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用人之我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3429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识人用人之我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识人用人之我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识人用人之我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识人用人之我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识人用人之我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识人用人之我见.docx

《识人用人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识人用人之我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识人用人之我见.docx

识人用人之我见

识人是基础善任是关键制度是保障

——浅谈选人用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工作部门,肩负着选人用人的重要职责。

进一步提高知人善任能力,建立健全选任制度,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选人用人,识人是基础,善任是关键,制度是保证。

一、识人是基础

得人之道,贵在识人。

只有识人,才能量才使用,做到知人善任。

人不易知,知人不易。

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有于知天”,意谓要了解一个人比知天还难。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可以因气候的变化和早晚的不同加以识别。

而人的能力、品行、外貌、性格等千差万别,千人千面,识别起来,相当困难。

依照“冰山理论”,外界意识到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中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

识人难,往往导致识人不准,用人不当,历史上不乏其例。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赵王不听劝告,执意让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马谡失街亭:

三国时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驻守街亭,并嘱托其当道扎寨以拒魏军。

结果马谡不遵诸葛亮嘱托,不听王平劝阻,乃上山扎寨,随导致蜀军惨败,诸葛亮退守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识人,需讲究策略。

古人早就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战国时李悝的“识人五法”,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战国时期的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

一是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

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二是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

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三是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

若任人为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四是窘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五是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三国时的诸葛亮将知人之道概括为“七观”:

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目的在于通过其对是非的判断来了解其志向;二是穷之以辞辩观其变。

目的在于通过一连串的追问来了解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征求其谋略意见来了解其知识水平;四是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通过从事复杂困难的工作情况来了解其胆识;五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通过其酒醉后的表现来观察了解他的本性;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给其以得到财物的机会来观察是否廉洁;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嘱咐其办事来证明他是否守信用。

新形势下,组工干部如何做好识人工作,将干部考实考准,我认为,一方面要掌握科学合理的识人方法,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识人能力和素质。

方法方面:

一要用群众观点来识人。

俗话说,“百姓心中有杆秤”。

老百姓与干部直接接触最多,感受最深。

一个干部能力怎样、表现如何、是否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

要准确识人,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去,广泛接触群众,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盼。

二要用全面眼光来识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识人如看山,站的位置不同,看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

要准确地对一个人做出判断,就应纵横比较,远近观察,学会换位思考、全方位看人识人,避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

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

“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错了。

三要用发展观点来识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识人有个时间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绝不能因一时一事表现好,就认为是一贯表现好;绝不能因为现实表现好,就断定今后表现好,绝不能因一项工作好,就认为所有工作都好。

只有用发展的眼光,通过纵向比较,才能真正了解其优缺点,透析其人品之优劣、才能之高低,认识才会完整。

(白居易的《放言》: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先说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少子,有圣德,辅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

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代,藏其册于金匮,无人知之。

以后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诸侯。

有庶兄管叔、蔡叔将谋不轨,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成王疑之。

周公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

一日,天降大风疾雷,击开金匮,成王见了册文,方知周公之忠,迎归相位,诛了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复安。

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起,说周公有反叛之心,周公一病而亡,金匮之文未开,成王之疑未释,谁人与他分辨?

后世却不把好人当做恶人?

再说王莽。

王莽字巨君,乃西汉平帝之舅,为人奸诈。

自恃椒房宠势,相国威权,阴有篡汉之意。

恐人心不服,乃折节谦恭,尊礼贤士,假行公道,虚张功业,天下郡县称莽功德者,共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莽知人心归己,乃鸩平帝,迁太后,自立为君,改国号曰新,一十八年。

直至南阳刘文叔起兵复汉,被诛。

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却不是完名全节一个贤宰相,垂之史册?

不把恶人当做好人么?

