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及其变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1045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及其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及其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及其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及其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及其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及其变化.docx

《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及其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及其变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及其变化.docx

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及其变化

浅论当今国际政治的新格局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地缘政治变动最剧烈的时期,也是人类社会的地缘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随后进行的四十多年的“冷战”把政治地理分裂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三个部分的话,那么,20世纪末发生的柏林墙倒塌和苏联解体事件,则标志着被美苏冷战对峙所划分的世界似乎又重新整和为一个整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使“后领土时代”来临,地理因素不再成为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障碍,地缘经济因素大有取代地缘政治因素之势。

然而,科索沃战争,入侵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局部战争表明:

美国急于充当世界的“十字军和灯塔”以填补苏联解体留下的地缘战略“真空”。

这表明:

地缘政治还是一个令人敏感而且现实的话题。

这个话题便是:

世界上大国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预示着刚刚到来的21世纪是美国争霸与多强反霸演义的世纪,而我们的这个世界便是争霸与反争霸所争夺的大棋局”。

1.打破世界政缘平衡的重大事件--前苏联的解体及其对国际地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1.1三条弧状危机多发地带

苏联,这个欧亚大陆上的庞然大物,在与西方和美国对峙争霸了四十多年后在公元1991年突然“疲软”了,接着轰然倒下并解体为十几个国家。

这场政治地震一直持续到今天,人们总结了一些原因,苏联和东欧是被西方和平演变的,看似很平静,但是,其给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的震荡却是短时间内消除不了的。

苏联解体最直接的影响,是分立出十几个国家。

这种政治变迁的结果,不仅导致了原苏联地区政治版图的更动,而且使国际社会也面临着消解民族冲突的破坏力,容纳这些新独立国家的问题。

这是因为,苏联作为旧日的超级大国,其解体的影响自然不仅局限于其本身,而是对其过去所控制的势力范围以及与美国对峙的边缘地带均有深刻影响,具体地说,苏联解体之后在世界的地缘政治地图上留下了三条弧状的危机多发地带。

1.1.1第一条是沿着前苏联集团的主要势力范围--波罗的海、中欧和巴尔干分布的“破碎地带”

这一狭长的弧状地带有约二十几个国家,各国人口从一百多万到几千万,面积从几万到几十万平方公里,民族成分错综复杂,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几十个教派林立,多数国家同其他邻国都有民族矛盾和边界争端,有些已成为有名的“火药桶”,历史上曾经引发多次欧洲战争,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也爆发于此冲突带上。

这条冲突带影响到新若瑟同统一后的德国及美、英、法等国之间,中西欧列强及其附属区域(如西南欧国家、低地国家、中欧国家、东南欧国家)之间,一体化的欧洲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

这里面主要的变量,是捉摸不定的世界大国若瑟在可预见的未来的演化。

1.1.2第二条是沿着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到土耳其和新成立的某些中亚国家(如塔吉克斯坦),1.2.经过近东和阿拉伯半岛、最后到达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的伊斯兰教“新月形地带”。

伊斯兰新月地带正在成为国际局势动乱中的新“震源”,它不但威胁欧洲侧翼,也对美国构筑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企图提出挑战。

放眼全球,伊斯兰教地区多数与穆斯林地区大都动荡不安,当今世界流血冲突最严重的地区多数与穆斯林教徒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内乱,索马里内战,库尔德人的独立运动;阿以争端,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车臣战争,以及最近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等等。

这一条冲突所以矛盾凸显,是由于维系冷战时期“脆弱的平衡”的绳索突然绷断,造成原来的曾被掩盖的根深蒂固的问题一下子爆发出来,从而导致历史形成的不同民族、宗教和文明的冲突加剧。

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间发生的冲突已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这一冲突带的另一个震源,是冷战结束以来的十年间伊斯兰北部民族同东正教民族进行的战争,这里面包括土耳其与希腊两国在塞浦路斯岛及领空问题之间的争斗,保加利亚政府同国内的土耳其少数民族及邻近的土耳其的摩擦,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两国的战争,若瑟军队同车臣军队的较量,以及若国在高加索及中亚部署军队所引起的不满和抵抗等等,这些矛盾源源流长,曾经主宰了20世纪以前500年间斯拉夫民族与所谓“土耳其民族”的历史。

1.1.3第三条冲突带是南亚次大陆,1.2.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时断时续的争斗构成了一个热点群。

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区域之一,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1/40左右,人口却占了全世界的1/5强,又是种族、宗教、文化最为多样化的地区之一。

