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引导提问教用一棵开花的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3683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文引导提问教用一棵开花的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课文引导提问教用一棵开花的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课文引导提问教用一棵开花的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课文引导提问教用一棵开花的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课文引导提问教用一棵开花的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文引导提问教用一棵开花的树.docx

《课文引导提问教用一棵开花的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文引导提问教用一棵开花的树.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文引导提问教用一棵开花的树.docx

课文引导提问教用一棵开花的树

◆活化教学─课文引导提问(题目供教师提问教学使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第一课 一棵开花的树)

段落

题  目

参考答案

问题属性

第一节

1.诗中的“我”在佛前求什么?

求了多少年?

(1)在自己最美丽的时刻,与心仪的对象结一段尘缘。

(2)求了五百年。

撷取讯息

2.“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求祂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二句以夸饰的手法凸显了什么?

展现出少女何种的心情与期盼?

(1)以夸饰的手法,凸显少女的痴情。

(2)以虔敬的心情,表现出对爱情的深切期盼,希望能与心仪的人相遇,且有美好的结局。

(1)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2)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第二节

3.“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此句呈现出何种情境?

以戏剧的情节写出少女的深情、痴想感动了佛,而助其达成相遇的愿望。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4.“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一句表达出少女的何种心境?

(1)少女情感热烈,竭尽心思想要吸引对方的目光。

(2)“慎重地”三字隐含庄严的态度,表达对爱情的虔敬。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第三节

5.“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作者用“细听”却不用“细看”有何用意?

(1)达到音韵和谐的效果(“听”、“情”)。

(2)渴望对方倾听自己的心声。

延伸思考

(省思文本内容)

6.当心仪的人走近,为什么花树的叶子会颤抖?

【问题讨论二】

因热切盼望,殷殷守候,又不知心仪的人会如何回应,既期待又怕受伤害,所以忍不住颤抖。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7.“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这几句流露出少女的何种心情?

流露落寞、感伤之情。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课后

统整

8.诗中以“花开、花落”表达何种涵义?

请说说你的看法。

(1)“花开”代表少女热烈的期盼,希望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

(2)“花落”代表期望的落空,与无限的感伤。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9.少女殷殷期盼与心仪的对象相遇,最后愿望落空,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

(1)殷殷期盼─“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等。

(2)愿望落空─“你终于无视地走过”、“落了一地的……是我凋零的心”等。

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10.本诗用“一棵开花的树”象征什么?

【问题讨论一】

象征期盼情缘的年轻女子。

文意推论

(广泛理解)

11.若你是诗中那棵开花的树,当你喜欢的人“无视地走过”时,你是否会继续等待?

请说明理由。

【问题讨论三】

(1)会。

我会以真诚的心,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引起对方的注意,打动对方。

(2)不会。

天涯何处无芳草,若确定对方不喜欢我,我就不再等待。

(请同学踊跃发表看法,也请老师对两性的相处作适度引导)

延伸思考

◆活化教学─课文引导提问(题目供教师提问教学使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第二课 陋室铭)

段落

题  目

参考答案

问题属性

第一段

1.文中的“仙”、“龙”代表什么?

代表有才德、内涵的人。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四句的涵义为何?

山高、水深只是外在的条件,若无实质内涵,仍无法成为名山胜水。

意谓内涵比外在重要。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3.本文以哪两句话贯串全文旨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主旨归纳

(广泛理解)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二句作者暗示了什么?

人只要有才德,不一定要住大厦、居高位,也可以声名远播。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5.首段中,“山不在高”四句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对应关系为何?

主体

外在

内涵

结果

不高

不深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第二段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句分别透露出何种讯息?

(1)“苔痕上阶绿”透露出陋室罕有人至。

(2)“草色入帘青”呈现出陋室充满了盎然生机。

延伸思考

(省思文本内容)

7.文中哪两句透露了作者的交友情形?

作者想藉此暗示什么?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藉此烘托自己的清高不俗。

(1)撷取讯息

(2)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8.作者说“可以调素琴”,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有没有矛盾?