所以古人说:

日久见人心。

又道:

盖棺论始定。

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四要在关键时刻来识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彰显人之品质和才能。

有的人平时工作能力表现突出,处理事务井井有条,有板有眼,但是在关键时刻,遇到突发性事件或棘手的问题时,却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有的人平时似乎能力平平,很不“耀眼”,但在关键时刻,却表现出超凡的驾驶局势的能力。

要坚持关键时刻看表现,与平时表现相印证。

五要用辩证方法来识人。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每样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优点与缺点往往相生相伴,优点的另一面常常折射着缺点,缺点的另一面一般也体现着优点。

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缺点,坚决防止一好百好,一丑百丑。

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地分析,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生活中,得与失、美丽与缺陷往往并存。

有个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美丽无比,价值连城,渔夫爱不释手。

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有一个小小的黑点。

渔夫想,要是能把珍珠上的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

可是剥掉一层,黑点仍在;渔夫不断剥下去,等到黑点没有了,珍珠也被削剔地荡然无存了。

在对人或其他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上,常常有人犯了像渔夫一样的错误。

能力素质方面:

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刘劭也曾说过,“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

这段话也道出了识人察人者素质的重要性。

组工干部要识“一流之才”,自己就要成为“一流之人”。

一要善于见微知著 。

要有见微知著的预见力,“细微之处有乾坤”。

要善于观察,从貌似平常的细节中发现人的特质。

要学会由小见大,从细小的事情里,透视人才的重要特征与个性。

(曾国藩缓行三千步,自细微处识人。

晚清名臣曾国藩颇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

某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请曾国藩任命差遣。

当时曾国藩刚吃饱饭正在散步。

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鸿章请他接见那三人,曾国藩却说:

“不必了。

”李鸿章很惊讶。

曾国藩说道:

“在散步时,那三个人我都看过了,第一个低头不敢仰视,是一个忠厚的人,可以给他保守的工作;第二个喜欢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转身,便左顾右盼,将来必定阳奉阴违,不能任用;第三个人双目注视,始终挺立不动,他的功名,将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来三人的发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开发台湾有功的刘铭传。

缓行三千步,不过一小时的光景。

就这一小时的光景,决定了三个人的命运。

有人也许要说,这曾国藩,也太绝对了吧。

其实,一个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他细微的形态动作中看出来的。

曾国藩的高明就在于,他在缓步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了三个人。

这是一场未曾事先通知的考试。

因此,三个人的表现也都发乎本性。

刘铭传(1836-1896)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不但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而且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为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要善于由表及里。

要有由表及里的洞察力,既要看其表,更要通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察本质、识潜力,做到不被表象所迷惑,不以貌取人,不凭印象选人,要象九方皋相马一样,“重其精而略其粗,得其神而忘其形”,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劣材、庸才、假才原形毕露,让好才、真才、良才脱颖而出。

(秦穆公问伯乐,有可以接替他相马的接班人吗?

伯乐就推荐了九方皋。

秦穆公命九方皋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后,九方皋说找到了。

秦穆公问是什么样的,九方皋说是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亲自看时,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

秦穆公很生气的召见伯乐说,你推荐的人连雌雄颜色都不分,怎么会相马呢?

伯乐叹曰,九方皋所看见的是内在的素质,发现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它的内在而忽略它的外表。

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方法,是比千里马还要珍贵的。

马到,果然是千里马。

——《列子》)

三要善于去伪存真。

要有去伪存真的辨别力,能够正确辨别君与小人、作事与作秀,区分显绩与隐绩、真实政绩与虚假政绩,防止被表面文章、“短期行为”、“政绩工程”所蒙蔽,要用客观、发展、系统、准确的眼光去伪存真,辨别良莠,识得“庐山真面目”。

四要善于以学增识。

要准确识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理论涵养和过硬的业务能力,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终身追求,通过学习是提高综合素质。

要精通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程序等各个环节的操作办法和要求。

同时,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广猎经济、法律、管理、文学艺术、计算机等各门学科知识,做到博览群“行”,了解各个岗位,各个行业的条条框框,真正做精通业务的“行家”,和眼界思路开阔的“杂家”。

二、善任是关键

“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

汉高祖刘邦登上皇位后,在述其战胜项羽的经验时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这是知人善任的典型事例。

如果刘邦把张良、萧何、韩信的三者位子调换过来使用,会怎样呢?

