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及防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2154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羊的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及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羊的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及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羊的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及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羊的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及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羊的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及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羊的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及防治.docx

《羊的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及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羊的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及防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羊的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及防治.docx

羊的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及防治

山羊的细菌性繁殖障碍病

羊细菌性繁殖障碍病主要有布氏杆菌病、羊弯杆菌病和李氏杆菌病等。

1.布氏杆菌病

羊群发病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器官组织的局部炎症、炎性坏死灶和化脓灶,公羊可引起睾丸炎及副性腺病变。

此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给养羊业乃至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将布氏杆菌分为3种类型,即羊型、牛型和猪型。

布氏杆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对青霉素不敏感,链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均对其有抑制作用。

对消毒剂的抵抗力是:

在l%石炭酸及1:

2000对其有抑制作用。

对消毒剂的抵抗力是:

在l%石炭酸及1:

2000的升汞中经l小时死亡,在5%新鲜石灰水中经2小时死亡,在1%米苏儿、2%福尔马林中5~8时死亡,在水和土壤中能够生存60-100天,在乳制品中达67天(在奶油中可活1个月),在胎衣中可活4个月,但在100℃高温下10-15分死亡。

【流行病学】病羊和带菌动物,尤其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羊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氏杆菌随胎儿、胎水、胎衣排出。

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羊采食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

病羊可由粪、尿、乳、流产物、死胎或不健康的胎儿排出病菌,通过以下途径传给健康羊:

在自然条件下,消化道是最常见的传染场所,随着奶、饲料或饮水可以进入消化道;通过未损伤的黏膜或结膜,山羊还可以通过口腔黏膜传染:

经皮肤进入机体;山羊可以通过交配发生感染。

羊在怀孕期最容易感染,特别是在怀孕前期感染的,常以流产为主要症状。

产出的胎衣、羊水及胎盘都含有大量病原体。

病羊的奶和尿中都含有细菌。

尿可污染羊圈、牧场及饮水处而扩大传染。

羔羊在生后1个月以内抵抗力较高,以后抵抗力逐渐减弱。

【症状】

(1)绵羊病羊平时没有症状,只是怀孕之后容易流产。

所感染的羊群常发生大量流产,流产率可高达30%~40%,其中有7%-15%的死胎。

病羊在流产前2—3天(少数在6-8天)表现精神不振,喜卧,食欲消失,饮水增多,常由阴门排出黏液或带血的黏性分泌物,此时可能伴有体温升高。

在流产以后,常并发子宫内膜炎、关节炎及滑膜炎(主要为腕关节及跗关节)、结膜炎、角膜炎及乳房炎等。

有的病例表现体温升高和神经症状(如后肢瘫痪)。

所有这些症状一般都发生在流产后的45天之内。

由于流产而引起的绵羊不孕占10%—20%。

公羊患病后可能发生睾丸炎或附睾炎。

(2)山羊山羊对布氏杆菌病的敏感性很高,于怀孕后的3-4个月常发生流产,但青年羊感染后常不表现症状。

成年母羊(如新感染的山羊群)流产率可以达到50%-90%。

流产以后通常并发子宫炎、角膜炎等。

但慢性患羊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少有流产现象或完全不表现流产,母山羊常发生气管炎。

【诊断】当羊群内发现有流产时,如果怀疑为布氏杆菌病,应从各方而进行诊断。

首先可检查胎衣,布氏杆菌病可见其绒毛膜下组织胶样浸润、充血、出血,有的出现水肿和糜烂,其上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

胎衣不下者,产道常流血。

胎儿胃,特别是皱胃中有淡黄色或灰白色脓液絮状物,肠胃和膀胱的浆膜下,可见点状出血或线状出血。

发生关节炎时,腕关节及跗关节肿大,出现滑液炎病变。

公羊睾丸硬结肿大,并出现坏死灶和化脓灶。

可见肝、脾、肾出现坏死灶。

有时可见到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变化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由于布氏杆菌病临床症状不明显,常采用实验室诊断法:

(1)细菌镜检和培养采取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和胎衣。

(2)血清学反应检查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琼扩试验,根据实验室条件及疫病流行情况联合使用检验判定,也可分离、鉴定病原菌。

豚鼠接种试验是评价分离菌株毒力的标准程序。

做凝集反应或补体结合反应,以补体结合反应比较可靠。

试管凝集反应宜用10%盐水,1:

50为“++”者即判定为阳性。

在大群中做普查时,可以考虑采用血清或全血平板凝集反应。

(3)做变态反应用水解素02毫升,做尾根皮内注射,48小时以后检查。

表现红、肿、热、痛的为阳性。

对于表现为阴性的用同样办法再做一次注射,注射后24小时再检查一次结果。

此法对发病一年以上的羊群,检出率最高。

在实际上作中,为了得到最准确可靠的诊断结果,应该以凝集反应为主,辅以水解素的变态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

冈为各种反应出现的时间不同,如果单用一种方法,就可能漏掉病羊。

【预防】

(1)建立健全检疫制度凡调拨采购的绵羊或山羊,都必须进行检疫。

除了做凝集反应外,最好再进行补体结合反应检查。

在产地做过检疫的,还须做好复检工作,防止带入病羊。

对于捡疫为阳性或可疑反应的,严禁引入羊群。

(2)积极做好传染来源的处理①在发病地区或农牧场,必须把病羊和可疑羊隔离开来,另成一群。

其余羊可认为是暂时安全的,半年之后再做进一步检查。

②病羊隔离后,应固定用具、草场及水源,指定专人喂养,加强饲养管理,促进病羊康复自愈。

对病羊污染的牧场、水源、圈舍及饲料等,用10%漂白粉、3%来苏儿、5%石炭酸或20%生石灰乳剂进行消毒。

③病羊的粪便应堆在特定的粪池内,经过2个月以上的泥封发酵(生物学消毒)后,才可利用。

④为了培育健康羊群,应设立产房,把病羊所产羔羊彻底消毒后,送到另一个地方,进行人工哺乳。

经过8-9个月之后,进行2次mL清学检查,如为阴性,才可送到健康羊群中。

⑤对病羊的胎衣和流产胎儿应烧毁或深埋,对病羊的体表及污染地而进行彻底消毒。

(3)认真做好预防接种

1)19号猪型(S19)菌苗对绵羊具有一定预防效果,不适用于山羊。

应用时,给颈部或尾根皮下注射2.5毫升(250亿菌体)。

免疫期为6-12个月。

在接种不当时,会引起大量流产,给生产上造成严重损失,因此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守以下注意事项①19号猪型菌苗是用毒力微弱的活菌培养物制成的,在接种前必须进行凝集反应和变态反应检查。

如果没有条件进行血清学检查,可以做两次变态反应试验,两次之问相隔48小时,检验结果为阴性名,才可进行注射。

阳性反应的绝对不要注射,因为注射后可以人为地促进疾病发展而引起流产。

②必须在交配前1个月进行注射。

因为不管是怀孕前期还是后期,注射都不安全。

即便是孕羊检疫为阴性,也不宜进行注射。

③在牧区,如果当地布氏杆菌病流行不严重,当地居民也很少患病,就没有必要进行菌苗接种。

因为牧区的羊群数目庞大,检疫不易进行。

而且有些羊群交配没有定期,孕羊也难以逐头辨认,很不容易按照上述两条规定进行预防接种。

④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本菌苗接种不当所引起的流产一般都发生在接种1个月之后,绝不可用一般疫苗的安全试验法来决定菌苗的安全性。

2)干燥布氏杆菌猪型2号(s2)菌苗绵羊和山羊均可使用。

免疫效果好,易推广使用。

a饮水免疫法此法是按羊的数量及每头饮水量配制菌苗(配制按瓶签规定)。

每年饮用1次,连续免疫3~5年。

饮水免疫法,用井水或河水配制菌苗都可以,不同年龄的健康羊或患靠氏杆菌病的羊,均用统一剂量。

用法简便,易为群众掌握,有较好的免疫效果,适用十大而积预防工作。

b臀部肌内注射免疫法在配种前1-2个月进行。

孕羊、3个月以下的羔羊以及阳性或可疑的羊均不可注射。

3)羊型5号(M)菌苗

a气溶胶喷雾免疫法羊型5号菌苗是我国研制的疫苗,用后4个月血清凝集素即可消失,免疫期在1年以上。

可以在牧区全而升展预防,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使用时,用缓冲生理盐水,将菌苗稀释成500亿菌体/毫升,以3—4千克/厘米2的空气压缩机,在室内进行30分的喷雾,每只羊吸入的菌量约为50亿菌体。

b股部内侧皮下注射法按标签注明的活菌数,用生理盐水将菌稀释,使每毫升含活菌50亿,每只羊注射1毫升。

在采用以上措施的同时,为了预防人类受到传染,必须采取以下卫生措施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宣传,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搞好

