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斑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3318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斑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斑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斑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斑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斑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斑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斑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斑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斑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斑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斑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斑纹”的含义。

2、通过学习本文,把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通过学习本文,把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既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学法指导】

1.阅读法:

通过阅读文本,做到整体理解和把握。

2.探究法: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理解的问题要学会讨论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周晓枫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

《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部作品中的一篇《斑纹》。

(板书:

课题)

【基础积累】

逶迤wēiyí盘踞jù轮廓kuò剥落bō匍匐púfú

伺机sì巢穴xué禁忌jìn悄无声息qiǎo

【把握作者】

周晓枫,女,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

后调入北京出版社,现任《十月》杂志副主编。

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等奖项。

 

周晓枫认为,散文应该是“活性的、音乐性的、解放性的”,她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

近年来,作为新散文运动的一员主将周晓枫,以其独特的极具痛感的文字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以及被智慧的光芒照亮的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

被称为感性的思想者。

【文本研讨】

1.你对“斑纹”的理解是……?

(学生思考---回答)

2.本文提到哪些事物?

这些事物是否都与斑纹有关?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上面的问题)

(教师展示图片,用直观的图片解决抽象的问题)

明确:

蛇、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3.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

明确:

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

4.如何理解“斑纹,对称设计”?

明确:

奶牛与毒蜂:

善与恶;

美女与疱疹:

美与丑;

母亲与遇害者:

生与死

5.文章是如何拓展斑纹的范围的?

明确:

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6.通过刚才的思考,理出文章的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

1--5节:

介绍蛇的斑纹及其生活习性、相关文化。

6--10节:

介绍其他动物的斑纹。

11--14节:

介绍植物、大地、人类劳动、宇宙乃至人类内心世界的斑纹。

7.我们通过刚才的研究可以看出,斑纹无处不在。

无处不在的斑纹对于它们的拥有者究竟有什么作用或意义?

(学生思考并讨论)

A.蛇的斑纹、蛇的习性、蛇的文化里面透露出了蛇的险恶、诡秘、恶毒、阴谋,但蛇是和我们一样的生命。

B.其他动物身上的斑纹是丰富多生动的,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青睐,被务必耐心的绘制。

这些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员。

结论:

作者在写动物的斑纹,其实是在思考其生命的特征,进而思考人的生存特征。

所以,接下来,作者就把观察的目光由特写转为远景,由平面转向立体,作者开始写与各种生命、尤其是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大地。

C.大地有斑纹,春夏秋冬在大地上表现出不同的斑纹,人类的劳动印记是不同的斑纹,这些都是自然地秩序和生命的循环的体现,这是对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8.集体朗读文中第8段的诗意描写——鹿群和虎。

(此段带有明显的作者主观感受,难以用图片直观,师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展开想象。

明确:

(1)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漂移的花园”“月光下的营地”“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尽管这里只是描述肉食者和素食者之间的一场角逐,均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灵里生命是如此的繁盛,绚烂多彩,摇曳多姿,并且这富于哲思的自然给了作者理性的思考。

(2)对人类世界的哲理性思考同样投注到自然界。

9.怎样理解“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学生研究并讨论)

明确:

这里的神,就是大自然,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本文就是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现象,对主宰这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这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10.主旨探究:

思考角度:

作者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在她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浸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

本文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景象,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揭示了众生平等,人类应与众生相互关爱,共同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的主旨。

11.讨论:

从语言风格上看,你认为本文是什么文体?

(学生小组讨论,如果问题比较集中,可以各寻依据,进行课堂辩论。

明确:

1.可以视为科学小品:

主要说明的是“斑纹”,各种与“斑纹”相关的事物。

2.可以视为散文随笔:

写了各种动物的生活、大地和四季、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记忆,材料翔实,想象丰富,但又都能够围绕“斑纹”展开,形散而神不散,比较像散文;

3.淡化其文体特征。

文章写的是“斑纹”,但是以此为中心写了大量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文章也运用了一定的说明方法,但是构思由点连线到面,自由洒脱,笔法轻灵,又比较像散文;一般说明文往往是对事物的客观说明,而本文则明显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并没有像一般说明文那样运用一些常规的说明方法,而是将说明、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了文体的交融渗透。