请说说你的看法。

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知作者平日喜欢弹琴自娱,阅读佛经,过着恬淡朴实的生活。

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推论出此处的丝竹应指官场世俗上应酬时喧闹嘈杂的乐声,故与“可以调素琴”并无矛盾之处。

延伸思考

(省思文本内容)

第三段

9.文中作者以哪些人作为学习、效法的对象?

诸葛亮、扬雄、孔子。

撷取讯息

10.文中特别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这有什么用意?

【问题讨论二】

(1)诸葛亮与扬雄在未发达前,身处简陋的居室中,仍努力充实自己的德行与才学,后来果然得以为世所用,施展其抱负。

(2)作者暗示自己的德行、才干可与诸葛亮、扬雄相提并论,并正在“静待时机,以期一展抱负”,有自豪、自许的口气。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11.文末以孔子云:

“何陋之有?

”作结,隐含何种用意?

孔子原文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藉此以“君子”自居,也说明陋室不陋之因,并呼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使之贯串全文旨意。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课后

统整

12.本文开头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问题讨论一】

点明题旨,引起下文,和全文关系密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比喻房舍,以“仙、龙”比喻有品德才干的人,而用“不深”、“不高”委婉迂回地介绍了“陋”室,也点出题旨。

(详细答案参见问题讨论一)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13.一个人的居住环境,和他的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关联性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问题讨论三】

(1)没有一定的关联性。

(2)如颜回虽居陋巷仍不改其志、孔子虽处九夷鄙陋之地,却也表明他“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心志。

又如住豪宅的人不见得就有良好品行,可见居住环境和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没有一定的关联性。

(请鼓励学生踊跃回答)

延伸思考

◆活化教学─课文引导提问(题目供教师提问教学使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第三课 我所知道的康桥)

段落

题  目

参考答案

问题属性

第一段

1.第一段中,作者以空间的转移,描绘沿途所见的景物。

他依序经过哪些地方?

可从哪些文句看出?

A'大道(这朝来水溶溶的大道……)

B'林中小径(转入林子里的小径……)

C'原野(当前是平坦的原野,望见了村舍、初青的麦田……)

D'土阜(登那土阜上望去……)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2.首段作者描写康桥宁静的春晨时,穿插了两处听觉的摹写,请列出其文句。

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

(1)“只远处牛奶车的铃声,点缀这周遭的沉默。

”、“听,那晓钟和缓的清音。

(2)此二处的听觉摹写,反衬出四周的宁静。

(1)撷取讯息

(2)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3.作者走出森林小径后,看见平坦的原野上有哪些景观?

雾茫茫晨景中:

村舍、初青的麦田、馒形的小山、近村的教寺、常青的草原、沃腴的田壤。

撷取讯息

4.作者登上土阜后,主要描写哪些景观?

(1)村舍与树林。

(2)炊烟。

(3)朝阳(映照下的景观变化)。

撷取讯息

5.作者登上土阜后,为何还看不到康河的踪迹,只能想象那一流清浅?

因为土阜只是小山丘,加上康桥一带的茂林遮蔽了康河,所以作者只能循着锦带似的林木想象那一流清浅。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6.作者如何描述所见的炊烟?

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渐渐地不见。

撷取讯息

7.作者描绘炊烟的种种变化后,接着说:

“彷彿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地翳入了天听。

”作者为何会作这样的联想?

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

(1)作者把缓缓上升的炊烟想象成人们的祈祷,随着裊裊烟雾渐渐地上腾,将内心的祈祷传达给上天。

(2)这是用听觉印象来表现视觉感受。

作者把“眼所见”与“耳所闻”巧妙地结合,感官交错应用,使炊烟上腾的描写更鲜活。

(1)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2)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8.作者描写初春曙光乍现,连用三个“顷刻间”,是为了传达什么讯息?

连用三个“顷刻间”,把时间说得极为急促,表示初晓景色的瞬息变化,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9.作者连续呼喊两次“春!

”,表达出何种心情?

将初春出游时,愉悦的心情表露无遗。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第二段

10.“伺候着河上的风光”,句中用“伺候”而不用“等待”,你认为二者之间有何差异?

