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3338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方剂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方剂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方剂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方剂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考试.docx

《方剂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考试.docx

方剂考试

一、填空:

1、《外台秘要》王焘,记载来源最早。

2、《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3、《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4、《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5、《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6、《证类本草》首开本草附例医方的先例。

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药典。

8、《普济方》我国古代最大的方书,明,朱棣。

61739。

9、《伤寒明理论》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书,开方论之先河,成元几。

10、《医方考》》第一部(分析方剂)的理论专著,注释医方的专著,明,吴琨。

11、某方的君药(特殊的)

补阳还五汤——黄芪

清胃散——黄芪

平胃散——苍术

理中丸——干姜

银翘散——进银花、连翘

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制性取用)

温脾汤——附子、大黄(制性取用)

大柴胡汤——柴胡、黄芪(和解少阳基本结构)

普济消毒饮——黄芪、黄连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

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

清暑益气汤——西瓜翠衣、西洋参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

补中益气汤——黄芪

归脾汤——黄芪、龙眼肉

六味地黄丸——熟地

真人养脏汤——罂粟壳(止泻常用)

半夏厚朴汤——半夏

苏子降气汤——紫苏子

定喘汤——麻黄、白果

温经汤——吴茱萸、桂枝(先祛寒)

生化汤——当归

川芎茶调散——羌活、白芷、川芎(治头痛为主)

镇肝熄风汤——怀牛膝

五苓散——泽泻

实脾散——附子、干姜

12、某方的功用主治(特殊的基础的)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

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

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

四物汤——(补血调血)营血虚滞证。

(补血基础方)。

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

(补骨助阳,肾阳不足证)(补阳祖方)

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鸡鸣泄)。

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醒神)邪热内陷心包证。

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寒闭证。

越鞠丸——(行气解郁)六郁证。

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梅核气。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外感风邪头痛。

羚角钩藤汤——(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热盛动风证。

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类中风。

杏苏散——(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外感凉燥证。

(治燥祖方)

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

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养阴清肺汤——(养阴清肺,解毒利咽)白喉之阴虚燥热证。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证。

(祛痰祖方)

乌梅丸——(温脏安蛔)脏寒蛔厥证。

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证。

12.5、(必出)代表方剂:

收散开合并用——(定喘汤、玉屏风散)?

上下并治——定喘汤(旋覆代赭汤、苏子降气汤、地黄饮子)

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

分经论治——九味羌活汤

逆流挽舟——败毒散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通因通用——大承气汤

制性取用——温脾汤

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

透热转气——清营汤

火郁发之——普济消毒饮

苦寒直折——白头翁汤

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13、方剂的变化形式:

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

14、方剂配伍目的:

增加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15、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药;对胃肠有刺激的在饭后服用;滋补药宜空腹服用;治疟药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安神药宜临卧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按时服。

16、服用汤剂一般一日一剂,或将头煎二煎兑合分2至3次温服。

二、选择

A、主治病证:

血淋——小蓟饮子外寒里热——麻杏甘石汤热毒(湿热)痢疾——白头翁汤

白喉——养阴清肺汤阳虚水泛——真武汤湿热淋证——八正散

胸中淤血——补阳还五汤包火(痰热内蕴)——定喘汤阳明腑实——大承气汤

白带——完带汤外感风热头痛——川芎茶调散产后瘀血腹痛——生化汤

外感温燥——桑杏散

B、方剂的配伍特点:

银翘散:

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全方药性平和,故称辛凉平剂。

参苓白术散:

补气健脾与祛湿止泻并行,而以补脾为主,体现了提壶揭盖,培土生金的治法。

龙胆泻肝汤:

清利并行,既清泄肝胆实火,又利肝经湿热;泻中有补,清泻渗利之中寓滋阴养血之功;降中寓升,苦寒降泻之中又寓疏畅开达气机之效。

逍遥散:

肝脾同调,以疏肝为主;气血兼顾,以生血为先,又体用同调,使木郁达之,则脾弱得复血虚得养。

补中益气汤:

补气与升阳并举,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

又使元气內充,虚热自退,“甘温除大热”。

镇肝熄风汤:

镇潜以治其标,滋阴以治其本,标本兼顾,但以治标为主。

(详见副本)

三、名词:

1、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治疗特点:

多层次,多体系的特点)

2、七方:

大小缓急奇偶复。

3、十剂:

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寒热升降)。

4、八阵:

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5、君药:

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6、臣药: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主证作用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7、佐药:

(1)佐助药:

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佐制药: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药物格拒。

8、使药:

(1)引经药:

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9、汤剂:

