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培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1806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八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八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八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八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培养.docx

《第八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培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培养.docx

第八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培养

第八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培养

 

人格注定了人生之路,健康的人格是立志成才的大学生应必备的条件。

大学时代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章主要研究的是人格的形成发展以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第一节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一、人格概念的界定

“人格”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舞台上演员扮演角色时所戴的面具。

罗马时代,其意义发生变化,指演戏本人和他所扮演的角色。

“人格”这一术语,究竟是什么时间被中国引用的,尚没有考查清楚。

但1840年编写的《辞源》和1936年编写的《辞海》中均没有“人格”这一词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格的涵义几经被引用,并且在我国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不同领域广泛应用。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格”一词的使用一向比较慎重。

比如,评价一个人的性格不好,被评价的人几乎可以接受。

如果评价一个人的人格不好,被评价的人则难以接受。

“人格”在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涵义,因而也就很难形成统一的定义。

那么,在我国心理学界一般将它定义为带有动力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心理活动特征两方面。

前者指的是推动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系统,如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想象、信念、价值观等等。

后者指的是一个人在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如智力品质、性格、气质特点等等。

这就是说人格由两方面构成。

一方面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特征,一方面是个体的内在自我意识特征。

二、二、国外关于人格的理论

关于人格理论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

许多

理论学派,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唯一的人格心理理论。

这里我们选择了几种比较典型的人格理论供学生们研究。

在研究中要注意发现,虽然语言表述不同,但实质内涵相近或一致的地方。

㈠弗洛伊德的人格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结构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也叫“伊特”。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是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存在的实体,是由先天遗传得来的各种本能、冲动和欲望组成,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是本能冲动或能量释放的基本源泉。

本我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身心成分,它与外界并不发生直接关系,不考虑客观条件,不受任何理智和逻辑法则的约束,是一种无所顾忌、无所节制的本能力量。

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它能够盲目地、最大限度地追求满足,但在生活中,本我常常受到自我的抑制而不能释放。

2、自我。

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是人格的理智侧面。

自我的主要功能是按照“实现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

所谓实现原则,就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存的原则。

自我的主要作用形式是推迟本我能量的释放,直到真正满足需要的对象被发现或产生出来为止。

本我的发展趋势受到遗传的决定,自我本身没有自己的能量,只有当本我能量注入构成自我的潜在心理过程时,自我才会真正存在,自我的任务就是使内心世界与客观现实相吻合。

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3、超我。

是人格的良心侧面。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

超我是一种道德化了的自我,主要职能是按照理想的原则指导自我,约束本我的冲动。

超我的心理系统由自我理想和良知两方面组成。

自我理想是指儿童由于父母的道德观念在儿童心目中同化的结果,它是通过奖励的方式逐渐形成的;良知是指父母认为的丑恶概念在儿童心目中同化的结果,它是通过惩罚的心理作用形成的。

自我和超我都可以用能量促成或者阻碍本我对快乐的追求以及对痛苦的躲避。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的“本我”、“自我”、“超我”,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本我派生出自我,自我又派生出超我,反之,超我管束自我,自我有管束本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协调才能保证人格的正常发展。

㈡卡特尔的人格论。

雷蒙德·彼·卡特尔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

卡特尔认为,人格是由许多特质构成的。

特质是人格基本结构的元素。

人格是由四个阶层的特质构成的。

第一个层次分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个别特质为个人所独有。

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

共同特质指的是社会全体成员所具有的特质为共同特质。

共同特质在每个人身上的强度是不同的。

第二个层次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指从一个人身上的外部观察到的成串地关联着的行为反应。

根源特质是指决定外部行为的内在原因。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关系是:

根源特质决定表面特质,根源特质是人格的本质。

表面特质是根源特质的表现形式,只能说明现象。

卡特尔经过多年的探索,分析出有两极性的16种基本的根源特质,见图表8-1,被不少国家用作预测人格特质的工具。

 