环境卫生,加强个人卫生,做到不喝生奶,不喝生水,不吃半生半熟

的肉,以杜绝传染,认真做好菌苗预防接种。

放牧员、饲养员、兽医、炊事员、屠宰上人以及皮、毛、乳、肉加工人员和流行地区的广大居民,每年都应该用人用活菌苗接种1次,凡畜牧兽医人员及有关皮、毛、乳、肉加上人员,在工作时都应穿上上作服,戴上口罩、帽子、手套等,在工作过程中,严禁吸烟、喝水、吃东西:

工作完毕后要洗手消毒。

接羔人员应用1%-2%热碱水或3%来苏儿洗手。

手有破伤时,不能做接羔上作。

遇到羊发生流产时,严禁徒手抓拿:

对污染的地而和用具,应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治疗】若病羊为优良品种,可在隔离条件下,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1)西药疗法病的早期,应用链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治疗,用药时问要长一些。

采用对症疗法并防止并发症。

对脓包性外阴炎、阴道炎和龟头炎可以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

(2)中药疗法对于发生关节炎或睾丸炎的羊,可使用中药泰艽巴戟散秦艽18克、巴戟天18克、川楝子18克、知母24克、黄柏24克、防己24克、月皮18克、连翘21克、双花21克、延胡素18克。

研为细术,分为3次,开水冲,候温灌服,每天1次。

2羊弯杆菌病

羊弯杆菌病是南弯杆菌属中的胎儿弯杆菌引起的一种反刍动物的传染病。

该病特征为胎膜发炎及坏死,引起胎儿死亡和早产,使羊发生暂时性不育。

【病原】胎儿弯杆菌为革兰阴性的细长弯曲杆状,在老龄培养物中呈球形或螺旋长丝状。

本菌对链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均敏感,但对杆菌肽、多黏菌素B具有抵抗力。

对干燥、阳光和一般消毒剂都敏感,58℃经5分即可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病母羊和带菌母羊为主要传染源。

在健康羊群中,引进带菌的母羊时,即可受到传染。

和病羊交配的公羊亦为重要的传染媒介。

一日羊群中发生流产,健康羊因接触被病羊排出物污染的饲料、饮水或牧草而发生传染,那么这些受感染的羊,也会跟着发生流产,而且使疾病继续发生传播。

该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在传染过程中,常具有在一个地方流行l-2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后,可暂时性停止l-2年,其后又重新发病的规律。

【症状】怀孕母羊多于产前1-2个月发生流产,分娩出死胎、羔或弱羔。

流产率平均在20%-25%,严重者达70%。

多数母羊流产无先兆性症状。

发病羊初期表现精神不振,步态僵硬。

流产前2~3天常从阴门流出带血的黏液,阴唇显著肿胀。

流产通常发生在预产期之前4-6周。

有的羊流产前后,仅从阴户流出分泌物,病羊中大多数可迅速复愈,但有的病羊因死亡的胎儿在子宫内滞留,可继发子宫内膜炎和腹膜炎而致死亡。

【病理变化】因为胎儿弯杆菌积聚于胎膜及母羊胎盘之间的血管内,扰乱胎儿的营养,故胎儿不久即发生死亡。

同时由于胎儿在死后很久才能从子宫内排出,因此很容易招致腐败菌的侵入。

在没有腐败作用的情况下,胎儿皮下组织均有水肿,浆膜上有小点出血浆膜腔内含有大量血色液体,肝脏可能剧烈肿胀,有时有很多灰色坏死区。

此种病灶容易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腹腔。

【诊断】除根据病史、症状和剖检以外,可用凝集试验进行诊断,其凝集价为1:

40至1:

640,亦有更高者。

不定反应的凝集价为1:

20。

【预防】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疫苗。

产羔季节要严格执行兽医卫生制度,隔离分群,对病羊进行治疗。

对流产的胎儿、胎衣及污物要彻底消除,深埋或焚烧。

彻底消毒被污染现场。

禁止出售病羊,避免疫源扩散。

①在确定诊断以后,应迅速隔离所有流产母羊,至少隔离3-4周,以防止扩大传染。

②对流产产出的胎儿和胎膜加以销毁,以免污染饲料和饮水。

③带菌羊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已受传染的羊群不应再作为育种繁殖群:

健康羊群更要严防引进患弯杆菌病的母羊。

【治疗】应用四环素、呋喃唑酮抗生素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①在严重损失的羊群中,对于尚未流产和分娩的母羊,最好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用诺氟沙星每千克体重5-10毫升,分2次灌服。

