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村庄来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1895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沛县村庄来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沛县村庄来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沛县村庄来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沛县村庄来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沛县村庄来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沛县村庄来历.docx

《沛县村庄来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沛县村庄来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沛县村庄来历.docx

沛县村庄来历

沛县

之前是古沛,指乾隆46年以前的沛城,在当今沿河北,沛屯大道以东,刘园村以南至小街子一带。

古沛在秦朝时就有。

1994年县洋河集团在挖水道时挖出明城皇庙一座。

古沛地名:

古沛城,留城,湖陵城,广戚城,逼阳,泗水,泡水,飞云桥。

汉皇遗迹:

泗水亭,汉高祖原庙,歌风台,大风歌碑,【鸿鹄歌】碑,樊井,吕墓,琉璃井,射戟台

三教堂

三教堂始建于清朝,原名郭庄,清朝初年,一位丁姓京官去江淮某地赴任,经过昭阳湖遭抢劫,丁某被杀,其夫人被匪首占有,夫人故意制造矛盾,让他们互相残杀,匪最后解散。

在湖西岸有一座龙王庙,有一个郭小人,卖油。

丁夫人看到郭某老实,愿嫁其郭某,他们把土匪的金银都带走买了一片地,取名:

郭庄。

生两个儿子,老大郭淑芬,老二郭灿。

郭某夫妻安葬在沛城西六里处。

后来郭家兄弟把所有的都卖给李枫。

乾隆46年黄河决堤,沛县一片汪洋,水下去了后,李枫重建家园,并在庄西三教堂庙免费让饥民喝稀饭,饥民互相传去三教堂喝稀饭去,慢慢的郭庄就叫三教堂了。

村里有李,马,孟,张,黄,闫,刘,赵,曾,田,杜等姓,李姓最大占百分65左右

勒井

勒井村是沛城镇的而一个自然村,原名义和村,明朝初年改名勒井。

明洪武元年,大明朝刚刚建立之时。

1368年徐达统兵20万北征,黄河在曹州决口,沛邑毒气流布,尸体遍布,没有水喝。

徐达在黄河提上发现一眼井水,水质清甜,经询问乃勒氏遗族,经营豆腐生意,夜里灯火照明,浓烟满屋,因此幸免臭雾中毒,徐达问庄名,主人回答,过去这个村姓氏多但团结友爱故名【义和村】,徐达说你帮了我们大忙,本帅无以为报,我就给你起个庄名吧叫勒井。

沿用自今,已有640年历史。

勒井名人;刘邦起义,勒yi也是其中一员,鸿门宴他也去帮助刘邦。

屡建奇功升为车骑将军,汉朝建立封信武侯,食邑4600户。

段祺瑞执政期间,国务总理勒云鹏,祖籍勒井,侯迁入邹县。

抗日将领徐世忠,曾任山西太原军区司令员。

薛广顺,是延安保卫战的英雄排长,荣军模范。

北京航空大学毕业的李厚宣沈阳市副市级干部

孟坑

沛城镇孟坑村,由东,西孟坑和孟王楼组成,全村孟姓人口系【三迁堂】,【三迁堂】源于孟子母亲三迁成就母子一代圣人。

孟坑孟姓迁居这里有200多年历史,原名丁家坑,丁姓为大姓,孟王楼叫王楼,王姓为大姓,两家都富有。

在孟姓迁入二,三十年后,丁家坑改为孟坑,王楼改为孟王楼。

主要是丁姓管理不善,最后变为次贫,最后留下丁黑麻子孤身一人靠要饭为生,死于1940年。

孟氏始祖孟闻知嘉庆年间迁居孟坑,她遵守祖训,精耕细作,越来越红火。

买下了方圆几公里地为孟家所有,孟氏除了有孟坑土地外还有孟集,高井,野场,石楼等地数百亩。

长子愿权随父留居孟坑,老二元礼,老三元贞,老四元怡,分别到孟集,高井,野场,石楼安家。

元权有两个儿子,长子尚奇随父居住孟坑,后来叫西孟坑,次子尚秀在村东新建村庄叫东孟坑。

孟坑名人:

