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6.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1440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6.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6.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6.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6

1710-北京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分:

110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2分)

A:

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B:

由主观认识向客观认识的飞跃

C: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D:

由感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2分)

A:

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C:

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D:

社会总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用于清偿债务所执行的职能属于货币的()(2分)

A:

流通手段职能

B:

价值尺度职能

C:

储藏手段职能

D:

支付手段职能

4、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则()(2分)

A:

不变资本所占比重越大

B:

可变资本所占比重越大

C:

劳动力所占比重越大

D:

生产资料所占比重越小

5、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2分)

A:

劳动

B:

人的需要

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

人的自然属性

6、下列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是()(2分)

A:

​劳动生产率提高

B:

生产工具智能化

C:

建立职工持股制度

D:

政治民主形式扩大

7、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乌托邦》的作者是()(2分)

A:

康帕内拉

B:

圣西门

C:

傅立叶

D:

莫尔

8、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的著作是()(2分)

A:

《德意志意识形态》

B:

《共产党宣言》

C:

《资本论》

D: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9、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是()(2分)

A: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B:

共产主义者同盟

C:

共产国际

D: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0、下列不属于由分工形成的“三大差别”是()(2分)

A:

城乡差别

B:

受教育者与未受教育者的差别

C:

工农差别

D: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11、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2分)

A:

阶级斗争

B:

社会改革

C:

社会基本矛盾

D:

科学技术的发展

12、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的社会条件是()(2分)

A:

社会化大生产

B:

现代无产阶级

C:

马克思主义理论

D:

先进的科学技术

13、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准备性因素主要指()(2分)

A:

教育

B:

自然科学

C:

经济管理

D:

劳动对象

14、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特征是()(2分)

A:

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B:

都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

C:

都消灭了三大差别

D:

商品经济都归于消亡

15、下列属于生产全球化表现的是()(2分)

A:

美国波音747客机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一万多家企业共同制造

B:

2010年世界贸易增长率超过13%

C: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世界资本市场及各国经济造成影响

D:

1995年美国对外投资额超过7000亿美元

16、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分)

A:

18世纪20年代中期

B:

18世纪40年代中期

C:

19世纪40年代中期

D:

20世纪20年代中期

17、下列不属于工人运动的是()(2分)

A:

1789年法国大革命

B:

1831年法国里昂起义

C:

1836年英国“人民宪章”运动

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起义

18、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是()(2分)

A:

古希腊哲学

B:

新自由主义学说

C:

德国古典哲学

D:

社会民主主义

19、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2分)

A:

批判精神

B:

与时俱进

C:

人类解放

D:

改造世界

20、下列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2分)

A:

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

B:

社会发展有无规律的问题

C: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D:

事物是彼此联系还是彼此孤立的问题

21、恩格斯提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2分)

A:

可知性

B:

精神性

C:

物质性

D:

能动性

22、马克思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2分)

A:

可知论

B:

辩证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矛盾的观点

23、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2分)

A:

是否具有新特点

B:

是否具有新奇的形式

C:

是否完善发展

D: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24、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是()(2分)

A:

必然性

B:

偶然性

C:

现实性

D:

矛盾性

25、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是()(2分)

A:

主观认识

B:

客观认识

C:

感性认识

D:

理性认识

二、文字题(共8题,共60分)

26、简要说明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

(6分)

27、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6分)

28、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要表现(6分)

29、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30、简要说明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6分)

3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10分)

32、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0分)

3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10分)

1710-北京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分:

110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考点】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答案:

C

解析:

毛泽东指出: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

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2、【考点】商品的价值量

答案:

B

解析: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3、【考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答案:

D

解析: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4、【考点】资本积累的后果

答案:

A

解析:

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5、【考点】人性和人的本质

答案:

C

解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考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答案:

C

解析: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都做出了调整。

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资本社会化趋势。

在劳资关系上,建立了劳资共决、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等制度。

在分配关系上,进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

7、【考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

8、【考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问世。

9、【考点】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这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

10、【考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答案:

B

解析:

劳动的旧式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突出表现为由工农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

11、【考点】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

A

解析: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2、【考点】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答案:

B

解析:

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了主客观条件,即物质条件——社会化大生产,社会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精神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