将药物的饮片加水或就中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10、散剂:

将药物研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的药剂。

11、丸剂:

将药物研碎成粉或药物提取物,加适量的粘合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

12、十六剂:

解表、泻下、和解、清热、补血、温里、固涩、安神、开窍、理气、理血、治风、治燥、祛湿、祛痰、消食。

(详见副本)—--—

13、逆流挽舟:

是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的方法,即邪从外入里者,治疗时使邪气由里还表而出,好像在逆流的水中挽船上行一样,代表方剂败毒散。

14、釜底抽薪:

指用通导大便以泻去实热之邪的方法,好比是抽去锅底下燃烧的柴火,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代表方剂大承气汤。

15、急下存阴:

指用苦寒泻下药迅速通便泻热,清除燥结,以保存津液防止痉厥变证之法,代表方剂大承气汤。

16、制性取用:

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药物所制约,不至于加重病情,助长邪气或影响疗效,但又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起到相反相承的作用,代表方剂温脾汤。

(大黄苦寒之性受附子制约)

17、辛开苦降:

指用辛味药如半夏干姜开结散寒,配合苦味药,如黄芩黄连以降泻除热,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的方法,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

18、透热转气:

用于治疗温热病邪初传营分的治法,在清营解表药中配伍清气分热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竹叶心,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代表方剂清营汤。

19、火郁发之:

指因邪郁而成的火热之证,治疗时应顺应其产生火热的原因而采用发越升散的方法,代表方剂普济消毒饮。

20、甘温除热:

用益气温阳药来治疗气虚或阳虚发热的方法,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四、简答:

某一方的功用主治或药物的配伍意义:

1、小青龙汤: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共为佐药

配伍意义:

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配伍,一散二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

2、银翘散: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金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清宣透表,芳香辟秽——君

二药配伍意义:

两者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

本方配伍特点:

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二是

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热邪壅肺证)?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石膏:

清热生津——君

二药配伍意义:

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既宣散肺中风热,又清宣肺中郁热,麻黄得石膏,宣肺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肺而不凉遏)且俱能透邪于外,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既除病因又调理肺的宣发功能,共为君药。

4、温脾汤: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附子:

温补脾阳,以散寒凝;大黄:

荡涤泻下,以除冷积——君

二药配伍意义:

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

配大黄泻下以成之冷积,二者制性取用。

5、(必出)定喘汤:

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白果:

敛肺定喘,祛痰止咳——君

意义:

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共为君药,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

6、(必出)四逆汤:

回阳救逆;(肾阳虚衰寒厥证)

附子:

温壮沈阳,回阳救逆;干姜:

温中散寒——臣

二药配伍意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则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常用组合。

二则助阳通脉。

君臣相伍,温阳散寒,祛寒以温阳,使阳气复,血脉通。

附子:

温肾阳,走而不守,养先天之本;(附子无干姜不热)

干姜:

温脾阳,守而不走,补后天之本。

7、(必出)青蒿鳖甲汤:

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鳖甲:

滋阴透热青蒿:

清热透邪外出——君

二药配伍意义:

二药相伍滋阴清热,内清外投,使阴分伏热有外达之机,共为君药。

8、清营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必出)

金银花、连翘、竹叶心:

透热转气,清热解毒——佐

意义:

温邪初入营分,故用三者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邪热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尤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

9、桑菊饮: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杏仁:

肃降肺气桔梗:

宣发肺气——臣

二药配伍意义:

二者一宣一降,以复肺脏而能止咳,是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

10、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柴胡:

解半表之邪,舒畅气机——君黄芩:

清半里之热,清泄胆火——臣

意义:

柴胡之升散,的黄芩之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

11、逍遥散: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

意义:

既补肝体又助肝用,体用并调,肝脾同治,气血兼顾。

12、(必出)普济消毒饮: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

黄芩、黄连:

清上焦热毒——君

升麻、柴胡:

1、疏散风热2、载药上行3、火郁发之——佐使

意义:

二黄酒炒又得升麻柴胡之引,可直达病所;升麻、柴胡有二黄之苦降又不至发散太过。

一升一降相反相成。

13、清胃散:

清胃凉血;胃火牙痛。

黄连:

清胃泻火——君升麻:

清热解毒,疏散郁热,引经——臣

意义:

黄连的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的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14、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

黄芪:

补中益气,固表举陷——君

当归:

养血和营陈皮:

理气行脾,使“补而不滞”——佐

意义:

1、补气与升阳并举,重在补气。

2、补益药中配伍少量行气药,既可调气机升降,又可使补而不滞。

15、归脾汤: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統血证)