(这个问题主要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多样性写法,文体的交融渗透。

本文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这也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课堂总结】

《斑纹》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记忆的书,它让我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

【布置作业】

运用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多种表达方式,以富有诗意、哲理性智慧以及具有质感的语言来描述记忆深刻的某一场景或者某些现象,来表现你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板书设计】

斑纹

周晓枫

生活习性关注生命现象

斑生存状态无所不在敬畏生命本身

纹生存感受和谐共存礼赞自然规律

生命印记

【教学反思】

在执教《斑纹》一课后,感想颇多。

一节课的时间讲完这节课很容易,但要体会里面的内容真的是很难。

阅读周晓枫的散文,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这种痛苦既有作者文笔上的天马行空的恣肆——这种超越了我们习惯思维模式的言语,让我们有阅读的障碍;还有文字背后的深邃的含义,透露出的内心深处潜藏的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文章,我们只有认真的琢磨,认真的探讨。

对于“斑纹”的含义的解读,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里面那种所有的生命存在的夹着和意义都从文本中得到了展示,对生命和自然地礼赞得到了理解。

课的设计有个环节要改变下效果会更好:

第8段中“鹿群和虎”的诗意的文字的体会放在文章最后体会,这种效果就好了。

学情分析

说明文的教学现在越来越重要,因为这种文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学生对这种枯燥的文体兴趣不强。

学生在学习了《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篇传统的经典型说明文后,对于文艺性非常强,语言生动的科学小品文有了较深的认知。

利用这种认知的惯性再探讨《斑纹》一课。

《斑纹》这篇文章,学生对里面的内容并不陌生,在教学时应该调动他们在这方面的积累,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开拓与课文联系

效果分析

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看,学生完成了教学目标;从课堂反应情况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课堂反应效果好;从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分析,学生能够透过问题的表面深度剖析问题实质,收到不错的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对问题思维价值高。

对问题的分析深入透彻,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文本句子的意思,导致对文本理解出现偏颇,需要课下继续阅读文章,深入理解。

总体情况较好,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材分析

《斑纹》一课是苏教版必修五教材“科学之光”专题中第二板块“神奇的自然”中的文章。

这个专题基本上是说明文,设计这个专题是为了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进行梳理和强化。

第二板块“神奇的自然”由两篇文艺性的说明文构成,《斑纹》是一篇关于动物的文章。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可以将它看成科学小品。

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斑纹》在行文是不以单个的食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的对象,它从动物的皮毛写起,主要介绍动物皮毛的纹样,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社会许多现象。

通过文章,作者试图说明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这篇文章的艺术性非常强,语言生动华美,既有说明,又有议论抒情,在上课时要让学生反复琢磨品味。

《斑纹》评测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一、完成以下基础知识题目。

(每题3分,共计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巢穴(qiáo)匍匐(pú)嗜好(shì)鹰隼(sǔn)

B精湛(zhàn)凝眸(móu)妊娠(chén)星宿(xiù)

C罪孽(niè)蛊惑(gǔ)疱疹(báo)妖娆(ráo)

D镌刻(juān)隽永(juàn)碾砣(tuó)老趼(jiǎ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融洽 溶解 熔化 春光融融B.瑕疵霞光遐迩应接不暇

C.沟通勾接钓钩勾心斗角D.壅蔽麻痹凋敝弊绝风清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是最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

②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的领域。

③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

④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A简约涉足瞩目质疑B简洁涉及注目质疑

C简洁涉足瞩目置疑D简约涉及注目置疑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中学生夙兴夜寐沉迷于电子游戏而不能自拔,结果荒废了学业。

B、读书多年,与书相濡以沫,便觉得与书为友既是雅事,也是乐事。

C、工作上若遇到狐假虎威的同事,阻扰工作进度、部门沟通,该如何应对进退,才不会被反咬一口,并且能顺利达成任务呢?