流产母羊发生全身症状者,宜输液强心,解除自体中毒,可用10%葡萄糖溶液250毫升、10%氯化钙溶液10毫升、10%樟脑磺酸钠3毫升,1次静脉注射。

用10%氯化钠溶液100毫升冲洗子宫。

②流产后子宫发炎的羊,可用05%来苏儿或1%胶体银溶液灌洗子宫,每大1-2次,直到炎性产物完全消失为止。

对外阴部及其附近,可用2%来苏儿或1:

500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涤。

3沙门杆菌病

沙门杆菌病可引起绵羊、山羊流产,子宫炎以及全身性疾病,在应激状态下,羊更易发病。

在天气变化、拥挤、运输以及存在其他疾病的情况下,该病可引起暴发流行。

沙门杆菌性流产是最为常发的病,呈现一种地方性流行病,其特征为胎膜组织增生,引起胎儿死亡及早产。

在暴发时,70%的母羊可以发病。

【病原】本病是由鼠伤寒沙门杆菌、羊流产沙门杆菌和都柏林沙门杆菌引起,共同特征是急性败血症、腹泻和病羊流产。

但主要病原为沙门杆菌属羊流产沙门杆菌,该病为革兰阴性真杆状菌。

沙门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为主要传染来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呼吸道和生殖道感染。

幼羊较成羊易感,饲养管理及环境不良均可促使病的发生。

孕羊流产多发生于早春和晚秋,育成羊多发生于夏季及早秋。

【症状】病羊易出现精神沉郁、腹泻、子宫炎和胎盘滞留。

绵羊流产后可引起高的死亡率。

发病时,阴唇肿胀,流产前1-2天常流出带血黏液,病羊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委顿,步态僵硬。

流产常开始于产前6周左右,有些羊有腹泻症状,流产率为60%左右。

有些羊可产出活羔羊,但冈羔羊衰弱、腹泻、不食,羔羊常于产后l-7天死亡。

母羊在流产以后,身体消瘦,子宫常有液体流出,但持续时间不长,有时死亡率达25%-60%。

在整个妊娠期均可引起流产,但最常见妊娠的最后1个月。

【病理变化】剖检流产胎儿或生后1周内的死羔,表现出败血症病变。

胎儿皮下组织水肿,充血:

肝脾肿胀,有灰色病灶:

胎盘水肿、出血。

浆膜腔内有大量渗出液,浆膜有小点出血,心外膜的出血更为显著。

【诊断】除根据病史、症状及剖检外,还可以从流产的胎儿、胎盘、排泄物培养沙门杆菌。

流产的胎儿中有特异性的凝血素,可以利用凝集试验法进行诊断。

其凝集价为1:

80至1:

2560,但正常血清亦可能在1:

160时发生凝集现象,应特别加以注意。

利用荧光抗体检查沙门杆菌,可快速得出初步结果。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认真执行卫生防疫措施,并用沙门杆菌弱毒冻干菌苗预防注射。

带菌羊为重要的传染媒介,故受到传染的羊群不应再做种用,健康羊群中不应放入有病母羊。

【治疗】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怀孕母羊:

免疫2次自家苗,第二年加强免疫,清理环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轻该病的发生。

(1)抗生素药物对患病母羊注射链霉素、土霉素均有疗效,也可用庆大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等。

土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可按每天30-50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直至痊愈。

(2)呋喃类药物痢特灵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可按002%-004%拌料喂服,连用5-7天。

(3)磺胺类药物磺胺二甲基嘧啶(SM2)有一定疗效,按0.5%拌料喂服,连用5-7天。

(4)对症疗法对已流产母羊,除选用上述药物外,每天用0.5%高锰酸钾液冲洗子宫和阴道。

在子宫发炎时,可用0.5%温来苏儿或1%胶体银溶液灌洗,每天1-2次,直到没有炎性分泌物为止。

也可用诺氟沙星胶囊3—4粒放入子宫或灌服“当归红花汤”。

处方为:

当归30克、红花20克、没药20克、白药子30克、黄药子30克、花粉20克、黄芩30克、黄柏30克、甘草20克,水煎,候温灌服,每天或隔大1剂,连用3-5剂。

外阴部及其邻近部分,可用2%来苏儿或0.2%高锰酸钾溶液洗涤。

4李氏杆菌病

李氏杆菌病又名旋转病,主要引起绵羊、山羊脑膜炎、流产和败血症。

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冬春季发生。

【病原】病原主要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和伊氏李氏杆菌,均为革兰阳性,需氧和兼性厌氧的微生物,在涂片中呈单个分散,或有两个菌体相互平列或呈“v”形排列,有时呈短链状。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羊的脑炎、败血症和流产,而伊氏李氏杆菌仅引起绵羊流产。