孟广泗,在鹿楼击毙日军30余人。

孟坑少林武术闻名遐迩。

校长孟宪军,8岁习武,10岁到少林寺拜师,一练就是8年。

获得92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特等奖,中国少林武术棍术第一名,中国功夫散打擂台60公斤冠军

姚楼

明洪武六年即1373年,一姚姓人家从山西平阳要饭来到这里,他看风水好,就盖一土楼定居了,外人称姚家楼,后来省去家字,即现在的姚楼。

,当初这里都是盐碱地,姚氏先人靠河吃水,后挖了一口井,但土井从不见清水,蛤蟆水蛇以井为家,姚氏先人从新打井在周围砌砖,从此有了水。

乾隆46年即1781年,张庄遭黄水,姚氏迁到了龙固,重新建村又名姚楼。

虽然搬走但那口井依然存在,井水甘甜。

姚姓人走后,田姓人家从张庄的前田楼搬来,周姓人家从河南永城迁来。

郭姓人家从后田楼搬来,村名依然叫姚楼。

那口井虽然甜但是姚楼的老年人牙齿大都有病,是因为水甜糖过多。

姚楼三大姓{田:

三荆堂,周:

乳南堂,郭:

太原堂}。

1944年春末大旱,周围各村都淘井,只有姚楼的井没淘,天一直不下雨,周围各村抱怨,于是姚楼开始淘井,一余姓劳力到了井底,几下就挖出泉眼,泉水直冒。

他听到泉眼里有妇女说话,还听见扑通扑通的脚步声,吓得他直喊快拉,人们把他拉了上来。

他脸色苍白,从此再也没淘过井,但井水依然茂盛。

1985年,因为要挖八段河,姚楼村部分居民由河南迁至河北,故称姚楼新村。

1997年县政府加强村容村貌在姚楼搞试点,被评为全县村容村貌示范村。

1998年9月,市委书记王希龙陪同国家计生委负责同志来姚楼参观。

从1998年姚楼共组织几批俄罗斯和苏丹高建筑

鸳楼

鸳楼是鸳鸯楼的简称,郝姓占百分80以上,堂号是【晒书堂】。

鸳楼原名花园村,是大户朱家的外庄子。

乾隆初年,朱家在此设一学馆,请城北关庄的郝质班执教,二年后朱家公子不知为何打了一场官司,倾家荡产,无力支付郝质班工资,给了他几亩地,从此郝家举家迁来,乔迁之日飞来一对鸳鸯,家人喜出望外,横挂一幅5尺红布以示吉祥。

不料雌鸳鸯被一顽童偷走喂养,雌鸳鸯不吃不喝,绝食3天死掉,主人把雌鸳鸯找回来放在楼上,雄鸳鸯把雌鸳鸯翻来覆去,吻了又吻,不到3日雄鸳鸯也含情死亡,合葬在楼后屋下。

恰在此时,朱家公子在牢中身亡,遗孀王氏来到鸳鸯坟前吊死在柳树上,消息传出,人们议论纷纷,从此鸳鸯楼名声鹊起,花园村便黯然失色,慢慢的人们为了称呼好听,书写方便,就成了鸳楼。

鸳楼集成立于1962年,由张本清口集迁来,开始每月农历逢二,六成集,现在改为逢单日为集,大牲畜市场交易闻名周边四省

朱王庄

公元1816年,嘉庆21年从山东武城逃来王立山,王立元兄弟两人,在现在的朱王庄南3里路安家,人称王立山庄。

1825年,弟弟王立元向北搬了三里路安家,称王立元庄。

1837年有朱家从丰县东南师楼搬来居住,后来朱家人丁兴旺,当时为了防盗保安,朱家打了寨子,并将在程纡子的集市搬到寨子,从此人们便叫此村朱王庄。

朱王庄朱姓为多,堂号【折槛堂】,其来源为:

汉代槐里令朱云,犯颜直谏,上朝奏本奸臣张禹欺君害民,却激怒皇帝,叫侩子手拉去午门斩首,朱云面不改色,大讲道理,侩子手拉他朱云却双手拉着殿槛不松,结果把殿槛掰断,皇帝被朱云感动,释放了朱云,把张禹交给大理寺查办,后来大臣派人去修殿槛,皇帝不让,说别修了,留着时刻检讨自己。