图表8-1卡特尔的16种人格根源特质

人格因素

名称

低分者特征

高分者特征

A

乐群性

缄默、孤独

乐群、外向

B

聪慧性

迟钝、知识面窄

聪慧、富有才能

C

稳定性

情绪激动

情绪稳定

E

特强性

谦逊、顺从

支配、攻击

F

乐观性

严肃、审慎

轻松、兴奋

G

有恒性

权宜、敷衍

有恒、负责

H

敢为性

畏怯、退缩

冒险、敢为

I

敏感性

理智、着重实际

敏感、感情用事

L

怀疑性

信赖、随和

怀疑、刚愎

M

幻想性

现实、合乎成规

幻想、狂放不羁

N

世故性

坦白直率、天真

精明能干、世故

O

忧虑性

安祥沉着、有自信心

忧虑抑郁、烦恼多端

Q1

实验性

保守、服膺传统

自由、批评、激进

Q2

独立性

依赖、随群服从

自立、当机立断

Q3

自律性

矛盾冲突、不拘小节

知已知彼、自律严谨

Q4

紧张性

心平气和

紧张困扰

资料来源:

李伯:

《教育心理学》第482页。

第三层次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塑造特质。

它们均属于根源特质。

体质特质是指由遗传决定的,生理内部条件构成的特质。

环境塑造特质是指后天培养的,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特质。

第四层次为气质特质,能力特质和动力特质。

气质特质是指一个人对情况出现后所反应的速度、情绪等,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根源特质。

能力特质是指某人参与某种活动的水平,能力特质中最重要的是智力。

动力特质是指为达到某目标,人为的产生调节、维持等行为作用的动机特质。

㈢马斯洛的人格论

马斯洛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创始人。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的核心是“自我实现”。

他认为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同时也有一些高层次的需要。

这些需要就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图表8—2

自我实现

尊重

要交往

的安全

对生理

 

 

ABC心理发展

 

资料来源:

贺淑曼《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223页

马斯洛认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低级的满足而且更需要高级的满足,直至走向“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有如下特征:

1、1、比一般人更有效地知觉现实,并更能适意地在现实中生活。

2、2、对自己、他人以及客观现实有高度的接纳。

不为自己的缺点

自责、不安,不对他人和环境吹毛求疵(但不是说不去改造不正常,可以改善的东西)。

3、3、有自发性、率真、一任天然。

4、4、以问题为中心。

他们并不太关切自己的问题,而是专注于任

务、职责和使命。

5、5、有独处的需要。

对感兴趣问题能沉思默想。

6、6、高度的自主性。

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真诚。

7、7、能够欣赏生活。

对普通生活保持新鲜感。

8、8、对朋友和亲爱的人有着忠实、亲密、充满爱意的关系。

9、9、民主的性格结构,能够平等待人。

10、有强烈的道德感和善恶判断能力。

11、富有创造性,勇于创新。

12、抗拒文化适应,对自己所属的文化中的矛盾和不公平采取批判态度。

三、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需要多个层面构成的。

其中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

而且只有遗传与环境两因素交互作用下,人格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

㈠生物因素

生理基础和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础,是形成其人格特征的重要前提。

1、人格的生理基础。

生理基础对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有的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是人格的主要物质基础。

如果脑的局部病变或受伤则会导致人格和行为的改变。

同时人格的异常也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和活动。

除了大脑外,神经传导物质和激素也与人格密切相关。

叶海燕在《人格研究的生物学取向评述》中介绍:

神经传导物质和激素含量的改变,会引起个体情绪、行为的变化,从而影响其人格。

有研究发现,多巴胺与人的趋向机制相联系。

多巴胺会使人们趋向奖励信息,对新环境进行探索,和人的外倾、冲动性以及感觉寻求密切相关。

去甲肾上腺素可以调节唤起机制,并发现信号唤醒大脑皮层来处理所面临的危险,在情境非常紧急时,它基本会引起外周心血管的变化。

男性体内的血浆睾酮的含量与攻击和暴力行为密切联系。

比较研究发现,斗争、性经历会增加衅丸素的含量,压力情境会降低其含量,并增加焦虑感,运动员如果服用同化雄性类固醇,将会增加他们的肌肉力量,但也常常使他们产生攻击和暴力倾向,表现出外倾,感觉寻求等人格特征。

