。
板书设计:
2、热空气和冷空气
——→
上升↑热空气冷空气下降↓
←——
(空气流动——风)
《热空气和冷空气》课程标准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
”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根据课标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好习惯。
(2)培养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新课标标要求: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针对这一要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出猜测。
通过观察线香的烟,点燃一支线香,看看横着拿、竖着拿、倒着拿烟往哪里飘?
接着通过两个实验验证猜想。
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验证热空气上升是我就是采用此法。
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每次试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
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新课标指出:
从生原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 。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就通过各种渠道可能早就接触过孔明灯、热气球,但对于它们为什么会上升,孔明灯、热气球下方的火焰有什么作用可能还无法理解,但这些“为什么”早在他们头脑中存在,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感性认识,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
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学生对风已经具有较为丰富感性认识,也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对于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学生还是比较模糊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
但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材分析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编者选编这节的目的是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好习惯;培养交流与合作的意识;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本课的教学重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本课的教学难点:
理解风的成因。
《热空气和冷空气》,主要是指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流动、冷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冷热空气的流动有什么规律及风的成因。
教材从感受空气流动的活动开始,让学生体验到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然后通过多种活动推断空气流动的规律,并实验验证,最后运用以上研究指导学生初步认识风的形成,知道热空气的用途。
本课内容可以安排1课时的新授课。
《热空气和冷空气》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
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科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
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就通过各种渠道可能早就接触过孔明灯、热气球,但对于它们为什么会上升,孔明灯、热气球下方的火焰有什么作用可能还无法理解,但这些“为什么”早在他们头脑中存在,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感性认识,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
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学生对风已经具有较为丰富感性认识,也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对于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学生还是比较模糊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
但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热空气和冷空气
一、填空题
1.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是(),这是因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2、()、()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二.判断题。
1、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
2、在纸蛇下方点燃一支蜡烛,纸蛇转动起来,是因为蜡烛对纸蛇有向上的托力。
()
三、选择题。
冬天安装取暖器时,最好安装在室内的()。
A.上方B.下方C.中间
《热空气和冷空气》 学习效果分析
本课达标练习共设计了三个习题,侧重了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检测,有效落实了三维目标。
既有课本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有课文内容拓展和延伸。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总体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全对,有部分学生出现知识点的错误。
下面将进行逐题分析:
第一题:
全班同学全部正确。
第二题:
判断题第2个错了8个,孩子们没有联想实验就做了,主要是对于实验现象的分析不够到位。
第三题:
全班同学全部正确。
从整体看,本次检测目标达成度还算是不错的。
针对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2.加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3.强化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研究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的,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认识空气是怎样流动,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第二,了解人们如何利用热空气,制作孔明灯和热气球。
第三,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第四,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
本课首先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由三个小实验环环相扣,其中尤其要注意第一个小实验结束后的过渡“你有没有看见热空气往上流动了么?
”或“你在上面看见热空气了么?
”由此引出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
在第三个实验,一定要强调两个杯子里是同体积的热空气和冷空气,还要注意加热一个杯子里的空气时一定要扶住小木棍的另一端。
需要思考的是“冷热空气的对流”实验现象并不明显,如何用更合适的实验来演示呢?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了问题情境引导策略,从旧知到新知,提出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继续对新知的学习。
整堂课都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出新知。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目的。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更佳效果。
新课标指出:
“科学课是一门指导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生活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科学的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活动过程。
生对周围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来自于儿童的天性,这也是最基本的学习动机。
但这种主要来自于好奇的探究倾向,最初只是潜在的动机力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
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尤其要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儿童化三者的有机结合。
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来做科学,但面对的毕竟是生,而在短短的课堂四十分钟,不宜搞得太复杂。
要突出主要教学目标,做到“万绿从中一点红”,过程上更要“小中见大”,材料上能越简单,越典型越好。
让学生研究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
其中有一个小实验,用纸蛇转动来证明空气受热向上流动。
材料简单易操作,但又不失生动,学生十分热情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不同部位试验,当放在火焰上方,看到纸蛇旋转起来那一刻,大家是多么兴奋,有人甚至欢呼起来:
“纸蛇活啦!