本菌的抵抗力较强,能在土壤、水、干草及青贮饲料中长期存活,反刍动物和人的消化道中也有发现。

该菌耐酸碱,在pH值5.0-9.6和10%盐溶液中仍能生长,对热有一定的抵抗力。

25%氯氧化钠或福尔马林经20分,01%升汞经5分均能杀死本菌。

【流行病学】病羊及带菌名为最危险的传染来源,摄入污染本菌的青贮饲料、干草和嫩叶有时也可引起感染。

维生素A和维生素B的缺乏是本病发病的主要诱因。

白然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受损的头部皮肤,也可能是通过蜱、蚤、蝇类传播。

【症状】母羊怀孕早期引起流产,后期引起死胎或产弱羔。

流产和脑炎症状不会同时存在于绵羊,但山羊可同时出现。

流产发生在妊娠的最后两个月,有时出现在败血症之前。

败血症的症状有发热、食欲下降、产奶量下降。

绵羊流产后,可发展成为子宫炎。

由流产母羊哺育的羔羊可从乳中感染,形成败血症甚至死亡。

患羊出现头颈歪斜,而部和咽部神经麻痹等神经症状。

【病理变化】病羊主要的变化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脑膜及脑组织发炎,炎症常具有化脓性质。

支气管淋巴结、肝门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增大、水肿而湿润,切而上有小点出血。

肿充血水肿,有时具有卡他性支气管炎。

心、肝、肾发生病变并多数出血。

【诊断】本病的诊断比较困难,可从流产胎儿的皱胃或肝,胎盘或子宫排泄物取样培养李氏杆菌后作出确诊。

但大多数情况下,胎儿白溶严重,培养困难。

【预防】本病没有很好的疫苗,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

不要饲喂低质量或变质的青贮饲料,不要到污染的牧场放牧。

李氏杆菌暴发的时候,饲料中每只每天添加金霉素300毫克,可预防流产。

暴发期问可注射长效土霉素。

平时应注意灭鼠,消灭疫源。

羊群中一日发病,应采取以下扑灭措施,并预防继续发病。

(1)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羊和疑似病羊对罔舍用5%克辽林、3%来苏儿、5%漂白粉、25%-3%石炭酸或2%-2.5%苛性钠进行彻底消毒。

(2)预防性治疗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土霉素,剂量为20-3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2次,持续5-7天,可使发病率显著下降。

对全部羊用20%磺胺噻唑钠肌内注射,成年羊每次10毫升,每天l-2次,连用3天,还可用01%高锰酸钾水做胃肠消毒,经20余天,可控制羊感染。

【治疗】

(1)抗生素类药物青霉素疗效不佳,可采用土霉素、金霉素、红霉素等,土霉素的用量为25-3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肌内注射,持续应用到病羊痊愈。

为了防止复发,最好继续给药3-5天。

(2)磺胺类药物同时采用磺胺嘧啶100毫克和咖啡因2.0毫克,分3次灌服,效果良好。

在采用以上治疗的同时,应采用对症疗法,给以强心、镇静药物等。

由于李氏杆菌可引起人神经系统疾病,因此和病羊接触的人应特别小心,特别是处理胎儿时,应防止受到传染。

5羊衣原体病(地方流行性流产)

【病原】病原为衣原体科衣原体属的鹦鹉热衣原件。

病原常存在于流产母羊的胎盘及子宫分泌物中,其形态、大小、染色特性和衣原体的其他成员没有区别,为一类圆球形小体。

此病原体的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0.1%福尔马林、0.5%石炭酸、70%酒精、3%氧氧化钠均能将其灭活:

乙醚内经30分灭活,在-70'C下可保存活力数年,但在冰冻干燥条件下,其传染性大为丧失,对磺胺类药物、青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敏感,对链霉素、氨基苯甲酸有抵抗力。

这种病原体在6—书同龄鸡胚内生长良好,感染后的鸡胚经3—8天死亡。

【流行病学】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粪便、尿液、乳汁、泪液、鼻分泌物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排出病原体,污染水源、饲料及环境。

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也可通过交配或用患病公羊的精液人工授精时发生感染,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