2、人格的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十分重要。

有的心理学家曾对双生子进行研究,从学前儿童中选取139对出生后共同生活的同性别孪生子为对象(平均年龄为4岁半),单就情绪(稳定或激动)、活动(爱动或好静)、社会(活动或羞怯)三方面人格特质为范围,采用观察评定法,分析比较遗传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同样都是双生子,出生后又生活在同一家庭,其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大致相同,然而他们之间表现出极大的不同,从而说明,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形成的确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㈡环境因素

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虽然是后天的,但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单纯自然人,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并进而在人际关系中学会如何待人、律己、循规、守纪等,使之塑造成为健康的人格。

如果说环境对人格的影响起重要作用,那么在诸多环境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将对人格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1、家庭环境。

帕金森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许多人都认为家庭是塑造人格的第一课堂。

因为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从发生的时间看,开始最早,持续最长;从作用看,范围最大,内容最广;从关系看,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密切。

①家庭教育。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而且最有针对性。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美国学者鲍姆林德曾对不同类型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对子女个性影响做了比较,结果如下表:

图8—3

家庭类型

家教表现

孩子个性

民主型

(宽容)

保护与文化教养并重,

满足与限制并用,父母与

孩子关系和谐、融洽。

谦虚、有礼貌,待人诚恳、亲切,自立、乐观、自信。

权威型

(专断)

严格控制、严厉惩罚、斥责、打骂。

畏缩怯懦、

不信任、内向、孤僻、性情暴躁等。

放纵型

(溺爱)

过分娇惯宠爱、百依百顺、放任自流、随意。

自理能力差、好吃懒惰、自私蛮横、不负责任、任性没礼貌。

资料来源:

贺淑曼《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

②父母自身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个人从出生到走上社会,其间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为人处事、心理素质、品质素质和文化素质等,直接影响子女所经历的事件的认知与适应,直接影响他们人格的形成。

马克思说:

“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与父母的发展,我们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人从幼儿时期开始学习各种知识,除了儿童时期有意和无意的模仿外,绝大多数是靠父母有意识地严传身教。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解释各种问题,运用各种事物的现象形态来启迪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

“孩子是父母一步一步地引入社会的,希望我们的父母应努力以自己的模范言行,为孩子们编写一出色的教科书,一部让孩子可以引以为骄傲的教科书。

2、学校环境。

学校的生活是学生塑造人格的重要原因。

自从迈进学校门槛,个体的主要社会角色就是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学校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紧张、压抑、沮丧的,那么他就必然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不利于人格的构建。

反之,如果学校生活的体验主要是轻松、乐观、积极的,那么他的心理状态就会倾向于积极良好,有利于人格的构建。

在学校环境中,人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中师生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一所学校中师生关系的状况,是构成这个学校环境的主要因素。

从塑造学生人格的需求出发,学校必须建立以尊重学生为基础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感,从而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困惑疑问,并随时得到教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也是影响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学生能与群体中其他同学进行广泛的交往和联系,特别是与兴趣相同的同路伙伴经常在一起,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就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这不仅使人增进理解,心胸开阔,而且更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从而大大地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

3、3、         社会环境。

人格中的自我意识一旦通过外部行为表现个体

的存在,就使个体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了。

社会诸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它们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存在,使个体人格得以形成。

在社会诸因素中,经济是决定其它一切社会现象的基础,同样,它也决定着人格的形成。

经济对人格的决定作用表现以下两方面。

⑴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劳动条件、劳动工具,直接决定着人们的劳动性质。

它不但生产出一定劳动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且还生产出劳动者自身,生产出人的品格。

也就是说,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比如,资本主义片面劳动方式,使人的本质出现了异化,生产出大量人格不健全的人。