”
在活动过程中也要符合儿童的特点,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可让学生独立研究,而有些需要两两合作甚至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
当学生通过观察验证发现并提出问题不成熟、不完整时,教师要多鼓励,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积极观察探索,形成创新的心理愿望。
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悦。
如果是望天难登的感觉,久之会使其丧失活动的兴趣。
观课表
观课记录表
时 间
年级
四年级
观课者
执教者
内容
热空气和冷空气
学 校
观课维度
关注教师行为
观察点
课堂中教师行为的对于教学环节的分配
过
程
记
录
主要教学环节
手脑体操2分钟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小组活动解决问题23分钟
拓展应用体验价值5分钟
总结延伸提炼升华3分钟
课堂达标3分钟
总
结
反
思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通过观察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我认为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1.导课简练,环节衔接连贯,板书科学、美观,重点突出。
2.设计问题突出重点,能有效的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面向全体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能适时进行师生评价,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课堂上,师生交往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6.在教学中,杜老师指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流动、冷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冷热空气的流动有什么规律及风的成因。
让学生体验到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然后通过多种活动推断空气流动的规律,并实验验证,最后运用以上研究指导学生初步认识风的形成,知道热空气的用途。
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她备课的精心,教学的细心,以及对新课标的领悟力。
各部分的环节时间恰当,体现了科学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观课表
观课记录表
时 间
年级
四年级
观课者
执教者
内容
热空气和冷空气
学 校
观课维度
关注学生行为
观察点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和自主解决问题。
过
程
记
录
1.独立思考3次,用时5分钟。
2.自主活动2次,用时4分钟。
3.小组合作5次,用时10分钟。
4.交流汇报5次,用时5分钟。
5.自主解决问题2次,用时4分钟。
总
结 反
思
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感知基础,密切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所要形成的科学概念,必然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基础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
如纸蛇实验、天平悬挂纸杯、利用玻璃杯进行的空气的流动等实验,促进他们去自主探究,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某一科学概念,而且能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妙不可言的乐趣。
课件精美,图片和实验方法、过程、结论相辅相成,有利于学生对空气性质的探索。
学生交流和探究有效,回报小组总结的方式进行。
观课表
观课记录表
时 间
年级
四年级
观课者
执教者
内容
热空气和冷空气
学校
观课维度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观察点
教学流程设计
过
程
记
录
1.导入新课
学生提出假设: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2.探究活动:
这个教学环节共安排了四个小实验,感受热空气在火焰的上方;玩纸蛇;热空气为啥上升;冷空气和热空气的对流实验。
3.达标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不同层面的练习。
总
结
反
思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学习借助物体研究冷热空气的认识方法。
3.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4.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本课首先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由三个小实验环环相扣,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热空气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热空气向上流动,热空气为什么上升。
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
通过感官实验也完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这节课以科学探究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验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由于四年级学生概括能力还不是很高,所以得出结论还不太严谨。
教师应该及时规范总结。
观课表
观课记录表
时 间
年级
四年级
观课者
执教者
内容
热空气和冷空气
学 校
观课维度
师生互动量表
观察点
师生互动
过
程
记
录
1.教师提出描述性问题10次,判断性问题8次。
2..学生解决理解性问题11次,动手操作问题4次,寻求帮助问题没有。
3.整节课师生互动8次,生生互动3次,师班互动5次。
4.课上,教师通过问题对互动过程推进了9次,利用评价推进了6次。
5.课上师生间的言语互动30秒以下5次,30秒以上10次。
6.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热情12次,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没有。
7.在互动管理中,有效调控8次,放任调控没有。
总
结 反
思
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来观察杜老师执教的《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结合统计数据,总结如下:
杜老师主要以问题、实验操作推进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充分思考、交流实验方法和结论。
杜老师精心设计了10次提问,这些问题围绕学习目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时刻有清晰的目标任务,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本节课,师生互动的时间较长,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动手的时间。
纵观整节课,师班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了充分的互动;通过有效的组织调控,学生始终处于思考、交流研讨状态,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从观察数据来看,整节课生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比如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热空气和冷空气》课堂教学简评
《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节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第二课。
在今天这课的教学中,主要帮助学生弄清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杜老师在她的教学中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科学兴趣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因此,张猛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产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逐步的从无问题到有问题,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到能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从提出比较浅显的、一般的问题到提出比较深刻的、典型的问题。
如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提问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提出想探究有关热空气的知识。
学生交流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学生进行探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设计体现科学本质的探究活动。
“用教材教”是本课教学活动体现的一个重要思想。
本课张猛老师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
一是运用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初步探究热空气上升的秘密;二是总结失败教训,有目标,有策略,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热空气上升的秘密;三是利用另一组验材料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
这次探究活动内涵是丰富的,不仅仅是学习了科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加强了学生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理解。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我们不能把什么东西给与儿童,只能为儿童布置一种适宜的境界,让他们自己去寻求,去长养,我们就从旁给他们这样那样的帮助。
”科学课就本着这一宗旨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科学能力、科学过程的培养,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三、鼓励质疑问难,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方法、习惯,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先机。
在进行第三个探究活动时,又有一个小组失败了。
这次失败不是张老师预先设计的,而是课堂上的一个突发事件。
此时张老师采用鼓励、引导的态度,让学生质疑查询失败的原因,然后大胆猜测自己解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
四、运用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训练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在本节课教学中,张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探究;张老师是一位年轻的科学课教师,而这节课他却掌握了科学课的真谛,让学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亲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本节课的主要特色。
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这样做是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只要教给学生点燃固体酒精,罩上塑料袋,塑料袋鼓起,松手后上升,不就说明问题了吗?
何必如此麻烦让学生反复探究经历失败呢?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让学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查找原因,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取得成功。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中的严谨态度,又通过挫折教育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新课改后让我们了解到在科学课中,要淡化知识的传授,加强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要让学生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