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2794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_八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实际例子引入:

列出的方程分别为X-7x+8=0,(X-7)(X+1)=89,X+8X-9=0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练习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

讲解例子

4:

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

讲解例子

6:

一般步骤

练习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的教案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使学生理解画“连接”图形的理论依据.它是本节内容的核心,也是今后在实际制图应用中的基础.

  难点:

①对“连接”图形原理的理解.因为它是应用抽象知识来描述客观问题,学生常常因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②线段与弧、弧与弧连接时圆心位置的确定.

  2、教法建议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有关“连接”的实际问题,画出比例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兴趣,又获得了知识;

  

(2)在教学中,以“实际问题——概念引出——理解——实际应用”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与弧、弧与弧连接的概念及连接的原理;

  

(2)通过对“连接”等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通过线段与弧的连接,圆弧与圆弧的连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渗透”世界上很多事物是互相联系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连接的原理,初步掌握线段与圆弧连接、圆弧与圆弧连接的实质,会进行各种连接.

  教学难点:

  连接原理的正确理解和作图时圆心、半径的确定

  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出概念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一些机器零件,它的边缘是圆滑的,我们最熟悉的操场上的跑道,它的跑道线也是很圆滑的.

  想一想:

跑道线是怎样的线组成的?

  画一画:

跑道的大致图形.

  指导学生发现线线的位置关系,引出连接的有关概念:

  1、由一条线(线段或圆弧)平滑地过渡到另一条线上,这种平滑地过渡,称圆弧连接,简称连接.

  2、连接时,线段与圆弧、圆弧与圆弧在连接处相切.

  3、外连接、内连接.

  组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

  

(二)深刻理解概念

  “连接”是“平滑地过渡”,怎样算“平滑“?

像下面图中,实线画出的线段和圆弧,圆弧和圆弧,虽然也有相切的关系,但它们不是连接.

  理解:

线与线连接有两个必备条件:

①连接时,线段与圆弧,圆弧与圆弧在连接处相切.②线段与圆弧应分居在圆心与切点所在直线的两侧;圆弧与圆弧分居在连心线的两侧,二者缺一不可.

  (三)圆弧与线段、圆弧与圆弧连接图形的画法

  例1:

已知:

线段AB和r(如图).

  求作:

,使它的半径等于r,,并且在点A与线段AB连接.

  作法:

1、过点A作直线PA⊥AB.

  2、在射线AP取AO=r.

  3、以O为圆心,r为半径作,使AB、在OA的两侧.

  就是所求作的弧.

  说明:

画圆弧与线段的连接,主要运用了切线的性质定理的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找出了圆心,圆弧也就不难画了.

  例2、已知:

如图,的半径为R1,圆心为O1;线段R2.

  求作:

半径为R2的,使与在点A外连接.

  作法:

1、连结O1A,并且延长到点O2,使O1O2=R1+R2.

  2、以O2为圆心,O1O2为半径作,使与在的两侧.

  就是所求作的弧.

  说明:

画圆弧与圆弧的连接,主要运用“两圆相切,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这个结论.

  练习题:

P148练习,1、2.

  (三)小结

  主要内容:

  1、什么是连接?

什么是外连接?

什么是内连接?

  2、任何一种连接,其实质就是两线相切,在切点处相连接,是切点两侧的线段和圆弧或圆弧与圆弧相连接.

  3、对于给出的题目,画出连接图形关键在于确定圆心.

  (四)作业

  教材P151习题A组16.

  课外题:

画一个生活中的有关连接图形的比例图,下节课展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2.能够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3.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教学设计

  对比、归纳、总结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2.难点:

理解式子中的可以取任意实数,并能根据字母的取值范围正确地化简有关的二次根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复习对比,归纳整理,应用提高,以学生活动为主

  七、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求值、、、…

  求值、、、…

  结论:

当时,;

    当时,.

  2.求值、…

  结论:

当时,式子有意义,,对于,不能为负数.

  3.求值、…

  结论:

当时,.

  问:

若根号内这个式子中的底数,根式还有意义吗?

其值等于什么?

  例如,,其中-2与2互为相反数;,其中-3与3互为相反数;,其中与互为相反数.

  【讲解新课】

  提出问题:

等于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猜测、联想,得到结论: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上面公式用最简练的语句表达,并反复提问中差学生,加深其印象,进一步提问:

若时,能否等于,以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例1 化简:

  

(1); 

(2).

  解:

(略).

  注:

可看作,把先写为;

   可看作,把先写为.

  例2 化简:

  分析:

底数是非负数还是负数将直接影响结果,这时要注意条件,由条件,可得.

  ∴.

  解:

(略).

  例3 化简下列各式:

  

(1)(); 

(2)();

  (3)(); (4)().

  解:

(1)∵

  ∴ .

  ∴ 

        .

  

(2)∵

  ∴,即.

  ∴

      

      .

  (3)∵

  ∴,即.

  ∴

       

       .

  (4)∵,

  ∵,即.

  ∴.

  注:

要从条件出发,判断根号下面式子的底数是非负数还是负数,再根据公式计算出结果,因此在解题过程中,也是先写出条件,后进行变形,判断底数的正、负.

  在写解题步骤上,尽量完整,以减少失误,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随堂练习

  1.求值:

  

(1);

(2);(3)();

  (4);(5).

  解:

(1).

  

(2).

  (3).

  (4).

  (5).

  注:

,学生易与相混淆.

  2.化简:

  

(1);

(2);(3);

  (4)();(5)().

  解:

(1).

  

(2).

  (3).

  (4).

  (5).

  (三)总结、扩展

  对公式,一定要在理解在基础上牢固掌握,要准确地运用公式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关键是对根号内式子的底数的判断.

  (四)布置作业

  教材P213中1

(2)、(3);2

(1)、

(2).

  (五)板书设计

标 题

 1.复习题       4.练习题

 2.公式

 3.例题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

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

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

“2000一高英才杯”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

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

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

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

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

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

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

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

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

例如:

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

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

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55  57  61  62   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

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

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

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

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国共产党有多少个数据?

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

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

∵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10+x)=(10+10+x+8)

∴x=8,  (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A.21   B.22   C.23   D.24

分析:

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解:

选(A)

3、教材P159中1、2、3

【链接知识归纳小结】

1.知识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

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

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布置作业】教材P163A组1、2、3,B组。

【板书设计】

14.2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练习1         练习2

 中位数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

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

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

“2000一高英才杯”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

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

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

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

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

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

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

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

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

例如:

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

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

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55  57  61  62   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

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

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

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

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国共产党有多少个数据?

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

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

∵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10+x)=(10+10+x+8)

∴x=8,  (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A.21   B.22   C.23   D.24

分析:

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解:

选(A)

3、教材P159中1、2、3

【链接知识归纳小结】

1.知识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

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

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