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1588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卷.docx

《浙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 议论文阅读I卷.docx

浙教版备考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2议论文阅读I卷

浙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

专题12议论文阅读(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99分)

1.(2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   李舫 

①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席在中国考察之后对城市规划界说:

“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是很遗憾的。

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

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的洪水淹没。

我确信你们将会遭遇这种危险,你们要用全部智慧、决策和洞察力去抵抗。

②20年后的今天,这个意味深长的警告不幸言中。

③目前,我国各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在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中,襄樊古城的千年城墙一夜之间惨遭摧毁,曾是明代抗倭前线、清代鸦片战争主战场、宁波商帮发祥地的定海古城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被夷为平地,作为北京民居灵魂的四合院也在减少……朱门绿廊、雕梁画栋、青砖碧瓦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盲目的建设和更新正在使我们的城市失去记忆。

④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

城市是复杂的,可是往往也如此简单。

厮杀声依然回荡不已的古罗马角斗场,蛛网般交织的威尼斯水巷,清冽蔚蓝的多瑙河,清秋远村旷野平芜的圆明园废墟,横亘万里烽火连绵的长城……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蜿蜒在城市的每一方土地、每一片草坪、每一道天际轮廓线……无数的城市史告诉我们,城市的记忆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⑤城市不仅仅是单体建筑的简单集合,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桥,更是一股从远古吹向未来的心灵之风,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记忆载体。

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⑥建筑界有一句被建筑师们经常重复的话:

“建筑创作从寻找城市开始。

”韩国首尔市现代化建设初期,决策者填平了蜿蜒于古城内的清溪川,建起了高速公路。

然而,人们发现,尽管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城市却越来越失去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2003年,首尔市政府毅然决定炸掉高速公路,重现清溪川古河道,追溯城市的历史记忆,恢复城市的历史脉络。

⑦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中国城市史行进到21世纪,已经进入需要我们反思的阶段。

                                

(选自《杂文选刊》2006年第5期,有删改)

(1)

题目“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中“记忆”一词指什么?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

作者在第③段列举了哪些具体材料证明城市“正在失去记忆”?

请分条概括。

(每点不超过10个字)

(3)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强调“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

(4)

仿照文中划线的句子,以“校园”为陈述对象,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

校园不仅仅是                ,不仅仅是                      ,更是                        ,是                                。

(5)

文章第④段说“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联系下面链接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材料一: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在同一个蓝天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舒乙《都市精灵》)

材料二: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这是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

……但愿城市化不会把地球上的乡村消灭掉,因为那将意味着消灭了上帝最宝贵的创造。

                                                                                                                                                        (周国平《人应当敬畏自然》)

材料三:

人类将会杀死大地母亲,抑或将她拯救?

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婪,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婪正在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灵付出代价。

(阿诺德·汤因《人类与大地母亲》)

2.(15分)(2019·辽阳)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

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

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

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

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

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

“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

“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

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

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

“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

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

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

温家宝说:

“读书可以改变人。

”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

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条文化苦旅,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⑥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④段论据的一项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B.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    

C.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

——雨果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5)结合选文谈谈,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你现在该如何努力。

3.(15分)(2019·南充)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①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

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

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②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

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

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

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功效,乃至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③常言道:

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

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

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

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

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

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造出高纯度的器具。

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即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与最高的“道”相符,而这种“道”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吗?

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名匠和作品。

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精雕细琢,在很小的桃核上雕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景观,而且形神毕肖,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高超成就。

④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

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地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

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⑤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

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需要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养此匠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

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⑥“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

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

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第②段,简要概括作者对“速成”的看法。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养成一颗“匠心”。

4.(19分)(2019·安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

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

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

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

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

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

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                           。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

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

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

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

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

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

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6日第5版)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处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要与前后段段首句一致)。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5)请你在第⑤段省略号处,再补充一个事例。

5.(13分)(2019·仁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拯救“失写症”

尹长森

①针对如何规范、重视中国汉字书写的问题,近日,成都某机构进行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301人中,只有38.1%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写字,而62.8%的受访者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困扰,调查中的成都嘉和小学有42.3%的学生不能完全把基本的汉字书写正确,可见,“失写症”成为亟待重视的社会现实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呼吁“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百余位政协委员联名倡议,唤起民众对汉字的重视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②拯救“失写症”,需要在传承中重视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与当代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谋求创新发展,让汉字焕发魅力。

这是汉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一大动力。

③正确认知汉字和书法的文化内涵是基础。

汉字不只是书写和表达工具。

古人造字时,把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融入其中,方正的汉字满整端直、安静敦重,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匀称的结构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美观、灵动、天真,能给人一种品德教育。

阴阳相生、刚柔相济、虚实相间、计白当黑、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等等,汉字重要表现形式的书法中常见的矛盾关系无不体现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等原则,体现出了温柔敦厚、谦谦君子的形象和道德指引。

④当下社会充满着变化和诱惑,浮躁已成为当前文艺领域最突出的问题。

这种氛围导致人们坐不稳、静不下。

当此之时,接触优雅的汉字、养心的书法,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

⑤一段时间以来,有人打着“创新书法”的旗号刻意求怪、博出位,所书的汉字给人以歪歪扭扭、龇牙咧嘴的印象,看不懂、摸不透。

这就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造成了错误印象和行为引导,开始萌生“写不好也罢了”“不写也罢了”的想法。

⑥书法一定不能“任性”地“创新”。

试看中国历代优秀书法,哪个不是眉目清秀、结构匀称?

历史上每次被人们认同的书体创新,例如近现代的启功新米字格书体、刘炳森的隶书等,又哪个不是讲究“法度”和线条美?

千百年来的中国书法,无不继承着和谐、自然之美,给人们带来涤荡心灵的愉悦和审美享受。

⑦书法创新须“入得其内,出乎其上”,在掌握传统书法用笔和汉字结构的前提下,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反映人民精神面貌,体现时代的大美和大爱。

事实上,书法不否定阴柔美和残缺美,但刻意求怪的“审丑”书法绝不应该成为主流。

⑧黑格尔曾说:

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当下民众的“失写症”不仅仅是技术变革和民众不重视的结果,更与审美教育缺失、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等相关。

拯救“失写症”,关键在于让民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原句作答。

(2)选文第①段的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⑤段和第⑥段位置能否调换?

请简述其理由。

6.(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

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

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

“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

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第⑤段中划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7.(9分)(2018九上·义乌期中)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

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竞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

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

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

“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

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

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

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

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

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景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

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1)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选文笫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妹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4)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

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