2000年4月,撤乡建镇划归安国镇,沛县到丰县欢口的公路穿街而过。

朱王庄名人:

朱方曾个{1854-1913},字矩臣,祖父锡潘。

父延恩皆拔贡。

方曾赴南京乡试,误伤他人受牵连被除名,一生不得志。

其诗作有【和李云白寄杯】,李云白,名汝鹤,丰县人,进士,陕西知县

龙固

龙固集村,初建在前程子村西北,人称老圩子。

该村村名为咸丰年间山东巨野移民,因巨野有龙固集,为不忘故土,村名仍叫龙固集。

因易犯水灾,于1866年,即清穆宗同治4年,在团总王孚带领下始建龙固集圩。

龙固集被高高的土圩墙包围,周长900步,高6米,宽2米,墙外壕宽10米深4米,二道壕宽6米,深2米,圩墙四角有炮楼四座,刚开始只有西门和东门,后因人口增加,又开北门,东西门外各设集市。

,在寨圩子中心偏东有公事房一座,人称公句子。

后来为历届政府办公地点,1997年镇政府迁往新中心大街北侧,此公房为镇计生委办公室。

龙固村是镇党委的驻地。

民国元年后为沛县湖陵乡驻地,沛县六区驻地,抗日民主政府驻地。

1939年元月1日,日本侵略军首次进入龙固,有马队,坦克和步兵,开始用大炮往村里连轰三炮,炸死2人,炸伤1人。

接着用坦克撞开寨门,**就杀。

村民李念同的女儿才5岁,刚出门就被日本兵打死,有个叫三狗的年仅13岁的男孩藏在红芋窖里被日军打死在窖内,王某从门内伸头看,被打死,黄裁缝身穿大褂出门被打死,奚阁村杜先生到龙固办事,躲在草剁里被打死,一个要饭的也被日军活活打死,一村民在地里梨地被打死。

日本侵略军在龙固的暴行,人们永远不能忘记

刘邦

安国镇刘邦店村,在秦末有个叫刘八的人在此开店,刘邦曾在该村住宿,刘邦建立大汉称帝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该村称为刘邦店,现村中有刘邦当年用过的饮马井和马蹄印石遗物。

刘邦村内有玛钢厂和生铁铸造厂。

1982年村民李培烈开铁货店,后于1931年在沛城西关陈家店里开办沛县第一家翻砂铸造厂,主要生产小型农具和生活用品。

1938年沛县沦陷,李培烈毅然将铸造厂改为沛县抗日游击队兵工厂,铸造手榴弹,地雷,步枪,轻机枪和配件。

厂子多次遭日军袭击,李培烈不顾个人安危冒生命危险做爆炸试验,一直坚持到沛县第一次解放。

1981年李培烈于村南办起铸造厂,其子李继典从外地回来该办玛钢铸件,为我县第一家玛钢厂,李培烈于1987年7月因病去世,享年85岁。

生前先后培养200多名铸铁技术人员。

现刘邦村有李,屯,刘,张,赵,董等家族。

安国                                                     

  “三诸侯”是指汉初的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他们的故居皆在今徐州沛县安国乡境内,绛侯周勃生于周田村,安国侯王陵的府第在安国集,颍阴侯灌婴的食邑在灌婴村,三地成品字形,相距均五里,故称“五里三诸候”。

  绛侯周勃生于周田村,周田村坐落在沛县西北角有20多里,安国镇南面5里处,紧靠张双楼煤矿东边周田村,是以绛侯周勃的姓氏所起,至今2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现有人口1千多人,姓氏卢占多数堂号【范阳堂】,其次姓任的,周,赵,王,陈,段。

具老年人说姓周的户也不是周勃的后人了,都是上黄水后迁过来的,周田村利用矿区地理优势建设了工业园区,车队运输业,在安国镇新政府后面建设了周田新村高层居住区,即将迁居。

    安国村,据记载:

安国集历史悠久,安国集原为王陵府,王陵是刘邦手下得力大将,被封为安国候。

因官府门第,人丁兴旺,逐渐形成了当地物资交换的集散地,后又以官衔定名,改王陵府为安国集至今。

1957年撤区并乡,安国集为乡政府驻地。

2000年撤乡并镇和朱王庄合并为安国镇。

安国成立现代集市于1942年,日本侵入沛县,经常在二郎庙,庙道口经过,当时庙道口人马克志和灌婴人胡光迁把庙道口的集市迁往安国,唱三天大戏,定阴历单号为集日,每五天一会,后来取消会,单号为集,沿袭至今。

