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资环压缩版doc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301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资环压缩版doc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资环压缩版doc_精品文档.doc

《工程地质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资环压缩版doc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资环压缩版doc_精品文档.doc(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地质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资环压缩版doc_精品文档.doc

1、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2、工程地质条件:

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括: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3、混合溶蚀效应:

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4、流土(流沙):

在岩渗流作用下一定体积的土体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5、潜蚀(管涌):

在渗流作用下单个土颗粒发生独立移动的现象。

6、泥化夹层:

含泥质的原生软弱夹层经一系列地质作用演化而成的在上下坚硬岩层中间相对软弱刚柔相间的岩层组合。

7、软弱夹层:

指岩体中那些性质软弱、有一定厚度的软弱结构面或软弱带。

8、砂土液化:

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

9、原生矿物:

岩石经物理风化破碎,但成分没有发生变化的矿物碎屑。

10、次生矿物:

岩石经过化学作用,使其进一步分解,形成一些颗粒更细小的新矿物。

或现象。

11、土的结构:

是指组成土的土粒大小、形状、表面特征、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和土粒的排列情况。

12、土的构造:

在一定的土体中,结构相对均一的土层单元体的形态和组合特征。

13、RQD值:

指大于10cm的岩心累计长度与钻孔进尺长度之比的百分率。

14、喀斯特:

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叫做喀斯特。

15、活断层:

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

1、简述土的渗透性影响因素:

⑴粒度成分;⑵矿物成分;⑶土的密度;⑷水溶液的成分及浓度;⑸土中的气体;⑹土的构造。

在计算基坑涌水量、水库及渠道的渗漏、地下水回水浸没等问题时,需要了解土的渗透影响因素。

2、简述一般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一般土按粒度成分特点,常分为巨粒土和含巨粒土、粗粒土以及细粒土三大类,其中粗粒土又分为砾类土和砂类土两类。

巨粒土和粗粒土的工程地质性质主要取决于粒度成分和土粒排列的松密情况,这些成分和结构特征直接决定着土的孔隙性、透水性和力学性质。

细粒土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粒间连结特性和密实性,而这些都与土中粘粒含量、矿物亲水性及水和土粒相互作用有关。

3、简述风化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1)岩体完整性进一步遭到破坏:

使岩体逐渐破碎,分裂成碎块、碎片,进而分解成砂粒、粉粒、甚至粘粒,岩石结构构造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消弱了岩石原有的结晶连结,以致完全丧失连结力。

致使完整坚硬的岩体、往往变成硬度低、细分散状态的松软土。

风化岩石的完整性差,裂隙多,胶结弱或无胶结,块度小。

(2)岩石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在化学分化作用下,岩石中原生矿物解体变异,活动性较强的元素随水迁移,风化营力带来的新元素参与,形成次生矿物。

如绿泥石、绢云母等鳞片状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粘土矿物;铁、铝、硅的氧化物或轻氧化物。

这些次生矿物不仅在晶系特点、晶粒大小、结晶程度均与原生矿物不同,而且还增加了水及有机组分。

(3)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发生变化:

岩石风化,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结构构造均向弱的方向发生变化。

因此,岩石的抗水性降低而亲水性增高,岩石力学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加、渗透系数增加、水敏性增加。

如膨胀、崩解、软化及泥化等性质,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

4、简述泥化夹层的特性:

①由原岩的超固结胶结式结构,变成了泥质散状结构或泥质定向结构;②粘粒含量较原岩增多并达到一定含量;③含水量接近或超过塑限,密度比原岩小;④常具一定的膨胀性;⑤力学强度比原岩大为降低,压缩性较大⑥由于结构松散,因而抗冲刷能力低,在渗透水流作用下,易产生渗透变形。

5、简述滑坡活动的阶段性:

①蠕滑阶段:

斜坡及坡体某些部位出现拉张裂缝;坡体内局部剪切破坏面出现,逐渐开始贯通,持续时间一般较长;②滑动阶段:

滑动面早已贯通,前缘出现剪出口;滑体出现裂隙,并伴有局部坍塌,位移速率不断加大;③剧滑阶段:

滑移速率急剧加大,后缘裂缝急速张开和下错及不断坍塌;两侧前缘表面坍塌;滑移时甚至产生气浪,持续时间很短;④稳定阶段:

经过大量的滑移后,坡体重心降低,滑动式产生的动能被消耗,。

滑体中部分地下水排出,使滑面强度有所提高,滑移速率趋于停止,处于稳定阶段。

6、简述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①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②活断层的活动方式③活断层的产状类型及产状活④活断层的继承性和反复性⑤断层的长度和断距⑥活断层的错动速率和错动周期。

7、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与流域的地质条件、地形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受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