(1)“伺候”是较主动积极、专注投入的,不放过任何细节的,因此下文连用六个“关心……”的句子,表达对春信的殷切盼望。

(2)“等待”是较被动的,且无法表达上述的心境。

(1)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2)延伸思考

11.文中连用六个“关心”的排比句,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连用六个“关心”句,足见作者细腻的观察,以及对春天来临的热切盼望。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12.此段以拟人手法来描写百花的盛开,这样的写法让你有何感受?

以拟人手法写繁花的盛开,使人感觉花都动起来了,为大地带来丰沛的生命力,让我深刻感受到春天的欣欣向荣。

(1)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2)延伸思考

第三段

13.作者用了四个“你如爱”,这样的排比手法有何涵义?

呈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加以说明。

【类问题讨论一】

(1)用四个“你如爱”的排比句,形式整齐,呈现文章的节奏感,也强调剑桥的自然与人文都十分丰美,每个人皆可“择其所好”,享受漫游的乐趣。

(2)作者津津乐道地与读者分享,在剑桥漫游时,不论是自然景观或人情温暖,都能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欢欣愉快。

(1)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2)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第四段

14.作者引用“传呼快马迎新月,却上轻舆趁晚凉”的诗句,要用来说明什么?

藉陆游诗句,说明做地方官的风流,藉此引出自己游康桥的风流。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15.徐志摩说:

“我在康桥时虽没马骑,没轿子坐,却也有我的风流。

”他所谓的“风流”是指什么事情而言?

作者常在夕阳西晒时,骑了车迎着天边扁大的日头直追,就这样偷尝了不少晚景的温存,留下许多鲜活又美丽的经验与印象,这就是徐志摩所说的“风流”。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16.作者虽然常在夕阳西晒时,骑了车迎着天边的日头直追,但却说:

“我没有夸父的荒诞”,这句话透露出何种心境?

作者和夸父一样是追日,但日头是追不到的,他不想如夸父那样荒诞,只想沉浸于康桥的夕阳美景,因此下文说:

“晚景的温存却被我这样偷尝了不少。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17.“有三两幅画图似的经验至今还是栩栩地留着”,此句所指的是哪三种在夕阳映照下,辽阔平野上所呈现的美景?

(1)隔着一大田的麦浪,看西天变幻的美景。

(2)宽广大道上,放草归来的羊群背后,太阳所放射出的万缕金辉。

(3)夕阳照射下,万盏金灯般的罂粟所造成的幻象。

撷取讯息

18.文中末段,作者提及面对冉冉渐隐的金光,他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

他为何会跪下,理由何在?

【问题讨论二】

这是对“伟大”、“庄严”的一种虔敬情绪。

“一条大路、一群生物”背后“放射着万缕的金辉”,从一群生物在大路上走,联想到一切生物在生命的大路上走;从太阳放射万缕金辉,联想到赋予生命、支配生命的宇宙力量。

作者觉得眼前景物便是宇宙“伟大”、“庄严”的具体表现,因此不由得虔敬地“跪下”了。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课后

统整

19.文中作者用了许多“你”字,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请加以说明。

(1)这个“你”字是指读者而言。

这种写法就彷彿是作者与读者在对话一般,不仅拉近了二者之间的距离,也为文章确定了热情活泼的基调。

(2)这个“你”字,其实也就是指作者而言,因为这篇文字所写的原是作者自己在康桥的经验,但作者不想专有那经验,他拿来献给读者,于是在某一些地方用“你”字换去了“我”字。

这使读者读了更觉得欢喜高兴,禁不住凝神想道:

“如果身在康桥,这一分受用完全是我的呀!

”像这样使用“你”字,并不是作者故意使花巧,语言中原来就有这种习惯的,只是作者更适当地应用这种习惯而已。

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20.你认为本文中哪一段文字描写得最好?

请说说你的看法。

【问题讨论三】

请鼓励同学发表看法。

延伸思考

◆活化教学─课文引导提问(题目供教师提问教学使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第四课 幽梦影选)

段落

题  目

参考答案

问题属性

第一则

1.第一则中,作者将朋友分为哪几种类型?