村里有张,李,朱,刘,苏,高等,其中张姓为大姓,堂号【百忍堂】。

王陵出身豪门,与刘邦甚好,刘邦起义后,王陵于南阳反秦,引起项羽不满,扣留王陵母亲,项羽想让王母全王陵归顺,王母不肯,伏剑自刎,项羽得知大怒,用油锅烹炸王母尸体,从此王陵忠心汉王,立下汗马之劳。

王陵母亲葬于徐州,现王陵路就因此得名。

王陵耿直,不愿为吕后做官,以病谢职,闭门不出,十年后死。

他死后家乡人为纪念在其故里修寺纪念,称为安国候寺,以后经过几代人,安国寺变成三皇庙,1936年大修了一次。

三皇庙中间大殿塑三皇像,即天皇,地皇,人皇,上设三皇匾额,西殿塑王陵,周勃,灌婴三诸侯,上设五里三诸侯的匾额。

1941年最后一个和尚马金玲还俗,1953年庙荒废。

杨屯

杨屯镇杨屯村,原名杨官屯。

在明朝永乐年间,燕王有一大将叫杨崇汝,随燕王征北时每仗必胜,一次因中计大败,心内有愧,决心不再为官,燕王劝说没用,最后在山东巨野拨地给他安家,起村名为杨官屯,到了清咸丰5年即1865年,山东遭受黄河决口危害,杨官屯部分居民来到昭阳湖西岸,即今日杨屯开荒建村,仍用山东巨野老家的村名,叫杨官屯,新中国成立后,简称杨屯。

清朝末年,杨屯村为唐团管辖范围内三大集镇之一吗民国为湖陵乡驻地,1928年湖陵乡改为行政沛县第8区,1948年始属大屯区,后划归龙固区。

1957年撤区并乡建杨屯乡,1958年建杨屯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杨屯乡,杨屯村均为其驻地,1995年杨屯建镇。

杨屯村吕姓为大姓,堂号【孝思堂】。

杨屯村原有一奶奶庙,为每年阴历三月三庙会,新中国成立后叫交流大会,这里大牲畜交易特别多,又叫骡马大会。

杨屯建村以来有记载的自然灾害:

1921年4月30日下午3时左右,遭受冰雹,大如拳头,小如鸡蛋,约1小时,积雹数寸。

1962年夏天连降大雨84天,昭阳湖暴涨,杨屯周围积水半公尺,村民逃荒五分之二。

1957年7月8日连降大雨70厘米,湖水猛涨,农田被淹。

1982年旱情严重,湖水干涸

蒋海

杨屯镇蒋海村,建于清朝中期。

周文公三子佰龄封于蒋(今河南省固始县蒋集一带),后以国为姓,及蒋氏由来。

蒋国被灭后,蒋氏各奔东西,蒋海村蒋氏祖辈迁居山东诸城。

名洪武年间(1386-1398)又迁居鲁西南巨野建村,即现在巨野县麒麟镇蒋海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巨野发洪水,蒋氏先辈们率众迁居现在的昭阳湖畔,开荒定居,为不忘老家,仍取名蒋海村。

蒋海村三大姓:

蒋,张,王。

还有其余十多个姓氏。

蒋氏堂号【九侯堂】,源于西汉时蒋翊,其忠于汉室,被王莽所杀,东汉光武帝把他九个儿子都封为侯。

张氏堂号【五世同堂】,王氏堂号【三槐堂】。

世界技巧冠军王沛是蒋海村王庄人,8岁今沛县少林体校,在陪5年打下坚实基础,在1984年南京举办的全国技巧锦标赛一举夺取4项全能冠军,在以后比赛中,共获得世界级,国家级冠军16次.