⑵生产状况的决定作用。

生产状况是指人的收入、分配及生活水平,它直接影响着人格的形成。

恩格斯在分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指出,仅仅是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低劣,工人阶级住房十分拥挤、简陋和卫生条件极差,就很容易败坏他们的品德。

道德颓废肯定会导致人格的不健全。

影响人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现存的社会意识。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晴雨表,而社会思潮又通过社会风气表现出来的,社会风气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积极的。

正确的道德价值为导向的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就会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健全,反之,就会使人格走向分裂。

(三)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几个阶段。

西方一些心理学家对阶段的划分各抒己见,意见很不统一。

我国现代心理学家基本上把人格形成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萌芽期、重建期和成熟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为萌芽期。

这个阶段是从人一出生到进入青春期之前。

这时期的特点是:

生理上动作逐步协调,自控能力得到提高,心理上形成了初步的性格及情绪反映方式。

在观念上因灌输等而产生了朦胧、机械的道德观、价值观等,缺乏个体的主动性。

第二阶段为重建期。

重建期是指从青春期开始到老年期结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生理发生显著变化,身体的急剧发育和性成熟,青年在关心自己的身体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心理方面、气质、性格、情感、态度等都开始向稳定、独立意识等方面转变,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人格在此阶段得到调整、修正和完善。

第三阶段为成熟期。

这个阶段是从成年期到老年期,自我意识比较成熟,在社会中的位置和适应性得到强化,人格特质逐步稳定,心理上若遇到强烈刺激也会趋于平稳,观念上会把青年后期积淀下来的东西消化。

开始专注于各自的事业,发挥才干,为社会谋利并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节第二节                     人格与气质、性格

一、一、    人的气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提到气质就和风度、气度联系到一起,在评价某某人的言谈举止时,都会自然地用气质二字,如某歌星、影星、球星、节目主持人气质不一般等等。

其实,这里所评价的气质,准确地说,应该是气度。

因为气度是体现人的气质的外表。

从心理学上谈气质,更多的是指人的脾气、秉性。

㈠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指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突出地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动力特点。

这种动力特点,反映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导性。

这里讲的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速度和稳定性,是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灵活的程度,注意集中的时间长短;心理过程的指向性,指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有的人倾向于内部,竟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

每个人生来都有一种气质,而且在内容完全不同的活动中,具有某种气质的人,会显示出同样的性质的动力特点。

例如,一个具有沉稳、文静、善于思考气质特征的学生,在参加新年联欢会、有奖知识竞赛、体育运动会等活动中,他所表现的气质特点不会依活动内容而改变。

人的气质具有一定的先天性。

有的新生婴儿具有安静、平稳、胆小的特点,有的新生婴儿具有好动、喜吵闹、胆大的特点。

俗话说: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一个人的气质特征有着极大的稳定性,但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气质也会发生某些变化。

因此说,气质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可塑造性的一面,是稳定性和可塑造性的统一。

㈡气质的类型和特征

人的气质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中国古代医学家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的比例将人分为:

太阴型、少阳型、太阳型、少阴型,还根据五行学说将人分为“金形、木形、水形、火形、土形”,不同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形态和脾气。

在公元前五世纪,古西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有的译为希波克拉特)和罗马医生盖伦就曾提出气质学说。

他们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

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血液生于心脏(相当于火根)、粘液生于脑髓(相当于水根)、黄胆生于肝脏(相当于空气根)、黑胆汁生于胃部(相当于土根),根据这种体液各自在体内的比例优势,可把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1、情绪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

这种气质类型,是指人体内四种体液中以血液占优势。

多血质的特点是: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行动灵活,乐观亲切、富有朝气、善于交往、兴趣广泛、适应性强、对人热情、不甘寂寞。

但表现浮躁、坚持性差、脾气急躁、容易出现厌倦和消极情绪。

意志薄弱、注意力容易转移、办事轻率,不深挚、少知己,具有外倾性。

2、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粘液质。

这种气质类型,是指人体内四种体液中以粘液占优势。

粘液质的特点是:

情绪兴奋性低、不容易变化。

能较好克制自己的冲动,对人真诚、性情安静、脾气柔和,安静、踏实、坚强、善于忍耐,遇事谨慎、交际适度,不善空谈、富于实干、注意力不容易转移。

但认识不敏感,比较固执,冷漠、缺少灵活性和激性,心理内向不外露,具有内倾性。

3、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胆汁质。

这种气质类型,是指人体内四种体液中以黄胆汁占优势。

胆汁质的特点是:

经历旺盛、性情直率、待人热情、不怕困难、工作热情高、反应迅速、意志坚定、办事果断,但脾气暴躁、容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当对自己努力失去信心时,情绪便一落千丈,具有外倾性。

4、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

这种气质类型,是指人体内四种体液中以黑胆汁占优势。

抑郁质的特点是:

耐心细致、一丝不苟、温和谦让、善于觉察他人不易察到的细节,相容性强,想象丰富、情感体验深刻、能胜任别人的委托,表现出能克服困难、具有坚定性。

但性格比较孤僻,行动迟缓、多愁善感、表情腼腆、忸怩、怯懦、处理问题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具有内倾性。

希波克拉底的这一分类,后来被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浦洛夫所证实。

根据巴浦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学说,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

巴浦洛夫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人的气质的生理基础,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在表现,四种神经活动类型分别与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相对应。

为了说明气质类型及其表现和神经系统的类型及其特征的关系。

见图表8—4。

图表8—4:

气质类型及其表现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及其特征对照表

 

 

 

 

神经系统的特性及类型

气质

平衡性

灵活性

特性组合

的类型

气质

类型

主要心理特征

不平衡(兴奋占优势)

 

不可退制型(兴奋型)

胆汁型

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于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断

平衡

灵活

活泼型

多血质

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言语动作敏捷、乐观、亲切、浮躁、轻率

不灵活

安静型

粘液质

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毅、执拗、淡漠

不平衡(抑制占优势)

 

弱型(抑制型)

抑郁质

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易感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

资料来源:

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90页

应当指出,高级神经活动有高度的可塑性,因此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也有可变性,由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是可变的,所以人的气质也是可变的,尽管是缓慢的,但毕竟是可变的。

气质在童年时的表现最单纯、最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经过自身的修养,气质是可以发生某种变化的,这种变化使得人格的塑造更加完美。

气质的类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也不能单纯地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据有关部门资料介绍:

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就是四种气质的代表,普希金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具有多血质的特征,克雷洛有明显的粘液质特征,而果戈理具有抑郁质的特征,四个人的气质类型各不相同,并不影响他们同样地在文学上取得杰出的成就。

同样的,勇敢、果断、勤于研究、敢于创造的人,都可以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中培养出来。

㈢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气质在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它影响着个体活动各方面的发生和发展。

1、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在《学习与发展》中指出:

“气质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能力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气质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能够影响智力活动的性质和效率。

⑴气质影响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

林崇德的研究表明,多血质和胆汁质类型的中小学生,在做题时,解题速度、解题灵活性明显超过粘液质和抑制质类型的中小学生,因为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心理活动的速度较快,而且灵活性也较高,而粘液质和抑制质的人心理活动的速度较慢,而且也不灵活。

⑵气质心理活动的强度。

气质对智力活动的影响还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

多血质的人,情绪感受表现的较为强烈,但他们的抑制力很差,他们很难长时间地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智力活动,较难从事需要细致和持久的智力活动;而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其情绪感受表现较弱,但体验深刻,能经常地分析自己,因此他们较适合从事那些需要细致和持久的智力活动,因为多血质、胆汁质的人心理活动的强度大些,而抑郁质的人和粘液质的人心理活动强度弱些。

⑶气质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

苏联心理学家列伊捷斯对同班两位学生A和B进行了追踪研究。

A是具有明显的多血质和胆汁质的特征,B具有明显的抑郁质特征。

学生A学习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特感兴趣,如对新教材充满热情,相反对旧教材明显缺乏兴趣。

能够一下子关心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