作者将朋友分为渊博友、风雅友、谨饬友、滑稽友四类。

撷取讯息

2.第一则中,为什么作者说: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

因为结交渊博友可以增广见闻,令人有充实感。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3.第一则中,为什么作者说:

“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

因为结交文人雅士,可以增添生活情趣,提升性灵。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4.第一则中,为什么作者说:

“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

因为与谨饬友相处,可以让人自省自励,进德修业。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5.第一则中,为什么作者说:

“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因为有了滑稽友相伴,可以增添生活乐趣。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6.第一则以不同的书籍来比喻不同的朋友,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用什么事物来比喻这四种类型的朋友?

请分别举例说明。

(1)对渊博友,如参观博物馆。

(2)对风雅友,如游名山胜水。

(3)对谨饬友,如游庙宇教堂。

(4)对滑稽友,如看马戏表演。

(请同学自由发挥)

延伸思考

7.第一则中,作者提到四种类型的朋友,试问哪一种与“立德”最有关系?

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同类型的朋友?

 【问题讨论一】

(1)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

(2)请同学自由发挥。

(1)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2)延伸思考

第二则

8.第二则中,作者认为到处都是可读之书,他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

山水、棋酒、花月。

撷取讯息

9.“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的涵义为何?

【类问题讨论二】

因为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善于体悟,就能从各种事物中领会不同的道理。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10.除了山水、棋酒、花月亦是书之外,在你生活周遭,还有哪些事物也是可读之书?

请举例并说明原因。

【类问题讨论二】

(1)电影也是书,它能反映人生百态。

(2)电玩、动漫也是书,从游戏中也能学习到各种知识。

(3)运动也是书,能从中学到各种技能、知识及运动家的精神。

(请同学自由发挥)

延伸思考

11.作者说善游山水者,则“书史”、“诗酒”、“花月”都是山水,其原因为何?

除此之外,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视为山水?

(1)因为善游山水者,能从中洗涤心灵,怡情养性,增添生活乐趣。

若抱持此心态去接触“书史”、“诗酒”、“花月”,都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2)钢琴、画画、艺文活动、下棋等。

(请同学自由发挥)

(1)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2)延伸思考

第三则

12.为什么作者说: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

读书要“刻”:

读书要自我严格要求,方能有成。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13.为什么作者说:

“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买书要“贪”:

买书要多,求知若渴,方能博学多闻。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14.为什么作者说:

“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

行善要“痴”:

不计得失,持之以恒,否则易“为德不卒”。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15.为什么作者说:

“凡事不宜痴”,“痴”会导致何种后果?

痴会使人失去理智,缺乏判断力,而陷于无法自拔或危险的境地。

如:

沉迷于赌博,则会导致走火入魔、倾家荡产。

延伸思考

16.作者认为读书不可“不刻”,买书不可“不贪”,行善不可“不痴”,你认为哪些什么事情也应抱持同等心态?

请举例并说明原因。

【类问题讨论三】

(1)我认为诚信不可不刻,因为人没有诚信则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2)我认为旅游不可不贪,因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3)我认为学各种技艺不可不痴,如:

拉小提琴、下围棋等,如此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请同学踊跃发言)

延伸思考

课后

统整

17.本课所选三则,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同的特点?

运用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1)三则皆善用排比的手法。

(2)这种手法使文章形式呈现整齐之美,文字极具节奏感。

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活化教学─课文引导提问(题目供教师提问教学使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第五课 木兰诗)

段落

题  目

参考答案

问题属性

第一段

1.诗中先写“木兰当户织”,接着又写“不闻机杼声”,其原因何在?

因为木兰心事重重,无心织布,所以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请问木兰因何事而叹息?

木兰因父亲被征召从军而忧心叹息。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3.从诗中何处可以看出朝廷征兵的急切?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撷取讯息

4.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的原因为何?

(1)父亲年纪大。

(2)家中无长兄。

(3)小弟年幼。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5.从首段哪两句可以看出木兰代父从军的决心与孝心?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撷取讯息

第二段

6.“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原只“市鞍马”一义,但为何要拆成四句,其作用为何?

这些装备不一定要到东南西北四个市集去购买,这种不避雷同,反覆吟咏的手法正是民歌的特色,使表达的情意更具感染力,表现出木兰四处张罗奔波的效果。

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7.第二段中“朝辞爷孃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些句子呈现出何种涵义?