印度一国之内就有几十个较大的宗教,有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锡克教等不同宗教。

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使冷战时一度不太引人注意的这一地区再度成为全球危机的重大策源地之一。

在这一地区,既有宗教、文化和种族差异,更有边界、领土争端,还有军事的,政治的竞争。

其中南亚核危机已使该地区成为了世界上的主要热点之一。

以上这三条冲突带均处于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所说的“世界岛”的边缘地区,涵盖了世界人口的1/3左右和人类居住的最密集地带和自然资源蕴藏地带。

冲突的三个主要枢纽,一是巴尔干,二是西亚地区,三是南亚次大陆。

如果对照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地缘政治地图,会发现这三条冲突带正好是两个超级大国昔日对抗和争夺的前沿地带,如今,一个超级大国已成为历史,但两极制度的瓦解所引发的震荡却“余音袅袅”,其所导致的地缘政治体系变迁仍在进行当中。

1.2地缘政治格局的三大变革

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所引起的地缘政治震荡不仅是以上三个冲突带的形成,而且还表现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在十年时间里上演了令世人注目的三大变革。

1.3.1传统地缘战略“心脏地带”的形势发生剧变

苏联的解体使原地缘战略的心脏地带(主要指亚欧大陆中部地带)出现了所谓“黑洞”,

即区域地缘政治前景不明朗、不确定的地区。

在传统的地缘学理论中,若瑟的中亚部分历来被视为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具有重大影响的“心脏地带”,而原苏联的法定继承者的若瑟不再具有这样的战略地带,这一地带对全球地缘战略的影响也远不如从前。

这是从二战后斯派克曼对传统的心脏地带论进行修改而提出“边缘地带论”之后,地缘战略形势的新变化对“心脏地带论”的又一次冲击。

作为苏联遗产的最主要继承国,若瑟今天的综合国力已大不如从前,虽然还是世界版图最大的国家,还是和美国一样拥有足以毁灭世界多少次的军事超级大国,但却以大不如从前了,因此,若瑟无力阻止美国势力向中亚地区渗透,无力主导中东和平进程,无力阻止美军入侵伊拉克,也就不足为怪了。

1.4.2欧亚大陆的海陆均势地缘战略格局发生剧变

传统地缘战略是以海权国家,陆权国家相对均势和力量对比的相对平衡为基础的。

无论是英、法、德、日、若虽然曾都拥有过雄霸一方的势力,但从来没有控制过对方,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格局也未产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然而,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却打破了传统的欧亚大陆的战略均势格局,原因是美国成为今天世界的惟一超级大国,它在冷战结束后代十年时间里,综合国力大幅度飙升,起在欧亚大陆的影响力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大,欧亚大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和美国相抗衡。

几乎所有的欧亚大陆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感受到美国战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或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为了成为欧亚大陆的霸主,美国在冷战后通过两场战争和两个政治经济活动向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渗透。

1991年的海湾战争使美国得以在海湾地区长期保持军事存在,并且在最近派兵推翻了被他视作“眼中钉”的萨达姆政府;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使美国的军事力量摆到了巴尔干地区,这两场战争使美国巩固了它在“欧亚大陆的巴尔干”的力量。

1.3.3亚太地区在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呈上升趋势,1.4.美国开始逐渐把战略重心从欧洲向亚太地区转移

苏联的解体解除了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欧洲战略利益的最大的威胁。

美国领导的北约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军事组织变为政治军事组织,对付冷战结束后带来的地区矛盾和冲突。

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使欧洲真正成为美国人和欧洲人共同管理下的欧洲,逐渐排挤了若瑟的地缘政治影响,若瑟在欧洲真正成为“二流国家”。

由于亚太地区地缘经济地位上升,使整个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一地区,关于“太平洋世纪”、“亚太世纪”的传说凸显了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

而中国的崛起使美国意识到,有可能要改写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地图,因而使美国从克林顿后期开始把美国的战略重心逐渐从欧洲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

1.3地缘政治战略中不变的主题

在当今世界各大国战略中,地缘因素依然是优先要考虑的因素,在冷战后国际地缘政治的变革中,依然回荡着不变的主题。

1.5.1欧亚大陆仍是国际地缘政治的重心

在传统的地缘战略中,欧亚大陆是世界地缘的中心,用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话说:

“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整个世界。

根据这一原则,美国在冷战后不仅调整了全球战略,启动了北约东扩计划;加强了日美军事同盟。

1.3.2世界地缘战略力量的基本格局未变

冷战结束后,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基本上形成了五大政治力量,即美、欧、若、中、日,其中,由于美欧日掌握着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以及其在综合国力上的优势,使其在冷战结束后十年的今天的地缘战略力量对比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依然是地缘政治中的主导和支配力量。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地缘战略力量的基本格局不会出现出人意料的重大变化。

1.3.3传统地缘战略理论中海权和陆权的冲突仍是世界地缘战略中的一大主题

麦金德曾指出:

“人类的历次战争简而言之是陆地国家对于海洋国家的战争。

海洋国家为扩大贸易,移植人口,于是拼命向大陆国家扩张,而大陆国家为安全所故也不断地向海洋扩张,以寻求出海口。

”这说明欧亚大陆腹地是全球权力的中心,麦金德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冷战后的地缘战略形势。

100年前传统战略理论中的海权陆权冲突依旧是当代世界地缘战略竞争中的一大主题。

依旧在各国地缘战略的制定中举足轻重。

美国、西欧、日本等现代化的海权国家与若瑟、中国等现代陆权国家虽然都在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但地缘战略争夺这一主题却没有变。

1.3.4以周边国家为重点的地缘战略思维方式没有变

地缘战略思维,就是某个民族和国家利用国家间地缘关系,谋求国家利益的战略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地缘关系中,一般国家都强调把发展周边关系放在首位。

在如何看待周边国家的问题上,由于东西方的传统文化思维不同,形成了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地缘战略思维。

中国人的地缘战略思维使其在冷战后改变了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提出了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关系的世界新秩序思想。

美欧人的地缘战略思维使其经常采取一种“零和”规则来发展与他国的关系,即使是冷战结束后,有的国家在地缘战略筹划中,仍视邻国为自己潜在的对手,因而就有了北约东扩、欧盟东扩和南下,加强美日军事同盟等一系列地缘战略行动。

2.美国的新全球地缘政治战略

二战后,有一个国家曾与横跨欧亚大陆世界上版图最大、实力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峙、相互制约、“冷战”了四十多年。

这个国家便是美国。

美国,1779年独立,至今才二百多年。

与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相比,与曾经是工业革命摇篮的英国相比,它都显得太年轻了。

然而经过冷战的较量,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无论何时何处都有美国的影子,所以美国的地缘战略企图与趋向,是许多国家急于了解和研究的,也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有很大的影响。

2.1美国地缘战略的基本理论

2.1.1“一条灯芯上两根相互纠缠的灯草”

综观美国的全球“争霸”史可以看出,有一对矛盾,两种惯性思维一直贯穿其间,内在左右和把握着美国地缘战略的发展方向。

首先是它建立于“使命观”基础上的理想主义与追求现实利益的现实主义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它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使命观”与现实主义的利益追求,就像一条灯芯上的两根相互纠缠的灯草。

因此,美国从来没有放弃过“救世主”或文化扩张,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的地缘扩张--这就使美国的地缘战略具有了复杂的两重性。

同时,在美国的地缘战略中还表现出了两种思维惯性:

第一种是海权思维。

这种市委,一方面使美国与若、德霸权不同之处在于,对市场与世界经济政治秩序追求胜于对土地的谋求。

通过秩序推动资本进行扩张使其战胜旧式殖民主义霸权,在二战后甚至当今具有绝对的优势和一定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使它的地缘利益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缘战略超出本土,更多的关注海外甚至整个地球。

第二种是麦金德式的“岛国”思维。

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的“大陆心脏学”认为,人类历史是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的反复争夺史。

作为英国衣钵传人的美国,类似岛国的地理环境使它承袭了这种麦金德式的岛国恐惧。

从斯克曼的控制欧亚大陆边缘,进一步压缩陆权空间的“边缘地带”学说,到乔治·凯南的对苏遏制思想,再到基辛格、布热律斯基的地缘战略思想,美国的地缘战略也是沿着这条思想发展脉络演进的。

2.1.2两大理论基石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的战略或政策基本上是以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和斯派克曼的“边缘地带”学说为基础的。

两个学说对美国战略观念的影响还表现在战后美国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方面。

事实上,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正是建立在麦金德和斯派克曼的地缘政治思想的基础上的。

地缘政治思想在美国以遏制为基本内容的全球战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两个学说对冷战时期美国全球战略影响具有不可否认的客观性。