其结果不言而喻。

知人要善任,标准很重要。

古代最理想的用人标准为“德才兼备”。

“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主张任用有德有才的人为官来管理国家。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正“德才兼备”的贤人凤毛麟角,古人往往退而求其次做到“不求备于一人”,这就存在两种用人思路:

“重德轻才”和“唯才是举”。

一般而言,在稳定的治世,统治者选材标准更倾向于“德”,选拔贤德的人才为百姓树立榜样,有利于移风易俗和社会稳定。

乱世则更需要才华横溢,勇于开拓的创新型人才,这种实用型人才更符合当时统治者的“争霸”需求,故“乱世多出英雄”。

和谐社会,更需重德。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就是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先决,同样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就提拔重用谁;对于在德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干部,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重用。

这是我们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丰富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标准,对于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明确了用人标准,做到知人善任,需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辩证对待德才。

“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

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作用的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作用的范围。

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

德与才又是辩证统一的,强调以德为先,决不能忽视才,有德无才,政治上可以信赖,但难以托付重任。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把握、来贯彻,既把好政治关、又把好才能关,真正把那些品德好、同时又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

二要坚持用人用其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再平庸的人也有其长处。

破除“任人唯全”的思想束缚,对一个干部,要看大功而不计小过,重大节而不求完美,讲发展而不拘一格。

什么“长”该用,什么“短”该补,要看得清清楚楚。

只要其本质好、素质硬、潜力大,尽管有不足,但只要瑕不掩玉,就可大胆用其所长,不要因为过于强调短处,而不敢大胆使用。

要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诘之。

对曰:

“非臣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太宗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

三要坚持用人用当其时。

“用人之道,当在其壮年心力精强时用之”。

人才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在一个才华洋溢、光芒四射的高水平,人才是有“黄金期”的。

坚持事业取人,提高用人效益,必须把握好人才的黄金期,在人才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业劲头最足的时候,不失时机地使用起来,使人才发挥出最大的潜质,激发出最大的热情,创造出最大的业绩。

四要坚持用人用好其位。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对岗位也有不同的适应性。

要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素质,安排与之相适的岗位,量才用人,做到人岗相宜,人尽其才。

(《西邻五子》的故事:

老大是个憨子,虽忠厚老实,但不善言表;老二是个游子,虽能说会道,但不喜农事;老三是个瞎子,虽聪明伶俐,但双目失明;老四是个驼子,虽手脚麻利,但罗锅驼背;老五是个跛子,虽办事精细,但跛足难行。

常人看来这么一个家庭是无可救药,贫寒至极,然而由于因材施用,老大(憨子)种田,老二(游子)经商,老三(瞎子)算命,老四(驼子)纺纱,老五(跛子)搓麻,带来了家庭的兴旺和富有。

  五要注重团队整体效应。

李瑞环曾形象地说过,“领导班子的配备要讲究结构合理。

一个班子就像混凝土结构,有钢筋、水泥、沙子、骨料。

光是钢筋就没法受压,没有钢筋,混凝土一拉就裂了,所以要讲合理地配比。

一个好的班子必须是你擅长这方面,他精通那方面,各具长短,组合在一起就成了面面都行的好班子”。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单个讲,都是人才,加在一起却不强,满盘象棋都是车,见面就“兑”没法走。

使用人才,不仅要重视个体的素质,还要高度重视群体结构的合理化,使群体中的个体相互弥补,相得益彰,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制度是保障

知人要善任,制度需给力。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今年2月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联席会议上说:

“民主不能倒退,选人用人要靠制度,不能光靠伯乐,还是要重民主制度机制”。

用制度选拔干部,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

鉴古可知今。

古代用人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珍重和借鉴。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

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

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等多种方式。

魏晋时期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照其才德望评定九个等级,向吏部举荐。

隋朝时开始实行科举制,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重大改革,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科举制度,采取公开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科举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但到了明清时期,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推陈以出新。

新时期以来,我党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用人制度上取得了明显进展。

2002年7月颁布实施的《干部任用条例》,明确了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选拔任用条件,通过规范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交流、回避、免职、辞职、降职,纪律和监督等一系列环节,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作出了全方位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定。

是我们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也是从源头上治理用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入,中央又相继出台了国家《公务员法》、“5+1”“3+2”和干部监督四项制度等配套文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选任制度,科学完备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新体系已形成,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作用日益突出,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明显实效。

我们坚信,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选人用人制度一定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完善,选人用人工作一定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公正,各项社会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发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