D、每到春运,人们谈到票贩子都要咬牙切齿一番。

据调查,贩票这种违法勾当现在都已经是集团作战,一个票贩团体,首先,要有一个外强中干的老大,他必须打通并维持好与车站人员、铁路警察、其他票贩团体乃至黑道势力的关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无论静止和游动,斑纹都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错乱。

B、昆虫身怀非凡的拟态本领,把生存环境以极其精湛的写实笔法复述出来,伪装成枯叶、竹节或花朵,甚至伪造上面的破损和虫斑。

C、《全宋诗》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经过八年努力,终于日前告罄。

D、老年人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量和感冒诱发的。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很少有什么能逃脱蛇的胜算,一条蝰蛇的出击速度只有1/25秒,西方的枪手常被描述成“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

B多数动物不像蓑鮋的兴趣那样折中,它们只选其一,要么斑纹,要么斑块,要么斑点。

C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等等……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青睐。

D我们还会发现肉食者与素食者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

素食者的眼睛长在头部的两侧,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处于同一个平面,像狮、虎、狼、豹。

二、阅读课文第7、9、10、12、14节,完成7-12题。

7、文章第7、9、10节均写斑纹,但说明的重点各有不同。

第7节说明斑纹变化多样,请概括第9节、第10节的说明重点。

(4分)

第9节:

第10节:

8、阅读第9节,思考以下问题。

(4分)

①“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作者为什么说它们“谋划一致”?

②“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请说明无毒昆虫是怎样“自卫”的:

9、第10节并没有明确说明斑纹是如何“对称设计”的,那么该如何理解“斑纹,对称设计”?

 (4分)

10、如何理解第12节中“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在死之前,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

(4分)

11、最后一节中“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的内涵和表达作用。

(4分)

12、选出对下列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死神玄虚的印符”——“像火焰……像河流”,是从形态和色彩角度说;“像死神玄虚的印符”,是从斑纹所代表的意义说。

B、“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喜爱,被无比耐心地复制”——“无比耐心”,突出造物主的喜爱,强调斑纹的美丽。

C、第7节中“斑马的黑条和白道”,第10节中“草地上黑白花斑的奶牛”——前者的“黑条和白道”意在说明斑纹构成丰富;后者的“黑白花斑”是表明特征。

D、“拟态的核心词汇是使自己‘消失’”——“核心词汇”:

可理解为根本目的和实质;“消失:

可理解为掩藏自己。

斑纹

1、D 

2、C.“勾接”应为“勾结”。

 

3、A

4、C  

5、B

6、D  

7、第9节写斑纹的作用,第10节写斑纹的含义。

8、①利用斑纹掩藏自己(目的都是为了不让对方看到自己)。

②无毒昆虫模仿有毒昆虫的斑纹吓退敌人。

9、作者在第10节列举的六个事实,其实都是对称的。

奶牛和毒蜂的翅,是善与恶的对称。

美女的文身与病变皮肤的庖疹,是美与丑的对称。

母亲的妊娠纹和遇害者颈上的抓痕,是生与死的对称。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10、就象有形的斑纹被不同的生命个体选择一样,不同的生命感受给不同的生命个体留下不同的情感的斑纹,这是生命的又一神奇处。

11、内涵:

“我们”构成斑纹,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

这里的“神”,就是大自然,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作用:

结尾部分的议论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对总括提升全文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作用。

12、B,强调斑纹图案构成的繁复和不断复制的特点。

 

教学反思

在执教《斑纹》一课后,感想颇多。

一节课的时间讲完这节课很容易,但要体会里面的内容真的是很难。

阅读周晓枫的散文,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这种痛苦既有作者文笔上的天马行空的恣肆——这种超越了我们习惯思维模式的言语,让我们有阅读的障碍;还有文字背后的深邃的含义,透露出的内心深处潜藏的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文章,我们只有认真的琢磨,认真的探讨。

对于“斑纹”的含义的解读,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里面那种所有的生命存在的夹着和意义都从文本中得到了展示,对生命和自然地礼赞得到了理解。

课的设计有个环节要改变下效果会更好:

第8段中“鹿群和虎”的诗意的文字的体会放在文章最后体会,这种效果就好了。

课标分析

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8页4条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7页2条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8页7条

从课程标准上看,学生应该会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掌握不同体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能够通过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可以将它看成科学小品,或者将它看成散文。

但是,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一般来说,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不是这样。

它从动物的皮毛写起,主要介绍动物皮毛的纹样,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社会许多现象。

“斑纹”在文中含义是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

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更深刻的道理,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这篇文章的艺术性很强,语言生动华美,既有说明,又有议论抒情,在研习时要让学生反复琢磨品味。

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教材,引导学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意义上做到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