本方配伍特点:

1、心脾同治,重在补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

2、气血双补,重在补气,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

3、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使补中有行,补而不滞。

16、六味地黄丸:

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

熟地:

滋阴补肾,添精益髓——君(肾)山萸肉:

温阳肝肾而涩精——臣(肝)

山药:

补脾固肾——臣(脾)“三补”

泽泻:

利水渗湿——肾丹皮:

清泄虚火——肝茯苓:

渗湿健脾——脾——佐使“三泻”

意义:

1、三补三泻,以补为主

2、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17、苏子降气汤: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实下虚喘咳证)

肉桂:

1、温肾纳气温阳行气化水——佐(必出)

当归:

1、治咳逆上气2、养血补虚3、防诸药之燥性——佐

意义:

二者同用可增加温补下元之功用,本方标本兼顾,上下并治,以治上治标为主,使气降痰消,则喘咳自平。

18、川芎茶调散:

疏风止痛(外感风邪头痛)

薄荷:

散上部风邪——臣

茶叶:

清上降下,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约风药温燥与升散——佐(必出)

意义:

以清茶调下(薄荷一样),取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诸风药之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亦为佐药之用。

19、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肝阳上亢之类中风)

茵陈、川楝子、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佐

意义: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恶抑郁,过用重镇之品,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以这三药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遂其性。

20、真武汤:

温阳利水(阳虚水泛证)

生姜——温阳散湿——佐

白芍——1、利小便2、缓急止痛3、敛阴舒筋4、防附子燥性伤阴——佐(必出)

意义:

1、利小便以行水气

2、柔肝缓急以止腹痛

3、敛阴舒筋以解肌肉(目闫)动。

4、可防附子燥性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

21、二陈汤: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君

橘红:

理气行滞,燥湿化痰——臣

意义:

1、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利”之意。

2、二者均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

意义:

22、乌梅丸:

温脏安蛔(脏寒蛔厥证)

乌梅:

安蛔止痛(酸)——君

蜀椒、细辛:

祛寒伏蛔(辛)——臣

黄连、黄柏:

清热下蛔(苦寒)——佐

意义:

1、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2、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23、龙胆泻肝汤:

清泄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

柴胡:

疏肝经,调肝用;引经。

——佐

生地、当归:

滋阴养血,以养肝体。

——佐

意义: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养肝体,使邪去而阴血不伤;柴胡疏泄肝胆气机以调肝用;三药相伍,养肝体而调肝用。

24、玉屏风散:

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及虚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黄芪:

补脾肺之气,实卫气,固表止汗——君

防风:

走表祛风——佐

意义:

固表而不留邪,散邪而不伤正。

且黄芪得防风助功逾大,乃相反相激之配伍。

写出某一方剂的分类及代表方:

1、泻下剂:

里实证

热结——寒下——大承气汤

寒结——温下——温脾汤

燥结——润下——麻子仁丸

水结——逐水——十枣汤

正虚——攻补兼施——黄龙汤

2、清热剂里热证

清气分热——白虎汤

清营凉血——清营汤

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

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

清虚热——青蒿鳖甲汤

3、固涩剂:

久咳(肺虚)——敛肺止咳——九仙散

崩漏,带下不止——固崩止带——固冲汤

自汗盗汗——固表止汗——牡蛎散

久泻久痢——涩肠固脱——四神丸

4、祛痰剂

湿痰——燥湿化痰——二陈汤

热痰——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

寒痰——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

燥痰——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风痰——化痰息风——半夏白术天麻汤

特殊方剂的煎服法:

A、大承气汤:

先煮枳实,厚朴,后下大黄,再纳芒硝。

(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结实之热厥、痉病及发狂等。

B、(必出)十枣汤:

(组成:

芫花、大戟、甘遂、十枚大枣)(攻逐水饮;悬饮、水肿)

1、芫花、大戟、甘遂研末或装入胶囊。

2、每次0.5——1g,每日1次。

3、清晨空腹服用。

4、十枚大枣煎汤送服。

5、得下利后,糜粥自养。

(大枣配伍意义:

配伍甘温质润之大枣,缓解“三药”之峻烈,消减“三药”毒性;养护胃气,补土制水,祛邪不伤正气。

C、(必出)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切碎水煎,温热服用,过一会儿,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微似有汗出者益佳,中病即出,如不出汗,再服,还不出汗,服尽。

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喝粥的意义:

以助药力发汗。

D、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薄荷、甘草、羌活研成细末,食后清茶调下。

(作用:

清茶调下,取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诸风药之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

E、实脾散:

加生姜、大枣一枚煎服(用量宜小)

F、乌梅丸:

乌梅醋浸一宿,增强其酸性(蛔得酸则宁)

论述:

A、方解及配伍特点:

1、逍遥散: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

柴胡:

疏肝解郁,条达肝气——君(助肝用)

当归:

养血和血芍药:

养血敛阴——臣(补肝体)养血柔肝

白术、茯苓、甘草:

健脾益气——佐

薄荷:

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佐

烧生姜:

温运和中,辛散达郁——佐

甘草:

调和诸药——使

特点:

既补肝体又助肝用,体用并调,肝脾同治,气血兼顾。

2、六味地黄丸:

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

熟地:

滋阴补肾,添精益髓——君(肾)

山萸肉:

温阳肝肾而涩精——臣(肝)“三补”

山药:

补脾固肾——臣(脾)

泽泻:

利水渗湿——肾——佐使

丹皮:

清泄虚火——肝——佐使“三泻”

茯苓:

渗湿健脾——脾——佐使

特点;1、三补三泻,以补为主

2、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3、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

黄芪:

补中益气,固表举陷——君

人参:

大补元气——臣

白术:

燥湿健脾——臣

炙甘草:

益气健脾——臣

当归:

养血和营

陈皮:

理气健脾,使“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

升阳举陷——佐使

灸甘草:

调和诸药——使

特点:

1、补气与升阳并举,重在补气。

2、补益药中配伍少量行气药,既可调气机升降,又可使补而不滞。

4、参苓白术散: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虚夹湿证;肺脾气虚夹湿痰证)

人参、茯苓、白术:

益气健脾——君

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

健脾止泻——臣

缩砂仁:

理气醒脾——佐

桔梗:

载药上行,宣开肺气——佐

甘草: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佐使

特点:

补中气,渗浊湿,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4、半夏泻心汤: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寒热互结之痞证)

半夏:

散结除痞,降逆止呕——君

干姜:

温中散寒——臣

黄芩、黄连:

泻热开痞——臣

上药配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人参、大枣:

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佐

甘草:

补脾和中,调和诸药——使

特点:

本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6、归脾汤: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統血证)

黄芪:

补气升阳——君

人参、白术:

补中益气,健脾——臣

二药相伍使气旺血生

龙眼肉:

补血养心——君

当归、酸枣仁:

补血养心、安神——臣

茯神、远志:

助龙眼肉宁神定志——佐

木香:

理气醒脾——佐(与补气养血药相伍,补而不滞)

炙甘草:

补益心脾,调和诸药——佐使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以资化源——佐使

特点:

1、心脾同治,重在补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

2、气血双补,重在补气,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

3、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使补中有行,补而不滞。

B、类方对比:

1、麻黄汤与桂枝汤:

麻黄汤

桂枝汤

桂枝、甘草

麻黄、杏仁

芍药、生姜、大枣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证;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舌淡苔白,脉浮弱缓。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汗出,鼻鸣干呕,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2、银翘散与桑菊饮:

银翘散

桑菊饮

连翘、薄荷、桔梗、生甘草、苇根

金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

杏仁、桑叶、菊花

疏散风热,解毒

发散风热,解毒力强

止咳、平喘作用强

外感风温表证;症见身热、只咳、咽痛、舌尖红、脉浮数。

温病初起;以表热为主,发热重,微恶风寒,

头痛,有汗不畅或无汗咳嗽。

外感风温轻证;身热不甚

3、大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

人参、甘草

大黄、枳实、芍药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为主,兼有扶正之力

泻下热结

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妇人热入血室;

寒热发作有时;

疟疾黄疸属少阳证者。

少阳阳明合病;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下利,大便不解,苔黄,脉弦数有力。

4、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水牛角、生地

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双花、连翘、黄连

芍药、丹皮

清营凉血

滋阴力强,透热转气

凉血散淤

热入营血证;症见谵语身热,斑疹,舌绛,脉数

热入营分;只有谵语,心烦少寐,舌绛而干,斑疹隐现,口渴或不渴

热入血分,喜妄如狂,斑色紫黑,

吐、(血丑)、尿、便血,舌深绛起刺,漱水不欲咽。

5、四君子汤与理中丸:

四君子

理中丸

人参、白术、甘草

茯苓

干姜

益气健脾

重在补气,补脾胃之气

重在温中祛寒,祛脾胃虚寒。

脾胃虚弱证;症见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语乏力,脉虚弱。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暖喜按,呕吐,畏寒肢冷,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

3、脾胃虚寒所致胸痹或病后喜唾涎沫或小儿慢惊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