里根总统曾权威性地总结说: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一直存在着那种给人印象深刻的连贯性。

它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这种战略是以固定不变的地理考虑为基础的。

2.1.3美国地缘战略思维的传统

历史上,美国地缘战略思维的形成有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独立战争到19世纪末期的“门罗主义”阶段,这一时期美国的地缘战略思维以美洲大陆为棋盘,以“门罗主义”为代表,即避免卷入欧洲列强的争斗,利用美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积聚国力,集中全力在美洲大陆扩展,力求使“美洲成为美国人的美洲”。

第二时期,从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门户开放”阶段。

这一时期,美国一美洲为依托,以整个美洲大陆和亚洲、太平洋地区为棋盘,以此的“海权论”为代表。

第三时期,从雅尔塔体系形成到华约解体的冷战时期。

这一时期的美国地缘战略思维以与苏联争霸为核心,以全球为棋盘,一斯派克曼的“边缘地带”学说为代表。

综观美国从建国到冷战结束后其地缘战略思维的发展,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是从中不难发现美国传统地缘战略思维的共同特征。

即美国传统的地缘战略思维是一种以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的冲突与对立为前提,以追求海洋空间为重点,以控制欧亚大陆边缘地带为核心,以遏制欧亚大陆陆权国家为目的,以维持欧亚大陆力量均衡为手段的海洋型地缘战略思维。

2.2冷战后美国在全球的地缘战略

2.2.1牢牢地控制欧洲

欧洲对美国来说是大西洋联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美国的战略重点。

军事上,北约是美国在欧洲的战略支撑点,经济上,欧洲是美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政治上欧洲国家是美国实行“民主扩展战略”的桥头堡。

整个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点始终在欧洲,即使是在冷战时期所进行的两场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也是如此。

这表明,当美国在欧洲的利益与其他地区利益相冲突时,美国将毫不犹豫地确保欧洲这一重点地区。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重点虽然正逐步由欧洲转向亚太地区,但美国仍把欧洲看作是美国安全的“核心”和“利益中心”,并对欧洲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调整:

如改造“北约”,领导北约东扩,南侵巴尔干半岛,挤压限制若瑟与欧盟的利益分歧等等。

2.2.2战略向亚太地区倾斜

冷战结束后,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美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亚太地区,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其军事政治活动和手段也随之展开,如频频在亚太地区进行的军事演习、大举增兵亚太地区,强化与亚太同盟,如日本的关系。

加强与日、韩、澳等亚太军事同盟的关系等等。

2.2.3稳住拉美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拉之间的冷战联盟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美国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战略,继续把拉美国家纳入以它为首的一种新体系内,以适应新时期的美拉合作。

美拉之间在经贸合作上取得了巨大进展的同时,在安全领域也加强了合作,美国与哥伦比亚的安全合作,古美关系得到改善等。

2.2.4关注非洲

非洲虽不处于美国对外战略的中心地位,但美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为若减少对中东石油能源的依赖,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等,日益关注非洲。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近两三年来,美国高举经济私有化,政治民主化,市场自由化的大旗,力图在非洲打出一片天地。

纵观美国对非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出,美国对非政策的重心正由政治转向经济,由援助转向贸易和投资。

同时,美国并没有忽视政治的作用,除采取经济手段外,美国仍利用民主和人权向非洲国家施加压力,力图将非洲政治也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

美国还想方设法地扩大自己在非洲的军事存在。

美国对非洲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

通过参与非洲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及维和行动主导非洲事务,扩大影响,维护并发展其在非洲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

2.2.5一个主要的优先事项:

控制中东

冷战时期,中东地区一直是美国和前苏联两个大国角逐的竞技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美苏冲突。

中东地区盛产石油,谁赢得这场较量,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大部分石油,因而也能左右西方经济发展,在这场竞争中,美国终于把前苏联压了下去。

此后的阿以和谈,特别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谈判更有自主性,而美国的“主导”更多地体现在对各方让步的经济补偿和安全担保方面。

前不久,美国完成了对所谓“邪恶轴心国”之一的伊拉克的大规模军事入侵。

打着“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幌子,未经联合国授权纠集英、澳等国成功地颠覆了被它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萨达姆政权。

“伊拉克战争”的“胜利”使它进一步控制了中东的石油资源和提升了其在中东的政治、军事地位,推行了它所倡导的“经济私有化、政治民主化和市场自由化”把伊拉克纳入了自己的战略轨道,也进一步巩固对伊朗的遏制,把自己的势力向中亚推进,从而进一步实现了对若瑟等大国的战略围堵。