综合而言,形成泥石流有三个基本条件:

(1)流域中有丰富的固体物质补给泥石流

(2)有陡峭的地形和较大的沟床纵坡(3)流域的中、上游有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等形成的充沛水源。

8、简述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①排水:

对滑体以外的地表水,可用拦截的旁引的方法;对与滑体中的地下水,可用水平排水廊道或竖向排水井的办法将水排出;②支挡工程:

增加抗滑力提高抗滑力的措施如直接修筑支挡建筑物、用锚杆、抗滑桩进行固定和支撑工程等,改善斜坡的力学平衡条件。

③减荷反压:

降低下滑力主要通过刷方减重,将滑坡体后缘的岩土削去一部分或将较陡的斜坡减缓。

④改变滑带土的性质:

对于岩质斜坡,可采用水泥或化学灌浆;对于土质斜坡,可采用电化学加固法、冻结法和焙烧法等;⑤其他措施:

主要有护坡、改善岩土性质、防御刷方及绕避等措施。

10、论述活断层的鉴别方法。

㈠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⑴地质方面:

主要包括:

断层两侧地层岩性和产状截然不同,被错断,是最本质最可靠的标志。

地表最新沉积物的错断;活断层带物质结构松散,断层带(面)的岩石因挤压磨碎,表现为松散、未胶结的破碎带;伴有地震现象的活断层,地表出现断层陡坎和地裂缝。

⑵地貌特征.主要包括:

“风口”、“垭口”;夷平面解体;阶地变化;河流弯曲;山脊山谷错动;两种地貌单元直线相接的部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象发育部位。

⑶水文地质方面:

一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错;主干断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不良地质现象呈线形密集分布;泉水呈点、线、带状分布;地下水压力与化学成分异常。

⑷其它标志:

地形变化明显;地球物理场异常;地应力较高、地震活动频繁。

㈡历史地震和历史地表错断资料.历史上有关地震和地表错断的记录,也是鉴别活断层的证据。

㈢使用仪器测定.利用密集的地震台网能确切地测定小震震中位置,并确定活断层的存在。

11、论述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①岩土类型和性质;岩土类型和性质是影响斜坡稳定性的根本因素。

一般来说,岩石中含泥质成分越多,抵抗斜坡变形破坏的能力则越低。

②岩体结构及地质构造:

在稳定性研究中,主要根据斜坡软弱面与斜坡临空面的关系分为如下几种基本情况:

平迭坡、逆向坡、横交坡、斜交坡、顺向坡。

一些大的区域性断层破碎带及强烈活动的断裂带,沿崩塌、滑坡往往呈线性密集分布。

③地形地貌条件:

从区域地形地貌上看,斜坡变形破坏主要集中发育在山地环境中,尤其在河谷强烈切割的峡谷地带。

④水的作用:

水对斜坡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主要包括水的软化作用、水的冲刷作用、静水压力、动水压力作用和浮托力作用等。

⑤地震:

地震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强震时由于水平地震力作用,常引起山崩、滑坡等斜坡破坏现象。

(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有哪些):

(1)建筑物场址一般应避开活动断裂带;

(2)线路工程必须跨越活断层时,尽量使其大角度相交,并尽量避开主断层;(3)必须在活断层地区兴建的建筑物,应尽可能地选择相对稳定地块即“安全岛”,尽量将重大建筑物布置在断层的下盘;(4)在活断层区兴建工程,应采用适当的抗震结构和建筑型式。

(保障围岩稳定性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  要点:

保障围岩稳定性的途径有以下两种:

一是保护围岩原有稳定性,使之不至于降低;二是提高岩体整体强度,使其稳定性有所提高。

前者主要是采用合理的施工和支护衬砌方案,后者主要是加固围岩。

(识别滑坡的标志有):

(1)地形地貌方面:

滑坡形态特征、阶地、夷平面高程对比;

(2)地质构造方面:

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滑体结构松散、破碎;(3)水文地质方面:

结构破碎→透水性增高→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或湿地,泉的出现;(4)植被方面:

马刀树、醉汉林;(5)滑动面的鉴别(6)勘探:

钻探变形;(7)监测:

钻孔倾斜仪

(简述斜坡变形和破坏的方式)答:

有松动、蠕动。

松动:

斜坡形成初期,坡顶常出现一系列陡倾张裂隙的岩体向临空方向松平移动。

蠕动:

斜坡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坡体应力长期作用下,向临空方向缓慢而持续的变形。

斜坡破坏方式:

崩塌、滑坡。

崩塌:

斜坡前端被陡倾结构面切割的岩体,突然脱离母体翻滚而下,滑坡:

斜坡岩土体沿着连续贯通的破坏面向下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