蜱、螨等吸血昆虫叮咬也可能传播本病。

羊衣原体性流产多呈地方性流行。

密集饲养、营养缺乏、长途运输或迁徙、寄生虫侵袭等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流行。

【症状】潜伏期为50-90天。

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的中后期,一般看不到流产的征兆。

此病几乎完全发生在2岁和成年母山羊中,绵羊发生较少,公羊一般不发生自然感染,且发病数常各不相同,第一胎和第二胎母羊流产率可高达25%。

流产的大多数病例或早产羔羊常发生在妊娠后期,一般在足月前2-3周流产,少数可发生在3-4周以前。

流产羔羊大多数为死羔,但有些感染母羊亦可娩出健康羔羊,甚至在胎盘严重感染时,双胎羔羊一只患病,另-只健康的情况也不少见。

母羊在流产后的一段时间里,常常从阴道排出粉红色奶油状液体,但当胎盘滞留在体内或羔羊死亡而不能娩出时,母羊精神极度委靡,有时还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而导致死亡。

【病理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胎膜的变化。

患病胎盘的子叶呈黑红色、粉红色至暗土色,绒毛膜由于水肿而出现不规则的增厚区域,但最常见的是绒毛膜呈现籼糙、皱缩及皮革样。

相反,子宫黏膜及子宫绒毛叶不出现眼观变化。

【诊断】胎盘损害是其特点,但必须证实胎盘和子宫排出物内有衣原体存在,才可确诊。

诊断材料可用发病胎盘、子宫排出物或新流产胎儿的皮毛。

和布氏杆菌病不同的是,这种病原体不存在于胎儿的胃内容物。

用上述材料制作涂片,用马夏维洛或布氏杆菌鉴别染色法,镜

检时可见到大小为250-450纳米淡红色圆球形颗粒(即原生小体),细心检查时,在淡蓝色背景上可发现蓝色的大圆球形颗粒(初级小体)。

用晴视野检查可清楚地看到衣原体。

【预防】已流产的羊通常对再感染具有抵抗力,不再发生第二次流产。

羊衣原件卵黄囊甲醛灭活苗对山羊、绵羊均有明显预防效果。

青年母羊在配种前接种疫苗,其免疫力至少可维持30个月,经过免疫的羊群,在产羔季节可明显地减少流产。

在预防方而,防止病原体的传播是一项重要措施。

为此,对有临床症状的母羊应进行隔离,在产羔季节应把青年母羊和繁殖母羊隔开,流产死羔和胎盘应收集深埋或烧毁,被流产胎儿、胎盘及流产母羊排出物污染的场地均应进行严格消毒。

无此病的区域不得从病区引进羊。

【治疗】个别病例的治疗,可应用磺胺类药及抗生素(金霉素和土霉素)。

青霉素在试管内对衣原体有抑制作用,但临床应用效果不佳。

妊娠的最后4—6周,用四环素治疗所有母羊可以控制疾病的暴发。

每只羊每大用四环素400-500毫克,混在饲料中,连用2周可以预防此病。

该法对毛用羊来说是一种实用的方法,但奶用羊一般在不泌乳时对母羊单独处理,用长效四环素(20毫克/千克),每l0-14天处理1次。

其他怀孕羊应在怀孕最后4—6周用抗生素处理,每周用药2次。

考虑到管理困难、花费高等因素,一般采用注射长效抗生素,分娩前注射1次,分娩后3周再注射1次,就可以防止胎盘损伤,降低排毒。

鹦鹉热衣原件可以感染人,在产羔季节,妇女去助产易引起感染。

那些和患羊接触后的感染者,出现流感样综合征。

兽医和其他助产人员应该戴上口罩和手套,尽量不要接触母羊子宫内液体。

取样进行诊断时同样应该小心,孕妇不要和羊群接触。

6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又称黄疸血红蚩白尿,是绵羊和山羊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显著的黄疸、血尿、皮肤和黏膜出血和坏死。

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放牧期问更为多见。

【病原】本病是由钩端螺旋体科钩端螺旋体属似问号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多种动物共忠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菌对酸、碱敏感,一般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易杀死。

【流行病学】传染的主要来源是病畜和鼠类。

病畜和鼠类从尿中排菌,污染饲料和水源,可以通过消化道和皮肤传给健康羊,有时也可通过鼠咬伤、结膜或上呼吸道黏膜传染,问或可能通过交配传染或胎内感染。

【症状】绵羊和山羊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为4-15天。

依照病程不同,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非典型性5种。

通常均为急性或砸急性,很少呈慢性者。

(1)最急性病羊体温升高到415℃,脉搏增加到100次/分。

病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