13、【考点】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

答案:

A

解析: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

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4、【考点】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答案:

A

解析: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劳动还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商品经济在共产主义社会将归于消亡。

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特征是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

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15、【考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答案:

A

解析:

生产全球化。

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密切配合的趋势。

例如,美国波音747客机,由600余万个零部件组成,它们是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一万多家企业共同制造。

16、【考点】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案:

C

解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70年的历史。

17、【考点】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案:

A

解析:

三大工人运动有:

1831年法国里昂起义、1836年英国“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起义。

18、【考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答案:

C

解析: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黑格尔、费尔巴哈。

19、【考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案:

B

解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0、【考点】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答案:

C

解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21、【考点】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答案:

C

解析:

恩格斯提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22、【考点】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答案:

C

解析: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哲学形态,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唯心主义哲学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事物、现实当作实践去理解,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又避免了唯心主义的抽象性,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彻底、科学的哲学体系,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3、【考点】世界的运动发展

答案:

D

解析:

区分新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24、【考点】必然性和偶然性

答案:

A

解析: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25、【考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答案:

D

解析: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是深刻的,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二、文字题(共8题,共60分)

26、【考点】可能性和现实性

答案:

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

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7、【考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案: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28、【考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案: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人们的社会意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主观自生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变化,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9、【考点】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30、【考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

第一,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第二,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第三,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第四,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第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第六,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31、【考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答案:

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违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别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1)唯物论的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3)唯心主义是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2)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是可知论者,他认为客观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精神认识世界就是精神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产物。

(3)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实践的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以及哲学上的一切其他怪论。

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不仅能反映外部事物的现象,而且经过人的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能够达到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主体的创造的过程。

概念本身就是思维加工的产物;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去探索和发现新事物,在观念中创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新物质形态。

所以,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32、【考点】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答案: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方面是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忽视或否定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就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

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在任何社会,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社会资源,按照一定比例合理分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②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

33、【考点】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答案: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根本的一条。

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必然建立在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

这是因为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全民所有制为主导,才能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引导全社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在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与文明发展程度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繁荣各项文化艺术等事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博采世界文明之长,抵制各种腐朽没落思想文化的侵蚀。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510-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分:

110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是()(2分)

A:

古希腊罗马哲学

B:

德国古典哲学

C:

近代英国哲学

D:

近代法国哲学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2分)

A: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2分)

A:

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B:

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C:

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

D:

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2分)

A:

发展的观点

B:

对立统一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辩证否定的观点

5、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这表明()(2分)

A: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B:

意识是客观事物本身

C:

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

D: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6、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2分)

A:

肯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B:

认为认识过程是纯粹的观念创造

C:

肯定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

D:

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7、“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说明()(2分)

A:

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

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

理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感性认识

8、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实践标准()(2分)

A:

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B:

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C:

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D:

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9、“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2分)

A:

黑格尔

B:

费尔巴哈

C:

马克思

D:

恩格斯

10、“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句话强调的是()(2分)

A: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

社会存在根源于社会意识

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1、在生产关系的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2分)

A:

产品的分配方式

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

产品的交换方式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2、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是一个()(2分)

A:

经济范畴

B:

政治范畴

C:

文化范畴

D:

交往范畴

1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2分)

A:

人的道德品性

B:

人的经济地位

C:

人的价值追求

D: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2分)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2分)

A:

使用价值

B:

剩余价值

C:

价值

D:

交换价值

16、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的()(2分)

A:

全部剩余价值的总和

B:

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

C:

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D:

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

1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2分)

A:

政党制度

B:

法律制度

C:

国家制度

D:

选举制度

18、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大体可分为()(2分)

A:

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B: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C:

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D: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是指()(2分)

A:

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垄断地位的银行资本

B:

资本主义国家金融领域中流通的所有资本的总和

C:

资本主义国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的总和

D: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

20、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2分)

A:

实现充分就业

B:

​稳定币值、汇率和物价

C:

促进市场总供需平衡

D:

推动经济发展与增长

21、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2分)

A:

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

B: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C:

实现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

D:

不断发展社会的民主与法制

22、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的纲领性文件是()(2分)

A:

《共产主义原理》

B:

《共产党宣言》

C:

《哥达纲领批判》

D:

《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