100多年前,蒋海村蒋氏家族出现一位武功高强,嫉恶如仇的大力士蒋夫子。

邻村以王姓恶霸地主外号王烟鬼,无恶不作,一天王烟鬼来到蒋海村南地,打起蒋海100多亩的田地的主意,风水先生见风使舵胡乱说了一通,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将来能世代为官,王烟鬼买通县令做好假地契硬说这块地若干年前是他王家的,要收回,蒋家输了官司,领头的还被打了个半死。

蒋夫子从外地回来,只身一人独闯王府,王家4各儿子还有众多大手被将夫子打的屁滚尿流,王烟鬼骑马跑到衙门搬兵,无奈将夫子只有外出避难,一月后,将夫子潜入王府,杀掉王烟鬼,一把火烧了王家10间楼房,将夫子后逃到华山靠背石头为生

河涯

河涯村杜姓为大姓,占全村百分之90该村杜氏又称破锅杜,因为河涯村杜姓是在明初洪武年间,大移民是迁居沛的,先是迁居留城居住。

明末留城下陷人们都逃跑,杜家兄弟4人不忍分手,抱头痛哭,最后不得不分手,分手时他们把一口大锅分成4半,有朝一日团员可以相认,老大带着妻子在河涯定居,后来河涯村杜姓的人繁衍的人多,便分出以部分到运河东沿岸居住,因此原村改名大河涯,东岸的叫小河涯。

杜姓堂号【平恕堂】,是说先祖对人和平宽厚。

杜志贵人称大先生,很有名气,读了八年私塾,开业接馆,广收门徒,有钱没钱他都肯交,培养了很多人才。

他的长子杜友瑾,从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一直在徐州一中任教,当过教导主任,桃李满天下。

其四子杜励生毕业于黄埔军校,是徐州二中教师,徐州市政协委员,徐州市国民党革委委员

栖山镇

栖山村名来源于栖山,栖山原有七个山峰,那是叫七峰山,故称七山。

在清朝初期改为栖山。

该村王氏族谱记载,约在明朝成化年间,那是栖山特荒,没有人。

栖山在沛地历史悠久,1971年-1983年曾多次在南山坡挖出古墓,为汉代墓群,出土坚穴画像石汉墓七座。

内容极为丰富,充分证明在汉代这里就是人们的聚集地。

到了明成化年间,王氏等姓来此建村,形成集镇,乾隆46年即1781年,黄河水陷沛城,县令郎庚将县治迁往栖山并筑砖城,先设四个城门,东门为朝阳门,西门望华门,南门安澜门,北门拱极门,后来又增添东南门敬袄门,西南门金龙门。

到了咸丰元年河决蟠龙集,栖山被淹,沛城迁往夏镇,栖山作为县城70年。

村中王,周,张,刘四姓人口较多,王氏堂号【三槐堂】,张氏堂号【百忍堂】现改为【崇实堂】,他俩均为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

周氏始祖周振,清初由苏州宦沛为教俞学政,后定居栖山,堂号【爱莲堂】,刘氏在1860年左右一支从山东巨野迁来,一支由丰县迁来,堂号【青藜堂】。

村民张成烈士清朝秀才,其孙张敬斋21岁进入沛县歌风书院,23岁县考冠军,补博士弟子员。

后考入徐州云龙书院,历次考试都是徐州第一。

民国初年,毕业于安徽法政江淮大学,数年律师生涯,后当选江苏省议会议员,老年退休在家居住,逝于1933年。

他的书法颇有名气,落款均为伯寅,现博物馆有其作品,曾参加修编【沛县志】。

张凤言,北京航空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郭家教育特聘大学理工科教材编审。

张体胜的唢呐班闻名沛县,1984年在沛县人民大会堂与三里塘著名盲艺人甄成行对唢呐,轰动全城。

栖山还有一个戏曲之家,领头的是韩大亮,是梆子戏演员其妻子长子次子,儿媳均能登台,1983年参加县文艺晚会获得优秀奖,自编自导的宣传计划生育的现代戏,曾三次拍成电视新闻片,在全市播放。