传达出一日千里,行军的迅捷。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8.从第二段中的哪一句可以看出木兰已深入敌境?

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撷取讯息

9.第二段中出现两次“不闻爷孃唤女声”,透露出何种情意?

透露出木兰离乡愈来愈远、思亲之情愈来愈深。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10.“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及“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凸显出木兰何种心境的转换?

木兰女儿身的柔弱善感逐渐敛收不见,勇敢坚毅却随之加深。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第三段

11.第三段中哪两句可以看出行军快速、出征节节胜利?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撷取讯息

1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透露出何种讯息?

透露出征战生活的艰苦,以及随时处于备战状态。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1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运用何种修辞手法?

藉此传达出何种涵义?

(1)两句运用了“互文”与“对偶”的手法。

(2)两句写征战的频繁、死伤的惨烈,以及征战之长久及英勇,故能凯旋而归。

(1)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2)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第四段

14.第四段中何处可以看出木兰的战功彪炳?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撷取讯息

15.战胜归朝的木兰,最想得到的赏赐是什么?

木兰最想得到的赏赐是回故乡(送儿还故乡)。

撷取讯息

16.“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从诗句中可看出木兰的何种心境?

(1)木兰代父从军纯然是为了孝心,而非追求功名利禄。

(2)可以看出木兰的思乡情切。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第五段

17.“爷孃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六句呈现出何种气氛?

呈现出木兰荣归故里,家人欢欣相迎的热闹气氛。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18.木兰归乡里,原可用“家人欣喜迎接”一句道尽,作者却将父母、阿姊、小弟一一分述,而十余年的征戍岁月,反而只用六句描述。

你认为作者的用意何在?

【问题讨论一】

流荡于木兰诗全篇的是亲情孝思,而非战争征戍,所以,作者于家庭亲情的着墨,会刻意渲染,以形象呈现,对于战争的过程,只予以概括描述。

在该繁之处繁,于该简之处简,可谓繁简得宜。

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19.第五段作者如何描写木兰返家后的举止与情态?

请加以说明。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写木兰四处看看,透露出她返家倍感亲切。

(2)“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写木兰卸下战袍,穿上女儿装。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更进一步写木兰对镜精心打扮,恢复女儿身的娇柔。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第六段

20.“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火伴惊惶的原因是什么?

同行十数年,竟不知木兰是女儿身。

撷取讯息

21.最后一段和故事本身看似没有关联,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问题讨论三】

(1)作者以反诘的语气收束,使诗作更俏皮、活泼。

(2)作者巧用譬喻手法,以兔之傍地走时雌雄难辨,喻木兰女扮男装与男人并肩作战时,不仅外貌无法分辨,才能也难分高下,表达了“巾帼不让须眉”之义。

写作手法

(省思文本形式)

课后

统整

22.从本文中,可以得知木兰家中有哪些成员?

爸爸、妈妈、姐姐、木兰、弟弟。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23.本文中,可以看出木兰的个性为何?

孝顺、勇敢、果决、机智。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24.本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的孝思?

【问题讨论二】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文意推论

(发展解释)

◆活化教学─课文引导提问(题目供教师提问教学使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第六课 森林最优美的一天)

段落

题  目

参考答案

问题属性

第一段

1.作者为何认为台湾的低海拔森林值得我们去关怀与亲近?

因为台湾低海拔的森林,不但优美而且极富特色,树种繁多,林内的景色变化万千。

撷取讯息

第二段

2.何谓“低海拔”?

何谓“次生林”?

请加以说明。

(1)一千公尺以下的山岳称之“低海拔”。

(2)由于砍伐、火灾等原因,遗留于林地的幼树,经成长再度形成的森林称之“次生林”。

撷取讯息

3.“野人献曝”的故事内容与寓意为何?

作者引用这个典故有何用意?

(1)典出列子杨朱。

古代宋国有个农夫,不知世间有温室暖裘,想将曝日取暖的方法进献国君,以得重赏。

比喻平凡人所能贡献的平凡事物。

(常用为人对所献东西或意见的自谦之词)

(2)在新店山区平凡无奇的次生林中,作者发现动人丰美之处,他以野人献曝的心情将它写出来与读者分享,希望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