3.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及21世纪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和其对策

3.1亚太地区的主要地缘政治力量

冷战时期,在美苏两极地缘格局中亚太地缘政治区域大致分为:

东北亚、东南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等四个区域,是美苏两极争夺战略重点欧洲以外的次重点场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解体,亚太地缘政治区域发生了变化。

从中国的地缘政治角度考虑,亚太地缘政治区域,可分为东北亚、东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等6个不同的地缘政治区域。

其中,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尤为突出。

亚太地区共有31个国家与若干地区,其中,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两个经济大国--美国,日本,三个政治大国--中国、美国、若瑟。

在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以美、中、若、日、印、东盟为主体的政治力量,影响着亚太地区国际事务的发展。

从综合国力以及它们的影响和作用看,亚太地区正在形成四国(美、中、若、日)、五方(加上东盟)、多角(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各大政治力量竞争的地缘政治关系。

3.2新世纪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及其对策

3.2.1新世纪中国地缘政治环境

中国,这个拥有着13亿人口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人类进入崭新的21世纪后,客观的说,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处于相对不利的态势。

据统计,中国有着世界上第二长的陆上边界和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四周与21个国家为邻,其中名列世界军事前25强的有7个在中国周边,而若瑟、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都是1亿人口以上的大国,中国与众多邻国在陆地领土、海洋领土和边境地区的民族之间多有纠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周边实际上存在着一条V形热点线,V形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这里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之争、中印领土争端、柬埔寨问题等等:

V形线的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这里有日若北方领土之争,日韩竹岛之争,朝鲜半岛问题,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台湾海峡对峙,南中国海之争等。

由于这两条线都靠近中国的陆地和海域,而且其中的一部分争端直接涉及中国的主权和安全,一旦这些热点爆发,将中国拖入和卷进的可能性极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中国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然而然成为世界上一些西方资本主义霸权的“眼中钉”,急于铲除这个最大的“异己”。

实际上,西方敌对势力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中国渗透和“和平演变”。

更有甚者,经过多年的经营,美国已拉拢了一些周边的反华势力构筑了一道战略的“围堵墙”,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更是综合性的加全方位的。

3.2.2.21世纪中国地缘政治战略的思考与对策

面对危机潜伏的V形危险地带和诡秘凶险的合围线,中国何以能够突出重围,保卫领土安全和多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我认为至少应该从海洋战略、周边战略和国际战略这样的三个方面加以思考。

一.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的新思考

中国要突出重围,海洋方向最值得关注。

当前,首先要思考和解决这样几个战略性问题。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领海不仅是中国发展海洋运输、扩大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且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

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向海洋要生存、要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出路,确保中国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中国海洋战略首先要筹划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样一个重大、复杂的课题,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很多,这里只谈最基本而关键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需要从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环保、海洋管理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全方位”、“高效率”、“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同时,另一方面,更加需要从海洋政治、海洋军事等方面入手,思考如何保证中国海洋经济安全,尤其是那些对中国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沿海地区的经济安全问题。

二.21世纪中国周边战略新思考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周边邻国众多的国家,要生存、要发展、要繁荣富强,睦邻友好,稳定周边是至关重要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三代领导人都极其重视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几十年来,我国积极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使我国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我国的安全和发展。

几十年来中国发展睦邻友好,稳定周边局势的基本经验有以下几条:

1.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睦邻周边的基本准则。

2.坚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边界领土争端问题。

3.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援助邻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在新世纪,中国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以“睦邻友好”为核心的周边战略,但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排除周边地区宗教势力的渗透,如何化解大国尤其是美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等问题。

三.21世纪中国的国际战略新思考

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空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国际战略的筹划。

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国际战略曾经历了四大演变,但“维和反霸”始终是中国国际战略的核心内容和本质部分。

人类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大小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科学开明的今天,和平仍然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在自己的国际战略中,仍然要继续高举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把争取和平,消除战争或战争的危险当作我们的一个基本任务和基本主张。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反对霸权主义需要适度,切不可过火,过度,要有理、有利、有节。

反霸与维和,互有联系。

但相比较而言,维和更为重要、更为基本。

无论是反霸还是维和,都要以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为基础作保证,所以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维和与反霸的逻辑延伸,也是时代进步和发展提出的要求。

中国有着辉煌的文明史,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西方国家一直在警惕则中国的崛起,一直把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

今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包含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