1917年夏,张勋复辟的败兵逃至栖山,大肆抢夺,是年秋匪首毛思忠兄弟带土匪从华山窜来再次洗劫栖山,人们四处逃荒要饭。

1938年农历9月24日,数十名日军在栖山南用大炮,机枪进行轰击,村民王效先得妻子被炸死,姜裁缝一家三口丧命。

同年农历腊月初三,汉奸藉兴科带领2000多匪众,窜至栖山,到处抢夺。

1939年4月26日拂晓驻华山日军偷袭栖山,死伤20多人,同年9月7日,驻华山日伪军又窜至栖山,村民王效田等数人被杀,次日将栖山300多户的1000多间房屋烧毁,1946年8月,国民党还乡团进犯栖山,有8名村民被押往孟寨村东北地活埋。

现在栖山建有铭恨碑,是纪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民族兴亡牺牲的英雄儿女们

鹿楼

鹿楼村始建于唐朝僖宗年间,大约在885年--888年,僖宗光启之年,鹿氏先祖晏弘为许州留后,随杨光复征讨黄巢,鹿晏弘和王健等号称八大都头。

鹿晏弘闻知黄巢势力大,对随军的子侄说,吾等当以死报国,汝等各宜择地为农,不必随军远征。

于是诸子侄散落在曹县,成武,临清,宁阳,曲邑等地,其中一支据鹿氏族谱记载,由鹿楼鹿氏始祖鹿春甫带领至沛邑城西立家,建村,村名鹿家楼,后来称鹿楼,至今千余年历史。

鹿楼鹿氏为该村大姓,鹿氏至今已传至约60世,堂号【裕远堂】。

鹿楼村,1909年清末秀才鹿承赞创办鹿楼初级小学堂,1918年为公立学校,1923年改为私立高等小学。

1952年鹿楼小学扩建1--6年级完全小学,1958年建成鹿楼初级中学,到七十年代扩建为完全中学。

1979年鹿楼中心幼儿园建成。

1991年鹿楼中学被徐州市评为百佳校园,1999年被评为徐州市模范学校。

鹿楼人才辈出,鹿氏在金代有举人鹿楫,明有鹿凤,鹿见为羽林卫千总。

鹿德奇(1858--1941),治学严谨,自幼随父学医,经常为乡邻免费治病,他前后创立私塾10余所,任教40余年,擅长写作,现存诗稿30多首。

清末秀才鹿成赞,1879年生于鹿楼村,6岁家途败落,生活窘迫,10岁入学,后考入歌风书院,县师范讲习所。

毕业后创办本村高级小学,曾受聘五区代理区长,因不满政界龌蹉,转教30多年,一生清贫。

五段

五段村旧称五段圩子,过去曾是于团团部所在,又是原铜山县睢,赵,于,王四个湖团联体的总部所在地。

于团总部和四团总部设在旧五段圩十字街口东侧。

有三进院落,第一,二院落历经沧桑已荡然无存,只留下群众称为兵局子的地名。

唯有第三院落原为团总的后人居住。

那时,沛县沿湖山东来农垦居民,东有湖匪劫掠,西有土著民争夺湖田,械斗无宁日,于是官府组团练自卫之名。

建立湖团自卫。

于团由现九段村,前八段,后八段(以上村现属于铜山马坡),七段村,前六段,后六段,后五段,前四段八个村乡董,于咸丰三年成立湖团。

咸丰四年请山东巨野姚庄的于衍起任团总,正式成立于团,并与赵团,睢团,王团合称四团联体。

于衍起积极操办建五段圩子,选中后六段与五段(后称后五段)之间的田地建五段圩。

这段地原先有一高台,早起移民称为点将台,原始移民聚会的地方,坐落在旧五段圩子十字街心。

五段圩建成后,此台已倒塌,但历经大水,南门外与北门外水深两米,旧台基处仍是干地,可见昔日此台高大雄伟。

于衍始建五段圩在咸丰四年(1854)年,于咸丰七年竣工,昔日五段圩水陆交通便利,成为粮食及水产品集散地,五段圩集成为徐州以北有名的大集镇,商店林立,山东特色小吃就有数十家,日夜灯火不熄。

五段文化馆南门口有三碑亭公园,一是沿湖居民感恩曾国潘,于民国四年(1915)为他立碑,中刻曾国潘。

右为王梦玲,王梦玲为清末徐州后补道,为办理湖田升科事为团民出力。

左为尹伯韩,尹伯韩为国民陆军第三师十二团团长。

尹伯韩被国民党政府派来五段剿匪,他对沿湖居民秋毫无犯。

第二碑是于兆棠的碑,于兆棠号萌轩,本镇前六段人,1913年为五段防务团团长,1935年卸任,1938年病逝,他在民国初年乱世中为保护地方出了力。

第三块是叙明湖团的历史。

光绪年间清政府为五段设官办维新学堂,民初废私塾时,因各村都有学田遂改称义学。

五段村建天主教堂,天主教为传教又开办文澜小学。

1945年日本投降,沿湖政府与天主教会合办微湖中学。

过去五段集小吃业狠发达,过去的头脑侯记麦味,郭记烧鸡,于记高装饭,曹记胡涂等,很受外地人欢迎,可惜都已失传。

过去五段集两天一集,现在是天天成集,成了长市

郭庄

郭氏系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当时同来的还有宋氏,郭庄中间有一条不大深的沟,郭姓在南,宋姓在北,沟南命名郭庄,沟北为宋坑。

刚迁来时郭姓十七八口人,宋姓四五口人,王陈二姓后来迁入,郭姓繁衍较旺,宋越来越少,沟北宋坑也就随之无存了。

郭姓迁入始祖为郭宾柱,会烧砖技术,作为副业。

郭姓发展较快,后在敬安开土盐店,土布店。

郭姓的二世人分为两家,若干年后,一家住在现在的郭庄,一家迁往张庄镇东边居住,也叫郭庄,称为湖里郭庄。

郭庄有王小五当团长的记录。

王小五父母生五个弟兄,他最小,父母死后各自生活。

小屋30多美娶妻,村里有他两个好友,一个徐志安,一个王福全,有一年三个单身汉区靖江当兵没有路费就去偷,在杨楼周家偷了一只马蹄灯,卖给郭明珍,结果钱还不够,后来王福堂给他们筹够钱,他们一去去当了兵,入伍后王小五起名叫王青龙,他运气很好,从代骑兵排长喊操,喊口令出名,上司认为他是天才,又打了几次胜仗,连升三级当了奉军55团团长,当部队驻守徐州市,王小五回家探亲,他和卫队一起骑12匹马,从徐州回家,走到梁集西头,就下马步行道郭庄,当时相亲都热烈欢迎,在郭庄几天,由于他的马夫打了一个郭姓的小孩两巴掌,当即**部队,下令对马夫一打二开除,王团长说我的官再大,大不过乡亲,郭庄的一草一木我都亲,何况郭庄的人。

日本日纳入沛县后,曾火烧郭庄,发生在民国33年3月初十上午,耿聋子的游击队在郭庄和邓楼交界处埋下地雷,炸毁鬼子由徐州到敬安的兵车,炸死1人,伤3人,鬼子怀恨在心,烧了邓楼东头两家农户,又到郭庄,从西到东全用汽油泼在屋上,把郭庄全庄的房屋粮食,农具烧了个干净,到第二天中午才基本熄灭。

郭庄群众永不忘日本侵略者的罪恶

大屯

大屯镇大屯村村民原是公元1855年从山东省巨野迁来的移民,大屯村也是用的山东老家的村名。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仪决口,大水直淹鲁西南。

巨野灾民在唐守总的带领下,来沛垦荒种地,起初他们居住分散,各有村名,住在大屯村东南角的叫张庄,西南角的叫江孙庄,东北角的叫冯桥,处在中间的叫大屯,后来在唐守忠的安排下,居民再加上灾民增多,各村已连成一片,除了冯桥稍向东迁外,其余村庄名都被取消,统称大屯。

大屯建村之初就办了几处私塾。

清末民初,废科举后,在该村天主教堂内办学堂。

新中国成立后,学生增多,把学校从天主教堂搬进唐家祠堂,1950年由初小到完小,1970年办了初级中学,1978年扒后建20间教室。

1992年村集资建教学楼26间,1994年村集资10万完成二期建楼房16间,1996年集资18万建40间,1997年建教学楼20间,达到教室全部楼房化。

在历史上,大屯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村庄。

日军曾三次洗劫大屯村,第一次烧了唐家祠堂和关帝庙,一个卖狗肉的在村南200米处被打死。

第二次房子全被烧光,打死两个群众,其中有一个叫唐立增,一枪擦破头皮,一枪弹中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